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第九届原创】【我与近红外的故事】只知耕耘 不问收获

浏览0 回复0 电梯直达
荆棘鸟fiona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维权声明:本文为v2648817原创作品,本作者与仪器信息网是该作品合法使用者,该作品暂不对外授权转载。其他任何网站、组织、单位或个人等将该作品在本站以外的任何媒体任何形式出现均属侵权违法行为,我们将追究法律责任。
说明:本文参与原创大赛仅为加强传播交流,让更多人发现近红外的魅力,不参与任何奖项评选!

只知耕耘  不问收获

刘慧颖



记得有人说过“女人天生爱做梦”。而作为一个女人,我却一直走在中国近红外人追梦的路上。
我十分感谢在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研究路上的“引路人”。我对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期间,由此加入中国的近红外人中,至今“执迷不悟”。回首往事,在我15年的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科研工作中,清晰的记下了我国一个个鲜活的近红外光谱技术前辈和同行。按照我请教和与之合作的人排序吧: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的冯新泸教授对喷气燃料质量检测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机械工业部的蒋伟明先生、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的吴树恩先生、中国农业大学的严衍禄教授对外场小型仪器的试制和软件开发;中石化石油化工科研院陆婉珍院士的指教和她的团队给予的合作;北京英贤仪器有限公司姚建垣总经理的仪器国产化。尤其是当我完成所承担的项目时,最想告慰因病早故的蒋伟明先生,感谢他1997年邀请我去美国奥特兰大参加pittcon会议,在3天的参观期间,我和严衍禄教授没有翻译陪伴,每天与参展商一起进出展馆,有幸看到了会议参展的现场、实验室、在线近红外仪器,千方百计的得到了去有关近红外仪器公司交流的机会,收益颇丰,使我坚定了目标,开始了军用燃料(车用汽油、柴油、喷气燃料)质量快速检测项目“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样机的设计、试制、实验室应用研究。科研成果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年6月,我欣然接受中国科学院陆婉珍院士的邀请,荣幸授聘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2010年,我从科研工作岗位上退休,怀着对自己追求和热爱的事业意犹未尽的情结和梦想,我放弃了休闲和健身的时间,尽情地投入到了为社会学术团体服务的工作之中,为实现近红外光谱仪器国产化和提高制造水平而奔波。6年多来,我在与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科学仪器生产厂商的交往中,深深感受到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发挥人生余热是非常快乐的事。
首先是怎样当好秘书长,就像“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开始我是专职秘书长,有一个兼职秘书,在京常委有7人,50多个委员分散在全国各地,学会不收会员费,因为是一个新兴的科学仪器,国内仪器厂商不多,活动经费有限。在学会工作中,秘书长是个“管家人”,袁洪福主任委员对我说过,首先要学会经营,我理解的经营内容包括两方面学术活动和经费收入。在学会工作中,大家都说我处处体现了一个军人和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召集开会准时,办事认真、讲究效果。我的工作方式是平时逐步与每个委员建立电话、电子邮件、短信的交流,慢慢去了解每个学术带头人对学科技术发展的情结和理想,做好基础性建设工作,凝聚团结奉献精神,获得了可喜成果。我在此工作期间,组织和参与了两届全国学术年会、四期专题研讨会和培训班,每次学术会议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人参会,研讨会都有100多人,培训班均有60多人参加,还发展了近40名新理事和14个团体会员单位。与中国光学学会红外与光电器件专业委员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在2013年、2015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秘书长会议上,我代表近红外光谱分会做了题为《为会员搭建学术创新平台,提升科技社团服务发展影响力》和《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设立和评选》的汇报,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学术团体的工作业绩,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授予2014-2015年度的先进分会,我也获得先进个人,得到领导和业内专家们的认可和好评。我感到近红外光谱分会打下了前进基础所付出的努力非常值得!
拜访院士是我每年必需组织做的一件事情,每逢年初我就会召集常委们集中一天时间去专门拜访,向他们汇报过去一年学会的工作情况和新一年的工作计划,以求得指导和支持,如今已成惯例。在军队科研项目合作中,我与中国科学院陆婉珍院士结识,她是我国分析化学家,热心指导我开展相关学科研究工作,至今留给我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在我国搞仪器研制,就是坐车的还要管造车的”。虽然是一句笑谈,但让我从中思考的是应如何从需求去考虑设计思想和进行应用研究,在她老人家的地位、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影响下,坚定了我不畏艰难坚持前行的信心。她是成立学会的倡导者,学科研究的先驱,一直关注学会的工作进展。中国工程院金国藩院士是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教授,长期从事光学仪器及应用光学技术研究,在指导学会申报科技部“十二五”国家重大仪器设备专项中,认真审核申报资料并提出关键性意见。中国工程院张子仪院士是中国农科院畜牧所最先开展饲料品质检测工作的专家,一直关心和指导国内近红外技术在饲料应用研究的进展。每次登门拜访这些七、八十岁的老科学家,顷听他们发自肺腑之言的每一个建议,都给我新的启迪。同时,我注意收集荣获每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近红外专家,积极向学会推荐国家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我曾做过《军用油料》的编辑,为了能与各位委员沟通学会的工作情况,让上级有关部门了解学会学术活动的发展,我主编出版了近红外光谱专委会的《内部期刊》,每年编辑出版2期,至今已出版9期。刊物栏目有:学会动态、学术交流、技术讲座、知识问答、团队风采、仪器展台、新书介绍等。我在约稿和编辑中注意反映比较有特色的内容,报道学会活动,有针对性地分析当前技术研究和应用遇到的问题,提供20世纪80年代以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国内外各领域的学术期刊、会议论文的统计作为公益资料,报道专家团队在不同行业上研究、应用情况和发展方向,介绍关键性技术问题和新技术和国内外近红外新出版的专著和标准。同时,在建立和维护近红外光谱信息网www.ccnirs.org工作中,致力办成学术交流平台,网站链接了国际、亚洲及国内有关学会的网站。2012年为配合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还开办了学术会议网站,从会议筹备工作开始进行通知、注册及会议报道,会员们积极响应并给予了好评。
建立一个产学研用合作的平台,促进提高我国新学科技术研究、应用和制造工业的发展水平,是学术团队的基本工作和目标。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我首先了解香山科学会议申办原则,学习《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的重点领域、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以及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等“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等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我积极组织进行申报2012年香山科学会议的工作,共联系听取了不同领域的12名院士、50多个委员、专家的指导意见,明确国内科学仪器的发展、应用示范工程在有关行业的需求和可行性。记得在2011年9月和2012年3月两次填报申报表格过程中,我和主任委员两人在网上进行实时沟通修改有关内容,每次都忙到深夜、凌晨,才完成网上报送通过工作。经过艰辛努力,会议的主题申请终于得到香山科学会议组委会和理事会审定批准。2012年11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成功召开了第446次香山科学会议学术讨论会,来自国内外的40余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 “中国近红外光谱分析关键技术问题、应用与发展战略”和4个中心议题,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为我国相关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香山科学会议对2013年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申报指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学会组织申报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我满腔热忱地支持委员们从不同领域做好准备材料工作,积极推荐示范单位,一直关注和跟进项目的入选情况。就是这样,我希望机遇能给予我国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制造实现“中国梦”,在世界仪器制造业中腾飞!
组织国际交流也是学术工作内容。我任职期间,组织委员们参加过国外学术会议4次,其中为申办北京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付出了心血。在整个组织申办工作中,我协调了与国际学会3位主席的书信沟通,负责联络获取参会人员的邀请函,安排解决参会人员的签证、行程、住宿及安全问题,组织撰写和制作了申办PPT和宣传页,为了找到介绍北京旅游宣传片,我跑了西单图书大厦及旅游出版社书店。直到临出国前两天,才在北京市旅游委宣传部找到2种版本的旅游宣传片,为在宣讲人报告后播放北京风景,结了燃眉之急。我国前往参加2011年5月16日~5月20日在南非开普敦召开的第15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的人员共13人,有7篇墙报展示。在会上,中南大学梁逸曾教授代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和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宣讲了我国2015年北京申办第17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的意愿和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水平,同时还发放了宣传介绍资料。虽然中国申办未果,但我经历了申办会议的热诚和自信。因为中国在本学科的研究应用技术时间不长,褚小立副主任委员制作的申办宣传片充分展示了近几年中国应用研究技术的发展水平,梁逸曾教授的演讲非常精彩,无可挑剔,令人振奋。当时我也真正体验了我国第一次申办奥运代表未成功的心情,在中国参会的每一位代表心里反响很大。会后,大家走出了情绪低落的氛围,互相激励一定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强,相信总有一天中国人会在国际学术届占有一席之地。回国后,我代表参会人员撰写了《参加第15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的情况报告》,上交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2015年,由龚伟女生积极推荐,分会组织的国际近红外期刊征文和专刊,也体现和宣传了我国近红外光谱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应用水平。
组织编写《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实用手册》。作为一个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者,我一直渴望给每一个想当好近红外人的入门者,案头能有一本由浅入深的工具书,尽快找到一个适用的仪器、行业指导老师和合作团队,为本来就有创新难点的工作,少走或不走弯路。2014年开始,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燕泽程主任的支持和资助下,我负责分会组织人员,褚小立主编,30名编委参加,设计的70万字内容,终于2016年3月交机械工业出版社印刷出版,作为2016年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的礼品,送给参会者。近期已预订近千册,完成了编写工作,实现了又一个夙愿,我十分感谢在手册编写中给予帮助和支持的每一个近红外人。
设立“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基金管理、评选工作才刚刚开始,任重而道远。该奖项是为感谢陆婉珍院士对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引领和贡献,是鼓励我国科技人员投身于近红外光谱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促进和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更是全国近红外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盼望。申报、实施、运行工作,可谓“来之不易”,毕竟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第一个以个人名义设立的奖项。早在近红外光谱专委会成立后,2009年9月在征求陆婉珍院士意见的基础上,就起草了“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的申请报告和评奖方法,并报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奖励办公室批准。2015年下半年,陆婉珍和闵恩泽院士向中国科学院咨询了设立“陆婉珍分析测试奖”的设立想法,得到支持。带着陆婉珍院士的期望,近红外分会再次向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提出申请。由褚小立副理事长修改了奖励办法,在2015年9月的第一次常务理事会上得到通过,设立贡献奖、科技奖2个奖项,并修改了相关条款,上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奖励办批准和备案。2015年10月,褚小立和我去家中拜访了陆婉珍和闵恩泽两位院士,汇报了我们的组织工作情况。按照“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评奖办法,2015年10月18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下发了“关于提名和推荐2016年度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候选人的通知”,组成了第一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由11名委员组成的评选委员会,评奖办公室由我和张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奖励办公室副主任)负责组织评奖的相关工作。2016年1月5日,办公室给各位评委下发了评奖通知和2个文件,评选委员会名单和本届所有申请人的电子申报书,请各位评委本着对申请人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客观、公正地对申请人的全面情况进行考评。评选办公室将根据评委反馈的意见,组织相关评委进行走访调研。2016年2月28日,在北京举行评奖会,对3名建议获奖人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最终通过首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的2名获奖人是:特殊贡献奖中国农业大学严衍禄教授、科技奖中国食品药品检定院胡昌勤研究员,推荐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颁发国际交流贡献奖龚伟研究员。在2016年3月25日华中科技大学召开的第6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上颁奖。
    在此设立奖励基金期间,我和褚小立亲耳聆听了陆婉珍、闵恩泽夫妇先生对设立和评审的关心和嘱托,在我的耳边总会想起陆婉珍先生提出的评选奖励原则:一是对研究开发分析测试仪器的元器件有贡献的;二是对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有贡献的;三是宁缺毋滥,奖励工作要做到可持续发展。100万元奖励基金是闵恩泽院士在重病床上捐助,看着他的笑容,从那时起,我在心里又承接下了坚守两位老科学家对我国近红外人的这份爱心和责任的任务,以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奖励基金管理和评选工作将是会持续发展的,陆婉珍先生的为人和做事将会影响我一生,我始终不相信她的离去。因此,我在2015年的《近红外内部通讯》中写了陆婉珍院士在近红外学术活动中......
“只知耕耘,不问收获”。这就是我从接触我国每一个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应用的前辈、学者、同行,而深深感受到的奉献精神和座右铭。是近红外光谱事业把我与你们连在一起,我喜欢和爱恋这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年轻群体,我感慨是在凝聚全国近红外人的支持和信任中奋力前行,是你们激励我想梦所想,退而不休,晚年还有机会能为近红外光谱仪器国产化和技术应用的发展,尽上一份微薄之力。现在我把曾经做过的事情与大家分享,给后来者借鉴。我衷心祝愿近红外光谱之光照亮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献上我最喜欢的《共和国之恋》,让我们近红外人畅想在追梦路上:
在爱里在情里,
痛苦幸福我呼唤着你。
在歌里在梦里,
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
纵然是凄风苦雨,
我也不会离您而去。
当世界向你微笑,
我就在你的泪光里。
你恋着我我恋着你,
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是血是肉我凝聚着你。
纵然我扑倒在地,
一颗心依然举起你。
晨曦中你拔地而起,
我就在你的形象里。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近红外光谱(NIR)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