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第十六届原创】ODC1基因的基本介绍

浏览0 回复0 电梯直达
吃饭请叫我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维权声明:本文为Insm_c3ff04c3原创作品,本作者与仪器信息网是该作品合法使用者,该作品暂不对外授权转载。其他任何网站、组织、单位或个人等将该作品在本站以外的任何媒体任何形式出现均属侵权违法行为,我们将追究法律责任。

ODC1基因的基本介绍



ODC基因包括ODC1ODC2ODC1定位于2p25.1,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是主要的功能基因。ODC1基因编码的蛋白产物是多胺生物合成的关键酶,通过介导鸟氨酸生成腐胺促进多胺的合成,是体内多胺生成的经典途径,也是主要途径[2],另有文献报道,同时也存在一条替代途径[50]。生物体内存在着一个以ODC1为中心的多胺生成调节网络[56],主要还包括鸟氨酸脱羧酶抗酶(AZ-1)和鸟氨酸脱羧酶抗酶抑制因子(AZIN-1),三者互相作用,参与细胞内多胺含量的动态平衡。ODC1启动子可对多种刺激作出反应,启动转录,如生长因子、激素和促癌因子[57,58,59],而它的翻译启动则主要取决于细胞内多胺的含量。体内大多数蛋白质通过泛素化被降解,而ODC1的降解通过26S蛋白酶体发生,并不依赖于泛素化,因为ODC1存在一个可被蛋白酶体识别的非结构化结构域[60]。多胺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可以调节细胞分裂和增殖、基因表达、氧化应激、免疫反应、组织血管生成、葡萄糖代谢和促进胚胎发育等[6, 34-35, 37, 39-40, 55, 63]。从Russel[66]观察到癌细胞中ODC1活性增加,从而证明多胺与癌症相关,到现在已有超过50年的历史。后来大量的研究均表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多胺代谢异常密切相关[3-6, 14, 15, 36]。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树突状细胞和单核细胞来源的M2型巨噬细胞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往往含量丰富,这些免疫抑制细胞都依赖于多胺代谢来发挥功能[53],另一方面,腐胺也可抑制巨噬细胞在应对幽门螺杆菌或柠檬酸杆菌感染时向M1型的极化[54]。还有一项研究[51]证实,ODC1也是转录因子Myc的一个转录活化靶点。二氟甲基鸟氨酸(DFMO)已经获得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批准,用于治疗非洲锥虫病,因其可拮抗ODC1的生物学功能,故也成为第一个用于阻断多胺代谢途径抗肿瘤的药物[68],尤其在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一定成果。此外,尽管观察到癌症患者的血液和尿液中多胺水平较高,但是否可以作为预后标志物尚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69]。可见,其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一个极具价值的潜在的抗癌途径。

当甲基汞诱导细胞发生凋亡时,可观察到细胞内ODC1的过度表达,而ODC1过表达细胞的腐胺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细胞,如果在培养基中添加腐胺可抑制DNA的断裂和caspase3的激活,从而抑制细胞凋亡[7],表明ODC1可通过增加腐胺含量,抑制甲基汞诱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相关的细胞凋亡。Chunsheng Dong[8]的研究证实,由甲基汞引起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活性氧(ROS)生成也可被ODC1和腐胺的过度表达所抑制,而用ODC1抑制剂进行预处理,甲基汞则可促进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发生和ROS的生成,介导细胞凋亡,这与上述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事实上,精胺是最有效的ROS清除剂之一,能够保护DNA免受氧化应激的损伤,从而使细胞免于ROS介导的细胞死亡[64]。另外,ODC1可通过AKT/GSK3β/β-catenin通路和调节酸性微环境促进肝细胞癌(H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5],也可以通过干扰HCC细胞脂肪的代谢而抑制其增殖[9],相关文献报道,丙酮酸激酶M2PKM2/ODC1参与了一个正反馈回路,使用DFMO和化合物3k同时抑制ODC1PKM2,可通过AKT/GSK-3β/β-catenin通路对HCC细胞产生协同抑制作用[10]。综上所述,AKT/GSK-3β/β-catenin通路在ODC1的作用机制中至关重要。MYC是发现最早的原癌基因,编码一种高效的转录活化因子,有研究表明[411],多胺可通过对MYC基因表达的调节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还有文献报道,ODC1可通过抑制内皮抑素的表达来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从而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积极地促进作用[12]。使用单纯疱疹病毒IDNA结合蛋白ICP-4进行的体外研究表明,生理浓度的多胺可增加该蛋白与DNA的结合率[61],从而加强其生理活动。ODC1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确切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ODC的生物学效应是复杂多样的,除人类以外,在各种动植物中亦根据其所产生的作用而呈现差异化表达,可见,在生物学领域,ODC依然是一个庞大的课题,也是一个前沿且关键的课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年上升,引起了全社会,尤其医学界的密切关注。目前通过多种实验手段和临床研究已经证实,ODC(尤其ODC1)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临床医学及分子生物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在高度提倡并发展精准医学的今天,肿瘤的靶向治疗以其高效低毒的绝对优势,已经成为肿瘤研究的最大热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各位同仁的不懈努力,ODC的相关研究一定会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以调节ODC或其表达产物、代谢途径的抗肿瘤靶向药定会问世。
附件:
为您推荐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获取验证码
立即提交
猜你喜欢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