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转帖】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浏览0 回复7 电梯直达
遨翔的岁月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我们中国有句话,叫作“推陈出新”。这句话的意思是扬弃陈旧的,创造新鲜的,实际上说的就是创新。别人已经有了的,你再去做,那不叫创新,而是叫模仿。企业需要创新,市场也需要创新。一个市场,如果都是相同产品,这样的市场是没有意义的,企业如果跻身于这样的市场,就更没有意义。所以,企业应该去寻找别人还没有进入的市场。“中国制造”充其量是加工,是为外国企业加工。但是,外国人现在聪明了,他们不像以前,以前他们喜欢“中国制造”,因为“中国制造”的价格比欧美便宜。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他们越来越警惕“中国制造”进入他们的国家,冲击他们的市场。


“中国创造”的主体是企业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一个质的飞跃。要完成这个飞跃,需要经历一个认识过程,同时要经历一个提升制造力,并且将制造力逐步转化为创造力的过程。有专家认为,“中国制造”走过了20多年路,但并没有产生统一的工业文明。这是一个“死结”。倘要解开这个“死结”,就必须尽快缩短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学习过程。言下之意是中国缺失“工业文明”。但是,用历史的眼光观照,我们却不难发现,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百业待兴,在创造动能和原始积累不足的前提下,倘若力倡“中国创造”,并不现实,也太过激进。至少,这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因为中国企业的创造环境并不具备,企业行为和企业眼光还只是停留在企业的简单生存方式上。这种状况,近年来已经大为改善,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提起,这才有了现实的支撑。
  
由“工业革命”向“工业文明”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我们不可能超越这个过程,但通过努力可以缩短这一过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也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和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主体应该是企业,但是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个国家刚开始“工业革命”时,商品质量肯定不如传统商品。为什么英国最初的火车跑得还没有马快,为什么20世纪初德国商品刚进入中国时,上海人感到“嘎门”(意为“没兴趣”),为什么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商品大量进入中国,“东洋货”成了低劣质量的代名词,就是这个缘故。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一种局面,因为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商品的制造者以最大速度集聚钱财为目标,商品质量并不是生产者的目标。只有当生产者走过了原始积累阶段以后,才会把追求商品质量作为企业的第一目标。经过20多年努力,我国国力有了极大增强,有了为“工业文明”打基础的实力。在产品研发方面,我国已经取代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在过去10年,中国的研发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增长了1倍。在专利申请方面,中国也取代德国位居全球排行榜第五位。1998年以来,中国的大学生数量增长了3倍还多,美国每年培养13.7万学士以上学位的工程师,中国每年培养35.2万名同类人才。在美国的外国博士留学生中有四分之一是中国人,2006年有3万多人已留学回国,这些都为企业的发展和“中国创造”提供了重要契机。


怎样实现“中国创造”

中国在短短20年的时间内获得“世界工厂”的地位,主要是依靠国内大量的低廉劳动力来降低成本。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以及印度、越南的崛起,“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正在慢慢丧失。

国内企业界的有识之士,包括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和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都看到了这一点,并提出了“中国创造”的概念。张瑞敏曾经说过,“创造是人无我有,而制造是我有人也有”。

从“制造”到“创造”,虽只一字之差,企业需要做的却大不一样。制造的产品,只需要按照客户订单按时保质保量即可,而“创造”的产品,却要直接面对市场的风险:要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要保证竞争对手在短期内不能开发出类似的产品,要保证在合适的时机推出……

而最重要的,就是新产品的创意。如何获得创意呢?过去的传统观点认为,创意来自于灵光一现,可遇不可求。而美国的两位商学院教授在研究了数百个成功的新产品之后,发现大多数成功的新产品创意都来自于同一个思路:杂交。

开发新品的秘诀:杂交

过去的一些成功的“杂交”产品包括沙发床、可以打电话的传真机和带冷冻室的冰箱。这些都是把一些相似的功能结合起来而产生的产品。而现在,成功的新品一般都是把两个看似完全不同,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产品结合起来。

比如,韩国的LG公司推出了一种能随时测量血糖水平的手机。这种手机主打老人和儿童,用户可以把血滴在一块试纸上,然后将试纸放入手机的一个插槽,就可以及时得到最新的血糖数据了。

杂交产生的新品有时候会影响整个产业,甚至会创造出一个新的产业。

索尼率先推出了随身听,让人们可以随时听到自己想听的音乐,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随后,苹果公司把MP3和超大的存储空间结合起来,创造出了风靡全球的iPod。最近,苹果公司和耐克公司合作,推出了一种新型的跑鞋。苹果在耐克的跑鞋中插入了一个芯片,用来记录跑步的步频,并通过无线信号传输到用户的iPod nano上。这样,用户就可以随时知道自己跑步的距离以及消耗的卡路里了。

当然,仅仅把两个不相关的产品结合起来是不够的。企业必须全面地了解两种产品的各种功能和特征,才能把他们有效地结合起来。心理学家把这种结合的过程称为“灵光乍现”(emergence),他们发现,两种产品越是风马牛不相及,就越具备产生轰动效应的潜质。这一点,和自然界的“杂交优势”颇有共通之处。

成功的产品杂交必须具备一个特点,就是要创造新的用户体验,而这种用户体验必须来自于两者的结合。我们可以来看一个不太成功的例子。洛杉矶的LL国际制鞋公司生产了一种名为Code M的跑鞋,他们在跑鞋的鞋跟中直接植入了一个MP3播放器,音乐可以通过无线信号发送到用户的耳机上。但是,对用户来说,除了可以不必在跑步时单独携带MP3播放器外,没有别的好处了。相比之下,LG的测血糖手机不但能测出血糖水平,还可以马上通过短信发给用户的家人,便于他们及时了解使用者的健康状况。

那么,企业如何能透过两种产品完全不同的表面特征,看到创新的机会呢?

寻找灵感的思路

一个获取灵感的好办法就是观察这两种产品各自的功能,然后把他们放在一起使用。两种看起来完全没有联系的产品,能不能结合起来,为顾客提供两种产品单独都不能提供的卖点?企业可以从自己的产品入手,看自己的产品在使用时会牵涉到什么其它的产品,而这两样产品如果结合起来会产生什么好处?比如,可以拍照的手机可以让普通人随时把自己看到的情况发送给别人,这就成为了它的卖点。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可能感兴趣
遨翔的岁月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你需要回答几个关键的问题:在和另一样产品结合的时候,现有产品的关键功能会发生什么变化?比如,iPod的屏幕本来是显示音乐信息的,在和耐克的跑鞋结合后,就用来显示跑步的路程和消耗的卡路里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两样产品以前从来就没有任何联系,怎样让它们发生联系呢?

通过这种杂交产生的新产品在推出之后,总是会很容易为市场所接受,并且让人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几个经典的例子:

MP3 + 大硬盘 = iPod
手机 + 电子邮件 = BlackBerry
电视 + 数字存储设备 = Tivo

和市场沟通

有时候,一件新品推出后,消费者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和接受新功能带来的好处。甚至有些消费者会认为两种新功能放在一起会相互影响。这个时候,就需要和消费者充分沟通。不但要告诉消费者新产品的好处,还要告诉他们新产品可能的隐患,以及公司对此的解决办法。

比如,Victorinox公司最近推出了一款附带USB移动硬盘的瑞士军刀。新增的移动硬盘非常实用,可以在外出时随身携带。但是在乘坐飞机的时候,瑞士军刀只能托运,这对用户的数据来说一个安全隐患。Victorianox用一个简单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把移动硬盘做成可以拆卸的,然后,他们在广告中不遗余力地向消费者告知这一点。

产生创意的责任不仅仅在企业的创意人员,更在于每个企业家。毕竟,企业家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产品和用户的人。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思路,你也能成为乔布斯那样的创意大师。市场上永远都有创新和突破的空间。

为什么是中国制造 不是中国创造.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中国制造产品在世界上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家电、医药、电子等10个制造行业在内共80余种产品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早在200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突破30000亿元人民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4.4%,在世界制造总额的比例也超过5%,位居世界第四。日本《产经新闻》也连续发表文章,认为“在制造业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无数“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商品凭借其价格低廉不断涌出国门,“征服”世界,因此,我们正在陶醉于“世界工厂”和“制造大国”的喜悦之中并充满着信心。但是,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世界上低质低价的形象一直未能抹去,无情的现实正在唤醒着我们,我们只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创造大国”,甚至说不上是制造大国,更与品牌大国无缘。

美国《商业周刊》与Interbrand公司联手推出的年度“全球最佳品牌100强排行榜”中,多年来一直没有任何中国品牌的身影。最新一期(2006年第9期)《商业周刊》公布的“全球最佳品牌100强排行榜”和“中国品牌20强”的资料看,虽然中国移动以251.1亿美元品牌价值高居中国最佳品牌榜首,但小于“全球最佳品牌百强排行榜”榜尾17亿美元,更只是榜首的可口可乐670亿美元的37%,而且“中国品牌20强”中几乎全部是国有企业。

以往《商业周刊》曾披露,中国数百万家制造业企业中,能做OEM的不过几万家,能做ODM的不过几千家,既能做ODM又有自有品牌的不过几十家。即使以号称技术水准最高、竞争最激烈的中国家电业,真正能做好ODM的企业比率也不过1/5,能做品牌的只有寥寥四五家而已!

更令人沮丧的是,中国产品只是处于获利链的最低端。如中国企业每出口一台DVD,售价32美元,交给外国人的专利费是18美元,成本13美元,只能赚取1美元的利润;一台售价79美元的国产MP3,国外要拿走45美元的专利费,制造成本要32.5美元,中国企业获得的纯利润只有1.5美元。就算是中国微波炉第一大品牌格兰仕,其利润率也是低至3~5%。过低利润使企业难以积累雄厚资金搞自主技术开发,没有自主技术开发,则只能从事低级的组装加工,获取低利润,这种低层次循环永远不能导致中国企业的进化升级,难以形成和长远维持世界级的知名品牌。

事实上,我们过去过于看重引进新设备和技术制造新产品,而且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成本存在比较优势,因此我们只重视生产加工能力的投入,而不是研发创新的投入和品牌建设。现实已经无情地告诉我们——这些无法为中国企业赢得未来。

对于如何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形成世界级的品牌,众多专家学者提出不少见解,而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扫除观念和制度上的障碍。


生产要素价格的扭曲

生产要素包括土地、资金和人力资源,由于中国向市场化改革的转轨的过程中,生产要素仍然保持着过去体制的非市场化,要素价格的低廉为中国境内企业提供成本上的优势,如土地的行政划拨和优惠政策获取低地价;存贷款利率受行政管制,企业通过银行获得低于正常使用价格的资金;国家长期以来的出口创汇政策而形成的出口补贴和人民币低汇率优势;城乡二元结构限制劳动力流动的缺口打开形成巨大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但工资长期低下,近十年无实质增长,并长期对“农民工”甚至是全体农村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欠帐等等。

特别是人力资源价格扭曲方面,占大多数人的普通打工者的收入水平被控制到最低,收入不高则不利于提高国内消费,也不利于人力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最后导致内需严重不足,内需不足就转向外需,外向型的经济越来越发展,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由建国初小到忽略不计到10%、20%、30%到目前的70%的原因。而外向型的产业是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反过来更依赖于廉价劳动力来提高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来生存,造成恶性循环。

生产要素价格的低廉是中国成为制造大国的优势,但也导致中国的企业能一直利用此优势维持“制造”而生存,对技术“创造”和品牌建设失去了原动力(压力),形成“温水煮蛙”的现象。
对外来技术、设备和资金的过度依赖

遨翔的岁月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过去,我们曾有过设备、技术的“洋跃进”过程,虽然能快速缩短和外国的差距,但正是大量引进使用国外的设备和技术,造成了我们外来技术、设备过度依赖,也使我们原来具有较完整工业体系和有一定基础的设备工业丧失了巨大的市场,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另外,对于吸引外资和外来技术我们曾采用“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各地政府在税收、用工用地甚至环境保护方面,给予外来投资比国内企业更优惠的条件,如国内企业的所得率高出外资企业一倍,使得内资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态势,市场份额却不断被外资品牌所蚕食,但真正的高端技术和核心技术却仍然掌握在别人手中,更依赖外资企业来解决劳动就业和经济发展问题。

目前,我国承接转移来的产业,设备、技术、市场基本上掌握在外资手中,中国所提供的主要是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总体上我国产业技术主要依靠进口,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已形成进口依赖。近年来,我国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被进口品牌产品所占领。

最明显的是中国的汽车产业,虽然有着巨大的国内市场为依托,但至今仍然没有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品牌。


政府宏观战略和微观政策的失误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对知识不重视,对知识产权也更不重视,虽然我国设立有种类齐全的科研机构,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发明创造出来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大多是躺在深闺之中,未能走向市场转化为生产力。改革开放后,面对国外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我们惊叹自己和别人的巨大差距,但没有采取引进与独立自主开发并举之路,梦想通过购买引进来迎头赶上,却造成对国外技术、设备的依赖。如国产“运十”的下马就成为中国人心头之痛。

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之中,中国企业对研发创新、品牌建设得到高度重视,然而,政府某些政策却在束缚着企业。如中国的申请专利收费一直高得惊人,一项非发明专利所有的费用大约要11000元,一项发明专利所有的费用要8万多元。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重庆力帆集团拥有了2000多项专利,去年申请了1000多项,付出了350万元。一年的养护和再申请费用预算要450万,像这样发展下去,力帆要不了多久每年要缴1000万,甚至几千万。世界上的大企业,比如本田公司,拥有15万项专利,如果在中国,每年的养护费至少要两亿元。这样一个收费制度,不利于中国的创造。所以我们呼吁,我们民族市场要孵化自主的民族品牌,我们政府一定要扶植中国创造。”

另外,政府一直对民营企业有准入限制,不断强化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缺乏对处于市场竞争最前沿的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使更具有品牌意识的民营企业难以形成的品牌企业,造成国内企业品牌基本集中在国有企业上。

对此,政府应该伸出“有为”之手,在制订宏观和微观政策上要有利于本土企业研发创新和品牌建设,不能置之度外。


本土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

本来市场经济是鼓励正常竞争,但国内企业之间通常是大打价格战,并最终采取偷工减料来降低成本等无序竞争方式,除损害消费者利益外,更不利于品牌的建立。

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果不能充分履行职责,不能对无序竞争作有效裁决和协调,如对产品质量的监督、对行业协会的支持等,则无形是放纵这些无序竞争方式。如中国所特有的、既有中国文化与商业完美结合的丝绸产品,就由于中国企业之间的恶性压价竞争、没有形成几个知名品牌,就已经在欧美高档商品市场失去了魅力,成为中国低档产品的另一个形象,另人痛心疾首。

低水平的无序竞争将会令企业慢性自杀,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它永远取代不了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创新,更形成不了知名的品牌并可以长期维持。企业必须明白的是:虽然成本是价格竞争力的重要前提,但产品中的成本控制是有限的,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创新可以说是无限的。

目前,中国本土企业正在面对劳动力成本、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不断上涨的压力,还要在国内外与强大的跨国品牌企业竞争,因此,“中国创造”首先要创造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制度环境和体制基础,扫除观念和体制上的障碍,形成体制上的竞争力,使企业能有高效低成本的专利技术转化条件,并充分利用现在还存在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即在研发的劳动力成本中同样存在的优势,并通过研发创新、品牌建设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才是中国企业摆脱低水平竞争、获取高端利润的必经之路。
happy王子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谢谢您的分享,但是您不觉得这个和快乐老家的气氛不太一致么?老家是版友在技术版块学习交流后放松休息的地方,一个论坛一个版块不可能办到什么都有的。如果大家要看类似的文章,会去其他的网站寻求他们的,您觉得呢?
无名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wangzijin 发表:
谢谢您的分享,但是您不觉得这个和快乐老家的气氛不太一致么?老家是版友在技术版块学习交流后放松休息的地方,一个论坛一个版块不可能办到什么都有的。如果大家要看类似的文章,会去其他的网站寻求他们的,您觉得呢?



乱花迷人眼,老家开始变了天!
夜市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wangzijin 发表:
谢谢您的分享,但是您不觉得这个和快乐老家的气氛不太一致么?老家是版友在技术版块学习交流后放松休息的地方,一个论坛一个版块不可能办到什么都有的。如果大家要看类似的文章,会去其他的网站寻求他们的,您觉得呢?


期待你给老家带来变革!~~~~~
南雁北飞-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lotus_sum 发表:
原文由 wangzijin 发表:
谢谢您的分享,但是您不觉得这个和快乐老家的气氛不太一致么?老家是版友在技术版块学习交流后放松休息的地方,一个论坛一个版块不可能办到什么都有的。如果大家要看类似的文章,会去其他的网站寻求他们的,您觉得呢?



乱花迷人眼,老家开始变了天!
呵呵!这位富豪两天的转帖跟某人有的一拼
赞贴
0
收藏
0
拍砖
0
Last edit by xinyingsky
小柔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xinyingsky 发表:
原文由 lotus_sum 发表:
原文由 wangzijin 发表:
谢谢您的分享,但是您不觉得这个和快乐老家的气氛不太一致么?老家是版友在技术版块学习交流后放松休息的地方,一个论坛一个版块不可能办到什么都有的。如果大家要看类似的文章,会去其他的网站寻求他们的,您觉得呢?



乱花迷人眼,老家开始变了天!
呵呵!这位富豪两天的转帖跟某人有的一拼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