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个中精彩读后而知

浏览0 回复5 电梯直达
lovelisten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该帖子已被benlulu设置为精华; 奖励积分记录: benlulu(2分)
(转自BBS。水木清华站)
杨振宁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很幸运地在每一个选择的关头作了对自己人生最有利的选
择。他这样一语蔽之,掩盖了其言下之意,没有像邓稼先、钱学森等人冒死回国,是自
己的幸运,因为这样才不会在国内艰苦的环境中早早过世,为祖国付出毕生精力而无法
享受国家的富强所提供的优越条件和上帝最后的礼物。

关于杨振宁为什么不回国,杨先生的回答是:在我之前的中国人赴海外求学,都是学成
即回国。可是当我拿到博士学位之时,韩战爆发,美国不允许理工科博士回国,因此滞
留在美国。而为什么加入美国国籍?杨振宁的回答是因为他所持的中华民国护照在出国
旅游签证时非常不方便,所以加入美国国籍。

在这里,我想说出心里觉得很不舒服的几句话:很多当时出国留学的杰出学者,拿的都
是博士学位,他们也知道美国不允许他们回来,可是,国家正遭遇苦难,八年抗战、三
年内战之后中国人民并不能完完全全地站立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国家作为世界的唯一
霸主,不肯放弃在亚洲的势力存在,所以,当摆脱八国联军、摆脱帝国主义铁蹄侵略的
中华民族正有机会一统中华板块,而日本作为战败国在亚洲已奄奄一息无法实现在亚洲
的实力制衡之时,巧妙插手朝鲜战争,试图在与中国东北接壤的地方建立一个傀儡国,
同时牵制中国与日本,也牵制了中国统一台湾的步伐。

也许此时,作为掌握世界先进物理科学技术的顶尖科学家,留在世界上最强的国家是一
种“幸运”有一整套科研环境让其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也有优越的环境,在杨振宁七八
年后获得诺贝尔奖即可拿到普林斯顿50万美元的年薪,可是杨振宁有没有想到,为什么
美国在六十年代给他媲美国际巨星的待遇?为什么有同时赴美留学的钱学森与美国抗争
一年零六个月,历经美国的软禁折磨直到周恩来用朝鲜战争的十名美国战俘把他换回
国?为什么同样博士学位的邓稼先不顾当时禁止理工科博士回国的禁令一定要回国为国
家完成原子弹研究的事业?没有这些掌握国际先进科研技术的学者回来为国家打下国防
科技、核工业的基础,中国现在有杨振宁得以享受的环境吗?

杨振宁回避并忽略了之前同一批出国留学人员的贡献,大大炫耀吹嘘自己在美的成就,
并鼓励下一代科研人员走这种“有利于自己人生的选择”。对于祖国的认同因为国家的
护照出国旅游不方便就抛弃了,他还有什么资格在这里宣扬自己的成就,更细致入微的
比较和自己合作过的科学家在自己的科研成果中的投入,影射李政道是那种作出30%的
贡献,一定要说自己有70%功劳的那种人。

为了抬高自己规范场的地位,把和自己合作的米尔斯教授说成是所在的俄亥俄大学五十
年来所有科学上的论文、无论、生物、数学、化学、还是其它物理学成就,都没有米尔
斯教授和自己发表的这篇论文重要。

以此类推,从来没有培育过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清华大学,这一百多年来所有科研方面的
成就,恐怕也没有杨振宁任何一篇小文章的贡献,所以,他选择80几岁后回国养老,让
科研落后的中国见识一下国际级大师,也就怪不得顶着国人这么大的质疑,迎娶一位离
婚在职研究生,因为以他所作出的贡献和人生抉择的成功判断,在任何时候都要作出有
利于自己的选择,老年回国养老的杨振宁,不选择一位对自己追求不矣的年轻女人,还
能作出什么体现其人生精明的判断和价值的呢?

杨振宁这种回避重点的说法,在主持人挖掘71年回国听到邓稼先说原子弹是完全靠中国
人自己研究做出来的成果时,杨振宁为什么落泪的原因,是否因为自己的祖国能作出这
样自豪的成就,而作为搞这一行、物理研究的顶尖科学家,没有为国家尽一份力的遗
憾?或是这项研究居然由自己的朋友、童年一起成长一起留学的邓稼先完成,而感到懊
悔呢?杨振宁的回答是很多种感情参杂在一起,不是仅仅因为一种原因才止不住落泪。

对于杨振宁这种和李政道争执了半个世纪的顶尖科学家,他怎么会不在意国家关键性的
科研成就有没有自己的参与呢?可是作为因为旅游签证不方便就把自己的国籍放弃的一
位所谓美籍华人,他来讲爱国,恐怕台独分子都要耻笑,试问台湾两千四百万同胞有多
少人因为世界上只有二十个国家承诺中华民国,而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出现签证麻烦而放
弃自己的中华民国国籍?杨振宁现在还用这个理由出来讲,是不是提醒国外留学人员,
当你的中国护照不好用,赶快换一本美国的吧,管他爱国不爱国“有利于自己”才是优
先考量。

清华在中国的历史上,虽然没有培养出获得诺贝奖的国际性科研专家,可是为新中国的
建设,做出了扎实而不受政治风气影响的奉献。无论在国家科学、工业、等各方面建设
领域,都展现着一种勤勤恳恳、实事求是、中流砥柱的作用。也许中国一路走来的国
力,还没有条件作出世界顶尖水平的科学研究,可是国家各方面发展特别是工科类的基
础和成就,清华培养出来的人代表一种风气、一种作风,这种风气和作风,是能够在各
种政治风波和潮流中,依然把握国家建设的实际工作,哪怕在文革的环境中依然没有让
国家的国防科研、基础研究停滞或放弃,为中国社会民生的发展,做出符合事理的种种
实干与基本原则。

可是在今天清华园的这次访问中,我觉得很多东西扭曲了。通过暧昧与一脸微笑的王
志,他所想讲又不敢直接讲的那些提问,通过杨振宁得意与自我炫耀的种种做法,通过
一旁满足与欣喜地参与录影的翁帆,我只能说,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观念冲击真的太大
了,大到半个世纪前不顾一切回国奉献的老一辈科学家的牺牲都得重新定义与思考了。
也许通过这次的提问,杨振宁会回忆起当年他所做出的选择,当年听到老朋友原子弹是
中国人自己研究出来的事实那种震撼。可是今天他的选择、清华的选择、翁小姐的选
择、都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更确切的定义是:这是一位80多岁还回国养老享受国家特殊照顾的伟大美籍华人科学
家,他身边是他晚年上帝所赐与的最后一个礼物,而这个礼物现在也属于美国,清华所
做出的巨大投入是为这一对美籍华人在中国的价值宣扬作全面背书。杨振宁对中国最大
的价值体现是其一生在任何时候都做出对的选择──当然是对他自己。这个道理也同样
适用于翁帆,一位28岁嫁给82岁美籍华人的年轻女子。这恐怕是中国社会本年度最有社
会价值判断的选择了。而今晚,杨振宁为这一价值认定,作最完美的解释。

杨振宁的人格
一个人要想在这样一个清浊混杂的社会里干干净净地走完自己的一生,很不容易,若还
能奉献全身心于自己的事业,且能取得伟大的成果,则更难。

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干干净净地走完了自己一生的人,他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他
又是一个将整个身心奉献于自己的事业的人,因此赢得人们的崇敬;他更是一个成就丰
功伟绩的人,因此使人们由衷地钦佩和敬仰。  

扬振宁和邓稼先是同乡,初中同学,西南联大同学,一起坐船去美国留学。后来两人有
着完全不通的价值取向,走上了完全不通的道路!扬振宁留在美国繁华世界,靠获得诺
贝儿奖,出尽风头,晚年还不甘寂寞!邓稼先当年毅然回国,为中华民族的两弹一星做
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惜的是由于当年的科研试验条件有限,人身防护条件简陋,邓稼先
由于核辐射过多,身患癌症,英年早逝,实为国家民族之大殇!但历史不会忘记,人民
不会忘记,从历史和国家角度来说,邓稼先必将千古流芳,永垂不朽!是他,永远的奠
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战略安全和民族地位!不管过多少年,所有炎黄子孙都将崇敬他!

在一次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在推卸责任。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
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
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
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就是
这一次,伏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死因。
  
邓稼先有一次开会在西湖,他拉着同仁在“精忠报国”那四个古意盎然的字前照了一张
相片。许鹿希说,邓不爱照相,但这张照片是他自己要照的。当初随邓稼先一起搞原子
弹的科学家,有些中途而退了。因为“没有科研成果,不能家庭团聚,不许亲友通信。
作为知识分子和普通人的生活、乐趣、权益,是必须牺牲掉的了。


读了这篇文章不是因为作者批评杨的精彩而是因为邓的伟大才转到此版与大家共享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可能感兴趣
归一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好教材!每个人都在写自己的人生历史,此教材的含意值得警鉴。谢谢转载人lovelisten上尉先生。
wolfgang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米尔斯与杨的关系尚有争论,楼住如此盖棺定论,貌似略为有失公平

找个年轻女人这似乎是人家私事,太祖的女人也不少吧

另外杨如果回国了,我猜他呆在牛棚的时间会略长于实验室。(海外关系,父辈“通敌卖国”,另外还有他老婆杜致礼这三样哪一样都够他写若干检讨的)
阿峰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改革开放后,我们国人更成熟了,这种成熟表现在对很多事情的包容上,但包容不代表我们会忘记两弹元勋们,中国人渴望雪中送炭,也不会再拒绝锦上添花.国家真的强大了就是我们的目的,谁的心里都有杆称.
lovelisten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liulu0228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相比之下,邓稼先等老一辈的精忠报国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为中国做出的贡献是不朽的,他们的精神更是名垂千古。他们的确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他们为新中国做的贡献以及他们的奉献精神任何奖项都不知足已阐述。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