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中国的“十大宜居城市”真的宜居吗?

浏览0 回复18 电梯直达
wsy18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国内不久前评出了上海、北京、广州等“十大宜居城市”,上榜城市全是百万人口甚至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十大宜居城市”之所以都是大城市,主要因为它们经济发达,机会较多。就在这次调查之前,建设部负责人表示,全国已有183个城市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宜居城市就等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吗?为此,本报驻外记者专门走访了国外的一些宜居城市,它们是什么样的呢?国外的宜居城市是否也想当“国际大都市”呢?

美国宜居城市都是小城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晋咏报道:在接受记者有关宜居城市的采访时,美国弗吉尼亚州小城阿灵顿的居民约翰·史密斯反问:“据说韩国人口的一半都生活在首都,泰国的曼谷也在全国人口总数中占大头,东京一带大城市群的人多得更是骇人听闻,有这么回事吗?”对这个反客为主的问题,我说这些地方没去过,但在中国,人口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大城市也有不少。“为什么大城市都在亚洲?”约翰执着地问道。

约翰的问题很有代表性。700多万人口的纽约应该算世界上最有资格称得上“国际大都市”的城市,但在美国人心中,纽约根本就不是宜居城市。不久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金钱》杂志评出了2005年100个最适合居住的城市。同时,美国知名出版物《城市排名和等级》也根据“宜居”程度对美国上千个城市进行了排名。在这两份名单中,纽约排名都靠后。两份名单的评选标准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反映的居住理念却非常相似。

首先,排在美国宜居城市榜前列的城市几乎全都是小城市。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人越来越倾向于寻找一种不同于大都市的生活方式,他们更愿意住在小城镇里。中国记者在采访美国的许多城市后感慨说:“美国是个大农村。”但此农村非彼农村。良好的教育、充足的就业机会、便利的交通和美丽的风景构成了美国宜居城市的标准。

最受美国人青睐的小城多是高等教育中心。弗吉尼亚州的夏洛茨维尔市被《城市排名和等级》评为全美最适宜居住的地方,因为这里有著名的弗吉尼亚大学,大学旁边还有雪兰多国家公园,风景十分秀丽。除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弗吉尼亚大学在高科技方面与企业的研究合作,还为夏洛茨维尔市带来了稳定的就业机会,使经济健康发展。密歇根州的安娜堡和俄勒冈州的科瓦利斯市也因为是大学城的缘故跻身全美十大宜居城市。

交通方便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是美国人挑选宜居城市的重要条件。位于华盛顿州的双桥岛(班布里奇)市,人们每天搭乘渡轮就能到邻近的大城市西雅图了。44岁的双桥岛居民凯西说:“住在这里天天都像在度假。”她和当会计师的丈夫10年前造访西雅图时被旁边的这个小市镇所吸引,参天的树木和怡人的海景让他们下定决心在这里安了家。

不过,仅有良好的教育环境、便利的交通和优美的风光,还不够格称“宜居城市”。一个适宜人居住的城市,最大的表现应该是它对人的吸引力,这一点首先表现在当地居民对城市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上。《金钱》杂志和CNN今年评出的“全美最宜居城市”是新泽西州的莫里斯敦。这是美国一个普通的小城市。洛克希德公司的雷达制造基地、一家大型IT公司和银行分行,为莫里斯敦的居民们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城中的学校教育水平比较高,犯罪率低。每到节日,还有全市性的音乐、戏剧表演,市长亲自带领民众一起演出,今年市长就扮演了一名武士。《金钱》杂志总编舒伦堡对记者说:“莫里斯敦不只居民收入高,最重要的是这里人们生活丰富多彩,吸引人们在此安家落户。”

德国城市不想做国际大都市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青木报道:德国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和《焦点》杂志每年都推出“宜居城市排行榜”。该评选活动负责人沃尔夫·桑德拉博士告诉记者,评选有30项标准,“其中包括好学校、安全的街道、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供人们自由进行艺术和休闲活动的空间等”。

记者发现,德国宜居城市的排行榜中,更多的是像奥斯纳布吕克、戈斯拉尔等小城市,即使排行榜中最大的城市慕尼黑和法兰克福,也不过上百万人口。是不是德国城市不愿成为世界大都市呢?法兰克福市长罗特女士的话很有代表性。她告诉记者,德国的市长并不是不想把城市建设成世界大都市,但这必须遵循“人文生态法则”,即这种发展应该有利于居民生活,不能因为城市发展而牺牲城市的“宜居”标准。

日前,在桑德拉博士的陪同下,记者来到“宜居城市”戈斯拉尔采访。这里靠山环水,空气清新,还有美丽古朴的街道。这里的交通非常便利,紧邻高速公路,并有铁路线经过,前往“世界博览会城”汉诺威只需40多分钟。生活配套设施也一点不少,德国十大连锁超市都在这里开了购物中心。小城虽小,但西门子、大众等大公司在此设有制造基地,一些服务性机构也需要不少人手,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工作机会。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到都市共同生活:共同生活才能过更好的生活。”在德国,“宜居城市”不仅需要良好的“硬环境”,更要有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软环境”。小城戈斯拉尔民风淳朴,甚至禁止出售酒精饮品,但是生活一点也不枯燥:有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其丰富的夜生活也不逊于大都市。据悉,近10年来,小城还没有发生一起恶性刑事犯罪活动。

行走在戈斯拉尔,记者常常被它的人情味所打动。在这里,残障人士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可以自己驾驶残障车,行驶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从不会遇到障碍。从其他国家来的移民,在这里也能和原来的居民轻松共处,没有种族和肤色的区别。一位土耳其移民告诉记者,自己就是这个城市的主人,这个城市就是自己的家。

阿根廷宜居小城让人们买得起好房子

本报驻阿根廷特派记者范剑青报道:阿根廷中西部小城巴利洛切在国外名不见经传,但日前突然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2005年全球“五大最适合退休人员居住的城市”之一,引起了世人的兴趣。诚然,位于安第斯山脉东麓的巴利洛切风光秀丽,有雪山、森林和草甸。但全世界此类城市不计其数,为什么巴利洛切被认为最适合居住呢?日前,记者到巴利洛切走了一趟。

旅游业是巴利洛切的主要产业,小城每年吸引大约50万游客。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为当地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狩猎和钓鱼是巴利洛切传统的旅游项目。不过,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实施了严格的许可证制度。以钓鱼为例,钓鱼者可以根据自己想钓的天数、所选的河段而购买金额不等的许可证。许可证并不贵,游客花上几美元就可以合法地钓一星期,但每天可以带回家的鱼有限制,最多可以带回12条,超过部分必须放生,否则一经发现,将受到重罚。另外,在动物的繁殖季节,当地禁止一切狩猎和钓鱼行为。依靠许可证制度和季节性禁捕,巴利洛切野生鳟鱼和三文鱼的数量一直保持着合理的水平。

丰富的文化生活也是吸引人们移居的一个重要因素,巴利洛切的博物馆、剧院和电影院,按人均比例计算,在阿根廷处于较高水平。天气好的周末,当地的青少年和文艺团体,经常会在市政广场搞一些免费的演出活动。

在现代社会,家庭迁徙变得越来越平常,房地产价格是家庭选择居住地时重要的考虑因素。过高的房地产价格会吓退中产阶级,从而使这个城市显得没有生机。在巴利洛切,一栋带1000多平方米绿地、能看得见湖水的两层小楼,售价基本在10万到30万美元之间。一块2000平方米左右、背山面湖的住宅建设用地,一般为10至15万美元。这是一个中等收入家庭能接受的水平,比北京、上海的价格便宜不少。

关于“宜居”的标准可以有很多,但是在阿根廷人心里,最终的标准很简单,就是人们能不能在这里健康、快乐、富裕地生活,愿不愿意在这里安下自己的家。在采访巴利洛切市后的那个下午,记者和许多市民坐在市政广场的草地上,一边晒着太阳,一边享受着当地青年自发组织的音乐会。当时记者心里想:这真是一个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
该帖子作者被版主 名字长了容易引起注意5积分, 2经验,加分理由:不错的话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可能感兴趣
wsy18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前不久,《珠海特区报》记者走访发现,因为区域内没有农贸市场,或有小型农贸市场但无法满足需求,珠海市民不得不开车去大市场,一次买足一个星期所需的食材。青菜就在地摊上买,将就一下;肉类不敢买“走鬼”的,要乘公交车去南坑市场买,一天去一次。在翠景路边开了一家小店的陈先生说,在三台石路、人民西路、红山路、翠景路围合区域,只有一个香隆市场,里面档口少,肉鱼等只有两三家卖,菜蔬品种也少,而且价格也贵。于是,陈先生只好每天早上坐五六站车去南坑市场买菜。

“每天坐五六站车去买菜”,这样的生活真是不方便。这些年,珠海市的外在形象、综合指数得到了巨大提升,可在宜居氛围等细节方面,仍有差距。城市发展的终极目的就是要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专业、温馨的公共服务和内在幸福,所以,政府应时时刻刻将群众的生活感受和生活需要放在首位,一切公共行为围绕群众衣食住行等需要出发,与群众达成和谐默契的共振。这就是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说的:“是否有购物、饮食、服务的便利,是否有吃早点、配锁、修车的地方,还要上学、看病、上邮局、上银行方便,不仅要方便,而且还要便宜。”这种富有人情味和人文气息的城市才是真正的“宜居城市”。

可受到“形象论”的影响,这些年,很多地方的城市形象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08年末,中国城镇化率达到45.7%,拥有6.07亿城镇人口,形成建制城市655座,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18座,超大城市39座。全国2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就有183个曾经提出过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设想。这种进步和飞跃当然是好事,可形象发展的同时,城市发展细节、公共服务以及宜居氛围的营造如果跟不上,就好像一个人浓妆艳抹却气质粗糙,毫无书卷气。换言之,城市形象只是城市外在的精神表现,而内在的精神气质却是最重要的。

“每天坐五六站车去买菜”本来是个小问题,如果政府缺乏宏观规划,缺乏相应的农贸市场,这个小问题就会升格成为大问题。群众开车买菜付出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要比菜贵重得多。这就会给群众生活带来很不方便的影响。正如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所言:“一个仅仅追求雄伟、高大、美丽、一尘不染的城市,可能是一个‘宜看城市’,绝对不会是宜居城市。归根结底,城市主要不是供外人观赏的,而是供老百姓生活的。”“如果我们的城市成为主要供人观瞻、显示成就的绚丽窗口和舞台,成为主要为满足观光客的趣味、炫耀城市虚荣心的容器,那么它必然离民生越来越远”。

这一点,我们应该借鉴欧洲一些著名城市(如苏黎世、日内瓦、温哥华、维也纳等),虽然不是特大城市,但它们的知名度、宜居指数、城市文明程度却非常高,成为温馨幸福的精神家园和福利乐园。具有深厚的城市文化和文明程度,独特的文化风貌和历史风貌等,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所在,也是城市发展最需要关注的发展方向。
wsy18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并不是说我们要打造多少的花园城市,建多少高楼大厦,造多少高架桥或者高速路,不是让老百姓觉得自己‘被现代化’、‘被城市化’,而是要打造真正的‘人的城市’,让城市更有生气,从这个意义上,中国眼下的城市化之路的很多逻辑都是错的。但这可能并不是上海世博会提出这句口号的本义,而是我的理解。”姚洋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物的城市化”还是“人的城市化”

作为发展经济学专家,在姚洋看来,目前那些一味强调“物”的城市化理念其实十分落伍。“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但上海的城市文化并不好。它一直标榜自己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它喜欢展现自己高楼大厦的现代化的一面,然后把那些关于棚户区、关于小弄堂的记忆通通抹掉。”讲到这里,姚洋提到了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电影《碟中谍3》,这部在上海取景的电影,因镜头中一闪即过的上海街头“办证小广告”的场景,而被认为是破坏了上海形象,最终被剪辑之后才得以在内地公映。而那些混居在城市底层的人群,那些杂乱的城市角落,或许,才是一个城市真正有生气的地方。

在姚洋看来,上海浦东设计得“其实相当的糟糕”。城市被人为地切分成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各司其职,而它们之间的距离只会让试图步行的人们望而却步,只好求助汽车进行区域间的穿行。除了零星的几个观光客,几乎没什么人有兴趣欣赏一番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与其间零星点缀的绿地草坪。下班后,像陆家嘴这样的著名金融区,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变成一座“空城”。“从‘物’的角度来说,上海的浦东很现代化,但从‘人’的角度来看,这里根本不像是一个城市。”

“相比起来,浦西就要好一些。这里有很多不错的改造。比如泰康路的田子坊。”1998年前的田子坊还是马路集市,后来在画家黄永玉、陈逸飞等人的主导与改造下一步步成了现在的样子。“那些老旧的石库门建筑,狭小的街道弄堂,被很好的保留了下来,不像是中国很多城市的旧城改造,将一切推倒重来。事实上,陈逸飞他们刚到那儿的时候,就是租下个工厂,下面办画廊,楼上还有人家。商业和居民就这样混杂在一起,就像是一幅城市浮世绘。在我看来,那才是‘人的城市’,可以商业,但充满了人的气息。”

“我们‘被城市化’了!”

“套用一个时下流行的概念,很多人实际上是‘被城市化’了。对于城市中的普通百姓而言,城市化可能并不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诉求。”

“比如那些住在北京老城区里的居民,他们可能几户人合住在一套四合院,用水、用电什么的都不是很方便。但如果他们自己觉得住在那里很快乐,我们就不应该强迫他们接受改造,让他们搬走。当他们自己觉得住着不舒适、不快乐,并且有物质能力改善自己生活的时候,政府再实施‘城市现代化’就是一种‘水到渠成’,因为政府在做的就是人们自己心里想要的东西。”

“不过,让人高兴的是,很多地方的旧城改造正在放缓,也不再是一味的推倒重来,开始有人去注意那些不是一眼就能看到,但能给人们切实地带来更美好的生活的东西,比如北京正在做的轨道交通,地铁不是人们走在大街上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但却实实在在的带给人们出行的便利。”

总的来说,“城市化”应该是去做那些大家想做、大家觉得该做的东西,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城市化,它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而不是一种“被城市化”的无奈。

一流城市,路在何方?

“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城市化,都是一种‘物的城市化’,一种把‘人赶出去的’城市化。”每一座城市都在进行大刀阔斧的城市改造,每一座城市都开始变得面目相似,我们很难再分辨出属于它们自己的地域的、文化上的个性。“昆明的旧城改造就是一种‘把人赶出去’的改造。我不认同,也不喜欢。”在谈到中国眼下愈演愈烈的“城市化大潮”时,姚洋这样讲。“中国的城市总想把自己建成世界的中心。但我们应该停下来想一想,那真的就是我们想要的城市吗?”

“没人否认,纽约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一座一流的城市。但那里同样有低矮简陋的房屋,是一个混杂的城市,充满生机的城市。15年前的纽约还有很多荒弃的楼房,后来,随着城市的复兴,很多人来了,这些空置的楼房又被利用起来,比如Soho一带就是如此。一流的城市必须由人来完成,而不是来自政府的强推。”

“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阶段。是现代化进程的表现,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城市化的确能给我们带来很实在的好处。一是能改变中国现在的经济结构,城市化能够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是出口之外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部引擎。二是能够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想要进城的农民能够充分的实现自我流动,而那些希望留下的人们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农村应该走的是‘低度发展,高度和谐’的道路,不是所有的农村都要被城市化,遍地开花的小城镇化实际上是一种极度浪费的发展模式。今年,政府很可能会出台新政,1.4亿城市移民的生活问题很有可能得到切实的解决。”
wsy18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嘉宾:

杨保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城市规划师

董光器

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

刘维新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蓝皮书《宜居城市蓝皮书: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北京)》指出,无论是自然环境舒适度,还是人文环境舒适度,目前北京与宜居城市的距离均相差甚远。您认为北京是宜居城市吗?宜居的标准是什么?

杨保军:北京现在离宜居城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差距有很多方面,最主要的差距是三部分:一是生态环境。这些年北京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在感觉北京的大气质量比过去好转了,但生态灾害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到了春天沙尘暴还来侵袭。

二是交通问题。北京是一个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却过多地依赖于私家车解决交通问题,而一般来说,大城市的出行尤其是上下班是要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尤其是要以大运量的轨道交通比如地铁、轻轨等。

三是住房问题。尽管北京建了很多住房,但是对于中低收入的人群还是供房不足。

董光器:北京现在还不是宜居城市。我理解的宜居城市,简单来说就是安居乐业。安居的第一个条件是要人人有房住。但是对北京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住房问题没有解决。安居的第二个条件是社会结构要完善。要有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向弱势人群倾斜。

所谓社会结构完善是指看病方便,买东西方便,上学方便,安全有保障,各项服务及时到位。北京存在的问题是:重住宅建设轻服务设施的建设,很多地方建了住宅,上学没地方,买东西没地方,停车没地方,很多服务问题没有解决。

第三,从生态环境来说,北京高层住宅建得太多,比例太多,也不宜居。

所谓乐业就是要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让大多数人都能就业。从现在看,北京的就业岗位比例还是比较低的,还不到48%。北京1500万人,其中就业岗位合理的应该超过50%,至少有750万个就业岗位。如果安居和乐业这两条解决了,目前对大多数人来说就宜居了。

宜居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是无止境的。但根据我们的国情,我们现在的设想是:每个人有30平米到35平米的住宅,每个人有15平方米的公共绿地,再加上公共服务设施比较完善,社区每5个人就有一个服务人口(现在是6、7个人有一个服务人口),这样就算达到了宜居的标准。

刘维新:北京现在还不能称为是宜居城市。因为北京市周边虽然建了很多诸如回龙观、望京、通州等很多居住小区,但这些人都在城里工作,导致了城市的交通拥挤,效率下降,这点和宜居差距太远了。

宜居有两条关键标准:一是生态环境比较好;二是居住地和工作地路程不能超过半个小时。如果北京这样上班来回路上4个小时,谈不上宜居。如果环境污染很严重,堵车很厉害,也不能算宜居。北京下一步设想是根据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思路提出来建设宜居城市,规划建设11个城区要达到50万到100万人口的规模,但是这个设想很难实现:一是现在土地大量被占用,调整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比如在顺义规划要建设成为工业化发展城市,以物流和加工为中心的城市,而这个地区现在却盖了大片的别墅区,把土地占了很多,加工区应该是以工人居住为主的,现在这些工人居住的地方没有。第二是分散管理。各区搞各区的,没有一个统一协调的来完成这个两轴两带多中心的设想。

宜居城市理念应和科学发展观吻合

《中国经济周刊》:北京提出宜居城市的目标是基于什么考虑?

杨保军:北京提出宜居城市的目标,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要回归到城市的本源。我们从农村等其他城市聚集到城市来,是要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让我们过得更好,为此我们需要多方努力,其中经济发展是一个手段。

我们要创造更多的财富,赚更多的钱,但这不是目标本身,而是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一步。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恒久的价值还是应该是适合人群居住的地方。宜居的内涵要有所延展,不仅是住的问题,住离不开外部的环境、交往、工作、休息等,涉及到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用宜居来衡量一个城市,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大小。

第二,宜居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人居环境虽然已经重视了,但是还是没有放到首位考虑。当我们发展经济的时候,往往用牺牲环境的代价来取得经济增长,所以,在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我们强调以人为本,要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第三,北京提出宜居城市理念对全国是有着一定的示范和表率作用的。如果北京宜居城市的理念能够得到其他城市的重视,对于改善我国的人居环境有推动作用。

《中国经济周刊》:在北京打造“宜居城市”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其他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经验有哪些可供借鉴?

董光器:在建设“宜居城市”方面,经验最好的是新加坡。首先,买组屋的人收入有规定。在新加坡,经济适用房叫组屋,而买组屋的人收入不能超过多少,否则就不具买房资格。新加坡的主体结构是经济适用房,政府设有一个租屋发展局,专门解决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问题。至于商品房,开发商愿意怎么盖就怎么盖,政府只根据政策批租土地。

其次,新加坡的住宅公积金建设得比较好,给低收入家庭居住提供了很得力的保障。如果我们能够把新加坡的经验学到手,就很不错了。

杨保军:首先,国外的大都市都有一个口经验。人口不能无限增长,到一定阶段要实行分散战略;二是大城市的空间不能是单中心的。到一定阶段,要由单中心走向多中心,如果是单中心都给包死了,一圈圈给捆住了,那最后这个城市的中心也要窒息;第三,这种大都市地区,一定要实现公共交通优先的策略,要依靠公共交通。

刘维新:国外建设“宜居城市”主要靠杠杆来指导,比如,国外想发展哪个城市,发展哪个产业,就利用税收杠杆,采取减税、免税的方法。如果要限制哪个行业,就提高税率。而我国多是采用行政手段、规划手段来实现的,跟市场经济运作,就不是完全吻合了。

但目前北京的情况,完全用杠杆限制也限制不住,采用的是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办法。从目前看,行政手段限制人口增长只是一种口号,实际上政策又在实行购房入住政策,这与控制北京的人口规模是相违背的。

下一步北京的工业发展,应该和天津联手,重点扶持天津,把北京和天津培育成为华盛顿和纽约这样的关系,才能真正发挥北京的作用。
名字长了容易引起注意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wsy18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上海绝对不是宜居城市。老百姓根本买不起也租不起住房。上、下班交通堵车严重,交通费很贵。环境污染很严重,几乎看不到蓝天白云与万里星空。
nbyzx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评估一个城市是否易居,最主要的标准是民生,是看老百姓生活成本的高低和获得实惠的多少。
名字长了容易引起注意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wsy18(wsy18) 发表:
上海绝对不是宜居城市。老百姓根本买不起也租不起住房。上、下班交通堵车严重,交通费很贵。环境污染很严重,几乎看不到蓝天白云与万里星空。
生活节奏应该也是一个衡量标准。
gield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其实欧洲等地也是经过了工业发展污染的代价后才慢慢形成了现在的观念,可惜我们当代太急功近利,后天里面的一句话很到位,“我们现在的经济环境也是很脆弱的”,万能的借口。
3kkk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上海绝不是宜居的城市这几天黄梅天闷死人了,地铁里都被挤成馅饼了,北京也好不到那里去,出差去那里赶上沙尘搞的灰尘涂脸的也好意思说宜居啊。评宜居城市又不是评中国最发达的城市,怎么搞的北京上海广州都上榜?可信度也太低了吧
名字长了容易引起注意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3kkk(3kkkk) 发表:
上海绝不是宜居的城市这几天黄梅天闷死人了,地铁里都被挤成馅饼了,北京也好不到那里去,出差去那里赶上沙尘搞的灰尘涂脸的也好意思说宜居啊。评宜居城市又不是评中国最发达的城市,怎么搞的北京上海广州都上榜?可信度也太低了吧
适宜人居应该把经济这条T出去,我觉得经济越是不发达的地方越是适宜居住,当然,前提是交通便利,并不是说深山老林就适宜人居。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