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一本好书之——成就领袖企业的36个法则:蒙牛方法论

浏览0 回复39 电梯直达
可能感兴趣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11节:第二章 有无相生(2)


  那时,我和牛总乘火车去北京--牛总有个毛病,一上火车一上汽车就瞌睡,但这次变故后,他不瞌睡了--当时,我和他在硬卧车厢不能拉话,怕影响别人睡觉,就跑到车厢与车厢的连接部位,一直拉话到凌晨四点。

  创立蒙牛前的起名工作至少经历了三个月,牛总起先是向自己认识的朋友、教师、策划人、社会名流私下征名,这样征来的名字大概就不下50个,但还是没有满意的;后来,就召集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开会,会议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起名一直是其中的一项重要议题。

  写新闻的人都知道,"题好文一半",也有倒过来说的,"文好题一半"。老子的《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国古代有名家、名实论,还有"师出有名"、"名正言顺"之说。蒙牛把起名作为创办企业的第一步,足见其对无形资产的高瞻远瞩。

  据了解,牛根生之所以对起名工作这般重视,与他"身在伊利"时的一次经历有关--有一次,在一个全国性集会上,有人问牛根生:"你在哪工作?"牛答:"伊利。"对方又问:"你在新疆伊犁工作了几年?"牛哑然。

  事实上,"伊利"最早是回民奶食品厂所生产的一种雪糕的名字,因为卖得出了名,企业改组股份制时,就把公司名字叫成了"伊利"。

  鉴于这一前车,在给蒙牛起名的过程中,牛根生格外慎重,他向与会人员强调了几个简单的规则:一是字数要少,两个字能说明问题就不要用三个字,易听易记;二是要体现牛奶特点,比方叫"吹牛公司",就既与"牛"相关,又在吸引注意力上具有石破天惊之效;三是体现草原概念,比如车牌的地域标志,"蒙A"、"蒙B"就是内蒙古,"京A"、"京B"就是北京,"沪A"、"沪B"就是上海……

  于是,人们在"蒙X"、"蒙Y"的组合中,顺理成章地导出了"蒙牛"。

  大家都叫好。

  唯独牛根生不叫好。他说:我姓牛,叫"蒙牛"有"家企业"的嫌疑。

  此前,他曾一再表示:我一定要把企业办成"大家的企业";如果办成了某一家某一姓的,那将是我最大的失败。

  还有个名字也进入视线:蒙奶。但"奶"是上声,"牛"是阳平,读起来,"蒙奶"的力度不如"蒙牛"的力度大。

  一时僵持不下。有人出主意,把历次会议所起的备选名字全部写下来,然后集体投票,哪个得票高,就用哪个,一次了断!结果,在备选的十几个名字中,"蒙牛"独占鳌头。

  至此,"蒙牛"之名一锤定音!

  "蒙"--内蒙古。背后是:蓝天,白云,草原,畜的故乡,奶的摇篮。

  "牛"--奶牛,牛奶。背后是:牛气,牛市,勤奋如牛,气壮如牛。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12节:第二章 有无相生(3)


  【备忘录】牛氏工作法

  随着采访的深入,国夫发现了两个小插曲。

  一个小插曲是,当时有的团队成员是反对为起名而这般兴师动众的。尤其令人意外的是,策划人孙先红居然是反对得最厉害的一个。他说:叫什么名字都一样,叫个"XX蛋"也一样,费那个劲干什么!

  这样看来,国夫在《蒙牛内幕》中所记载的关于"由澳牛导出蒙牛"这个细节是与事实不符的,属于偏听误记。事实原貌是:提出"蒙牛"这一命名方案后,有人担心工商局不给注册,于是才引出了"澳牛不也注册了么"这一话题--这个论据,在到工商局正式注册时,果然发挥了重要的"判例"作用。

  另一个小插曲是,在牛根生因为自己姓"牛"而对起名"蒙牛"提出异议时,邓九强插话说:我们现在是给企业起名字,所以,只需要从一个角度考虑问题--这个名字对企业好不好?好,我们就用;不好,我们就不用。我们不要管谁是这个公司的总裁,给企业起名字就只和企业挂钩,不要和个人挂钩,现在是"牛"总裁,将来换了"羊"总裁呢?如果仅仅因为现任总裁姓"牛"就不准企业名称带"牛"字,那么,我们就把公司未来发展的手脚给捆住了。

  工会主席白君回忆说:"当时中意'蒙牛',还有一个原因:它的谐音是'猛牛'。"

  从以上起名的过程,国夫产生了一个疑问:从牛根生制定的规则中,是较容易导出"蒙牛"这个名称的--他自己难道就没想到这个名字吗?(而且,"吹牛公司"中的"牛"不忌讳,"蒙牛"中的"牛"为什么就忌讳了呢?是因为叫"吹牛"时不容易把注意力停留在"牛"上,而叫"蒙牛"时容易把注意力停留在"牛"上吗)?

  这可能要算一个悬谜了。

  有很多次,国夫见识过牛根生的特殊工作法--"牛氏工作法":第一步,牛提出一个新奇甚至绝妙的创意;第二步,牛就这

  个创意与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深入沟通,取得100%的默契;第三步,拿到会上讨论,但牛根生会开门见山地宣布,这个创意是那个部门负责人提出来的。(注意:牛把自己所出的好主意假托到别人身上了)

  牛根生就是这么出人意料,他的这一工作法,大概是为了把"要你做"变为"我要做"吧;同时,也可以避免"因为是一把手提出的,所以不好批评"这种"决策一边倒"现象的发生。

  【案例3】蒙牛·中国牛·世界牛

  2002年2月,国夫到蒙牛工作不满两月,消协的同志找上门来,想让蒙牛在《3.15特刊》中刊登一幅广告。

  一番斟酌,国夫写就一篇标题为《蒙牛·中国牛·世界牛》的短文,其中最核心的两段内容为:

  "蒙牛"已成为"中国牛",并在向"世界牛"迈进。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13节:第二章 有无相生(4)


  牛根生认为,乳业是国家的弱项,却是内蒙古的强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文化是古人留给内蒙古的最大的一笔无形资产,内蒙古要做中国的"乳业龙头",呼和浩特要做"中国乳都"。

  2002年3月,该文连同标题一同发表。

  从此,"蒙牛·中国牛·世界牛"成为代表蒙牛"战略三部曲"的一句口号,漂洋过海,响彻世界。这里的"牛",客观上具有"三关意义"--既代表乳业之"牛",也代表事业之"牛",还代表精神之"牛"!

  有时候,也会把词句稍微变换一下:"内蒙牛·中国牛·世界牛","草原牛·中国牛·世界牛"。

  总之,蒙牛的这张"名片",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了公司的"战略蓝图",成为具有广泛流传价值的标准"自画像"。

  这句口号对其他产业也提供了一定的启发意义。2007年10月12日,战略专家李兴旺教授(曾深入宁夏对"宁夏红"品牌进行专题调研)在自己的讲座中介绍"宁夏红·中国红·世界红"这一枸杞产业的典型案例时,就曾推断说,宁夏红的这句口号应该是借鉴"蒙牛·中国牛·世界牛"的产物。

  国夫醒语:

  名含基因吗--快嘴品牌·哑巴品牌·歪嘴品牌

  衡量品牌名称好赖的标准只有一个:看"品牌名称"是否正确有效地传递了"品牌基因"。按照"名称"对"基因"的传递程度,我把市场上的品牌分为三类:快嘴品牌,哑巴品牌,歪嘴品牌。"快嘴品牌"会说话--看了品牌名,不用作任何附加的解释,你就知道它是什么基因。"哑巴品牌"不说话--看了品牌名,如果不作附加解释,你就不知道它到底是啥意思。"歪嘴品牌"说错话--看了品牌名,如果不作附加解释,你就会误解它的品牌基因。

  "蒙牛"可谓"快嘴品牌"的杰出代表!由于它自己会说话,所以,将老祖宗数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关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文化遗产,以及几代人数十年来所积累的内蒙古牛奶的无形资产,大包大揽,几乎"照单全收"!无怪乎上海人把来自内蒙古的牛奶统统叫做"蒙奶"呢。一个会说话的"快嘴品牌",较之于不会说话的"哑巴品牌",节省的广告费何止百万、千万!

  法则5:有形无形两平行

  【原理(原创)】企业是一列火车,有形资产是一条铁轨,无形资产是另一条铁轨。

  【案例】高科技乳品研究院、高智能化生产基地的诞生

  2007年7月,蒙牛"高科技乳品研究院、高智能化生产基地"投入使用。

  其中的"高科技乳品研究院"是亚洲最大的乳品研发中心,"高智能化生产基地"拥有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生产车间……一时间,在全国、全球捕捉了无数的眼球,为"世界乳都"的建设拉开了序幕。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14节:第二章 有无相生(5)


  这个项目是2005年8月提出的,计划投资10亿元。但直到2006年1月,管理层的意见仍然不统一。反对的声音是含蓄的,但都是实打实的数据:一是每日新增加工能力2000吨,奶从哪来,增加奶牛也得四五年的功夫;二是本地市场已趋饱和,需在外地销售,让工厂远离市场,岂不是人为增加成本吗?

  但牛根生的结论是"非做不可"。给出的策略是:第一,汰旧换新,紧缩一部分早期工程,让牛奶向高智能化生产基地转移;第二,纯牛奶与功能性乳饮料并举,减轻原奶压力;第三,与时俱进,推动周边市场的升级发展。这样,两个矛盾迎刃而解。

  接着,牛根生为"高智能化生产基地"的建设确定了高规格--做到"八化",即国际化、智能化、规模化、立体化、展示化、人性化、差异化、系统化,将其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集生产、科研、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化生产基地。

  事实证明,蒙牛不仅得到了"生产基地"这个有形资产,也得到了"世界第一"这个无形资产,为实现"把内蒙古建成世界乳业中心"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栽种一粒,收果两枝。这就是蒙牛。

  老牛感言:

  抛弃"等值模式",创造"超值模式"

  做无形资产的办法很多。比如,通常人们建工厂便是单纯地建工厂,建牧场便是单纯地建牧场,这样,花出10个亿得到的还是10个亿,这是"等值模式"……

  而蒙牛一般不做这种"一箭一雕"、平进平出的买卖,我们要做的是"一箭双雕"、以一换二的生意,所以,该出手时就出手,建的是"全球样板工厂"、"国际示范牧场",让其成为中国乳业的"旗舰"--这样,在获得有形资产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无形资产--我们花出10个亿得到的是20个亿,其中有形资产价值10个亿,附带地还获得了10个亿的无形资产--你想想,让消费者觉知世界上最好的工厂在你这里、最好的牧场也在你这里、最好的牛奶还在你这里,这个无形资产还不值10个亿?

  这是一种"超值模式"。(2007年6月)

  国夫醒语:

  有形资产在企业手中,无形资产在消费者心中

  有形资产掌控在企业手中,无形资产烙印在消费者心中。每个企业都要学会"平行哲学":有形无形双推进,有形无形互催生("以有形换无形",反过来再"以无形换有形");任何只重视一极不重视另一极的企业,都将是"跛脚企业"。

  老子说:"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难易相成。"普通企业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舍不得拿出钱来在消费者心智资源中"营"得一席之地。事实上,无形资产比有形资产更值钱,无形资产可以成倍数地催生有形资产。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15节:第二章 有无相生(6)


  去吧,打造一份"冠军资产"(哪怕只是在狭小的领域),这不是好大喜功!奥运赛场,冠军与亚军的"现实差距"也许只有一步,但在人们心目中的"品牌差距"超过十万八千里!"创纪录"的有形资产与"不创纪录"的有形资产,"现实差距"也许不大,但它们衍生的无形资产却有天壤之别。

  法则6:参观也是生产力

  【原理(原创)】百闻不如一见。人获取的信息,三分之二是靠眼睛。如果你足够美丽,魅力100分,那么,让大家来看吧。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案例】工厂"透明化",消费者人人可看生产线

  蒙牛是首批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任何一个团队,只要提前预约并带上有效证件(一是参观团队太多须预作排期,二是出于安全考虑),就可以到工业园区参观,透过玻璃窗,高科技乳品研究院、高智能化生产基地、万头奶牛国际牧场……中央控制室、储料罐、闪蒸、成品、入库……整个生产流程尽收眼底,这被称作"透明化管理"。

  一座座厂房坐落在"草原微缩景观"上,绿茵连绵,小河蜿蜒,风车旋转,荟萃古今文明的标语牌,尽收眼底。

  每天都有消费者前来参观。

  除了自然接待,2004年至2005年,公司还举行了盛大的"草原游"活动。

  蒙牛分布于全国20多个省级行政区的约30个大型生产基地,也在不同规模地接待参观者。

  人们只要参观过蒙牛的工厂、牧场,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蒙牛产品的忠实消费者。

  与三家外资股东的合作,也是从参观开始的。

  这里还接待了多位国家领导人及国际友人。

  日久天长,蒙牛人形成一个习惯:来了客户,先不谈业务,参观完再说--"知己知彼"是商务活动的基本前提,客户已经是"知己"的,到了你这里你就有义务帮他达成"知彼"--参观的过程也就是让客户"知彼"的过程,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等参观完了,客户的心也被"征服"了。

  【备忘录】"参观也是生产力"的提出背景

  有一次,牛根生总裁在生产经营例会上激情讲述参观带来的深远影响,脱口而出:"参观是最大的生产力!"后来自觉不妥,改为"参观也是生产力"。

  事实上,牛总把参观当作生产力起于伊利时代。据在伊利担任过行政副总裁的胡苏东介绍--

  在(伊利)盖冰淇淋第一期(工程)的时候。牛总就说:"我不仅是盖厂,而且是给人看的。"

  一期冰淇淋的设计,已经有了一个参观台,弄了一个大铁梯子(由此可以登上参观台)。有时候,玻璃窗模糊,因为里面气大……这虽然很差,但这是萌芽。

  二期设计了参观通道,就方便了。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16节:第二章 有无相生(7)


  这是"参观也是生产力"的来源。

  在那个地方,我们接待过(按:胡苏东列举一系列领导人及名人)……我是管接待的。

  "参观也是生产力",他在一期的时候就想好了。

  1997年7月,我们去西藏开会,布达拉宫。下了轿车,呀,伊利火炬!

  当时,我们车上的代表有40多个人。我把当时冰柜里的火炬全部买下,花了一百四五十块钱,每根三四块钱,给所有人发,不够,我当时没吃上。

  冰淇淋是深冻产品,零下十几度都不好存,需要零下二三十度,否则受压易变形。(那时候运输条件也不好)这么腿短的产品,他能够卖到拉萨……为行业开辟了广阔的冰淇淋市场……可以说,他是"冰淇淋的教父"。

  老牛感言:

  参观赢得"两张嘴"

  蒙牛的成长,参观有一大份功劳。学者参观后,写进著作了;教师参观后,带进课堂了;外商参观后,投进股本了;记者参观后,播进媒体了;消费者参观后,买进产品了……

  把参观做到位,品牌将深刻地"烙"在消费者心中。

  把参观做到位,我们将赢得"两张嘴":一张是消费者的嘴(吃),一张是媒体及社会舆论的嘴(说)。(2005年11月)

  国夫醒语:

  警惕"反生产力"

  参观既可以成为生产力,也可以成为"反生产力":做好了,"百闻不如一见";做不好,"百见不如一闻"!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17节:第三章 硬头哲学(1)


  第三章 硬头哲学

  当今企业的竞争,不是钱与钱的竞争,不是物与物的竞争,而是脑袋与脑袋的竞争。

  法则7"目标倒推"是超常规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以法则8"三力法则"所述的"资源向头脑集中"的整合之道为前提,但"木桶理论"正在把大量资源导向独木桥,法则9"长板定理"奉劝你丢掉思想包袱,放腿阳关大道。

  法则7:目标倒推

  【原理(原创)】人的导向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原点导向式"--从现有资源出发,正向推演,步步为营,先点兵后打旗,捡到篮里才是菜,从有做有。另一种是"目标导向式"--从目标出发,反向推演,步步链接,倒推资源配置,倒推时间分配,链接战略战术,链接方法手段,先树旗后招兵,没到篮里也是菜,从无做有……不问我的一双手能干多少件事,惟问移泰山需要多少双手;不问我的一口锅能煮多少斤米,惟问劳千军需要多少口锅;不问我的一盏灯能照多少里路,惟问亮天下需要多少盏灯!

  要想知道,打个颠倒。坚持"三换思维":换位思考,换心思考,换向思考。

  【案例】一个"不可能的目标"

  2001年9月,蒙牛制订未来"五年计划",牛根生将2006年的销售目标锁定为100亿元。

  此议一出,众皆哗然。因为蒙牛2000年的销售收入不到3亿元,2001年前三季度才做到6亿元左右。如此家底,5年"放卫星"到100亿,相当于中国乳业2000年总销售收入的半壁江山,这可能吗?

  要知道,乳业是资源型产业,每一点增长最后都要落实到牛上--牧民的奶牛从哪来?企业的厂房从哪来?市场到哪里去开发……一系列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大家都很理性,都认为这个目标"太夸张"。甚至有人私下说:老牛疯了,回到大跃进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牛根生怎么说?他说:这也是我当总裁"胆子小",如果换了别人当总裁,那可能就不是100亿,而是200亿!

  在一片怀疑声中,老牛耐心做董事的工作,做高管人员的工作……勉勉强强,大家通过了这个"五年规划"。

  到了2002年,当蒙牛销售收入达到16?7亿元的时候,大家才开始真正信服,"不服不行啊,老牛识途"!

  到了2004年,蒙牛销售收入已经蹿升至72?138亿元。这时候,大家又仿佛觉得老牛当初定的计划"偏小"了。

  2005年,蒙牛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大关,实现108亿元;2006年达到162亿元;2007年1-6月更是"半年突破100亿元",成为中国乳业的总冠军。

  回过头来看,2001年要是没有这个"百亿计划",蒙牛几年来的资源配置结构就不可能那样"大派",那样富有"吞吐性"--会不会盖全球样板工厂,会不会建国际示范牧场,会不会放眼华尔街携手摩根,会不会开拓香港市场并最终上市--所有这一切,虽然我们不好做"事后诸葛"般的评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有准备的仗"和"没准备的仗",一定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打法。

  老牛感言:

  只修改手段,不修改目标

  目标决定行动。如果你确立的目标是100,就会以100的导向行动;如果你确立的目标是60,就会以60的导向行动。

  一个目标确立后,实现它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许多人的做法是,遇到困难就修改目标,因为改动目标最简单。殊不知,目标一动,整个系统都被打乱了。蒙牛的特点是,不修改目标,只修改手段和措施。因为我们目标坚决,"导弹--目标"的自动伺服机制就使手段自然跟上,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包括人的思维和情感,都向这一目标"自动伺服"。

  只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要什么有什么!因为全世界的资源都是共享的。日本是没有资源的国家,它缺什么呢?什么都不缺!只要有市场经济的头脑,什么都不缺!(2002年6月)

  国夫醒语:

  目标倒推:"自觉竞争"与"自发竞争"的分水岭

  邯钢的成功来自"成本倒推",蒙牛的成功来自"目标倒推"。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18节:第三章 硬头哲学(2)


  第一层面,目标是企业之"头",有了头,躯干、四肢才能谋定而动,而非盲动。

  第二层面,国夫所概括的"目标倒推"法则是一种超常规、跳跃式发展手段,它的精神实质可以概括为12个字:目标超常,反向推演,资源倒拉。这是"自觉竞争"与"自发竞争"的分水岭,学习如此,工作如此,办企业如此。

  法则8:三力法则

  【原理(原创)】世界上的竞争,从古到今,无非是三种资源的竞争,一是体力竞争,二是财力竞争,三是脑力竞争。如果论这三种力的关系,谁都可以统御谁,只是条件不同,三种力的地位也不同:蛮野社会,体力可以统御财力和脑力;资本社会,财力可以雇佣体力和脑力;信息社会,脑力可以整合财力和体力。

  【案例】财富就在脑袋里

  千百年来,都是脑力给财力打工,正如《增广贤文》所言:"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不信且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但老牛却试图"无钱道真语",并把"钱袋向脑袋靠拢"的设想化为现实。

  外界传言,牛根生有一"痛"一"狂"。

  一"痛",是指不能掌控企业"话语权"之痛,这个痛来自原企业。他之所以被免职,不是因为做得不好,而是因为做得太好--所分管的业务发展太快、太猛,所规划的蓝图太宏伟,所赢得的人气太旺--知情者如是说。

  一"狂",是指失业后到其他企业应聘时"非控股不干"之狂。1999年初,内蒙古乳业界一个很有影响的老板,想跟牛一起合作。然而,尽管老牛当时资金实力很差,开出的价码却是:第一,以无形资产入股;第二,必须控股。对方不允,老牛慨然应道:"我是一架印钞机!"--这个"狂"显然源自那个"痛"。这是闲话。

  我不为资本打工,那就让资本为我打工吧。

  1999年6月10日,蒙牛决定从有限责任公司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募股开始。

  消息一出,有个人心急如焚。第二天,他就提了一塑料袋钱,汗水津津地出现在蒙牛53平方米的民宅办公室。这是一个透明塑料袋,里面的钱着实不少。摊到桌上,点一点,整整28万元。

  他叫陈和义,牛在伊利时,他是大同的经销商。昔日的老战友,牛对他自然知根知底,哪会有这么多的钱?问来问去,说了实话:一部分是自己的,一部分是借来的。陈说,他就认准了两点:一是牛总一定会赢,他能把伊利雪糕做成全国第一,就一定能把蒙牛产品做成全国第一;二是牛总绝对不会骗人,他在伊利能把自己108万年薪分给大家,在蒙牛当然不会骗我这28万--所以,"看对人,我就不说钱。你闹哪,我就跟你闹哪"。

  尽管蒙牛非常缺钱,尽管这是他自愿入股,但牛根生还是坚决不允。第一,这些钱不全是你自己的;第二,入股有风险,我们不能让你冒太大的风险。好说歹说,最后留下10万元,退回18万元。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19节:第三章 硬头哲学(3)


  还有一位大富翁,张口要入500万!不收。退而求其次,300万;不收。100万;还是不收。惹得他牢骚满腹。牢骚归牢骚,还是不收。蒙牛缺钱,但取之有道,与蒙牛价值理念尚未完全融合的人,送来的钱也要"卡着"收。最后只收了30万元。

  当然,这里隐藏着一个"潜规则":新生的蒙牛要把企业"话语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牛当时曾说:什么都可以讨论,"控股"这个原则不能讨论,这是一个涉及"主权"的话题……不能按照我的思想经营的话,这种合作是不健康的。而今天,由于企业能够遵循他的设计,他不仅不计较控股,反而把股份全部捐了。

  老牛感言:

  你有财力,要甘心让智力高的"外人"来统御

  2002年2月,蒙牛产品进入香港市场;7月,牛根生到香港指导市场时,提出了"五个大规律"。下面是国夫当时所作的整理:

  第一个大规律,做点不做面。

  "直接去举一千斤的人,笨蛋;四两拨千斤的人,聪明。一个人做了十件事,取得了100%的成果,而另一个人做了一件事,就取得了90%的成果,那么这个做事少的人就是聪明人。因为那个做十件事的人,用九件事只争取到10%的成果,那是不行的。"因此,蒙牛在香港首战告捷,总结成功之道不可以总结十条,不可以平均用力,而要找出最本质的一条全力以赴加以推广。

  第二个大规律,做快不做慢。

  占领市场就像夺取阵地,"要是每隔五分钟打1发炮弹,那么就是打上一万年,那也白搭;一秒钟打到100发、1000发、10000发的时候,那才有效"。"你耽搁的时间长了,竞争对手的碉堡就建起来了,那时,无论你花多大的代价都难以冲上去。"

  第三个大规律,一次成功。

  类人猿变成人的紧要处只有那么几步,一旦走偏了,变成黑猩猩,就永无再变人的可能。一个产品冲刺市场往往也是这样。因此,初期铺市,要一亩地一亩地精耕细作,不要广种薄收。资源是有限的,"一把斧头在一个地方连砸30下,再硬的钢材,也能砸个坑;如果东打一下,西打一下,那就留不下痕迹"。

  第四个大规律,三力法则。

  你有财力,要甘心让智力高的"外人"来统御,不要以为用个"自己人",不偷不拿,但损失掉的,远远比偷拿的还要多得多。

  第五个大规律,边缘出奇迹。

  两个学科交叉产生新学科,两个物种交配产生新物种。大陆实行社会主义,香港实行资本主义,两个体制边缘最容易诞生经济奇迹。

  国夫醒语:

  "硬头"二法

  第一种,"长"一颗硬头;第二种,"安"一颗硬头。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20节:第三章 硬头哲学(4)


  法则9:长板定理

  【原理(原创)】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企业,大多数情况下应该盯住"长板",而不是"短板";让"长板更长"的理念,将胜过让"短板变长"的理念。

  "长板定理"也可以叫做"反木桶理论"。只是,这里的"长板"并非指"木桶的长板"。

  【案例】蒙牛的"长板"在哪里?

  先说牛根生。乳业是他的长板,所以,别人不让他做"海鲜大排档",实在是上天赐他礼物:"没有得到想要的,你将得到更好的!"

  再说团队。假如在蒙牛管理层成员中可以不断找出能力最差的那个人(短板),那么,换掉那个人,与换掉牛根生,怎样做对公司的影响最大?结论不言而喻。这也从反面证明:焦点在长板,而不在短板。

  再说企业。冰淇淋产品中,"绿色心情"卖得好,"心花样"卖得不好,是该"猛补"心花样呢,还是"大展"绿色心情呢?--事实如您所料,"绿色心情"做成了系列产品,"心花样"退出市场。

  连市场的选择都是率先问津"长板"。蒙牛一面世,就集中火力猛攻中国牛奶"四大制高点"--改革前沿深圳,伟大首都北京,最大城市上海,国际跳板香港--仅用两三年时间,一一做成第一品牌,然后"一线插旗,二线飘红",在中心城市的强大辐射下,二、三线城市所向披靡,仅七八年时间便成为中国乳业的总冠军,并夺得液态奶销量全球第一的桂冠,跨越了世界乳制品企业需要一百年才能走完的历程!

  国夫醒悟

  "长板定理"VS"木桶理论"

  "长板定理"是国夫早年针对"木桶理论"提出的,2005年10月应Lnoppen(诺本商务)之邀在上海演讲时首次对外发布。

  "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而不是最长的那块板"--这就是"木桶理论"。它让人们盯住"短板"!事实上,这个理论正在制造误解与灾难。

  国夫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应该盯住"长板",而非"短板"。仔细说来,木桶理论既不适合"个体论",也不适合"团队论",而仅适合"流程论"。

  1.个人要盯长板。就个体讲,一个人的成功,是让长板更长的结果,而不是弥补短板的结果。例如,在音乐、体育、美术三样中,如果一个人最擅长体育而最不擅长美术,那么,他难道要拼命弥补那个"美术短板"吗?--当然不是!他应该努力加长"体育长板"。否则岁月蹉跎,终将一事无成。可见,木桶理论不适合"个体论"。

  2.团队要盯长板。就团队讲,两组人拔河,胜负取决于队伍中力量最小的那个人吗?显然不是(取决于合力)。在企业中,一个班子五个人,成绩也主要取决于"拇指",而不是"小指",能人可以弥补庸人。可见,木桶理论也不适合"团队论"。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