主题:【分享】薄层色谱基础知识

浏览0 回复8 电梯直达
省部重点实验室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一篇  基础部分
第一章  绪论
    薄层色谱是色谱分析技术中的一项重要分支。由于这一方法具有简单、迅速、灵敏高度、分离效能好等优点,因此已广泛一应用于化学分析的多种领域。目前在食品卫生化学分析中,也多采用薄层色谱技术,特别是对食品中的微量有机毒物的分离和分析,更显出薄层色谱的优越性,故已成为食品卫生化学分析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第一节  色谱分析的发展
    色谱分析是分离混合物组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借助于混合物中的组分,在互不相容的两组间进行吸附或分配,以达到分离的目的。本世纪初,植物学家茨维特(Tsw-ett)用菊根粉柱及石油醚分离植物叶子提取物,结果在菊根粉柱上形成了几种植物色素的色谱带,从而分离出植物叶子中的各种色素。这种分离分析的方法,被称为色谱分析法,茨维特因此而被认为是色谱分析的奠基人。但这一方法在较长的时期内并没有被人们所重视。直至1931年以后,人们在应用色谱分析方法分离类胡萝卜素等工作中,提出了色谱分析的原理及其实用价值的报告,于是才逐步完善了这一技术方法,促进了色谱分析的发展。
    茨维特所建立的色谱分析方法,被称为液一固吸附色谱法。这种方法是将溶解了的待分离组分的溶液,通过固体吸附剂柱,进行分离。1941年马丁(Wartin)等人,用含有水份的惰性支持剂(如含水硅胶)代替液一固吸附色谱中的固体吸附剂,将样品溶于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中,并使通过装有含水的惰性支持剂柱,由于被分离的各组分在有机溶剂及水之间的溶解度不同,从而在两相间进行分配分离,这就诞生了液一液分配色谱。此后,康斯登(Consden)用滤纸代替含水硅胶作隋性支持剂,称之为纸色谱。
马丁等进一步将色谱分离系统中的流动相由液体改为气体,并在涂有硅铜油液体的硅藻土支持剂上成功地分离了脂肪酸,创建了一种新型的色谱分析方法。由于这一方法具有分离效能高、速度快等优点,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目前色谱分析中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气相色谱法。
五十年代中期,斯塔尔(Stahl)发展了一种新型的色谱分析技术——薄层色谱法。这一方法将在第三节讨论。
由于色谱分析中所用静相物质的不同,于是产生了另外两种色谱分析方法:(1)离子交换色谱。这种方法是以离子交换树脂为色谱分析中的静相,利用交换树脂中的极性化学键,使被分离物质在两相之间形成可逆的反应。(2)凝胶透过色谱。这种方法是用分子筛为静相,用以分离分子大小不同的化合物。
第二节  色谱分析分类
色谱分析不断发展,出现了多种类型的色谱技术方法,而任何一种色谱分析,被分离的组分都是在两相间进行分离。其中一相是一种含有很大表面积的静止的物质,称为“静相”;而另外一相是通过或者沿着静相的表面流动的物质,称为“动相”。静相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这种液体是附着在惰性支持剂上);动相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气体。根据每一相的两种可能在色谱分离中所处的状态,可将色谱法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气固色谱、气液色谱、液固色谱、液液色谱,如图1—1所示。但这一分类方法无法表示色谱分离的性质,
图1—1色谱法分类图
        动      相
        气体        液体


相        固

体       
气—固色谱        吸附柱色谱

薄层色谱
        液

体       
气—液色谱        分配柱色谱
薄层色谱
纸色谱

因而有人提出按色谱分离过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分类的方法:
    (一)吸附色谱:静相为固体吸附剂,包括气固吸附色谱及液固吸附色谱。利用固体吸附剂对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吸附性能的不同,达到分离的目的。
(二)分配色谱:静相为附着在担体上的液体,包括气液分配色谱及液液分配色谱。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相中的溶解度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分配系数,从而进行分离。
(三)离子交换色谱:静相为离子交换树脂。利用交换树脂中的极性化学键,使被分离的物质在两相间形成可逆的反应,达到分离混合物的目的。
(四)凝胶过滤色谱:静相为分子筛。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子大小的差异,使通过分子筛静相,进行分离。
除以上的两种理论的分类方法外,考虑到某些特殊情况,还可以根据色谱操作的技术方法来分类。图1—2即为这种分类的表示方法。
色谱法

液相色谱          气相色谱
┴                    ┴
纸色谱  薄层色谱  柱色谱      气液色谱  气固色谱
                                  ┬      ┬    ┬
            液固色谱  液液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  凝胶过滤色谱
图1—2色谱分析分类法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薄层色谱(TL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省部重点实验室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三节  薄层色谱简述
早在1938年依斯迈洛夫(Izmailov)等人在试图将柱色谱的管柱内径缩小到1毫米,从而建立一种“微柱色谱”的工作失败以后,考虑到一种开放式的微柱色谱法。这种方法是在涂有氧化铝薄层的玻璃板上分离药用植物提取液内的生物碱。当时仅用几滴样品溶液,因此称之为“点滴色谱”。继后,人们用这一方法成功地进行了萜、烯等植物挥发油的分离,这一方法才有所发展,被称为“带色谱法”或“板色谱法”。
五十年代初,克尔希内(Kirehner)发展了依斯迈洛夫的方法,[7]但目前广泛使用遥薄层色谱技术,应归功于斯塔尔的工作。他在研究植物细胞组成的过程中,探索了高灵敏度的微量分离方法,详细地研究了以往的微量色谱技术,并将依斯迈洛夫提出的色谱方法中的仪器、吸附剂以及操作条件等标准化,使这一方法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色谱分析技术。斯塔尔称这种方法为“薄层色谱法”(简称TLC)。
薄层色谱实际上是柱色谱的一种改良,薄层板可以认为是一个开放的色谱柱。但就技术操作来看,又很类似纸色谱。其操作方法概述如下:
先制备薄层板,即在大小适当的玻璃板上,均匀涂上吸附剂,厚度在一毫米以内,然后在距底边1。5厘米处点上样品溶液,形成一个小点,称为“原点”。再将薄层板置于盛有动相溶剂的玻缸内(此溶剂称为“展开溶剂”,玻缸称为“展开槽”)。当溶剂沿薄层扩散到距原点以上一定距离时(一般10—12厘米),取出薄层板,记录展开溶剂扩展前沿距原点的距离A。然后用喷洒显色试剂或紫外光线照射的方法使被分离的化合物显色,此过程称为“显谱”。观察并记录所显斑点的中心距原点的距离。斑点在薄层板上的位置通常用比移值(Rf)表示。Rf值为斑点中心距原点的距离与溶剂展开前沿距原点距离的比值

斑点中心至原点的距离
Rf=─────  ─────
溶剂前沿至原点的距离

Rf值是与物质在两相中分配系数相关的数值,因此,在特定条件下为一常数。不同的物质由于在特定色谱条件下的两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而有着不同的Rf值,这样就达到薄层色谱分离的目的。
根据薄层色谱所使用的静相物质的性质,可将薄层色谱分为以下几类:
(1)吸附薄层色谱
(2)分配薄层色谱
(3)离子交换薄层色谱
(4)凝胶过滤薄层色谱
目前由于薄层色谱不断地发展,这一微量分离技术已显示出比纸色谱法更具有应用价值。其特点如下:
(1)混合物展开分离迅速。一般展开一次约在15—60分钟,而纸色谱多在几小时至十几小时,因此薄层色谱法更适于快速鉴定。
(2)分离效能比纸色谱好。由于展开距离比较短,因此斑点比较致密。
(3)样品溶液需要量少。一般为1微升至几十微升。
(4)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昂贵而又复杂的仪器,便于普及。
(5)灵敏度高。与纸色谱比较,其灵敏度约高10—100倍。
(6)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因展开时间较短,不象纸色谱难于控制温度。
(7)可以使用强腐蚀性的显色剂。因静相物质多为隋性无机化合物,所以可以使用浓硫酸、浓硝酸、氢氧化钠等强腐蚀性显色试剂。这是纸色谱法所不及的。
(8)薄层色谱的分离容量较纸色谱为大,因此用作微量物质分离的制备色谱,较纸色谱为好。
(9)可以作为一种纯化手段,与气相色谱、红外分光光度等方法联用。
薄层色谱虽然有以上优点,并在色谱分析领域内构成了独特的一个分支。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薄层色谱也有不足之处。首先,限于操作条件,标准化不易严格控制,因此薄层色谱中Rf值重现性不够理想;其次由于薄层板的脆弱性,色谱不易保存;其三挥发性物质及高分子量化合物的应用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等。因此,必须全面、正确地估价这一技术方法。表1—1是各种色谱分析技术在各方面的比较,供参考。

zfishm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天津天光光学仪器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很专业,学习了。只是薄层色谱仪的零配件很繁复。我们公司只是制作了一个最简单得启动包。请在百度搜“薄层色谱法启动包”
DK001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hjzhl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wss5456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kv2005kv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没有接触过薄层色谱。很是详细明了,请问Rf值是定性的依据吗?那么如何定量?谢谢
营养快线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