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享】不确定度评定如何选用A类还是B类评定方法?

浏览0 回复25 电梯直达
en_liujingyu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骂人流氓问:学术流氓睁大眼睛看看清楚,楼主说的是“可能也是由统计方法而得”。什么叫“可能”,你拎不拎得清啊?你用最大允差绝对值MPEV套算出来的B类评定结果,能向上追溯吗?这个B类评定结果与哪家机构的A类评定结果关联绑定?
  答:准确性的量化参数叫“测量误差”,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可信性的量化参数叫“测量不确定度”,不确定度不能分类,不确定度的GUM评定方法分A类和B类。骂人流氓拎清楚什么叫“可能”了吗?最大允差绝对值MPEV是合格的测量设备计量特性最坏状态,测量设备使用者知道其合格与否,一般不知具体的误差,也不知误差正还是负,因此由测量设备计量特性给测量结果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用MPEV“套算”出来的B类评定结果,用来量化评价测量结果可信性的,不是用于“向上追溯”,用它量化评判测量结果的可信性是科学的,合适的,对测量结果的使用也是安全的。
en_liujingyu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骂人流氓问:“测量误差”是引入“测量不确定度”的“因”吗?没有误差就没有不确定度吗?真是笨得都不笨了。“测量误差的不确定离散特性”,才是产生“测量不确定度”的“因”,你连如此简单的原理都拎不清,还有脸在这里扯什么?误差的平均值为零,这个零误差就没有不确定度了吗?误差如果恒定不变,它会引入不确定度吗?1kg的标准砝码,在重复性条件下重复称量10次,每次的测量结果都是1.150kg(误差均为 0.150kg),你告诉大家,“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是多少?
  答:“测量误差”是引入“测量不确定度”的“因”,没有误差就没有不确定度。请你搞清楚“测量误差”是所用测量设备的误差,不是测量结果的误差,“测量不确定度”是所用测量设备给测量结果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不是测量设备的不确定度。所用测量设备的误差越大,给测量结果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就越大,测量设备的误差为0,给测量结果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也就为0。误差如果恒定不变,它给测量结果引入不确定度也会恒定不变,除非你把恒定不变的误差修正掉,这个恒定不变的误差给测量结果引入不确定度才会为0。“1kg的标准砝码,在重复性条件下重复称量10次,每次的测量结果都是1.150kg(误差均为 0.150kg)”,是指对这个“测量设备”(砝码)校准确定了该测量设备的“误差”,那么使用这个测量设备(砝码)测量被测对象,砝码的计量特性(误差)给所得测量结果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就必须用误差除以包含因子k得到。包含因子k取决于用该砝码实施测量时,测量结果的分布,不知分布时可假设为均匀分布。
状元秀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A类一般是样品均匀性引起的通过结果的标准偏差计算获得。B类主要是环境和设备引起的不确定度。
路云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测量误差”是引入“测量不确定度”的“因”,没有误差就没有不确定度。请你搞清楚“测量误差”是所用测量设备的误差,不是测量结果的误差,“测量不确定度”是所用测量设备给测量结果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不是测量设备的不确定度。

      从以上表述不难看出,“误差”不是引入不确定度的“因”,导致产生不确定度的“因”是“误差的不确定离散性”。“测量设备的不确定度”不是所用测量设备给测量结果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是什么?真是蠢到了家。测量设备的“误差”,也只是“测量结果的误差”的贡献分量之一。学术流氓是否拎得清?
      所用测量设备的误差越大,给测量结果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就越大,测量设备的误差为0,给测量结果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也就为0。误差如果恒定不变,它给测量结果引入不确定度也会恒定不变,除非你把恒定不变的误差修正掉,这个恒定不变的误差给测量结果引入不确定度才会为0。
    大家看看这位不学无术的蠢货,居然说出如此令人笑掉大牙的外行话。不确定度居然可以通过修正的手段消除,你这是跟哪位大粪浇(教)屎的“老师”学的?
    误差如果恒定不变,它给测量结果引入不确定度也会恒定不变,除非你把恒定不变的误差修正掉,这个恒定不变的误差给测量结果引入不确定度才会为0。“1kg的标准砝码,在重复性条件下重复称量10次,每次的测量结果都是1.150kg(误差均为 0.150kg)”,是指对这个“测量设备”(砝码)校准确定了该测量设备的“误差”,那么使用这个测量设备(砝码)测量被测对象,砝码的计量特性(误差)给所得测量结果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就必须用误差除以包含因子k得到。包含因子k取决于用该砝码实施测量时,测量结果的分布,不知分布时可假设为均匀分布。
    大家看看这位学术流氓的不确定度知识有多么的臭。世上除了你这个空前绝后的“拧种”,还能找到谁用测量设备的“实际误差”作为测量设备引入的“扩展不确定度分量”进行B类评定的?
赞贴
0
收藏
0
拍砖
0
2023/11/5 13:30:27 Last edit by luyunnc
en_liujingyu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我的观点说的够清楚了,对于测量设备的测量不确定度而言,“测量不确定度”是指所用测量设备给测量结果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这个不确定度分量属于测量结果的特性,“测量误差”是指实施测量所用测量设备的误差,“测量误差”是引入“测量不确定度”的“因”,没有误差就没有不确定度。名称叫“测量设备的测量不确定度”,其实是实施测量过程时,所用测量设备给测量结果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这个“不确定度(分量)”属于测量结果,而不属于测量设备。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误差”,是测量设备误差这个“因”,产生了测量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这个分量的“果”。因此,所用测量设备的误差越大产生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就越大,如果测量设备的误差真的为0,产生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也就为0。“用测量设备的实际误差作为测量设备引入的扩展不确定度分量进行B类评定”是符合实际的,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但在测量设备使用中,人们往往只知其合格,不知实际误差,因此常常用合格测量设备最坏状态下的MPEV,采用B类评定方法。评定其给测量结果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陆云在14楼用放大字体复制粘贴的测量不确定度定义解读,其实完全印证了我的所有观点。
  定义说的“被测量量值”,按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第99号指南“国际计量学词汇——基础通用的概念和相关术语” (VIM)),默认省略了“真”字,实际是“被测量的真值”。因“真值”往往无法获得,人们就“根据”构成测量过程“所用到的信息”(例如测量设备等的误差信息),通过“估计”得到“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以代替被测量的“真值”。因此,只能说“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不能说“测量不确定度计算”,不能说测量不确定度是“测量”从来的。
  “估计”,也就明显存在着“不确定性”,或称“分散性”。人们就用此“分散性”区间宽度的一半(即半宽)作为一个参数,“赋予”测量结果。这里使用“赋予”一词,是告诉我们“分散性”或“不确定性”属于“最佳估计值”,不属于“测量结果”,人们只是将其硬性“赋予”了测量结果,目的是用来定量表述测量结果的“可信性”。宽度及半宽无正负号,因此定义说测量不确定度是个“非负参数”。
  “可信性”不是“准确性”,“测量不确定度”也就不是“测量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是用测量过程的“有用信息”,对被测量真值进行估计所得“最佳估计值”所处区间(即其分散性区间)的半宽,而“赋予”测量结果的一个“非负参数”。不确定度本质上不属于测量结果,是人为“赋予”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更不是测量结果的“误差”,所以,我们绝不能为了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而用不确定度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另外,常常见到有人将测量结果125.63,不确定度U=0.08,k=2,解读为被测量的测量结果可能处于125.55至125.71之间,这种解读是绝对错误的。
路云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我的观点说的够清楚了,对于测量设备的测量不确定度而言,“测量不确定度”是指所用测量设备给测量结果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这个不确定度分量属于测量结果的特性,“测量误差”是指实施测量所用测量设备的误差,“测量误差”是引入“测量不确定度”的“因”,没有误差就没有不确定度。

      这是JJF1001-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第7大条“测量仪器的特性”下的“仪器的测量不确定度”术语定义,这是测量仪器的特性还是测量结果的特性啊?15楼的学术流氓是吃多了朱砂,还是弱智不识字呀?
      再来看看第5大条“测量结果”下的“测量误差”术语定义吧:

      明明“仪器的不确定度”属于测量仪器的特性,这位不学无术的“学术流氓”却说是测量结果的特性。明明“测量误差”属于测量结果,他却说是仪器设备的特性。可谓是卑鄙、无耻、缺德。仪器设备的特性是第7大条下的第7.32条“示值误差”,而不是“测量误差”。而“最大允许误差”、“准确度等级”等,严格说起来它不是仪器设备的实际计量特性,而是人为规定的,对仪器设备计量特性的极限要求。你学术流氓连这最起码的常识都不懂,的确是狗屎一泡。
      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误差”,是测量设备误差这个“因”,产生了测量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这个分量的“果”。
      设备的计量特性只有表征偏移性的“误差”,没有表征离散性的“示值重复性”、“示值变动性”、“漂移”、“均匀性”、“波动性”、“长/短期稳定性”等特性吗?到底前者(表征偏移性的“误差”)是产生不确定度的“因”,还是后者(表征离散性的诸特性)是产生不确定度的“因”,你连这最最最起码的常识都拎不清,怎么还有脸在这里现世呀?有用实际误差来评定不确定度的案例吗?
      因此,所用测量设备的误差越大产生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就越大,如果测量设备的误差真的为0,产生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也就为0。
      这是彻头彻尾的,没有任何根据的谬论。


      请问,不确定度的大小,与误差的大小有直接线性的关系吗?
      “用测量设备的实际误差作为测量设备引入的扩展不确定度分量进行B类评定”是符合实际的,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但在测量设备使用中,人们往往只知其合格,不知实际误差,因此常常用合格测量设备最坏状态下的MPEV,采用B类评定方法。
      符合什么实际呀?叫你拿出用测量设备的实际误差作为测量设备引入的扩展不确定度分量极限B类评定的实际案例,学术流氓听不懂人话吗?你举不出一例实际案例,你符合什么鸟实际呀?是符合你们家的“规氏据”吧。MPEV是“误差”吗?那明明是人为规定的“误差的最大波动范围”,是一个定量表示“误差离散区间”大小程度的指标。你在这里四六不分、指鹿为马。实际使用的测量设备,哪一台是只知其合格,不知实际误差的?不知道实际误差,你又凭什么知道其合格的?莫非你学术流氓有未卜先知的特异功能,测量设备未经检定/校准,你就知道其是否合格?
      陆云在14楼用放大字体复制粘贴的测量不确定度定义解读,其实完全印证了我的所有观点。
      定义中的哪句话印证了你学术流氓“误差为0不确定度也为0”的观点呀?
      只能说“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不能说“测量不确定度计算”,不能说测量不确定度是“测量”从来的。
      此话与楼主的问题没有任何关系,与放屁无异。
      测量这里使用“赋予”一词,是告诉我们“分散性”或“不确定性”属于“最佳估计值”,不属于“测量结果”
      谁都知道“最佳估计值”与“测量不确定度”都是“测量结果”的一部分,两者一起,构成“测量结果”的完整表达。“测量不确定度”不属于“测量结果”属于“最佳估计值”吗?狗屁不懂!那是“测量不确定度”与“最佳估计值”相关联,不是属于“最佳估计值”
      另外,常常见到有人将测量结果125.63,不确定度U=0.08,k=2,解读为被测量的测量结果可能处于125.55至125.71之间,这种解读是绝对错误的。
      这恰恰说明了15楼的学术流氓是狗屁不懂、不打自招。“测量结果以约95%的概率,落在以测得值125.63为中心,±0.08的区间范围内”,这种解读错在哪里?
en_liujingyu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骂人流氓说: 这是JJF1001-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第7大条“测量仪器的特性”下的“仪器的测量不确定度”术语定义,这是测量仪器的特性还是测量结果的特性啊?15楼的学术流氓是吃多了朱砂,还是弱智不识字呀?
  答:既然会复制粘贴JJF1001的定义,这个流氓如果不是“弱智不识字”,就该看清楚“仪器的不确定度”是“由所用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引起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并不属于测量仪器的特性,补充省略的文字,就是“由所用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误差等)计量特性给测量结果引起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这个“不确定度分量”属于测量结果,是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一部分。因此,由测量设备的误差等特性给测量结果产生的不确定度分量这个“果”,就简称为“仪器的测量不确定度”。
  流氓陆云复制粘贴的表1,告诉了我们测量不确定度与测量误差的主要区别。以其红线标注的三个区别为例:
  第1个区别是两者本质区别。测量误差是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量化参数,用对参考值的偏离大小表述,“偏离参考值”越大,误差越大,测量结果准确性越差;测量不确定度是测量结果“可信性”量化参数,用对参考值估计的区间(分散性)半宽表述,“分散性”区间的半宽度越大,测量结果可信性越差。
  第2个区别是两者的度量方法区别。测量误差是测量结果与参考值之差,因两个值的差仍然是一个值,在数轴上是一个点,两个值相减就必有正负号;测量不确定度是“一个非负参数”,是“估计”出来的区间“半宽度”,因此只与估计中使用的测量过程相关要素有关,“与真值(大小)无关”。
  第7个区别是对测量结果的作用区别。测量误差的反向是修正值,因此可用来修正测量结果,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测量不确定度是估计出来的“真值(即参考值或最佳估计值)所处区间半宽”,与真值大小无关,因此不能对测量结果修正,但却用于决定测量结果可否用于被测对象符合性的判定,即用于量化判定测量结果的可信性。
en_liujingyu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骂人流氓问:不确定度的大小,与误差的大小有直接线性的关系吗?
  答:看来干了一辈子计量工作的“专家”,的确连基本概念全无。对于一个测量结果而言,其测量不确定度和测量误差分别是对其“准确性”和“可信性”的量化评判参数,两者之间毫无关系。但误差与不确定度“因果关系”,是指获得测量结果的测量过程“各要素”的误差,都是产生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原因,每个要素的误差输入量必给测量结果(称为输出量)产生一个“不确定度分量”。测量设备是构成测量过程极其重要的一个要素,因此测量设备的误差这个“因”,一定会给测量结果产生一个不确定度分量的“果”,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大小与测量设备的误差一定密切相关,没有误差这个因就没有不确定度这个果,“误差为0不确定度也一定为0”。但,你说“直接线性的关系”,太小儿科了,应依据测量过程的测量模型确定是什么关系。
  骂人流氓说: 谁都知道“最佳估计值”与“测量不确定度”都是“测量结果”的一部分,两者一起,构成“测量结果”的完整表达。
  答:请看清楚我说的话,不确定度是被测量最佳估计值可能存在的区间半宽,不是测量结果的量值可能存在的区间半宽。这里的“被测量”是“被测量”的真值,真值一般不可得,因此用“最佳估计值”或“约定真值”、“参考值”表述。“测量结果”是测量人员通过测量得到的,每个测量人员都会把他所能够得到的“最佳”结果报告给顾客,因此,完整的测量报告应包括测量人员对测量结果的“最佳估计值”及其“测量不确定度”。可是测量人员所说的“最佳估计值”属于他的能力范围内“最佳”,与作为“真值”使用的“最佳估计值”不可同日而语,完全是两码事,请一贯混淆概念的陆云不要动不动就混淆概念。
en_liujingyu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骂人流氓问:这恰恰说明了15楼的学术流氓是狗屁不懂、不打自招。“测量结果以约95%的概率,落在以测得值125.63为中心,?0.08的区间范围内”,这种解读错在哪里?
  答:陆云这个只会骂人的社会流氓是不是“狗屁不懂、不打自招”,不是本社区讨论内容,本人拒绝评论,大家都心里有数。测量结果完整表述为Y=125.63,U95=0.08时,“测量结果以约95%的概率,落在以测得值125.63为中心,?0.08的区间范围内”的解读完全错误。错就错在把不确定度解读为了误差(区间)。正确的解读是:“被测参数Y的测量结果是125.63,其扩展不确定度U的包含概率为95%,大小为0.08”,测量人员只给出了测量结果125.63,没有给出测量结果的误差,不能把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0.08当成测量结果的误差来对待。0.08是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即最佳估计真值)包含区间(所处区间)的半宽,测量者只知(即只评定了)包含区间宽度,并不知道真值大小。125.63是测量人员给出的测量结果,不是参考值,不是真值。
路云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既然会复制粘贴JJF1001的定义,这个流氓如果不是“弱智不识字”,就该看清楚“仪器的不确定度”是“由所用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引起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并不属于测量仪器的特性,补充省略的文字,就是“由所用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误差等)计量特性给测量结果引起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这个“不确定度分量”属于测量结果,是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一部分。因此,由测量设备的误差等特性给测量结果产生的不确定度分量这个“果”,就简称为“仪器的测量不确定度”。
      大家看看这位学术流氓是如何的强词夺理蛮不讲理的恶劣德性,明明国家标准定义的“仪器的测量不确定度”属于仪器的计量特性,这位学术流氓非要咬住屎橛子不松口,拿不出任何证据,就开始正经歪念杜撰出所谓的“补充省略文字”瞎解。按照他的这套“规氏逻辑”,是不是“仪器的示值误差”也不属于仪器的特性,而是属于测量结果,是由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引起的测量结果的误差分量呀?
      第1个区别是两者本质区别。测量误差是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量化参数,用对参考值的偏离大小表述,“偏离参考值”越大,误差越大,测量结果准确性越差;测量不确定度是测量结果“可信性”量化参数,用对参考值估计的区间(分散性)半宽表述,“分散性”区间的半宽度越大,测量结果可信性越差。
      “不确定度”与“准确性”有关吗?它是参考值估计的区间(分散性)半宽表述吗?睁大眼睛看看清楚,人家说的是“测量不确定度表明测得值的分散性”。“测得值”“参考值的估计值”是同一意思吗?14楼红线标示部分,以及16楼最后一幅截图GB/T27418-2017的红线标示部分,你是看不懂啊还是瞎了眼啊?
      第2个区别是两者的度量方法区别。测量误差是测量结果与参考值之差,因两个值的差仍然是一个值,在数轴上是一个点,两个值相减就必有正负号;测量不确定度是“一个非负参数”,是“估计”出来的区间“半宽度”,因此只与估计中使用的测量过程相关要素有关,“与真值(大小)无关”。
      “测量结果”和“参考值”才是数轴上的两个点,以“参考值”为基点的两点的坐标位置差,必定是带方向(即带有正负号)的坐标轴上的一段区间(即:“线段”)。除非两点重合(即“误差”为零)。而“不确定度”则是定量表征测得值离散区间半宽度的量,所以不可能有负数。
      你既然承认“测量不确定度”与真值无关,你扯什么“测量设备的误差越大产生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就越大,如果测量设备的误差真的为0,产生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也就为0”呀,自我张嘴打脸吧。
      第7个区别是对测量结果的作用区别。测量误差的反向是修正值,因此可用来修正测量结果,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测量不确定度是估计出来的“真值(即参考值或最佳估计值)所处区间半宽”,与真值大小无关,因此不能对测量结果修正,但却用于决定测量结果可否用于被测对象符合性的判定,即用于量化判定测量结果的可信性。
      的确是狗屁不懂。请问,你修正后的测量结果,其“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小了吗?都已经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确定度不是“真值(即参考值或最佳估计值)所处区间半宽”,而是“测得值所处区间半宽”,真是一头教不会的猪!还口口声声说自己概念清晰,你清晰个鸟啊。
      对于一个测量结果而言,其测量不确定度和测量误差分别是对其“准确性”和“可信性”的量化评判参数,两者之间毫无关系。
      测量设备的误差越大产生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就越大,如果测量设备的误差真的为0,产生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也就为0

      这是从同一个学术流氓嘴里说出来的两句话,前一句说“两者之间毫无关系”,后一句就矢口否认,说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自己脑袋笨得跟猪一样难以自圆其说,还说别人“小儿科”。我只能表示“呵呵”了。
      请看清楚我说的话,不确定度是被测量最佳估计值可能存在的区间半宽,不是测量结果的量值可能存在的区间半宽。这里的“被测量”是“被测量”的真值,真值一般不可得,因此用“最佳估计值”或“约定真值”、“参考值”表述。
      谁告诉你“最佳估计值”一定是“真值的最佳估计值”啦?


      看清楚了没有学术流氓?以上图中“测量不确定度U”与“误差Δ”的大小有关吗?“测量不确定度U”只与“测得值y的离散区间”大小有关,与“误差Δ”的大小没有任何关系。要说有关系,那也只是与“误差Δ的离散区间”大小有关。但不难看出,此时的“误差Δ的离散区间”“y的离散区间”是重叠一致的。规范的说法应该是“测量不确定度U与被测量的估计值y(或被测量的估计值的误差Δ)相关联(而不是‘相关’)”。此时如果“被测量的估计值y”是修正后的测量结果,那么Δ的估计值就等于0,但“测量不确定度U”仍然不会因为修正而发生任何改变。
      可是测量人员所说的“最佳估计值”属于他的能力范围内“最佳”,与作为“真值”使用的“最佳估计值”不可同日而语,完全是两码事,请一贯混淆概念的陆云不要动不动就混淆概念。
      作为“真值”使用的“最佳估计值”长啥样啊学术流氓?与测量人员所说的“最佳估计值”怎么个两码事法子?说出来给大家听听。我倒要看看你学术流氓的概念到底有多清晰。
      测量结果完整表述为Y=125.63,U95=0.08时,“测量结果以约95%的概率,落在以测得值125.63为中心,±0.08的区间范围内”的解读完全错误。错就错在把不确定度解读为了误差(区间)。
      我说了这“±0.08”是“误差”了吗?你怎么这么不要脸呀。看看JJF1059.1-2012是怎么规定的吧:

      学术流氓,这种带“±”的表达方式该怎么解读?
      学术流氓没什么嚼资了,现在开始玩弄“拆楼”拙技赚积分啦,想积分想疯了吧。
赞贴
0
收藏
0
拍砖
0
2023/11/9 0:28:35 Last edit by luyunnc
猜你喜欢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