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一本好书之——成就领袖企业的36个法则:蒙牛方法论

浏览0 回复39 电梯直达
可能感兴趣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31节:第五章 决胜开端(1)


  第五章 决胜开端

  2003年6月,有感于"非典"营销的成败,国夫在反思"决胜终端"这一传统思维时,在写给《销售与市场》的文稿《庙算胜者得算多》的"结束语"中首次提出了"决胜开端"以及"营销要营心"的观点:

  "非典"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观念。这种改变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的规则,改变我们的未来,只有时间会成为最权威的论证师。

  从营销角度看,"非典"让我们再次明晰地看到两点:

  第一点,营销的全系统性。营销既是经济的,也是政治的,还是社会的;既是终端的,也是中端的,还是开端的……与其讲"决胜终端",不如讲"决胜开端",或者说"决胜三端":营销乃如常山之蛇,理想的状态是"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第二点,营销要"营心"。不管你财力多么强大,不管你工厂多么雄壮,不管你产品多么优质,"非典"面前,统统不管用,管用的只是消费者对你的感受。 "抓眼球"、"揪耳朵",都不如"暖人心"。未来的竞争,最后都会聚焦到"人心"这块"方寸之地"上。

  如果你制造的是一枚哑弹,就算在终端发射上一百次,它还是哑弹;如果你制造的是一枚导弹,只需在终端轻轻一按,它就直达目标。法则15"产品等于人品",就是强调开端要造"导弹",而非"哑弹"。

  根据企业对市场的感知速度,我们可以借用古人的词汇划分出三种状态: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根据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模式,我们也可以划分出三种状态:先发,后发,不发。先发不一定赢,后发不一定输,不发一定会死。

  无论"先发",还是"后发",都要"发"当其时、"发"合其势--"一切竞争从设计时开始"--提前一时则太早,延后一时则太晚,力大则浪费,劲小则不足。

  古人讲,"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法则16"飞船定律"强调:不发则已,一发冲天。

  但是,可别一开始就把方向搞错了哦!要是陷入"转圈现象"的魔障,那就"小转小损失,大转大损失",时间、人力、金钱、机遇等资源统统被卷进"黑洞"中去了……

  【备忘录】权威杂志的保守编辑

  任何新思想的诞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重重阻力。

  《销售与市场》是中国市场最具影响力的营销期刊之一,也是国夫所喜欢的杂志之一,其副总编张环兼容各种观点的雅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一向认为,媒体是思想的策源地,由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编辑要淡化自己充当"标准"的冲动,持包容态把媒体办成各级各类思想的"跑马场"是一种境界,持偏狭态把媒体办成"只种白菜,不种萝卜"的"自留地"又是一种境界,办刊人的"思想幅"将决定刊物的"共振幅"与"能量幅"。

  但四年前,我却和它的一位编辑有过一次不期然的遭遇。

  写作本书时,出于学术引证的严肃性,我翻箱倒柜终于找到了《销售与市场》2003年7月下半月刊--也就是登载国夫所写的《庙算胜者得算多》一文的那期杂志。当时收到杂志时,我有两个失落,一是编辑给我换了一个并不起眼的标题,二是大概因为6月份"非典"已去,此"菜"过季,所以,那么"热切约、费心写"的一篇稿件居然被安排在一个毫不起眼的位置,所以,收到之日,也就是盖棺之时,顺手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32节:第五章 决胜开端(2)


  就塞到故旧书刊里去了--今

  天故纸重翻,又添了第三个失落,遍查全书、全文,居然找不到我原来的"结束语",取而代之的是编辑强加于我的一个"尾巴":

  "结束语:在这场SARS狙击战中,蒙牛虽然身处'四大疫灾区'之一,但决策周密,以力借力,以'智'取胜:SARS期间,蒙牛销售额保持3位数增长(125%)。"

  --看来,在当时全国大讲"决胜终端"的大形势下,我的新提法被编辑理直气壮地当作"异类"给枪毙了!

  最初向我约稿的是潦寒先生,2003年6月8日我将稿件以电子邮件形式发给了潦先生;但其后不知什么缘故,联系人换成了彭春雨女士,四天后的6月12日我又以电子邮件形式将稿件发给了彭女士;至于提上版面时,最终"动刀"的是哪位编辑,不得而知。

  2003年12月,在蒙牛员工培训课上,国夫开篇即讲述了"与其讲'决胜终端',不如讲'决胜开端'"的观点。2004年9月,在整理过往思想时,"决胜开端"的观点在《蒙牛足迹》报上予以发表。2005年8月,《蒙牛内幕》出版后,这一观点在书刊、网络上广为流传,得到了营销界的广泛认可。

  法则14:难易律

  【原理(原创)】古人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我们追加一句:"天下事有难易乎?先难则后易,先易则后难矣。"

  【案例】"牧场联合国"创意的诞生

  我们在做事中发现两个现象:先难的,后易;先易的,后难。

  电脑打字,拼音输入法起步较易,要练到每分钟打100字却很难,这是先易后难;五笔字型输入法起步很难,要练到每分钟打100字却较易,这是先难后易。

  举办活动,如果设计时战战兢兢、绞尽脑汁、百密不疏,那么执行起来就会顺顺溜溜,很少有"着三不着四"的现象发生,这是先难后易;如果设计时大大咧咧、优哉游哉、浮皮潦草,那么执行起来就会磕磕绊绊、漏洞百出、频频救火、疲于奔命,这是先易后难。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反过来即是"平时流汗少,战时流血多";"学得辛苦,做得轻松",反过来即是"学得轻松,做得辛苦",这都是难易辩证法。

  统观蒙牛的成功,一条基本规律,就是:精心设计,高处下手,先难后易。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集全球4类典型挤奶模式、12国优质牧草样板于一体的"全球第一个牧场联合国"(规模上创造了中国纪录,模式上创造了世界纪录)的创意是怎样诞生的。

  2003年,牛根生参加完APEC峰会后,经与牛玉儒、吕慧生等有关领导探讨,决定建一个世界一流的示范牧场。因为内蒙古的畜牧业已经走到了全国排头,对这个示范牧场,当时的定位是"顶尖":应该全球都是独一个!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33节:第五章 决胜开端(3)


  为了博采众长,当年年底及次年初,牛根生与有关领导两次出国考察世界奶牛养殖业的最新状况:美国、加拿大、荷兰、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

  第一次考察,大家笑称整个旅程就是"从一个牛圈到另一个牛圈"。

  第二次考察,在北美的美国、加拿大两个大国,5天走了7个牧场、十几个养牛基地。

  最紧张的是在印度尼西亚。当时,蒙牛准备引进的澳大利亚投资方在印度尼西亚已经投资过牧场--牛根生不想看它本国的牧场,而想参观它的境外牧场,这有利于了解它的投资理念与质量--它在印度尼西亚投资了一个养肉牛场、一个养奶牛场、一个饲料加工厂及另外一个厂……这四个地方,分布在四个岛上。连来带走,三天。时间紧,没办法,牛根生一行人租了一架直升机。"去牧场的时候,对方在院里的山坡上画了一个圆圈,这就是我们直升机降落的地方;去工厂的时候,对方在土房顶上画了个标志;去饲料厂的时候,对方在篮球场上画了一个标志……就这样,摇摇晃晃,电闪雷鸣,每个岛之间大概是三百公里,三天时间转了四个岛屿。"

  回来以后,有人问:"你们去哪了?"牛答:除了机场,就是牧场;除了车站,就是配种站--"两场两站"。

  "牧场联合国"的创建,催生了生产中国高端牛奶的构想。在这一背景下,为亚洲争光的自主创新产品--特仑苏--诞生了。

  老牛感言

  看清"大画面",作出"大文章"

  在原企业,当销售收入只有一两个亿的时候,我就提出,在全国的每一个省会城市都建一个冰淇淋工厂,这样,一个工厂一年销5000万元,年销售收入就将是15个亿!

  我的上司瞪大了眼睛--怎么可能?

  我就据理力争:全国省会城市中,有谁不吃雪糕吗?昆明不吃?还是拉萨不吃?……它怎么能不吃呢?关键是没人想这个事。

  上司反问我:即使真能建这么多厂,厂长从哪来,管理人员从哪来?

  我说,从社会上聘呀。

  上司说:那是人家的人呀。

  我说:什么叫"人家的人"?我们当中哪个人过去不是"人家的人"!

  我由此深刻地体会到:当一个管理者主观上区分"你的人"、"我的人"的时候,那就接近画地为牢了!

  创立蒙牛后,7年间的递增速度是158%。换句话说,平均折算,每一年我们都会把原来的"一个蒙牛"变成"两个半蒙牛"。而行业里其他企业创造的最高速度也只有48%。

  这里面就有一个"敢想不敢想"与"会想不会想"的问题。

  蒙牛"前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三句话:一切机遇,都在来临前把握;一切隐患,都在爆发前铲除;一切竞争,都从设计时开始。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34节:第五章 决胜开端(4)


  首先,我分析了全世界乳业发展的规律。发现乳业的先发国家在发展到我们这个阶段的时候,GDP每增长1%,牛奶就增长3%。所以,我相信,中国牛奶的增长空间很大。

  分析完世界规律,我又分析国内的情况:国内有多少个企业?国营企业有多少,民营企业有多少?认识到这个规律的有多少,认识不到的有多少?我估了一下,由于中国总体经济是按10%来发展的,所以,按照大规律,牛奶行业就将至少按20%的速度增长……那么,牛奶行业那多出的10%由谁来完成?肯定是由认识到这个规律的企业来完成。

  记得2002年我们做三期工程时,有竞争队友蔑然一笑:那么大规模,生产出来,卖给谁?卖给谁?

  但当我们2003年做四期工程的时候,竞争队友就急了……(2007年2月)

  国夫醒语

  一点儿论

  在设计阶段寻找与众不同的个性化优势,哪怕只是"一点儿",就可以打出自己的万里江山。因为冠军与亚军的差别就那么"一点儿",画家与画匠的差别就那么"一点儿",大禹与大鲧的差别就那么"一点儿",天才与神经病的基因差别还是那么"一点儿"。多那么"一点儿",就可以把企业举入天堂;少那么"一点儿",就可以把企业拖入地狱。

  法则15:产品等于人品

  【原理(合成)】人命关天,产品质量的好坏就是人格品行的好坏。

  【案例】营销的98%是在家里完成的

  蒙牛在产品设计上,高屋建瓴,创造性地采取了两项举措:"一净一稠"。这一"比别人多走一步"的举措,为其产品差异化战略注入了新的元素。

  "一净"着眼于卫生,用的是"加法",采取了一项足以载入中国乳业发展史的创举:建起了中国第一个奶车桑拿浴车间。

  什么是"奶车桑拿浴车间"?简单说,就是为了保证奶源清洁而采取的一项举措:奶罐车从奶源基地每向工厂送完一次奶,都要在高压喷淋设备下进行"三洗",酸洗一遍,碱洗一遍,开水及蒸气洗一遍,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杜绝了陈奶残留污染新奶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牛奶的原汁原味。不清洗行不行呢?也行,现代杀菌技术,无论牛奶里有多少细菌,高温一过,都能杀死。但这样一来,牛奶里细菌尸体及其分泌物就多了,奶的品质就下降了,口感指标也跟着下降。

  初创阶段的蒙牛,"勒紧裤带"建厂,资金自然是捉襟见肘。因此,建不建这个"奶车桑拿浴车间",内部着实争论了一番。反对的人说,建车间需要花钱不说,光洗车的钱,一年也得多支三四百万元,国内没有一家这样做,我们刚刚创立,有必要这样做吗?牛根生断然答道:我们要建的是"百年老店";建"百年老店"的大规律,不能看国内,而要看国际。既然国际巨头有这个"奶车桑拿",那我们蒙牛就不能没有,否则,我们怎么能走到别人的前面?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35节:第五章 决胜开端(5)


  最终,支持的意见占了上风。后来,这个"奶车桑拿浴车间",在保障牛奶原汁原味、胜出竞争队友方面,立下汗马功劳。

  "一稠"着眼于价值,用的是"减法":添加了"闪蒸"工艺,在百分之百原奶中又剔除掉一定比例的水分,从而使牛奶闻更香饮更浓。

  一"净"一"稠",虽然增加了成本减少了利润,却赢得了巨大的市场--"百年蒙牛",不在乎一时一事之"利",而在乎塑造长胜品牌之"势"。

  "营销的98%是在家里完成的"--据说,这就是蒙牛产品风靡全国的秘密。

  老牛感言

  品牌=品质 品位 品行

  品牌力由谁来决定?品质、品位、品行是品牌的"三大支柱"。

  品质是品牌的出发点。营销"4P"中,第一"P"如果没做好,其他三个"P"趁早别做,做得越多越反动。可惜知易行难,许多企业败就败在这里。拿着一个鬼产品,拼命往顾客手里塞。到头来,给自己赚来两杯苦酒。第一杯是今天下肚的:劳民伤财。第二杯是明天品尝的:品牌自残。砸的钱越多,买的人越众,恶名远播得也越响,抬高跌重,自掘坟墓……

  总而言之,没有质量,一切都是负数:生产等于负数,营销等于负数,广告与品牌等于负数,收入与声誉等于负数!

  品位决定着品牌在消费者心智资源中的占位。而在食品行业,"品味"常常决定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占位--"品位"。有位食界巨擘一语道破:好吃,便宜。两个词尽得食中"三昧":食品的命运,首先是由舌头决定的。

  一个品牌的最终成败取决于品行。因为品行决定产品的品质,并进而决定产品的品位。小胜凭智、大胜靠德。一个人的素质就像一座冰山,智力只是露出水面的部分,决定一个人最终成败的是水下的部分,就是品行。品行实际上是一个同赢的观念,是30年、50年、上百年的言行一致、承担责任。(2004年3月)

  国夫醒语

  形神一体论:产品竞争是"形",品牌竞争是"神"

  有学界权威把"产品竞争"归结为低级竞争阶段,"品牌竞争"归结为高级竞争阶段,而且这一观念在营销界占据了统治地位--此"两段论"之说谬矣!

  国夫以为,"产品竞争"与"品牌竞争"根本就不是两个阶段,而是同一阶段的两个侧面:产品竞争是"形"的方面,品牌竞争是"神"的方面,形存神在,形死神灭,形神一体。

  有个寓言故事说:兄弟两人看盾牌,一个说"这是金盾",一个说"这是银盾",争执不休……来了一个第三方,说"你们换个位置看一下"--结果,才弄清楚"盾的外侧是金的,内侧是银的"。

  "产品竞争"与"品牌竞争"就是"金银盾"的内外两侧,有形资产在企业手中,无形资产在顾客心中,一体两面,根本不存在"两个盾牌"之说。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36节:第五章 决胜开端(6)


  法则16:飞船定律

  【原理(原创)】宇宙飞船一旦发射出去,就只有两种命运:一种是摆不脱地心引力,半途掉下来;一种是挣脱地心引力,飞出去。没有"第三种状态"。掉下来,还是飞出去,取决于是否达到或超过"环绕速度"。

  【案例】蒙牛飞船快在什么地方

  飞船翔天的关键在于"发射阶段",往下掉是"死亡谷",往上走是"风光顶"--这与新兴企业的境遇非常类似:在市场竞争国际化白热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产业集中度加速提高的今天,初生者如果不能迅速做大做强,往往就意味着迅速被挤出市场。具体说: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都必须达到立足市场的"环绕速度",否则就会面临困境、险境、绝境乃至死境。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抗风险能力增强,相当于"发射成功",此后在发展速度上就会有比较从容的选择。

  蒙牛飞船的"发射"非常快。它一开始就不是徒步奔走,而是想方设法"找车坐"、"抢船渡",也就是说,一降生即"投胎":通过为合作方出人才、出标准、出管理、出技术、出品牌,运作了国内8个困难企业,盘活7?8亿元资产。在产品策略上,也是一牛当先,率先推出第一阶段的拳头产品利乐枕,长驱直入全国市场,等竞争队友反应过来,已经是第三年的事了。

  投胎成功后,着力抢占制高点,先后建起中国第一批全球样板工厂,第一批万头奶牛国际环保牧场,第一个高科技乳品研究院,并持续推出早餐奶、益生菌酸奶、特仑苏等创新产品,同时率先海外上市,率先出口国外,率先步入国际化轨道,通过"领先"完成了"领袖"的奠基。

  优秀的企业均能够抓住产业关键成功因素(KSF),对产业关键成功因素的分析,战略专家李兴旺教授给出一个公式:关键成功因素=关键发展因素 关键生存因素;关键发展因素=成功型企业把握的关键因素-生存型企业把握的关键因素。他还认为,弱势企业往往只能"以销定产",而强势企业却可以走"以核心竞争能力定产"的路子。

  老牛感言

  大发展小问题,小发展大问题,不发展尽问题

  在国际竞争中,一个企业如果达不到"环绕速度",下刀总是慢半拍,到头来每一块市场蛋糕都可能没它的份,盘中的奶酪也会被别人"动一刀"。拿破仑说:"我的军队之所以常胜不败,就因为在与敌人抢占制高点时,我们总是早到5分钟。"为什么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三五年?就是因为多数民营企业实力薄弱,在经济全球化这个世界舞台上,总是晚到"5分钟"。

  大发展小问题,小发展大问题,不发展尽问题。(2002年6月)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37节:第五章 决胜开端(7)


  国夫醒语

  没有速度就没有生存

  "飞船定律"自国夫2002年提出以来,受到不少诟病。出于舆论安全的考虑,蒙牛内部对此一度限讲、禁讲。但事实证明,没有速度就没有生存,食草动物是这样,食肉动物是这样,"企业动物"也是这样。

  法则17:警惕"转圈现象"

  【原理(原创)】企业内的转圈现象有多种表现,既可能纵向发生,也可能横向发生。部门内部,为师做长的轻率决策,朝令夕改,往来返工,劳民伤财,重蹈"主帅无能,累死三军"的古例,这是纵向转圈;部门之间,沟壑纵横,咬合疏离,协办之事本来一次可毕,却要三催六促,往来内耗,电话兜圈,文件绕圈,腿脚蹓圈,这是横向转圈。团队领袖如何避免整个团队走弯路、绕圈子?多转无形之圈,才能少转有形之圈;大脑多转几圈,腿脚才能少转几圈;制度之圈星罗棋布,怠惰之圈才能路断人稀!二者成反比。

  【案例】从两件小事看转圈

  有一次:媒体打电话给企划中心--企划中心让媒体找我--媒体发给我一份文件--我把文件呈送给领导--领导指示由企划中心拿意见--秘书--企划中心--企划中心不知为何又将文件原样上报--秘书--领导--领导指示将文件给我--秘书--我--我讲明这事须由企划中心制订方案--企划中心……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有时候,要打通这"两点"却要翻越千山万水!

  实际上,不管哪家企业,每天都会发生这种"转圈现象"。轻的只是消耗人力,重的将会贻误先机。如果注重用制度、用流程、用文化,点点滴滴地克服这种"转圈现象",用一人抵得过用两人,用一物抵得过用两物,用一钱抵得过用两钱;反之,两人不及一人,两物不及一物,两钱不及一钱。

  一位先生告诉我,他爱人是搞物流的,通过几年工作发现,仅仅"配货"这样一个简单的环节,做好了一年能节省几千万、上亿,做不好就会浪费几千万、上亿……

  蒙牛在全国有那么多的生产基地,又有无孔不入的市场,这样,配货就有一个统筹问题:从需求一方讲,各地各家所要的货五花八门,数量也各有差异;从供应一方讲,有的货不足,有的货有余,有的货在此地,有的货在彼地……四五十个生产基地所供产品的品类与数量,与千百经销商所销产品的品类与数量,犬牙交互,各有起伏,配置起来可以有无数个组合,也存在无数个变数,如果在时间上、地域上、品种上、数量上稍有不当,"棋盘"就会一片混乱--刚刚东货西调,接着就是西货东调;甲地过剩了,乙地却在断货……

  其实,如果安排不当,物流的损失只是直接损失,市场上的间接损失更大。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38节:第五章 决胜开端(8)


  现在的物流,机器化、软件化、网络化、即时化、系统化了,但中枢依然是人。克服"转圈现象",这将是永远的课题。

  【备忘录】"转圈现象"的提出背景

  2003年1月20日中午。上海一家酒店里。

  参加"利乐·中国"年会的代表们步出二楼会场,前往餐厅就餐。

  当牛根生总裁和我走出会场的时候,只见黑压压一群人,被打头的一员领着乘上升往三楼的滚梯……但不一会儿,登上三楼的人又纷纷折回,排成蛇形长队,逐个踏上滚梯,重新降回二楼--原来,餐厅就在二楼!他们比别人整整多转了一圈!

  牛总指着人群对我说:"看看,这就是领头人的失误,领导如果领错了路,整个团队就会白白绕一个大圈。"

  就这样,由就餐绕路引申到管理原理的一个新名词诞生了--"转圈现象"。

  国夫醒语

  "无边界承担责任"也是一种危险

  为了避免推诿、拖拉、无效率等"转圈现象",有人提出"责任到此为止"的原则,也有实施"首问负责制"的,以为可以包治百病。

  其实未必。

  蒙牛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甲地的一个消费者投诉,负责乙地的一个受理员小王接到这位消费者的电话后,尽管路途遥远,尽管疲惫不堪,尽管不是自己负责的片区,但他还是咬牙出发了,愣是骑了三个小时的自行车,在天黑之前赶到了事发地,令消费者十分感动,圆满地把问题解决了。

  在公司企业文化教材(课件)审定会上,主讲人是将其作为典型案例列入课件的,理由是危机公关"速度第一",主动承担责任充满主人翁精神……云云。

  赞者多多。

  国夫提出不同观点:"无边界承担责任"是有问题的,不值得鼓励。

  拿这个事件来讲,小王为什么不通知甲地的受理员直接处理呢?精神可嘉,但方法不当。首先,你不如甲地的受理员了解当地情况,不熟悉情况贸然前往,极有可能把事情办砸。其次,这是甲地受理员的权限范畴,小王凭什么"越俎代庖"、"横刀夺爱"?再次,甲地受理员离得那么近,犯得着小王花那么长时间、跑那么远路程吗?这是人力资源配置上的一种浪费。第四,万一这时候乙地发生紧急投诉事件,小王却远离责任区,那不是反而会坏事吗?第五,好心替人扫地,请问负责扫地的人干什么?日久天长,会助长他的懒惰,涣散他的意志,淡化他的责任心。

  总之,"无边界承担责任"只适合"非常态"(如紧急避险),不适合常态,否则:第一,影响本职工作,耽误手头大事;第二,妨碍统一部署,僭越他人权益;第三,资源配置劣化,负担苦乐不均。

  所以,既要预防"转圈现象",又要避免"无边界承担责任"。作为管理者,一方面要培养部下的"扶油瓶子精神",另一方面也要警惕部下错把副业当主业,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