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转帖】欧洲化学传入中国

浏览0 回复2 电梯直达
zjshht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欧洲化学传入中国
欧洲化学传入中国,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从明朝末年到鸦片战争为第一阶段,传入的是欧洲的旧化学;鸦片战争以后为第二阶段,传入的是; 新化学,即科学的化学.传播的途径主要有翻译和教育两个方面.在翻译方面,最早且成绩卓著的是上海江南制造局,突出的人物是中国化学启蒙者徐寿.光绪年间,废除了科举制度,广设各级学校,在这些学校的课程中就有化学.传播化学知识,刊物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所以要谈谈早期刊物及登载有关化学知识的情况.化学,在西方也是发展较迟的一门学科,西方化学知识传入中国,也比天文学和数学迟.绝大部分西方近代化学知识的传入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明朝末年传入中国的化学知识仅限于强酸和火药的制备.在徐光启的著作中就有制造"强水"的方法,实际上是制硝酸的方法.硝酸的拉丁文名字是aquo fortis,直译成中文就是"强水"."强水"这一名称一直被沿用到今天,在民间通用(其意义泛指无机酸).方以智在其所著《物理小识》(1664年)中也提到强酸,并说是传教士汤若望介绍给他的.徐光启书中造"强水"的方法,很可能也是传教士介绍的.明朝末年传教士介绍西方火器)的著作《火攻挈要》中,有关于火药配方的介绍.但是这些著作与介绍数学,天文学等的著作相比,数量是少得微不足道的.总的说来,欧洲化学传入中国,始于16世纪,但影响极小,而且传入的是西方的经验化学.恩格斯曾指出:"化学的新时代是随着原子论开始的,所以近代化学之父不是拉瓦锡而是道尔顿……"道尔顿发表的原子论并附了第一张原子量表是在1803年,我们不妨把1803年定为近代化学的开始.从19世纪初至鸦片战争止约40年,欧洲化学有较大的成就.19世纪40年代以后,化学发展的速度更快.到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由于放射性元素的发现和物理学上的巨大成就,化学突破了原子是"莫破质点"而进入原子结构时代,使化学的进展发生了飞跃.据现有史料来看,西方近代化学知识的传入,当以19世纪50年代英国医生合信(B.Hobson,1816—1873)所编的《博物新编》(1855年)为最早.《博物新编》内容包括天文,气象,物理,动物等各种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第一集里介绍说"天下之物,元质(即元素)五十有六,万类皆由之而生".元素总数仅为56,这大概反映了1840年以前的西方化学知识的水平.书中还介绍了氢气,氧气,氮气,一氧化碳和各种强酸的制备方法.《博物新编》中所用的化学名词和现代通用的名词尚有一定的差别,通过下面的比较,可以看出其中的不同.
现代名词 《博物新编》中的相应名词氧 气 养气或生气氢 气 轻气或水母气氮 气 淡气一氧化碳 炭气硫 酸 磺强水或火磺油硝 酸 硝强水或水硝油盐 酸 盐强水这部《博物新编》注明是咸丰五年(1855年)刊,它比同文馆出版的《格致入门》要早13年,比上海江南制造局出版的《化学鉴原》等书要早近20年.据目前所知,它是西方传入中国最早的一部介绍化学等科学的书籍.1862年,清政府在上海设制炮局,这是中国首次用机器办厂.1865—1867年,制炮局扩充为上海江南制造局,主要制造各种兵器.局内设翻译馆,翻译化学,制造等西文书籍.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1868年设立)外景中国第一个学习西方文字和科学的教育机构是上海的广方言馆.它于同治二年(1863年)招收学生,讲授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外文,目的是培养,翻译和派赴外国留学的人才.北京同文馆是同治初年由总理衙门奏请设立的,也做一些翻译西方化学书籍的工作.广州教会的教徒,也翻译一些科学书籍.但北京和广州翻译的书远不及上海江南制造局的多且重要.中国在19世纪后期出版的化学书籍,绝大多数出自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其中徐寿.
实际上是西方化学知识传入中国初期阶段的一位十分重要的启蒙人物.关于徐寿,《清史稿 艺术传》和《上海县续志》都有记载,近人袁翰青,杨根也有过很详细的介绍.早期化学的启蒙者——徐寿江苏无锡人.号雪邨.1818年出生于一个较殷实的家庭,5岁时其父就去世了.19世纪60年代,太平军攻打到苏州,无锡,建立了政权,徐寿不得不放弃应考科举的八股文,而改习所谓格致之学.1855年后的几年,徐寿去上海从合信的《博物新编》中学到一些化学知识,并且做了一些化学实验.1861年,由于徐寿"能晓制造与格致"而被吸收到曾国藩手下当幕僚.1867年徐寿入上海江南制造局,对船炮,枪弹有所发明,能自制强水,棉花(即硝棉),药汞(雷汞)等等.但徐寿对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主要还在于译书,前后达17年之久.徐寿与英国人傅兰雅合作翻译的书籍共13种,其中大多数是化学著作.《化学鉴原》(1877年)影响较广,书中概述一些化学基本原理和重要元素的性质,对西方近代化学知识在我国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当时译书困难很多,有些名词要自己拟定.《化学鉴原》中已有元素64种.徐寿提出了用西文名字第一音节造新字的命名原则,命名了铀,锰,镍,钴,锌,镁等,这些命名后来也被中国化学家所接受,并一直沿用下来.翻译名词之所以重要,是关系到化学在中国生根的大问题.徐寿译的《化学鉴原续编》,内容是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化学鉴原补编》是专论无机化合物的,其中叙述到1875年发现的新元素镓(Ga);《化学考质》是译自德国伏累森纽斯(R.Fresenius,1818—1897)的定性分析;还有《化学求数》(定量分析),《物体遇热改易记》(物理化学的初步知识)等书.再加上徐寿儿子徐建寅译的《化学分原》(定性分析)和汪振声译的《化学工艺》(制酸,制碱等化工方面的著作),上海江南制造局前后共出版8种化学书籍,可谓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当时西方的化学知识.感到遗憾的是,由于译书时间间隔较短,化学中的重要理论如元素周期律(1869年),电离学说(1887年)并未包含.尽管如此,徐寿等人翻译的西方化学书籍仍是19世纪中国科学上的重大事件.《化学鉴原》中的一页 《格致汇编》创刊号封面徐寿还热心于化学教育和知识交流.1875年徐寿与在上海的爱好科学的朋友创立了格致书院(现为上海格致中学).这书院是一所带有理科进修学院性质的学校,不时公开演讲化学等自然科学问题,有时还进行"课堂示教"实验.这些实验,虽然只相当于现在初中程度的制造氧气,氢气等的课堂示教,但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听众的兴趣.徐寿在1876年创刊了《格致汇编》,这是一本月刊,1890年改为季刊.在它16年(1876—1892年)的存在期间,由于中间停刊两次,实际上发行7年,共出7卷60册.该期刊主要介绍欧洲的科学知识,名义上是英国人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主编,实际上主要执笔者是徐寿.1875年起,傅兰雅积极参与了创建上海格致书院的事务.1876年傅兰雅参与创办了《格致汇编》,并做出了重大贡献.《格致汇编》创刊时印数为3000册,到1890年复刊后,印数增至4000册.该刊除向国外的新加坡和日本的神户,横滨发行外,国内主要销售于沿海沿江各省市和通商埠头.由此可见,西方科技知识在我国传播之广和《格致汇编》影响之大.徐寿有两个儿子学化学.一个叫徐建寅,1845年生.初在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帮助父亲做翻译工作,后曾在我国驻德使馆当过参赞,1901年在武汉试验无烟火药时不幸被炸死.另一个儿子徐华封,也曾做过翻译书的校对工作,后来他办了肥皂厂,成了早期的民族资本家.他们在《清史稿 徐寿传》都有简单的小传.徐寿嫡孙徐家宝译有《炼钢要言》,《航海章程》等书.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可能感兴趣
月影寒潭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晕~~~
好大一块黑!
应该好好分分段吧?还有只说半句的……
春天的桃子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