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辛苦了
不过细读下,发现LZ说的有些地方不对,甚至有点概念不清。
1,例如第三条,动态仪器一般是不测吸附,只测脱附~~,之后,根据客户的需要,我们改进了部分结构。现在完全可以进行吸脱附测试,这个是有例子的,南开大学化工学院和陕西科技大学在这方面就是用的动态仪器来测试吸脱附数据。
2,我们看测试报告,等温曲线是以吸附为主要参考。一切的结果都在等温吸脱附曲线上。而吸附一般都是从低压区测到高压区,脱附过程微孔区基本不取点。如果按照你说的,静态仪器用脱附来计算。那微孔那块你怎么来分析?所以国际上分析孔径和比表面不适建立在脱附曲线上,而是吸附曲线上的。
3,就是你所说的动态法测试孔。时间长,且测试点没那么多,这些都是不对的。这些问题已经在08年就已经解决了。且已经应用了。之所以时间长,是应为动态仪器一次性测试4个样品,过程是先吸附,再脱附,所以每个点时间花得比较长。现在国内已经有动态的仪器测试点多达100个了。我这里也试验过,在0.05--0.35之间想设置多少个点就设置多少个点,且试验后BET线形非常好。测试结果相当准确。动态法不是每1小时加一次液氮,而是每做完一个压力点加一次,保证液氮面的一致性,这个的却是麻烦。
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我觉得你这个文章出发点是好的,想说下静态仪器在测试孔径方面的优势,但是我感觉很多东西太主观了,根本没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希望搂主用过或者研究过动态的仪器后再发吧。你这文章很容易让很多人误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