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享】两则耐人寻味的投稿故事

浏览0 回复3 电梯直达
省部重点实验室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来源:科学网 作者:赵 斌

三天前,几乎是同一时间在网上看到的新闻,都是投稿,都是稿件被拒,都是转投他刊然后被接受;不同的是投稿人的身份有差异,国内杂志采取的态度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

在《科技期刊《分子植物》《细胞研究》跻身国际一流》这则新闻中,以下的案例是作为成功的典范来说事儿的:2008年,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辰宇教授向《自然》投了一篇论文。由于研究结果“太新”,文章被编辑退回。担心“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张辰宇紧急把文章转投给《细胞研究》。基于自己的专业判断,李党生安排这篇论文走“绿色通道”,找专家加急审稿,在48小时内就完成了审稿程序,文章在一周内被安排以最快速度在线发表。论文发表后,至今已被引用超过400次,创《细胞研究》所发表原创论文“单篇被引次数”的纪录。

而在《本科生破解数学难题在美国发表,曾遭国内退稿》这则新闻中,则无法认为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了:韶关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2009级学生王骁威的论文《仅用1表示数问题中素数猜想的一个反例》今年10月15日在《数论杂志》(Journalof Number Theory)发表(据一些业内人士表示,该杂志为国际数论界的最高学术期刊)。投稿前,王骁威也曾经找过国内一些专家、导师却被泼冷水或盖电话,也曾经投过国内数学权威杂志社,第二天就被退稿了,最后找到了美国的期刊。这一情况,国内某数学专业学术期刊编辑表示,由于数论这一分支非常狭窄,国内研究这一方面的专家又不多,都没有审查这方面稿件的能力;最近3、4年来,国内有许多人都在研究一些未解的数学难题,没办法都去处理。华南师范大学某教授也表示这一情况是很自然,国内编辑部的稿件非常多,通常没有太大的精力来处理这一问题。

这两则新闻放在一起来看,是不是很耐人寻味呢?

张辰宇教授的研究结果“太新”被《自然》拒稿,这个说法有点儿匪夷所思(其实,我个人还是非常喜欢张教授的那篇文章的)。结果走“绿色通道”找专家加急审稿,两天内就完成了审稿程序,并快速出版,编辑的独立精神的确令人敬佩!这种“绿色通道”的做法,《自然》杂志也是经常采用的。

可惜的是,王骁威同学的论文可能也是因为“太新”被国内数学权威杂志拒稿。我不知道王骁威同学的数论是跟谁学的,怎么学着学着,就到了国内专家“没有审查这方面稿件的能力”了,而且第二天就被退稿了。不知道拒稿意见是怎么写的,是否如实陈述了国内缺乏审稿能力,建议投国际刊物?说“国内有许多人都在研究一些未解的数学难题,没办法都去处理”,难道真的是中南大学22岁刘路破解了世界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被该校破格聘为正教授级研究员的带头羊效应?如果是这样,我认为是好事,可鼓励更多的中国人发挥自己的才智,去解决一些数学难题。但是,说“国内编辑部的稿件非常多,通常没有太大的精力来处理这一问题”是无稽之谈,难道国际刊物的稿件会比中国编辑部的稿件少?在新闻中,我还注意到一点儿,王骁威的英语不好,目前四级还未过,要用英语写出学术论文,想必难度也是挺大的,论文中的英语表达也未定能让人充分理解。而且,我相信他的汉语表达能力一定比英文表达能力强得多。我主观理解,他的首投论文是用汉语写的吧,用母语写的论文没有人愿意审,用外语写的论文居然人家能当个宝。他的稿件第二天就被拒,是拒在编辑手里,究竟是没有审稿能力,还是一看是无名之辈就没有准备审稿呢?

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不想多谈论,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该帖子作者被版主 li8888lili882积分, 2经验,加分理由:不错,很有思考的意义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可能感兴趣
li8888lili8888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小虾米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水源守护者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