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两难的选择?是喝三聚氰胺还是低标准奶

浏览0 回复9 电梯直达
快乐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6月25日,卫生部官网刊发了两位专家解读《生乳》安全标准制定过程和有关指标的文章,对近日"全球最差乳业标准"的说法答疑。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教授级高工孟瑾透露称,农业部正制订生乳分级标准,引导乳企按照生乳等级生产差异化乳品。而与此同时,内蒙古奶业协会常务理事金海与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的观点碰撞愈加激烈。前者指出三聚氰胺事件的内在原因是标准过高导致非法添加,让人人喝上牛奶比标准更重要,而后者则炮轰喝低标准牛奶还不如喝白开水。

    专家解答

    据《新京报》6月26日报道,乳品安全标准工作专家组成员、教授级高工孟瑾强调,生乳作为原料乳,消费者不会直接饮用,生产企业使用其生产产品时要经过杀菌等工艺,达到乳制品产品国家标准规定后方可上市销售。

    他解释,《生乳》中设置菌落总数指标主要是为了反映奶牛健康状况、牧场卫生状况和冷链运输质量控制情况。1986年,农业部门制定的《生鲜乳收购标准》(GB/T6914-86)将生乳中菌落总数分为四个等级,Ⅰ级低于50万CFU(菌落形成单位)/毫升,Ⅱ级低于100万CFU/毫升,Ⅲ级低于200万CFU/毫升,Ⅳ级低于400万CFU/毫升,按照该标准,菌落总数小于等于400万CFU/毫升的生乳都符合收购要求。新公布的《生乳》标准在总结该收购标准实施多年经验的基础上,将生乳中菌落总数指标从400万CFU/毫升调整为200万CFU/毫升,提高了生乳门槛,应该说是要求更加严格了。

    对于蛋白质含量指标下调,孟瑾高工特别提示,《生乳》标准中蛋白质含量指标是生乳收购的最低要求,乳品企业根据优质优价的原则收购牛乳,将不同蛋白质含量的生乳用于不同类型乳制品产品的生产,其产品必须达到相应乳制品产品国家标准中蛋白质含量规定后方可出厂上市销售,例如《巴氏杀菌乳》、《灭菌乳》等标准中蛋白质含量都不得低于2.9克/100克。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快乐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金海:让人人喝上牛奶比标准更重要

    作为新国标的力挺派,内蒙古奶协常务理事金海在接受《京华时报》的采访时再次强调检测标准一定要符合中国国情。他认为,我国目前的奶牛养殖业,小规模散养户比例较高,超过70%.小规模散养不是标准化养殖,经常是自家种什么,就给奶牛吃什么,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受限于牧草质量、品种改良等因素,并不稳定。如果按照修改之前的蛋白质标准,绝大多数达不到。现在牛奶的蛋白质从原来的每百克含2.95克降到2.8克,标准稍低了一点,但总比没奶喝要强吧。事实上,我们需要的营养不是光靠牛奶获得的,我们每天还要吃很多种食物。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内在原因就在于我们牛奶检测标准中的蛋白质含量定得太高,导致农户为达标而千方百计提高蛋白质含量,由此导致了三聚氰胺等物品的添加。我国有13亿人要喝奶,也不可能都进口--就算把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奶牛全都买回来,也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为防止国产奶中被添入各种物质,那就得降低标准。"

    金海认为降低标准是对消费者与奶农有好处,奶牛质量不如西方,牧场卫生环境不达标,奶农知识水平不行等原因是我国的现实国情,转变需要一个过程。

    但不少养殖户、奶业专家,甚至包括部分生产加工企业,并不认同这一说法。合肥市一家奶牛养殖场负责人坦言,宣称降低质量标准是为保护小型奶农利益,这是一个借口,牛奶挤下时微生物含量很少,只是后面收集、保管、运输中才呈几何数增长。如果采取分散养殖、集中挤奶等方法,加上后续的冷链运输,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关部门和一些大型加工企业不想解决问题,而是以此为借口,迁就降低奶业质量标准。这是不负责任的。"

    "企业不愿做、养殖户做不了、政府推动又不够,这是一个尴尬局面。"西部乳业发展协作会执行副会长魏荣禄说,最终只能迁就降低质量标准。
快乐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王丁棉:喝低标准牛奶还不如喝白开水

    中国奶业第一炮筒王丁棉认为标准高与低,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权益。蛋白质虽比原来标准只少了1.5%,但营养其实少了很多,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而细菌数越高,致病菌的分泌产物保留在牛奶里面的就越多,这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很少的蛋白质,那么高的细菌,还不如喝白开水。消费者钱花了,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回报,还损害健康。

    对于金海的低标准说是三聚氰胺事件的内因,王丁棉觉得他不了解情况,冤枉奶农。三聚氰胺的使用,是因为部分收奶站和个别奶农人为造假,在牛奶里加了水使指标都降低了,这才去使用三聚氰胺,并不是农民本身养的奶牛产奶达不到标准。还有一个原因是抢奶源,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一部分人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去造假。

    利益先行,难为了消费者

    此次激辩有网友说,中国乳业标准江河日下的罪魁祸首,一个叫"利益驱动",一个叫"责任缺失",一个叫"监管不力".《人民日报》评论道尽管话说有点绝对,但不能否认,在权衡"公众健康"和"经济发展"问题上,有些人容易把屁股做偏,忽视公众的健康。

    食品安全标准是行业最高的标准,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不容许有半点含糊。无论是拿国情做说辞,还是拿牛情做开托,都不能用人的健康为经济利益让步。生命重要还是经济利益重要,这应当成为制定各种标准首先要权衡的问题。
快乐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内蒙古乳协常务理事金海:让人人喝上牛奶比标准更重要

在乳业新国标的论战中,内蒙古奶业协会的观点与王丁棉针锋相对。

    作为支持者,该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及常务理事金海随后均反驳称,现行乳业标准符合中国国情,"如果我们的检测标准明天就向国外看齐,那80%的牛奶得倒掉,大多数消费者将喝不到牛奶,甚至还会有七成奶牛散养户杀掉奶牛".

    这一说法公开后,有人认为体现了中国奶业的现实,也有人质疑称"这是以国情为借口掩盖行业利益".

    他们的观点有无依据?中国的奶牛饲养业有着怎样的现状?昨天,本报对话金海。

  【如果我们的检测标准明天就向国外看齐,那80%的牛奶得倒掉,奶农要破产,我国大多数消费者也就喝不到牛奶了】

    京华时报:在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批评乳业新国标"全球最差"的那次会议上,你在场吗?

    金海:那次会议没参加,我们秘书长参加了。但王丁棉的观点我非常清楚。事后媒体找我采访,我就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京华时报:你为什么支持现行乳业标准?

    金海:我认为检测标准一定要符合中国国情。中国奶业,作为一个产业发展才有十几年。十几年时间里,大部分中国人从无奶喝变得人人都能喝上奶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一头奶牛从培育到产奶,需要三年时间。培育一个奶牛品种,用现在最先进的手段去努力,也要20年,以前则是40年。

    现在有人就盯着国外的标准,我就很奇怪。西方国家奶业发展有100多年的历史,他们现在的标准是高,但怎么不去看看美国80年代、70年代的标准。如果我们的检测标准明天就向国外看齐,那80%的牛奶得倒掉,奶农要破产,我国大多数消费者也就喝不到牛奶了。

    京华时报:之前的那个生乳标准真的很难达到吗?

    金海:我国目前的奶牛养殖业,小规模散养户比例较高,超过70%.小规模散养不是标准化养殖,经常是自家种什么,就给奶牛吃什么,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受限于牧草质量、品种改良等因素,并不稳定。如果按照修改之前的蛋白质标准,绝大多数达不到。

    我认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内在原因就在于我们牛奶检测标准中的蛋白质含量定得太高,导致农户为达标而千方百计提高蛋白质含量,由此导致了三聚氰胺等物品的添加。我国有13亿人要喝奶,也不可能都进口就算把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奶牛全都买回来,也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为防止国产奶中被添入各种物质,那就得降低标准。

    京华时报: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认为,只要舍得给奶牛喂充足的饲料和优质牧草,不用三五天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就会提高。细菌总数也不难控制。

    金海:我觉得王丁棉对国外了解的太多了,但对我们国家的奶农一点儿不懂,一点儿都不实事求是。给奶牛喂优质牧草能提高蛋白质,他说的没错,可我们哪有那么多耕地种植优质牧草?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农民的积极性并不高。

    另外,提高蛋白质还需要改良我们的奶牛。我们奶牛的产奶量和美国相比差一半,这是品种的差异,这是不管拿多少钱都不能在一天一夜之间就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漫长的改良过程。

    就细菌总数来说,我们有70%多的奶牛散养户,他们养牛往往就在房前屋后,卫生环境不那么好,牛奶采集后保存条件有限,不能做到全封闭下挤奶、挤完马上冷却,并用冷藏装置送到厂里马上加工。这是一个现实国情,需要通过一个过程来解决。

  【我们应该把准确的知识提供给消费者,你说是喝添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好呢,还是喝标准稍微低一些、稀一些但是安全很多的牛奶好呢】

    京华时报:降低了标准的牛奶,是否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损害?喝了之后对身体还有用吗?

    金海:现在牛奶的蛋白质从原来的每百克含2.95克降到2.8克,标准稍低了一点,但总比没奶喝要强吧。事实上,我们需要的营养不是光靠牛奶获得的,我们每天还要吃很多种食物。

    另外,200万的细菌总数也不全都是致病的病原菌,很多是乳酸菌、酵母菌等,对人体没什么害处。病原菌通过高温消毒后,也不会存在活菌,不会直接致病。只是病原菌的有些代谢物会对人体有点危害,但影响到什么程度,现在也没有具体的数据。细菌是什么?这是无处不在的东西,我们平时张口呼吸,嘴里也要进去很多细菌。细菌和人类是共存的,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可怕。还有,牛奶里最大的营养物质实际上是钙,这里的钙是最容易被人吸收的。所以,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我们目前喝的牛奶,只是蛋白质稍微低了一点、稍微稀了一点,这有那么重要吗?

    京华时报:你认为降低乳业标准,对谁有好处?

    金海:我觉得对消费者、对奶农都有好处。标准定得高了,奶农达不到,又不舍得把牛奶倒掉,就得想办法往里面添加东西,这直接损害消费者的健康。而标准低了,奶农能达到这个标准,起码能让消费者喝上没有添加剂的真正的牛奶。

    京华时报:王丁棉提出,中国现有生乳标准的出台是大企业捆绑私利的结果,你怎么看他这个观点?

    金海:我认为这种说法太不负责任。蒙牛、伊利等大企业肯定也希望有好的奶源,只是他们现在不愿意说这些话,不愿意参与这些事情。

    现在我们说的细菌200万个和蛋白质2.95克,其实都是最低标准。企业生产的乳制品,很多标准都比这高,分为好几个等级。像蒙牛的特伦苏,蛋白质含量都达到每百克含3.3克。对企业来说,利润最大的其实是高端奶,而不是低端奶。

    我认为,说大企业绑架了标准制定是不对的,真正导致标准降低的,是我们的奶牛品种不行,牧场赶不上,奶农的知识水平也不行。

    京华时报:有人认为你和内蒙古奶协秘书长的发言,都是在为乳业巨头们"代言".

    金海:作为一个专家,我是从我的良心、使命感和责任感来说话。

    蒙牛的牛根生,这个人我听说过,但没见过;伊利现在的老板我也不认识。我不赚企业一分钱,和这些企业任何关系都没有。

    我不太理解,大家现在为什么这么关注奶业。我们的大米质量、小麦质量,也达不到人家美国的标准,大家为什么就这么执着地非要谈谈生乳这一个标准呢。我真的不太理解。

    京华时报: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近年来中国乳制品行业暴露出的问题太多了,导致公众对其产生了信任危机。

    金海:这几年,中国奶业确实出了很多不该发生的问题,有些企业做的行为,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所以大家情绪上来了,就想这牛奶怎么老是出问题?

    三聚氰胺事件为什么会发生?表面上看是不法分子为了获得利益,但根本上还是之前的乳业标准太高了。现在新标准定下来,降了一点点,我觉得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保证了我们的牛奶现在是安全的。

    还有,我觉得消费者不是专家,对科学技术的知识水平不够。有时候专家一说,他们就跟着起哄。比如这次,他们弄不清楚专家到底说的是什么,一听那么多细菌就害怕了,想到自己花钱喝上这个奶,接着就要去医院,这是太极端的想法。

    我们应该把准确的知识提供给消费者,你说是喝添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好呢,还是喝营养标准稍微低一些、稀一些但是安全很多的牛奶好呢?我认为,肯定是后者。

    【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特殊国家,不能通过标准一下子把所有的奶牛散养户都消灭。真的这样做了,我们的民族奶业要完蛋,有钱人可以喝国外的牛奶,普通老百姓则会喝不上牛奶】

    京华时报:你认为,巴氏奶和常温奶这两大阵营之间的分歧,通过争论,有可能达成共识么?中国奶制品行业怎样才能形成一种消费者、奶农、企业共赢的局面?

    金海:我觉得现在最核心的问题不应该是争论标准,炒作下去也没有意义。重要的是应该探讨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牛奶。

    常温奶和巴氏奶相比,营养成分有差距,但我看也不是很大。常温奶瞬间高温消毒把细菌杀了,肯定有一部分营养物质损失,但实际上,高温对牛奶里面的钙没有大的影响。

    将来,低温的巴氏奶肯定是个发展趋势,这是包括很多企业都认同的。但巴氏奶的保质期短,需要冷藏运输,成本较高。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否有能力消费巴氏奶,也是个问题。

    我觉得应该让巴氏奶和常温奶并存,然后让消费者自己去选择,不能说只搞巴氏奶,也不能只搞常温奶,这样才能让人人都有牛奶喝。

    京华时报:你认为,如何能有效地重建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

    金海: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经过整顿,本来占行业80%的散养户在三四年间已经减少了10%.随着企业对奶制品质量的提高,散养户生产的标准比较低的奶源,因为收购价格低,慢慢地就被自然淘汰了。

    目前,只有转成规模的散养户才能生存。随着规模化奶牛场的投入、标准化奶站的建立、牧场的扩大以及经营管理技术的提高,以5年为一个单位回头来看,我国的奶业会飞快地发展。

    我认为,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特殊国家,国外奶粉进来是给有钱人喝的,我们大部分人还得自己养活自己。但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不能通过标准一下子把所有的奶牛散养户都消灭,真的这样做了,我们的民族奶业要完蛋,有钱人可以喝国外的牛奶,普通老百姓就会喝不上牛奶。

  人物

  金海

    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内蒙古奶业协会常务理事,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助理、生物中心主任。

    2004年度国家引进的高层次留学归国人才;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基金奶业专项首席专家。

    关键词

    中国奶业发展史

    在中国历史上,喝牛奶一度是小范围的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只能凭"奶票"领取限量供应的牛奶。1976年到1983年,牛奶供应日趋紧张,全国各大城市实行过限制制度,例如只对新生婴儿、癌症患者等照顾供应。

    大约在1996年,中国乳业进入高速发展期。1998年,全国奶牛存栏为426万头,牛奶总产量为745.4万吨,年人均牛奶占有量只有5.3公斤。至2010年末,全国奶牛存栏约为1260万头,全年牛奶产量3570万吨,年人均牛奶占有量约为30公斤。

    早在2002年,世界年人均牛奶占有量就为96.39公斤。发达国家每年人均牛奶消耗量则达300公斤。
快乐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专家解读《生乳》安全标准制定过程和有关指标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乳品安全标准工作专家组组长王竹天研究员和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乳品安全标准工作专家组成员、教授级高工孟瑾就《生乳》安全标准制定过程菌落总数指标、蛋白质含量指标等情况进行了解读。

《生乳》等乳品安全标准是如何清理整合的,遵循什么原则?

据王竹天研究员介绍,按照《食品安全法》、《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有关规定,2008年底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始清理整合乳品安全标准。由卫生部、农业部、国家标准委等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组成乳品安全标准清理协调小组,并由各部门推荐近70名专家组建了专家组,制定了专门工作方案,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广泛征求部门、科研机构、行业、专家的意见,并上网公开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同时通报了世贸组织(WTO)。经过1年的努力,完成了包括《生乳》在内的66项乳品标准,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0年3月正式公布。

王竹天研究员说,乳品安全标准的清理整合工作始终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为宗旨,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为科学基础,确保科学性和可行性;二是与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相衔接,考虑乳品行业现状和产业发展,确保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三是根据乳品安全特性合理分类,整合现行乳品安全相关标准,扩大标准覆盖面,增强通用性和合理性;四是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并积极借鉴国外管理经验。《生乳》标准是乳品标准清理中的重点,其指标设置分为三类:一是安全指标,比如污染物、真菌毒素、农兽药残留、菌落总数等,二是质量指标,比如蛋白质、脂肪等,三是感观指标,如色泽、气味等。《生乳》标准综合考虑了安全、质量、行业发展等因素,是生乳生产和收购的准入门槛。

生乳的菌落总数指标主要用来反映什么状况,是不是太松了?

孟瑾高工强调,生乳作为原料乳,消费者不会直接饮用,生产企业使用其生产产品时要经过杀菌等工艺,达到乳制品产品国家标准规定后方可上市销售。他解释,《生乳》中设置菌落总数指标主要是为了反映奶牛健康状况、牧场卫生状况和冷链运输质量控制情况。1986年,农业部门制定的《生鲜乳收购标准》(GB/T6914-86)将生乳中菌落总数分为四个等级,Ⅰ级低于50万CFU(菌落形成单位)/毫升,Ⅱ级低于100万CFU/毫升,Ⅲ级低于200万CFU/毫升,Ⅳ级低于400万CFU/毫升,按照该标准,菌落总数小于等于400万CFU/毫升的生乳都符合收购要求。新公布的《生乳》标准总结该收购标准实施多年经验的基础上,将生乳中菌落总数指标从400万CFU/毫升调整为200万CFU/毫升,提高了生乳收购门槛,应该说是要求更加严格了。

孟瑾高工表示,随着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和养殖水平的提高,养殖环境的改善,生乳菌落总数会逐步降低。国家鼓励企业在生乳收购中设置菌落总数分级收购标准,引导奶农标准化规模养殖,不断提高生乳质量,我们也将根据产业发展状况及时调整相关指标。

生乳的蛋白质含量指标是根据什么制定的,水平低不低?

孟瑾高工告诉我们,《生乳》蛋白质指标是反映原料乳的质量指标,不是供消费者食用的乳制品终产品指标。据农业部门调查,我国生乳蛋白质含量范围在2.8%-3.2%之间,平均值为2.95%,但生乳蛋白质含量受奶牛品种、饲料、饲养管理、泌乳期、气候等多个因素影响,比如在5月下旬至8月下旬的3个月的泌乳期内,相当一部分牛奶蛋白质含量低于2.95%的平均值。

孟瑾高工特别提示,《生乳》标准中蛋白质含量指标是生乳收购的最低要求,乳品企业根据优质优价的原则收购牛乳,将不同蛋白质含量的生乳用于不同类型乳制品产品的生产,其产品必须达到相应乳制品产品国家标准中蛋白质含量规定后方可出厂上市销售,例如《巴氏杀菌乳》、《灭菌乳》等标准中规定蛋白质含量都不得低于2.9克/100克。

他说,为进一步鼓励奶牛科学饲养,推进生乳收购“按质论价”的进程,农业部正在着手制订生乳分级标准,引导乳品加工企业合理使用不同等级的生乳生产差异化乳品。王竹天研究员也表示,卫生部依法正在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并将根据跟踪评价意见对标准进一步修订完善。
快乐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中国奶业要有竞争力就不能自降标准

  近日,“中国生乳标准全球最差”的争论再度成为焦点。6月25日,卫生部网站刊发农业部、卫生部两部门专家答疑,文章透露,农业部正制定生乳分级标准,卫生部也正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价。

  这则新闻的标题是《官方回应生乳标准被企业绑架说法》,可是读了几遍全文,也没弄明白“回应”在哪里。先前媒体质疑称,参与“新国标”制定的多数专家都是乳企代表,从而导致“新国标”更多反映了企业的意志和利益。对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乳品安全标准工作专家组组长说,“新国标”由卫生部、农业部、国家标准委等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组成,并由各部门推荐近70名专家组建了专家组,(小组)广泛征求部门、科研机构、行业、专家的意见……根本不谈要害问题,这也能叫“回应”?

  缺乏起码的真诚“回应”的态度,专家“答疑”的效果只能让消费者的疑惑更加扩大。针对乳蛋白含量和菌落总数门槛均降低的问题,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一位教授级高工称,这是生乳的指标,消费者不会直接饮用。去年新国标争议声中,工程院某院士也曾经安抚民众少安毋躁,声称“生乳标准的蛋白质含量,不会影响消费者所食用的液态奶和奶粉里面的蛋白质含量”。这真是专家不说我倒明白,专家越说我越糊涂了,心智稍稍正常者恐怕都无法想象,原料乳的指标既然都如此之低,用其加工为成品供消费者饮用,指标又能高到哪儿去呢?

  不客气地说,在一年多的乳品“新国标”的争议中,一些专家扮演了远非光彩的角色。无论是所谓“保护奶农利益论”,还是“无碍健康论”、“国情论”等被舆论驳斥得体无完肤的观点,均出自于专家之口。而更让人寒心的是,这些专家多数来自于对食品安全监管负有责任的权力部门。在从来就缺乏自律精神的食品生产企业那里,较高的行业标准未必一定得到遵守,但低标准则一定会让其更加堕落,这是谁都可以预见的后果。公众实在难以理解,在当下食品安全的弦貌似越绷越紧的背景下,相关部门为什么会出台如此低的标准,而且为辩护喋喋不休?难道这些专家们还嫌中国食品行业闹出的大事不够多吗?

  生乳分级标准当然是值得去做的,分级以后,有意愿有能力的消费者可以选择高品质的牛奶,这也是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现象,但这里首先应该确定一个前提,最低的标准也不能仅止于“无害”。牛奶的质量级次再低,也应该保证安全和营养。仅仅“无害”肯定不能成为牛奶的一个标准,因为它在消费者付费以后,不是一个喝了等于白喝的东西,否则厂家为什么不直接灌水而要把它称为“牛奶”呢?如果缺乏这个基础,生乳的分级标准有被扭曲的危险,可能导致不具备牛奶基本品质的东西也贴上了“牛奶”的标签,只是级次低一些罢了。

  面对乳品“新国标”争议,有媒体语重心长地指出:“一个国家的奶业振兴,不可能靠降低标准扶持,只有高标准才能提升竞争力。”话说得再恳切不过了,但或许不过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综观乳企在本轮争议中的表现,不得不让人怀疑经过三聚氰胺折磨的乳企是否真把“竞争力”放在心上。而之所以能够如此,无非因为他们有着一个得天独厚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既有只能喝国产奶的庞大的消费群体,也有精心呵护乳企的监管部门,更有处处为乳企当“说客”而且掌握相当话语权的一批专家。但请注意,消费者终究会成熟和壮大起来,到那时他们不信忽悠,且具备一定的购买力,又准备如何收场呢?难道继续把玩一张“支持国货”的悲情牌?

  不能如此自降标准,中国奶业才可能有竞争力,更不能自降标准后还振振有词。如此下去,消费者就会用拒绝购买来回应。
sunshinecoast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yuduoling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去年冬天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快乐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sunshinecoast(sunshinecoast) 发表:
还是喝白开水好了,排毒一身轻。


牛奶的营养价值不应该受到质疑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