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梦想剧场之三】如果我是老板,质谱采购交流我会这样干!

浏览0 回复30 电梯直达
可能感兴趣
怪侠一点红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引用论坛某位板油的进行肤浅解读

首先必须声明,扫描速度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因为实际获得一种谱图,我们考虑的是duty cycle的时间,也就是采集一张谱图需要多少时间。所以,

考察仪器“快”、“慢”的主要衡量标准,应该是duty cycle时间,而不是扫描速度。
扫描速度,指的是:把规定m/z范围内的离子一个一个“扫描”出质量分析器的能力,表示为:amu/sec。这仅仅指从分析器出来的一段时间,质量分析器不同、工作模式不同,差别就很大。

一、四极杆:
duty cycle时间=扫描时间+扫描之间的间隔时间
对于全扫描,比如 扫描m/z 50~550 amu,扫描速度1000 amu/sec,可知道扫描时间为:
500/1000=0.5秒=500 毫秒,间隔时间为几个毫秒,所以,大约每秒可以采集2张全扫描谱图
对于SIM,比如扫描 m/z 499.5~500.5 amu,扫描速度1000 amu/sec,可知道扫描时间为:
1/1000=0.001秒。间隔时间就比较重要了,为几个毫秒,所以,用SIM,每秒可采集几百张谱图

二、三重四极杆
三重四极杆的扫描速度和谱图采集速率
前面,介绍过离子阱的扫描速度和谱图采集速率的比较http://bbs.antpedia.com/viewthread.php?tid=267&extra=page%3D1。这里,介绍一下三重四极杆的。

(1)在定量MRM时:
        每个数据点的数据采集时间(t总)=一个MRM的时间(t1)+MRM通道的切换时间(t2)。
        t总=t1+t2
        在MRM定量试验条件下,一般取质量扫描范围为0.7 amu,扫描速度=0.7/t1

注:t2一般为10ms,最快的t2,大概为5ms(我们这里取10ms,即0.01秒)

我们把问题推到极限情况下,也就是超快速液相情况下。

假设:色谱峰宽(样品峰宽)按照1秒算(极限条件),每一个峰要采到3个MRM通道,每个MRM通道采20个点,共计在1秒钟内做60个MRM

t总≤0.017秒(1秒/60=0.017秒)
t1=t总-t2≤ 0.017-0.01≤ 0.007 秒

这时,要求串联四极杆的扫描速度为:v≥0.7/0.007=100 amu/sec

(2)在定性全扫描时:
从50 amu扫到1000 amu,扫描质量范围为950 amu

如果扫描速度是1000 amu/sec,1秒钟可以采集1000/950=1.05张全扫描谱图
如果扫描速度是5000 amu/sec,1秒钟可以采集5000/950=5.26张全扫谱谱图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

(1)三重四极杆真的很适合做定量
(2)在定量时,三重四极杆的扫描速度即使设置在100 amu/sec,也能满足超快速液相的采集速度要求
(3)三重四极杆真的很不适合作全扫描(不仅采集速度慢,灵敏度其实也不好)
(4)三重四极杆在定性全扫描时,即时扫描速度采集到5000 amu/sec,还是不能满足超快速液相的要求。其实,在做5000 amu/sec扫描时,灵敏度、分辨率、谱图质量都很差了。估计大家谁用三重四极杆,都不会让它工作在5000 amu/sec的扫描速度下。







赞贴
0
收藏
0
拍砖
0
Last edit by bing_xuhong
怪侠一点红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三、离子阱
中国人比较理解四极杆质谱,空间的嘛,离子从哪里产生,从哪里进,从哪出,一看就明白。
所以,常常推而论之,对于离子阱质谱,大家常常用四极杆的一些评价标准衡量。比如,我们这里说的扫描速度。

这里,要谈的一个问题就是:离子阱采集谱图的快慢,不由扫描速度决定。
离子阱的一个scan cycle的时间(即我们通常理解的获得一张质谱图的时间,在离子流色谱图上,即意味着采集一个点的时间),是由以下几点因素决定的。

1)AGC 预扫描时间(大约为几十个毫秒,在Thermo的离子阱中,使用AGC技术,主要为了自动地预估阱内离子数多少,控制离子进入阱的那个“门”的大小,从而防止离子在离子阱中过载,因为过载后会引起空间电荷效应,带来谱图和线性的扭曲)。
在Bruker和Agilent的离子阱中,使用ICC技术,是直接在离子注入离子阱的时候,一边注入,一边通过内插算法调节离子门大小,所以没有这个时间。
2)离子“注入”的时间(Inject time,这个时间是最长的,因此是速率决定步骤)
3)母离子分离和做MSn所需要的母离子激发的时间。
4)把子离子依次扫描出离子阱的时间(这个时间由扫描速度决定,我们平时说的扫描速度在这里体现,即把离子从质量分析器逐出的速度)



怪侠一点红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完成一次scan cycle的真实情况见下图示意。




注:T=Thermo;Ag=Agilent;Br=Bruker
AB的线性阱,具体参数不了解,但应该注入时间也大大减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不管是什么样的离子阱,只要速率决定步骤(即离子“注入”的时间)没有得到很大提高,扫描速度快慢与否,跟实际采集一个峰的点数关系并不大。这就好比开车从家到单位,从家到上高速前要堵40分钟,上了高速跑5分钟,下来再堵10分钟到单位。在高速上,即使开车速度提高1倍,对于整个行程时间的贡献也很小。瓶颈在从家到单位啊。

新型仪器二维线性阱之所以好,是因为“注入”时间Injection time,即决定速率的步骤,比所有的三维离子阱快很多,所以整个Scan Cycle的时间<200ms,跨越一个10 sec的色谱峰,可完成 > 50次的扫描。



怪侠一点红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TOF是最快的质量分析器,如果只求快,不要求分辨率,可以快到每秒采集几万张全扫描谱图。

如果还要求高分辨率,可以每秒采集1~20张全扫描谱图

就我看来,大家谈到TOF,是比较注重用正确的duty cycle时间来表达仪器快、慢的,这是对的。

其它在讨论四极杆、离子阱时都不注重

谈到四极杆,对定性倒还无所谓,因为转换时间一般都在几个毫秒量级,比如这两年,仪器公司已经把转换时间从20个毫秒,提高到1毫秒的水平。

但对定量,用duty cycle表示,要科学得多,因为在定量时,分析器的扫描速度用的时间已经不是决定duty cycle的时间,MRM通道间的转换时间,已经变成了决定时间。

比如:在MRM单位分辨下(即扫描质量范围为1 amu),扫描速度是1000 amu/sec,扫描时间是1/1000=1 毫秒,如果MRM通道转换时间是20毫秒,那么每秒可采集的谱图数是:1000/21=47.6张;

如果MRM通道转换时间是1毫秒,那么每秒可采集的谱图数是:1000/2=500张
将会有数量级的巨大提升。
赞贴
0
收藏
0
拍砖
0
Last edit by bing_xuhong
怪侠一点红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再比如谈到离子阱,上面引用的讲得明白,离子阱duty cycle时间,扫描速度关系很小,主要是注入离子、稳定到阱中的时间。

对离子阱,谈扫描速度有多大,没有啥意思;倒是谈谈把扫描速度降低,分辨率能到达多高有意思。因为在离子阱里,扫描速度一放慢,分辨率就可以大幅提高,甚至可以分辨0.05 amu的质量;

离子阱所谓27,000 amu/sec(或60,000 amu/sec)的扫描速度,不仅对duty cycle 没什么贡献,而且没有人会这么做,因为这时的分辨率差到了3~5个 amu。
怪侠一点红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灵敏度是用信噪比来表示的,S/N,信噪比的计算又有峰-峰比和RMS之分(RMS计算的信噪比一般要比峰-峰比计算的高5~10倍)
RMS是在待测峰周围,找一段质量范围,然后做均方根平均,作为噪音高度(强度)。再拿待测峰的高度除以平均高度,即为RMS。
我自己想来,仪器厂家一般都倾向于用RMS来表示,因为验收时各家实验室的气体、水、溶剂都不是很确定,所以,用RMS更合理些,可以尽可能地平均掉(消除掉)这种差别。
而峰-峰比,是寻找待测峰周围一个最高的噪音峰,拿待测峰的高度去比上最强的那个噪音峰。可能药物残留检测时要求如何判定时会用到(o(∩_∩)o...,因为这是法规判定啊,要排除掉任何一种假象)。仪器验收时,不会做这事,因为即使做,也是一针好一针坏,每个实验室的结果都不一样。
质谱的一大特色,就是它是一个质量检测器,峰面积跟质量成正比(记得好像UV紫外是浓度型检测器)。也就是说,我拿1 pg/uL,进样10 uL;跟拿5 pg/uL,进样2 uL相比,如果其它条件都一样,峰面积应该是一样的。
我个人的感觉,从实验人员来说,稀释样品可能比较容易,很容易比较准确;而进样器的定量环一般为20 uL,所以进样10 uL,一定比进样2 uL来得准确一些。
赞贴
0
收藏
0
拍砖
0
Last edit by bing_xuhong
怪侠一点红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关于扫描功能
个人觉得,扫描功能是跟各个分析器原理有关的,就不用一一解释了,有些也是厂家新造出来的词儿。

看扫描功能时,主要是:
(1)如果是同一类型仪器,可以几家不同的厂家比,看差别;看这个差别是不是真正的差别(还是只是各个厂家的叫法不同)。
看看这个差别对自己现在和将来的工作是不是有用?有用就再看看,没用就可以忽略不计。

(2)有些指标是相互冲突的,不同的分析器适用的工作范围也是不同的。
只是就目前趋势来讲,据说国际上正在流行一种同时满足几项高指标,一次实验多做几种扫描的观点,比如:一次实验同时定性定量,在高速度时还可以高分辨等等。
怪侠一点红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个人想过了很多遍,质谱区别于其它谱的特点是:
可以和色谱很好联用,红外、核磁不行吧?
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量,紫外不行吧?
是分子水平上的测定,而不是仅仅测定物质的表面,显微镜不行吧?
至于灵敏度、分辨率、测量范围(m/z范围)等,都是其它谱学也关心的东西。
跟色谱联用是为了什么呢?——我需要重申一遍
色谱是分析工作的基础。
我们要分析任何东西,都得打破平衡,把东西取出来,然后把它分出来,这就是色谱。
分出来以后,我们才能用各种谱去检测。
估计每个红外专家、核磁专家,都在梦想着把色谱跟红外、核磁很好地联用,但目前做不到。而做到了液相和质谱很好联用的专家们,就获得了Nobel奖(指发明了ESI)。
质谱的信息量是巨大的,这是很多分析手段都不能比的,后面的就不多讲了。
所以,回到主题,判断扫描功能有没有用。就是看它是不是让我们跟色谱联用时,工作的效率提高了?比如以前两次甚至三次实验做的事,现在一次实验就搞定。
怪侠一点红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有机质谱的分辨率
•分辨率是指分开两个峰的能力,刚刚分开(一般称为单位质量分辨)两峰之间的质量距离是DM,分辨率英文的原义是Resolution,常用简写R表示,计算公式:

R=M/DM,

M可理解为为两个刚刚分开的峰的平均质量,DM为两峰之间的距离。

一、磁质谱的分辨率
最严格的定义是磁质谱的定义,要求相邻两峰10%峰谷分开才算真正分开(这时称为磁质谱的单位质量分辨),分辨率R=M/DM。
磁质谱认为10%分开,才能称为单位质量分辨

磁质谱中,R是不随质量(m/z)变化的,所以,磁质谱表示分辨率都用R,常常可以见到R=10,000的说法。
但我们测定300 amu和1000 amu,由于R不变,DM就一定是变化的,质量M越大,DM越大。

举个例子,磁质谱若分辨率为5000,即眼睛看到的现象可能是,500和500.1可以分开,即两峰质量差到0.1 amu还可以分辨;但在5000处,5000和5001才刚刚分开,两峰质量差到1 amu才可以分开。
这也就说明,磁质谱在测定小分子时比较有优势。实际上,磁质谱大部分用于GC/MS,比如二恶英、兴奋剂。

二、有机质谱的分辨率
今天我们讨论的有机质谱(比如四极杆质谱),都是要求50%峰谷刚刚分开就算分开(这时称为有机质谱的单位质量分辨),这个定义没有磁质谱严格。
有机质谱分到50%,就算为单位质量分辨(分开了)
同时,这个分辨率R随质量变化,而DM不变,即M越小,R越大。所以有机质谱并不用R来表示分辨率,而用DM表示。

三、有机质谱分辨率进一步简化表示:
最后,因为实际工作中很难找到恰好在50%峰谷分开的峰,所以又简化为用单峰法表示,即测定一个峰半峰高处的全峰宽Full width half Maximum(简写为FWHM),FWHM应近似等于DM。所以,我们又常常看到有机质谱用FWHM来表示,比如FWHM=0.25    比如,我们看到的两个峰在半峰高处分开,这时是单位质量分辨,这时的FWHM=0.5

四、R=nM的表示方法

由于采用原始定义,即R=M/DM,DM 不变,M在变,所以R在变,为使得还可以用R表示,所以又简化为用FWHM的倒数表示R,R=1/DM。若采用单峰法,则认为R=1/FWHM。这个值也不变化。

五、通常我们看到的几种单位质量分辨表示法

我们一般称FWHM=0.5为单位质量分辨率;定义宽松一点时,认为FWHM=0.7即单位分辨率;严格一些时,说FWHM=0.4为单位分辨率。反正,不管是0.7、0.5、0.4,一般都认为是指单位质量分辨率。换算下来,R=2M或R=2.5M也都指单位质量分辨率。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分辨率的表示方法。
赞贴
0
收藏
0
拍砖
0
Last edit by bing_xuhong
怪侠一点红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分开的意思,结婚是未分开,离婚是超级分开,分辨率是结婚前大家即若即离状态奇佳,定义为分辨率。否则是0或无限。。。。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