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文献呢?我以前有个帖子是专门介绍这个问题的,在此我就不重复了。顺便补充几个内容:第一,看文献重在坚持。科研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言!文献是一定要坚持阅读的。文献读得太少,暂且不说设计不出高水平的课题,就连写论文的时候也会感觉难以下笔!本来是一组可以发新英格兰医学的topic和数据,到自己笔下连中文杂志都发不了。第二,坚持阅读高水平的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不可否认的一点,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现在仍然是世界科技***的中心与重心。SCI杂志上刊登的论文无论是创新性还是严谨性都比国内的期刊高得多。我的看法是,宁愿花一个星期的时间来仔细阅读一篇高水平的SCI论文,也不愿意把这个时间拿来读一百篇中文。前面讲过“登高望远”,起点高了,做出来的研究,写出来的论文自然就有水平了。第三,辩证地看论文,任何论文,即使是刊登在国际一流的杂志上,也不会是无懈可击的。看论文不是去听作者“讲故事”,很多时候要理性地思考,他讲得对不对,有没有缺陷。我曾经和boss下面的人闲聊,觉得写论文的最高境界是“神不知鬼不觉地牵着读者的鼻子走”,其实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读论文的最高境界是“永远不会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要对类比同类研究的思路,总结一般性的规律,或者说叫研究套路为自己所用。这个过程很重要,因为如果审稿人对你的论文提了一些不专业的问题,你完全可以用已经发表的同类文献来“回击”他。
如果文献检索,获取全文和阅读技巧都掌握了,剩下的就是设计课题了。有的战友又会说,我没有课题经费怎么开展研究。这里我想谈论两个问题:第一,医学研究大体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的花费是很大的,需要买抗体,买老鼠,有先进的仪器,但是临床研究就不一样了,有的临床研究是不需要花钱的!只需要你回顾性地去分析一些数据就可以了。当然,坦率地讲,回顾性地分析一些数据很难发一些好的论文,但是作为个人“积累原始资本”的一种手段,还是很可取的,毕竟,每个人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发一篇新英格兰医学,抑或CNS!大部分检验人员没有什么课题经费,只能写点关于检验的论文发表,解决自己的职称晋升问题,这应该是广大检验医学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我给大家介绍一个令我崇拜得五体投地的检验界神人:Lippi, Giuseppe。这个老兄迄今发表了四五百篇论文,仔细阅读他的论文,你会发现这些论文的“检验味”都很浓,最令人敬佩的还不是这个,而是他的研究,基本不花钱。他往往是分析了一些指标,然后写成一篇论文就直接发表了。也许有些搞基础研究,喜欢看CNS的同学会对此不以为然,因为我接触很多搞基础研究的朋友,他们的看法很多时候都充斥着:什么分子机制都没有的论文,还能叫论文?对此,我总是哭笑不得。大家可以看看,这位仁兄发的论文引用率是很高的,H指数达到了37!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只要你认真看文献,肯定会迸发出“不花钱”的idea。此外,我再闲话几句不属于本“检验科研入门资料”范畴的话。上面讲得这些“免费”的研究虽然可做,但是不容易做大,不容易发高水平的论文。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就是:目前我们国家的自然科学基金是不支持临床研究的,所以临床研究做得再好,也很难得到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从这个角度上交,我主张大家先用“免费”的论文把自己妆点成人才,然后逐渐开展基础研究,以便能够获得基金的资助!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大多数人还是要解决“发论文”、“晋职称”的首要问题。
上面啰嗦了这么多,其实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看论文去吧,科研不是凭空现象的,是需要付出艰辛的。阅读论文的过程就是科研中的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有自己看的论文足够多,自己的学术思想已经逐渐形成,才会在不经意之间跃升到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就是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这个地方有个问题还没有解决,我可以以此作为切入点去开展一项研究。
接下来,我结合我看文献的一些体会,谈谈检验的科研。
检验主要分为两块,方法学问题和临床价值问题。纯粹方法学的研究,有很多是要“烧钱”的,毕竟建立个方法不容易。大多数检验的人只能做一些“事后诸葛亮”的研究,就是评价一下这些方法,什么相关性、一致性、精密度、不精密度、携带污染等。这类论文在检验界的杂志上还是占了一定比重的。优点是不需要接触病人,无需和临床医生合作,检验科可以单干,可以打下擦边球,用科里的试剂。评价得规范,也可以发不错的论文。缺点是这方面的研究对统计学、物理学、化学等要求较高,一般人难以开展一个高水平的性能评价研究。还有一类研究就是临床价值研究,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研究,就是去评价一个标志物或者检测手段的临床价值。其实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很多常规标志物的临床价值都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意义被揭示出来,或者说还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我打个比方,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以前经常用在贫血的鉴别诊断中,但是进来发现他可以反映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与心衰预后有关。Lippi, Giuseppe就抓住了这个问题,灵机一动,去评价了一下RDW能否作为ACS的诊断指标,他回顾性地看了一些病例,简单和肌钙蛋白对比了一下诊断能力,就发了一篇CCLM。Lippi,Giuseppe发了很多论文,都是这样来的。所以说,我们就需要通过广泛地阅读文献,去探寻常规标志物那些尚未被人们揭示的临床意义,然后发一些“免费的论文”,以完成自己的“原始资本积累”。
确定了自己的研究内容以后,剩下的时间就是按照自己制定的protocol去开展研究,收集数据或者开展试验,整理数据,撰写论文,这个没有什么好讲的,只是需要研究者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其实科研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大家都吃苦耐劳的精神,毕竟科研没有捷径。
还有一个事情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下。我曾经十分热心地“指导”boss下面的一些新手做一些检验的研究,并提供一些相关文献给他们看。得到的答复很多时候都是:我觉得别人都做过了,我们还做什么。对此,我也总是哭笑不得!研究的创新性有大有小,杂志的等级有高有低;如果想在本专业的权威杂志,比如Clinical Chemistry,抑或新英格兰之类的杂志上灌水,当然要求你具有极高的创新性,几近无懈可击的论证过程以及具有不言而喻的临床价值。如果仅仅是对付国内的一般杂志,就不需要搞那么多创新性了,只要有那么一点点创新,加上巧妙的论文撰写策略就可以了。其实当你阅读了很多高水平的论文之后再返回来阅读中文论文,你就会发现很多中文论文都没有什么创新性,至少没有太大的创新性。作为新手来讲,不要一开始就想着有很大的创新性,总觉得自己要做出一个很perfect的研究才对得起党和人民的栽培。每一个大的科学家都是从小论文开始发的,首先跟着导师发论文,然后自己慢慢发论文;先发点低水平的论文,然后不断挑战自己,发一些高水平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