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社会焦点,徐本禹老师你为什么要鞠躬!不该!

浏览0 回复28 电梯直达
caozk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该帖子已被wenxiaohua设置为精华;
谁该向谁鞠躬:我愤怒,徐老师你为什么要鞠躬?

想说两句实话。一直想说,可说了,怕有人打我屁股;不说,又郁闷得想打自己的屁股。所以,还是说说。不求别的,把话说清楚了就好。
  
  我向来是对国事、天下事很感兴趣的——我也不明白自己出了什么毛病——每天守在电视机前,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共同关注之类,看完所有的新闻类节目,没的看了,就看文艺节目,看别人唱歌跳舞。上个星期,就看了一场晚会,结果,看到一半,就再也看下去了。
  
  那晚会还不错,台下坐的都是两会会员。给我们的会员看,节目质量应该还是可以的。晚会进行到一半,两个主持人把一个人抓上来。谁呢?徐本禹。这是我第一次在电视上如此清晰地看到此人——消瘦,疲倦,俭朴,和欢蹦乱跳的主持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挺好。我们应该尊敬徐老师,这个画面,也足够令人感动。
  
  接下来,两个主持人又叫上三个人,是徐老师的三个小学生。我还记得,应该是一男二女,主持人很白痴地问其中的一个小女孩,你叫什么名字?小女孩很艰难地说,我叫某某某。主持人一时没听清,我也没听清,小女孩的普通话实在是太差了。可我知道,小女孩正用尽自己的力气,极力把自己的名字说清楚。是的。她很吃力地说,我叫某某某。
  
  我怀疑,主持人脑袋是有毛病的。你们已经知道,他们不是像你们这样光鲜的城市人,普通话很不流利,你何必还要问下去呢?他们接着问下两个小孩子,你们叫什么名字?那两个小孩子依旧很吃力地回答着。问完了,其中一位主持人似乎发现了话题,赶紧问第一个小女孩,你多大了?小女孩说,我多少岁了。我发现,女主持人惊讶了一下,没再问下去。
  
  我明白她的惊讶。其实,我也惊讶。那个小女孩实在太瘦小了。我是有女儿的人,她的身材,和我七岁的二女儿几乎一样,可她,却是十二岁。我想,该让那些孩子和徐老师下去了,他们真不容易。可接下来的一幕,却令我很吃惊。主持人问,小朋友们,首都有几个小学生要和你们交朋友,你们愿意不愿意?三个乡村小学生说,愿意。于是,主持人像变魔术一样,又弄上三个人。三个小学生。
  
  我知道,那三个首都孩子肯定是特意选拔出来的优秀分子,至少是个中队长。他们衣裳整齐,皮肤细嫩,每人拿着一个新书包(可能里面装着铅笔盒之类)。在所有人的注视下,三个城市孩子彬彬有礼地走到乡村孩子面前,把书包递过去,然后飞快地站到一边。这很刺激我。我宁愿相信他们是太紧张,因拘谨得失去了热情,所以显得如此冷漠。我宁愿相信这台晚会策划得太仓促,所以才让人看到这不和谐的一幕。然而,我却知道,我这所谓的“宁愿”的想法,苍白了。为什么不微笑一下?为什么不拥抱一下?假如抽去了那些最本质的情感,这一幕,和施舍有什么区别?
  
  假如我是那三个城市孩子的父亲,我会很愤怒。我会踢他们每人一脚,然后问,你认为他们是乞丐吗?你是国王吗?
  
  我想说,徐老师,赶紧带着你的孩子,逃开这里。
  
  晚会是有安排的。他们依旧站在那里,还有那三个城市孩子。然后——我最最最不想看到的一幕真的发生了。歌星陈红登上了舞台,开始演唱一首歌,名字大概叫《感恩》。我觉得这真是疯了。感恩?谁该感恩?陈红唱得很用情,时不时还摸摸那三个乡村孩子。我确定,那三个孩子一定很尴尬,很窘迫,很不知所措。漫长的四分钟,他们就如同木偶一样,站在台上。
  
  然后——我最最最最最我不想看到的一幕,又发生了。徐老师开始向台下的人鞠躬,台下的两会会员开始鼓掌,晚会的气氛达到高潮。假如我可以冲进电视机,我要一把拉住他,问他,你为什么要鞠躬?你所面对的,是人大代表和政协代表,他们代表着国家权利,他们应该惭愧。在那个遥远的乡村,那些孩子连读书都成了奢侈的事,都成为值得庆幸的梦想,这算什么?你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在那些孩子身上,你为什么要鞠躬?而他们代表着国家意志,又怎么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你的鞠躬?
  
  他们应该站起来,向你鞠躬。
  
  然而,我期待的那一幕并没有出现。听着扇情的歌曲,看着台上抱着新书包的一脸木讷的乡村孩子,我无话可说,只得关了电视。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wenxiaohua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xrfsply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cissypony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他们为什么不用心去做节目呢?用一种平等和尊敬的心!!
还是只追求一种晚会氛围就完成任务了?自以为煽情,却看出了更多的虚假!
现在的晚会上连观众鼓掌都是有导演同一安排的,我们还能要求什么别的呢?
creek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一般这么长的东西我是看不完的,有一种要哭的冲动。
tzl75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不知道是谁写的这篇文章,很精彩,也很尖锐,这就是我们所谓人民公仆治理的国家,TMD真想宰了这些鸟人,应该说这个问题里反应了很多社会现象,很无奈,同在一片蓝天下,为何有不同的待遇,
caozk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有些事情,看似很简单,很多人永远也做不到,向徐老师致敬。民族的脊梁。
wenxiaohua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年度人物评选”于2005年2月17日晚揭晓。来自山东聊城的青年志愿者徐本禹入选“感动中国·2004年年度人物”。(来源:新华网)


感动中国2004颁奖词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wenxiaohua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编者按:曾经被英勇感动,被壮烈感动,被执著感动,被亲情感动……而在认识一个叫徐本禹的青年之前,从不曾想过会被平凡感动.
    是的,徐本禹只是一个平凡的大学生,而且正在做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事——像许多志愿者一样,在贵州的一个乡村小学支教。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来自山东聊城农村的贫困大学生,正以他质朴得还带着泥土芳香的那份平凡,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们。徐本禹所做的事,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能力做到,但差别在于,我们连迈出第一步的勇气都没有,而他却一直在做着.

徐本禹——“感动中国”的大学生

“我愿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愿意无保留地反射给别人。”

                                      ——摘自徐本禹的日记


赞贴
0
收藏
0
拍砖
0
Last edit by wenxiaohua
wenxiaohua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新旧年交替的前夕,又一次见到了徐本禹。一如半年前的他,记者面前的徐本禹,依然是黑瘦黑瘦的,脚上还是那双蓝帮黑底的运动鞋,褪了色的牛仔裤,身着半旧的暗条纹的夹克衫,只是戴着黑边眼镜的眼中多了几分沧桑和成熟,头上也多了很多的白发。

    徐本禹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在读研究生。这位22岁的小伙子一年前保留研究生学籍2年,志愿到贵州贫困山区义务支教。一年多来,在乌蒙山区腹地的农村小学,他忍受着孤独和寂寞,用爱心精心栽培和呵护贫瘠土地上的花朵,用真诚和行动实践着一名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及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他被评为2004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一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究竟有什么样的力量感动中国,感动千千万万善良的人们?

   
“因为别人帮了我,我肯定要帮别人”
2003年,徐本禹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然而,2003年4月16日,徐本禹却作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岩洞小学支教……电话那头,听到这个消息的父亲哭了,父亲用发颤的声音说:“全家尊重你的选择,孩子,你去吧,我们没有意见……”

    徐本禹出生于山东聊城的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2004年以前,走进聊城县郑家镇前景屯,村里最矮的土坯房就是徐本禹的家。他的父亲教了一辈子小学,最多的时候每月能拿到270元的工资,最少的时候一个月只有十几元,直到2003年转为正式教师后基本工资才到了800元。这点工资几乎就是全家的收入来源。

    让徐本禹记忆深刻的是母亲说起的一件事:小时侯,有一次家中没有钱吃饭,是母亲向邻居家借了2元钱才度过难关。“我娘讲的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你的手!”

    1999年,徐本禹成为华中农业大学的一名学生。那年秋冬之交时,天气很冷,他还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训服。一位同学的母亲送了他两件衣服,并对他说:“天气冷了,别冻着。在生活方面有什么困难和叔叔阿姨讲。”第一次远离家乡,第一次远离亲人,第一次在外地得到好心人的帮助……或许是这么多的第一次交织在一起,让徐本禹至今不能忘怀,“当时我知道无论说什么都是苍白无力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爱心传递下去。别人帮助了我,我一定要帮助别人。”

    徐本禹开始向弱者频频伸出援助之手。大一上学期,徐本禹拿到他在大学的第一笔勤工俭学的50元工资后,他把其中的43元捐给了山东费县一个面临辍学的小学生孙珊珊。感恩的闸门打开后就再也没有关闭,第二学期,学校发给徐本禹300元特困生春季补助,徐本禹只给自己留了100元,其余的全部捐给了“保护母亲河”的募捐活动。大学期间,他用奖学金和勤工助学报酬,坚持资助山东聊城、湖北荆州、本班的几位贫困生,其中对湖北荆州许星星的资助目前仍由徐本禹所在学院的经济学党支部“接力”……即使常常身无分文,徐本禹也寻思着“为他人做点什么”。

    2001年12月,辅导员陈曙发现徐本禹还在穿着单衣薄裤。按学校规定,徐本禹这个学期可以领到不少于400元的冬季特困补助金,为了防止他又把补助金捐给别人,陈曙和院领导商量,不得不将徐本禹的补助金转为棉衣和棉鞋。

    徐本禹的“还”并不只是还给了曾给予他帮助的人,他将爱心和恩情无限复制,放大,扩散以至无穷,达到了一种无比深沉的博爱境界。正是这种博爱,让他与贵州两所小学的传奇有了可能。

    “有的人一辈子收获不了一滴眼泪,可这个暑假,我几乎每天都被感动包围”

    徐本禹第一次知道狗吊岩是在2001年,当时他读大三,很偶然地在《中国少年报》上读到了一篇题为《当阳光洒进山洞里……》的文章:“阳光洒进山洞,清脆的读书声响起,穿越杂乱的岩石,回荡在贵州大方县猫场镇这个名叫狗吊岩的地方。这里至今水电不通,全村只有一条泥泞的小道通往18公里外的镇子,1997年,这里有了自己的小学——建在山上的岩洞里,五个年级146名学生,三个老师……”读着读着,徐本禹哭了。

    大一就被别人的帮助温暖着的徐本禹,曾立志帮助和自己一样贫困的孩子,以此回报别人的关心。他用自己勤工俭学挣来的微薄工资和奖学金,在大学4年里悄悄资助着5个比自己更困难的孩子!读完《中国少年报》上的文章,他决定要用自己的方式帮帮这些山洞里的孩子。徐本禹在学校里就开始为岩洞小学募捐,号召大家和他一起利用暑假时间到贵州支教,“给孩子们带去一些希望”。

    在华中农业大学团委和他所在的经贸学院支持下,2002年暑假,徐本禹带着募集来的三大箱子衣服、一口袋书和500元钱,和几个同学坐上了开往贵州的火车。

    “有的人一辈子收获不了一滴眼泪,可这一个暑假,我几乎每天都被感动包围,收获着泪水。”这是徐本禹回来后写在日记本上的话,每一次翻开它,狗吊岩的孩子们拿着自制的小红旗簇拥在自己身旁,硬把几个煮熟的鸡蛋塞进他背包的场景,就浮现在眼前,孩子们擦着泪眼,不停地问:“徐老师,你还会回来吗?”

    2003年,徐本禹本科毕业了,他觉得这是兑现承诺的时候了,不管多大的代价,答应孩子们了,就一定要做到!

    当徐本禹决定放弃学籍去支教的事在华中农大传开后,很多人为之感动并主动追随。学校破天荒作出决定,为他保留两年研究生学籍。
希望自己像根火柴,点燃千千万万人的爱心
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乌蒙山区,全县人口90万,除汉族外,还有彝、苗、白、仡佬、蒙古、布依、满等少数民族。猫场镇位于大方县西部,距县城51公里,路况很差。全镇总人口3.2万多人,其中苗、彝等少数民族占2/3。狗吊岩村位于猫场镇西端,属于喀斯特地貌,没有成片的耕地。全村供电无法保证。

    徐本禹回到了狗吊岩村,向村长报到,与他一起报到的还有7名志愿者。来到这里以后,那7位同学都说,这里生活条件比他们想象中的要艰苦。这里是一个信息封闭的孤岛,不通公路、不通电话,物质文化生活极度匮乏,晚上只能点油灯照明,寄一封信也要在周末跑上18公里崎岖的山路……晚上,满身乱爬的跳蚤几乎让他们无法入睡,浑身被咬得都是包。在这里,他们吃的是玉米面、土豆和酸汤,村长怕这些大学生吃不消,就特地买了100多公斤米。志愿者后来享受的是土豆、茄子、西红柿汤和火腿肠做成的饭菜,这已经是最高级的待遇了。但是,他们最后还是由于水土不服病倒了,其中有两个人病得很厉害。

    一个又一个志愿者离开了。8月1日这天,最后一个同来的志愿者也坐上了返回武汉的长途车,车窗内外,去送行的徐本禹同他无语对视。“如果感觉真的坚持不下去,就回学校吧,要不,你在这里自己开伙做饭也行,你这样也坚持不下去的。”同学的一番话让他对自己有些担心。

    后来,徐本禹和村长一家吃住在一起。原来徐本禹是不吃辣椒的,可是来到这里以后,每天都要吃辣椒,让他不太适应。而且这里的卫生条件很差,苍蝇到处乱飞,在吃饭的时候经常发现苍蝇在里面。“当地情况就是这样,刚开始很恶心。我对自己说,就当没看见罢了。饿的时候,一顿可以吃三碗玉米饭。只有吃饱了,身体才有保障,才能在这里支教下去。”

    徐本禹住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房间里很少见到阳光,这个小空间成了他学习的乐园——一张比较大的桌子上摆满了书籍,地上摆放着生活用品和好心人捐的物品,原本狭小的房间变得更加狭小。

    徐本禹在这里一周要上6天课,每天上课时间达8个小时。他自己负责五年级1个班,除了教语文、数学外,还要教英语、体育、音乐等。由于信息闭塞,学生不了解外面的任何东西。学生写一篇200多字的文章有20多个错别字是很正常的现象。“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问全班40名学生中有多少人听说过雷锋的名字,结果只有4个人知道;全班没有一个人听说过焦裕禄;只有一个学生听说过孔繁森,我心中有一种钻心的痛,我不知道这些孩子应该从什么地方教起。”

    2003年12月7日,下了一夜的雨,崎岖不平的小路变得更加泥泞。12月8日,当徐本禹走进教室的时候,发现有5名学生没有来上课,其他学生反映说因为天气太冷,路不好走,来到半路又回去了。当天上午,徐本禹没有上课,来到了没有上学的黄绍超家,当黄绍超看到徐本禹就哭了。徐本禹劝黄绍超上学,说不会批评他。但怎么说黄绍超就是不去,劝了他一个多小时,结果还是无济于事。在家玩的还有黄绍超的弟弟,这个孩子已经半个月没有去上学了。后来徐本禹得知黄绍超的爸妈都外出务工了,家中只有爷爷奶奶,老人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像这样的家庭在这里还有很多。这样一来督促学生学习的任务全部落在了教师的身上。

    第二天,在徐本禹来到教室之前,黄绍超已经早早地坐在了教室里。徐本禹没有像往常那样批评他,也没有提前一天的事儿。徐本禹把他叫进了办公室,一改以前严厉的做法,送给他两个本子,平和地说:“以后要好好学习,不要再迟到、旷课了!”

    从此以后,黄绍超总是早早地来到教室,再也没有旷过课。

    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努力,慢慢地,“孩子们可以
wenxiaohua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新旧年交替的前夕,又一次见到了徐本禹。一如半年前的他,记者面前的徐本禹,依然是黑瘦黑瘦的,脚上还是那双蓝帮黑底的运动鞋,褪了色的牛仔裤,身着半旧的暗条纹的夹克衫,只是戴着黑边眼镜的眼中多了几分沧桑和成熟,头上也多了很多的白发。

    徐本禹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在读研究生。这位22岁的小伙子一年前保留研究生学籍2年,志愿到贵州贫困山区义务支教。一年多来,在乌蒙山区腹地的农村小学,他忍受着孤独和寂寞,用爱心精心栽培和呵护贫瘠土地上的花朵,用真诚和行动实践着一名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及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他被评为2004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一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究竟有什么样的力量感动中国,感动千千万万善良的人们?

   
“因为别人帮了我,我肯定要帮别人”
2003年,徐本禹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然而,2003年4月16日,徐本禹却作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岩洞小学支教……电话那头,听到这个消息的父亲哭了,父亲用发颤的声音说:“全家尊重你的选择,孩子,你去吧,我们没有意见……”

    徐本禹出生于山东聊城的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2004年以前,走进聊城县郑家镇前景屯,村里最矮的土坯房就是徐本禹的家。他的父亲教了一辈子小学,最多的时候每月能拿到270元的工资,最少的时候一个月只有十几元,直到2003年转为正式教师后基本工资才到了800元。这点工资几乎就是全家的收入来源。

    让徐本禹记忆深刻的是母亲说起的一件事:小时侯,有一次家中没有钱吃饭,是母亲向邻居家借了2元钱才度过难关。“我娘讲的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你的手!”

    1999年,徐本禹成为华中农业大学的一名学生。那年秋冬之交时,天气很冷,他还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训服。一位同学的母亲送了他两件衣服,并对他说:“天气冷了,别冻着。在生活方面有什么困难和叔叔阿姨讲。”第一次远离家乡,第一次远离亲人,第一次在外地得到好心人的帮助……或许是这么多的第一次交织在一起,让徐本禹至今不能忘怀,“当时我知道无论说什么都是苍白无力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爱心传递下去。别人帮助了我,我一定要帮助别人。”

    徐本禹开始向弱者频频伸出援助之手。大一上学期,徐本禹拿到他在大学的第一笔勤工俭学的50元工资后,他把其中的43元捐给了山东费县一个面临辍学的小学生孙珊珊。感恩的闸门打开后就再也没有关闭,第二学期,学校发给徐本禹300元特困生春季补助,徐本禹只给自己留了100元,其余的全部捐给了“保护母亲河”的募捐活动。大学期间,他用奖学金和勤工助学报酬,坚持资助山东聊城、湖北荆州、本班的几位贫困生,其中对湖北荆州许星星的资助目前仍由徐本禹所在学院的经济学党支部“接力”……即使常常身无分文,徐本禹也寻思着“为他人做点什么”。

    2001年12月,辅导员陈曙发现徐本禹还在穿着单衣薄裤。按学校规定,徐本禹这个学期可以领到不少于400元的冬季特困补助金,为了防止他又把补助金捐给别人,陈曙和院领导商量,不得不将徐本禹的补助金转为棉衣和棉鞋。

    徐本禹的“还”并不只是还给了曾给予他帮助的人,他将爱心和恩情无限复制,放大,扩散以至无穷,达到了一种无比深沉的博爱境界。正是这种博爱,让他与贵州两所小学的传奇有了可能。

    “有的人一辈子收获不了一滴眼泪,可这个暑假,我几乎每天都被感动包围”

    徐本禹第一次知道狗吊岩是在2001年,当时他读大三,很偶然地在《中国少年报》上读到了一篇题为《当阳光洒进山洞里……》的文章:“阳光洒进山洞,清脆的读书声响起,穿越杂乱的岩石,回荡在贵州大方县猫场镇这个名叫狗吊岩的地方。这里至今水电不通,全村只有一条泥泞的小道通往18公里外的镇子,1997年,这里有了自己的小学——建在山上的岩洞里,五个年级146名学生,三个老师……”读着读着,徐本禹哭了。

    大一就被别人的帮助温暖着的徐本禹,曾立志帮助和自己一样贫困的孩子,以此回报别人的关心。他用自己勤工俭学挣来的微薄工资和奖学金,在大学4年里悄悄资助着5个比自己更困难的孩子!读完《中国少年报》上的文章,他决定要用自己的方式帮帮这些山洞里的孩子。徐本禹在学校里就开始为岩洞小学募捐,号召大家和他一起利用暑假时间到贵州支教,“给孩子们带去一些希望”。

    在华中农业大学团委和他所在的经贸学院支持下,2002年暑假,徐本禹带着募集来的三大箱子衣服、一口袋书和500元钱,和几个同学坐上了开往贵州的火车。

    “有的人一辈子收获不了一滴眼泪,可这一个暑假,我几乎每天都被感动包围,收获着泪水。”这是徐本禹回来后写在日记本上的话,每一次翻开它,狗吊岩的孩子们拿着自制的小红旗簇拥在自己身旁,硬把几个煮熟的鸡蛋塞进他背包的场景,就浮现在眼前,孩子们擦着泪眼,不停地问:“徐老师,你还会回来吗?”

    2003年,徐本禹本科毕业了,他觉得这是兑现承诺的时候了,不管多大的代价,答应孩子们了,就一定要做到!

    当徐本禹决定放弃学籍去支教的事在华中农大传开后,很多人为之感动并主动追随。学校破天荒作出决定,为他保留两年研究生学籍。
希望自己像根火柴,点燃千千万万人的爱心
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乌蒙山区,全县人口90万,除汉族外,还有彝、苗、白、仡佬、蒙古、布依、满等少数民族。猫场镇位于大方县西部,距县城51公里,路况很差。全镇总人口3.2万多人,其中苗、彝等少数民族占2/3。狗吊岩村位于猫场镇西端,属于喀斯特地貌,没有成片的耕地。全村供电无法保证。

    徐本禹回到了狗吊岩村,向村长报到,与他一起报到的还有7名志愿者。来到这里以后,那7位同学都说,这里生活条件比他们想象中的要艰苦。这里是一个信息封闭的孤岛,不通公路、不通电话,物质文化生活极度匮乏,晚上只能点油灯照明,寄一封信也要在周末跑上18公里崎岖的山路……晚上,满身乱爬的跳蚤几乎让他们无法入睡,浑身被咬得都是包。在这里,他们吃的是玉米面、土豆和酸汤,村长怕这些大学生吃不消,就特地买了100多公斤米。志愿者后来享受的是土豆、茄子、西红柿汤和火腿肠做成的饭菜,这已经是最高级的待遇了。但是,他们最后还是由于水土不服病倒了,其中有两个人病得很厉害。

    一个又一个志愿者离开了。8月1日这天,最后一个同来的志愿者也坐上了返回武汉的长途车,车窗内外,去送行的徐本禹同他无语对视。“如果感觉真的坚持不下去,就回学校吧,要不,你在这里自己开伙做饭也行,你这样也坚持不下去的。”同学的一番话让他对自己有些担心。

    后来,徐本禹和村长一家吃住在一起。原来徐本禹是不吃辣椒的,可是来到这里以后,每天都要吃辣椒,让他不太适应。而且这里的卫生条件很差,苍蝇到处乱飞,在吃饭的时候经常发现苍蝇在里面。“当地情况就是这样,刚开始很恶心。我对自己说,就当没看见罢了。饿的时候,一顿可以吃三碗玉米饭。只有吃饱了,身体才有保障,才能在这里支教下去。”

    徐本禹住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房间里很少见到阳光,这个小空间成了他学习的乐园——一张比较大的桌子上摆满了书籍,地上摆放着生活用品和好心人捐的物品,原本狭小的房间变得更加狭小。

    徐本禹在这里一周要上6天课,每天上课时间达8个小时。他自己负责五年级1个班,除了教语文、数学外,还要教英语、体育、音乐等。由于信息闭塞,学生不了解外面的任何东西。学生写一篇200多字的文章有20多个错别字是很正常的现象。“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问全班40名学生中有多少人听说过雷锋的名字,结果只有4个人知道;全班没有一个人听说过焦裕禄;只有一个学生听说过孔繁森,我心中有一种钻心的痛,我不知道这些孩子应该从什么地方教起。”

    2003年12月7日,下了一夜的雨,崎岖不平的小路变得更加泥泞。12月8日,当徐本禹走进教室的时候,发现有5名学生没有来上课,其他学生反映说因为天气太冷,路不好走,来到半路又回去了。当天上午,徐本禹没有上课,来到了没有上学的黄绍超家,当黄绍超看到徐本禹就哭了。徐本禹劝黄绍超上学,说不会批评他。但怎么说黄绍超就是不去,劝了他一个多小时,结果还是无济于事。在家玩的还有黄绍超的弟弟,这个孩子已经半个月没有去上学了。后来徐本禹得知黄绍超的爸妈都外出务工了,家中只有爷爷奶奶,老人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像这样的家庭在这里还有很多。这样一来督促学生学习的任务全部落在了教师的身上。

    第二天,在徐本禹来到教室之前,黄绍超已经早早地坐在了教室里。徐本禹没有像往常那样批评他,也没有提前一天的事儿。徐本禹把他叫进了办公室,一改以前严厉的做法,送给他两个本子,平和地说:“以后要好好学习,不要再迟到、旷课了!”

    从此以后,黄绍超总是早早地来到教室,再也没有旷过课。

    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努力,慢慢地,“孩子们可以
赞贴
0
收藏
0
拍砖
0
Last edit by wenxiaohua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