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享】你对“时间”真正了解多少

浏览0 回复2 电梯直达
zj2635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2012年04月29日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刘霞



多重宇宙示意图

    时间就像空气一样,与我们如影相随。我们居住的世界受时间的掌控,从最小的细胞到遥远的星系,整个宇宙都受制于恒常时间的脉动。由于时间无所不在,我们自认为了解时间,我们知道时间是有规律的,而且朝一个方向运动等等,但是,我们所认为的这些理论都是真实的吗?
    随着我们对时间的了解越多,我们就会越不安,时间就像一个笼罩着多层面纱的神秘女郎:为什么时间只朝一个方向行进?时间是真实的存在,还是只是我们的臆想?时间旅行可以实现吗?时间如何开始?时间会终结吗?

    这篇发表于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的文章将时间掀了个底朝天,揭开了面纱后的时间的“真容”,将宇宙间最神秘的维度——时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也为我们讲述了一段人类在时间这个维度的奇异之旅。其实,随着我们对时间了解更多,我们会发现,对我们来说,时间是多么特别的存在,正是时间让人类变得如此独特。

    最熟悉的陌生人

    更好地理解时间,不仅能让我们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也能让我们收获更多。

    科学往往借助一些概念来理解世界,在这些概念中,时间以其深度、神秘性和自相矛盾而著名。但与此同时,时间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事物之一,不仅对科学研究来说如此,对我们庸常的日常生活来说也如此。

    “那么,什么是时间呢?”14世纪,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基督教思想家圣·奥古斯丁提出的这个问题振聋发聩。圣·奥古斯丁说:“如果没有人问我,我知道时间是什么;但我无法对提问者解释时间是什么?这真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

    自从圣·奥古斯丁提出这一问题以来,科学家们在理解时间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提出了一些非常激进的新概念。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已经证明,如果一个人行走的速度达到一定的高速,时间会行进得更慢;相距遥远的两个事件是否同时发生也并非一个客观事实,而与观察者的观察角度相关;另外,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中也指出,我们的宇宙是由时间和空间构成。时空的关系,是在普通三维空间的长、宽、高三条轴外多了一条时间轴,而这条时间的轴是一条虚数值的轴。

    主流理论认为,天文学家们已经发现,时间可能有一个起点,在宇宙大爆炸内,但时间可能没有终点。神经心理学们则揭示,我们能在转瞬间对记忆进行重新排列以便改变我们要记住的事件的发生顺序;而且,在我们做出决定之前,通过大脑扫描可以探测出我们这个决定是什么。

    哲学家也因此得出了一些与意识(这本身就是人类的另外一个未解之谜)和自由意志有关的令人不安的结论。他们认为,没有什么客观存在的事物能将此刻与其他时刻区别开来;尽管时间不断流动这一观念根植于人们的常识中,但它本身是一个无意义的谬论。然而,量子理论中的多重宇宙观点却指出,时间的瞬间,比如“昨天这个时候”也是平行宇宙,也就是说,在其他宇宙内可能也存在与此一模一样的“昨天这个时候”,只是因为我们的宇宙中的“昨天这个时候”对我们的影响更大,因此能与其他时刻划清界限;而且,时间旅行也并非人们所以为的那么荒谬绝伦。

    有人曾期望上述进展能回答圣·奥古斯丁提出的“时间是什么”这一问题。但是,科学已经获得的影响深远的发现不仅否认了我们的直觉,也提出了很多新的更复杂的问题。

    例如,量子理论似乎对相对论的时空统一“满怀敌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我们对物理世界最深层次的理解,然而,这两个理论对时间的理解却相互矛盾,这正是科学家们构建出“万物之理”的核心困难,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殚精竭虑地追求这一理论。

    另外,已知的运动法则将未来和过去看成是对称的,然而,几乎我们在自然界中看到的所有事物都拥有能区分过去和未来的“时间之箭”:先有因再有果;计算机程序接受输入后才会给出输出值;袜子变脏,清洗袜子的洗衣机要从电网获取能量等,绝不会出现相反的情况。

    上述谜团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其中某一个概念上取得的突破很难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其他问题迎刃而解。不过,科学家们表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展,笼罩在时间身上的谜题必然会被全部揭开。

    时间是什么?幻象还是现实

    时间是什么呢?很多人都曾在有意无意间问过这个问题,而从古老的哲学家到启蒙时期的科学家再到现在的研究人员也都对此进行了“千万次的问”。

    然而,科学家们经过数千年的上下求索之后,仍然没有就时间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达成共识。哲学家朱利安·巴博表示:“我们能感知时间但无法理解时间。关于时间是什么或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几乎很难达成共识,这真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

    这可能是因为,迄今为止我们的科学研究取得的进步并不需要深刻理解时间。例如,在物理学领域,牛顿的运动法则、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以及量子理论并不需要知道时间的本质就可以在各自的领域通行无阻,而且,即使钟表制造商们也不需要理解时间就能做出精美绝伦的计时器。

    然而,钟表却在无意间给我们透露了一点信息,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因为钟表需要某些运动零件来测量时间的流逝,这些运动零件包括钟表的擒纵系统(动力传递最后一步到达擒纵系统,擒纵系统又控制着钟表储备动力的释放频率和速度,从而达到钟表精确走时的效果)。这就告诉我们,当某些事物运动时,钟表会发生变化。因此,时间是与某些改变的事物纠缠在一起的。但是,也仅仅如此而已。不过,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会对时间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结论认为,时间是宇宙一个真实而基本的属性。与空间和物质一样时间,本身就存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供各种事件发生的框架。艾萨克·牛顿就是这一观点的拥护者,他认为,为了量化运动,我们必须将时间看成是像屋子里的墙壁一样真实存在的物体。只有那样,我们才能准确地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究竟有多快,运动距离究竟有多远。

    然而,爱因斯坦则通过证明观察者的运动以及施加在他和时间上的重力强度的不同,证明时间会以不同的速度流逝,从而坚决摒弃了牛顿的观点。爱因斯坦的理论不仅摒弃了空间和时间本身就存在这一观点,并且走得更远,他说:“时间只是一个顽固存在的幻象。”然而,时空仍然能为测量宇宙参数提供有用的参考框架。物理学家布莱恩·葛林也在《优雅的宇宙》一书中写道:“时空当然是某种真实的存在。”

    爱因斯坦的理论导致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改变是宇宙的基本属性,而且,时间源于我们为了让周围如白云苍狗般不断变化的世界井井有条所付出的精神努力。牛顿的对手、16世纪德国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凡·莱布尼茨也支持这套解释——时间并非真的存在,而是由我们的大脑所创造。因此,我们现在进退两难了:时间是真实的吗?

    物理学家们和哲学家们仍然在这一问题上争论不休,而量子力学的出现更是雪上加霜,让人们更加困惑。不过,科学家们认为,这一问题的答案有可能让我们创建出能解释自然界中所有粒子和力的“万物之理”。

    不过,即使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也将会有另一个大问题接踵而至。如果时间真的存在,那么,时间来源于何处呢?迄今为止,大多数物理学家们认为,宇宙大爆炸制造了时间、能量和空间。因此,任何认为时间在大爆炸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观念都是不正确的。然而,这些物理学家们现在也开始对这一观点产生怀疑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肖恩·卡罗尔表示:“我们无权宣称,宇宙和时间在大爆炸时开始,或者,在大爆炸之前开始。这两种观点都有人拥护,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宇宙会永远持续下去。”

    最新冒出的弦理论让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这些问题。弦理论是现在最有希望将自然界的基本粒子和四种相互作用力统一起来的理论,很多科学家认为,弦理论有可能成为终极理论。弦理论认为,现实不仅只包含我们所熟知的四个维度,尽管我们无法直接看见另外那些维度,但是,它们为其他宇宙的存在提供了空间。这些宇宙分别形成于一系列的宇宙大爆炸,这意味着,我们的宇宙源于其他宇宙,这样说来,时间的确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就已经存在。以前的宇宙甚至可能为我们留下了一些与现在的宇宙有关的“蛛丝马迹”。

    2008年,卡罗尔和同事指出,宇宙大爆炸留下的辐射中的一些“奇特物质”可能就是更早的宇宙留下的线索。接着,2010年11月,英国牛津大学数学系的教授罗杰·彭罗斯和亚美尼亚埃里温国立大学的瓦赫·古萨德杨报告称,他们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发现了一个同心圆,这里的温度变动远低于预期,这暗示着宇宙微波背景微射各向异性并不是完全随机的。他们解释说,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同心圆结构支持我们可能生活在一个周期性宇宙这一可能性,处于一次地质年末期的宇宙可能引发了另一次宇宙大爆炸,开启了另一次地质年,这一过程会无限期地重复。

    高能物理学界和宇宙学界最为倚重的两个“庞然大物”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和欧洲航天局的普朗克卫星。普朗克卫星将在几年内公布其测量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图片,届时,我们将有机会验证上述诸多想法。普朗克卫星会测量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每50万年的涨落,这样的精确度比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还要好三倍。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的目标是找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之间的微小差异,以帮助测试有关宇宙产生的各种理论。

    此时此刻,我们无法避开解决上述问题将要面对的重重困难,我们也无法想象答案将会对我们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现在,我们唯一知道并且应该承认的就是,我们以前太忽视时间了。

    为什么时间总朝着一个方向疾驰?

    向前迈出几步,接着向回走到原点,没问题;而让几秒钟过去接着让它转身并退后几秒回到原点,可能吗?当然不。这一点我们都很清楚,与空间不同的是,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它从过去流到现在,从来不走回头路。

    所有这一切听起来好像都是自然界固有的顺序,但是,如果你更仔细地观察自然,你将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在物理学法则中似乎并没有发现这样的时间之箭。例如,使用牛顿力学法,你可以知道从过去扔过来的球未来会出现在什么地方。在粒子领域,如果把未来和过去互换,统治粒子行为的法则和力也不会发生变化。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物理哲学家迪恩·里克斯说:“真正令人觉得奇怪的事情是,足以为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负责的物理学法则,在过去和未来一样能起作用,时间之箭似乎对其并没有影响。”

    如果时间之箭不存在于物理学法则中,那么,它源于何处呢?大量粒子间复杂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你周围的万事万物,包括你自己,都由很多粒子集合而成。这些粒子并非无所事事地环绕在你周围,它们在持续不断地进行交杂和重新排列。

    物理学家们会给任何宏观系统,比如一湾水或一块冰晶赋予一个熵值。熵指的是体系的混乱程度,它在控制论、概率论、数论、天体物理学、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1850年,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首次提出熵的概念,熵值反映了在不改变整个系统外观的情况下,组成该系统的粒子可以采用多少种方式进行重新排列。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水分子进行排列从而制造出一湾水,因此一湾水就是熵值很高的系统。相反,必须采用非常精确的排列方式才能获得一块冰晶,因此冰晶就是熵值比较低的系统。

    纯粹从统计学角度而言,高熵值系统比低熵值系统存在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因为有更多方式可以制造它们。

    尽管熵值的增加是一个统计现象而非基础现象,但是,这足以产生一个强大的物理学法则——热力学第二法则。该法则认为,宇宙的熵从来不会减少。你可能会认为,从过去到未来的时间之箭的关键就是从低熵值到高熵值的稳定前进。

    要是情况真这么简单就好了。不幸的是,热力学第二法则并没有真正解释时间之箭。它只是表明高熵状态比低熵状态存在的可能性更大。时间与此并没有关系,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5分钟后的世界的熵更高,5分钟前的世界也是如此。

    那么,解释时间之箭的唯一方式是假定宇宙仅仅开始于一个完全不可能的低熵状态。如果情况不是如此,那么,时间将会被黏住,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万事万物可能都不会出现。法国理论物理学研究中心的卡洛·洛华利表示:“时间之箭依赖于一个事实,那就是,宇宙采用一种非常独特的状态突然出现。要是宇宙开始于一种随机状态,那么,就没有什么事情能够区别过去与未来了。”

    实际上,科学观察证明,宇宙确实源于一种熵极低的状态。大爆炸留下的辐射为我们提供了宇宙婴儿时期的“快照”。它表明,在时间即将开始时,物质和辐射都非常光滑地贯穿整个太空。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个高熵状态,然而,将重力考虑在内后才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重力就像热心的红娘一样,始终想将万事万物拉拢在一起,因此,在一个由重力统治的系统内,黑洞是一种更可能会出现的状态,因此,其比光滑分布具有更高的熵。如此一来,这种熵值低的平滑状态就不太可能存在,那么,我们为何如此幸运诞生了呢?里克斯说:“如果我们能够解释为何过去的熵值低,那么,我们就一定能破解时间之箭的难题。”

    天文学家们确实能解释我们在早期宇宙中看到的平滑状态。他们说,在时间开始后的瞬间,宇宙经历了一个非常简短但非常剧烈的膨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知的暴胀,其让空间像一块胶板一样展开并且抚平了所有的褶皱。

    暴胀似乎能解释上述两难困境。但是,当我们更进一步地进行检查时却发现,它只是将这个问题又重新推了回来。因为为了暴胀能以正确的方式出现并制造出我们现在所在的宇宙,驱动暴胀的场——暴胀场必须拥有很多非常不可能存在的特征。因此,尽管暴胀场能解释低熵宇宙的神秘,但它自己的熵也很低,那么物理学家们该如何解释这一点呢?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暴胀不止发生了一次。也就是说,暴胀场很有可能以一种混沌、高熵状态而开始,因此,其各处的属性不一样。低熵暴胀产生了我们的平滑宇宙,因此,在一个更大、更高熵的场中,时间之箭只是一个随机现象。这个场的某些部分可能拥有合适的环境,因此产生一个类似于我们居住的宇宙这样的宇宙,而这个场的其他部分则寸草不生或者产生了其他宇宙。

    实际上,暴胀场的物理学原理可以确保其一直能留下足够多的物质,制造出更多宇宙,科学家们表示,在此基础上,多重宇宙的概念应运而生。

    有多条线索最后都指向多重宇宙,这就使很多宇宙学家开始认真思考这一概念。在多重宇宙中,有些宇宙会拥有时间之箭,而有些宇宙则没有。对于我们刚好身处一个拥有时间之箭的宇宙中,我们并不应该感到吃惊,因为,那是唯一一类能孕育生命的宇宙。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肖恩·卡罗尔表示:“这是我最喜欢看到的情景。多重宇宙这一观点尽管还并不广为人知,但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每个人都会相信这一点的。”

    即使多重宇宙能够解释时间之箭,但是,仍然还有很多谜团需要解开。例如,热力学第二法则如何与宇宙的量子天性相吻合?量子系统似乎展示出了它们自己的一类箭:科学家们一直通过将可能出现的状态叠加在一起直到一个测量系统神秘地选择其中一个独特的状态(这一叠加到选择的过程显然又是不可逆转的)这一思路来定义量子系统。神经科学也有一些未解之谜,比如,为什么人类的大脑仅仅记得过去发生的事情而不知道未来发生的事情呢?

    卡罗尔说:“理解时间之箭如何在大量的环境中(进化、衰老、记忆、因果关系、复杂性)表现自身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希望物理学家们在未来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答案。”

    获得万物之理倒计时

    时间持续不断地流逝、捉摸不定,而且,最让人抓狂的是,时间很难定义。时间不仅是最大的存在之谜之一,而且,也是回答创建物理学界最富野心的挑战——万物之理的关键。100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希望构建出这套优雅的理论来阐述整个庞大宇宙的运行规律。万物之理会将描述空间和时间运行规律的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和非常诡异但使人非信不可的描述物质物理学的量子力学结合在一起。

    然而,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理论对时间的阐释迥然不同,这种差异也是它们很难联姻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希望在创建万物之理的努力上有所突破,我们就必须放弃某些事情。有些人猜想,我们必须放弃的可能是时间。

    大约100年前,爱因斯坦就已经证明,时间并非像我们所以为的那样是现实的基本组成部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将时间和空间缝合成名为时空的统一实体,在物质或能量出现时,时空会伸展、起褶皱,产生像重力一样的时空曲率。但是,时空又存在一个悖论,那就是,时空作为一个整体无法随着时间而演进,因为它是时间,没有钟表能位于宇宙之外。

    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随着时间的流动,我们的经历是用拼缀图方式产生的一类幻象,在这种方式中,不同的观察者使用各自不同的观察角度,将结合在一起的时空切割成时间和空间。

    而在量子力学领域,情况则截然不同。在广义相对论中,时间被包含在一个系统内,而量子力学则要求一块钟表位于该系统外,宇宙中的秒钟滴答过去的方式对所有的观察者来说都完全一样。那是因为量子系统由波函数来描述,波函数能给出一个人可能选择何种测量方式以及可能得到何种结果,而且,这些波函数会随时间而演进。

    随着时间的流逝,各种可能性都保持一致,这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规则。为了执行这些规则,波函数内所涉及的时间必须唯一,而且,对每个人、每件事来说都一样。

    为了能顺利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起来,我们需要采用同一个时间观点,但是,哪一个是正确的呢?

    不同的人会对这一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有些人认为,爱因斯坦一定是对的,需要修改量子理论。法国理论物理研究中心的卡洛·洛华利为此已经修改了量子力学的规则,根本不需要再提到时间。洛华利说:“对我来说,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在自然界的基本层面上根本不存在时间。”按照他的观点,量子力学并不需要描述物理系统随时间如何演进,只需要描述它们相对于其他系统(比如观测者或测量设备)如何演进就可以了。他说:“物理学家们并不知道每时每刻月球是如何通过天空的,但知道月球在天空中相对太阳是如何运动的。时间在我们的脑海中,并不在基本的物理学现实中。”

    当然,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加拿大理论物理学院的物理学家弗提尼·马可波罗-卡拉马拉认为,时间确实存在于现实最基本的层面,但是,为了与时间相符,空间必须远走高飞。在她的名为量子引力图论的模型中,现实的基本组成元素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量子事件,而且,从这些量子事件中,空间、重力以及爱因斯坦的理论都有望在更大层面上以及能量更低的状态下出现。在这个场景中,量子理论赢得了时间之战,并且因此,相对论不得不俯首称臣。

    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宣称量子机制或相对论谁是最后的赢家还为时尚早。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哲学物理学家迪恩·里克斯认为,这两种理论都不对,他说:“时间很可能源于某些更深层次、更原始的、非尘世的事物。”里克斯说:“至于创建出万物之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时间概念似乎非常关键。”(记者 刘霞 综合外电)

    《科技日报》(2012-4-29 二版)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可能感兴趣
zj2635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你对“时间”真正了解多少——人类在时间这一维度的奇异之旅(二)






科学家新设计的原子核钟可能会更准确

    生物钟:身体内在的节拍器

    英国芒克西顿中学在过去几年取得了一些令人惊异的进步。缺课人数直线下降,准时上课的学生越来越多,而且,学生的考试成绩也突飞猛涨。校长保罗·凯利表示,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由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或纪律更加严明,唯一的原因在于他将上课时间由早上9点调整到了早上10点。

    做出这一改变的初衷是为了让上课时间与学生们的身体生物钟更好地保持一致。十几岁的青少年都有点像猫头鹰,喜欢很晚睡觉,而且,一般快到午饭时间才会睡醒。这并非全是他们自己的过错:睡觉荷尔蒙褪黑激素分泌的自然延迟会导致他们的生物钟向后推移几个小时。芒克西顿中学通过将上课时间调整得与学生的身体节奏保持一致,避免了在孩子们的大脑还处于半梦半醒之时让他们上课。

    在现代社会,我们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由时间支配。但是,即使没有闹钟、日历或日程安排表,我们的身体仍然会遵循名为昼夜节律的内在计时器的律动。每隔24小时,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就会经历一次变化,科学家们认为,这一循环有助于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做好准备,以更好地迎接一天内可能会遇到的挑战。

    最明显的是睡觉—清醒循环,但并不止于此。昼夜节律影响了每件事情,从我们如何完成身体和精神任务到药物什么时候最可能发挥效果等无一幸免。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昼夜节律的专家拉塞尔·福斯特表示:“在正午和午夜,我们是不一样的生物。”

    昼夜节律主要的助推力是大脑内一个名为视交叉上核(SCN)的微小组织,该组织刚好位于视觉神经之上。大脑内的这个主时钟从视网膜那儿收集与光有关的信息,并通过神经脉冲和荷尔蒙将信息传递到身体的其他部分。

    这些荷尔蒙包括睡觉荷尔蒙褪黑激素以及与其数量相反的促食素。视交叉上核也将其节律强加给免疫功能、消化、细胞分裂、体温等。视交叉上核自己的活动模式每天都被光重新设置,这也会影响一些生物钟基因的表达,这些生物钟基因的活动也是24小时循环一次。

    但是,视交叉上核并非唯一的生物计时器。身体的很多细胞都包含有自己的生物钟,在一天之内,其活动有波峰波谷。例如,引起炎症的名为主细胞的免疫细胞在清晨更加活跃,这可能是为什么诸如哮喘等免疫功能失常在清晨会变得更麻烦的原因;皮肤细胞也有昼夜节律,晚上是皮肤的修复时期,而在白天皮肤产生的油更多;胃内释放饥饿荷尔蒙脑肠肽的细胞也似乎受到昼夜时钟的控制。

    这些身体各个细胞内的时钟与主时钟并不完全独立。科学家们认为,视交叉上核就像管弦乐队的指挥,它会发出一个整齐有序的信号,其他演奏家——细胞内的时钟都遵循这一信号行事。福斯特说:“如果你开枪打中了指挥,管弦乐队的其他成员仍然会继续演奏,但是,它们的演奏不会那么统一协调。”因此,由于受伤或疾病导致视交叉上核停止工作的人会失去其惯常的24小时循环一次的昼夜节律。

    不过,这一点并不令人吃惊,在一天之内,我们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本身就在不断变化着。例如,体温在上午4:30时最低,在白天慢慢升高,在下午7点左右达到最高;肾上腺素水平在一天之内也会不断增加。

    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我们处理不同任务时的表现。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的吉姆·渥特豪斯表示:“有很多证据表明,人的行为(包括运动)的很多方面都存在着昼夜节律。”随着你的身体体温和肾上腺素水平在下午不断升高,你的运动情况会有所改善。与此同时,你清醒的时间越长,你越难完成做决策等复杂任务。

    不过,也并非每个人都遵循同样的模式。有些人习惯早起早睡,就像早起鸟一样;而夜猫子们则发现自己在白天完全不给力,越夜越有活力。这些特殊的作息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由基因所决定,而我们大多数人介于二者之间。

    还有很少一部分人患有一种罕见的但是可以治愈的睡眠失调——家族性睡眠期综合征(FASPS),这些人早上很早就会醒来,到了傍晚就会去睡觉。我们现在知道,导致家族性睡眠期综合征的罪魁祸首是一个名为PER2的基因发生了变异,PER2基因是与设置视交叉上核有关的生物钟基因中的一个。

    瑞士苏黎世大学的斯蒂芬·布朗表示,通过在早上很早时让人们接触光线,可以将他们的生物钟向前轻推,然而,初步获得的证据表明,有些人的生物钟比其他人的生物钟更加不容易重新设置,这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对时差更加敏感,并且比别人更难适应轮班工作。

    年龄也可能导致生物钟发生深刻变化。年纪大一点的人一般睡眠更少并且早上更早醒来。最近,布朗的实验室在老年人的血液内发现了一个因子,其能将皮肤细胞的昼夜节律改变得与早起鸟的昼夜节律一样。

    这一发现表明,科学家们或许能够研制出一些药物,将夜猫子变成早起鸟或者将早起鸟变成夜猫子。布朗说:“这不仅对老年人非常有用,对那些需要轮班工作的人和具有睡眠障碍的人也非常有用。”

    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吗?

    五秒钟是多长时间?让你的大脑先思考一下,然后用一块秒表检查一下结果。如果你发现结果非常相近,除了有点洋洋自得外,你会不会静下心来思考如下这个问题:大脑是如何创造这个奇迹的呢?

    这种感知能力是大脑最持久的神秘之一。尽管我们已经很清楚地知道身体的各个部位在什么时候最活跃,能力最强,而且精确到了毫秒,我们也非常清楚身体每隔24小时就要改变一下,但是,我们如何能有意识地感知分秒的流逝,也就是说感知所谓的定时间隔呢?这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人体内没有专门用于感知时间的器官,就像我们可以通过皮肤接触感受触觉,通过鼻子感受嗅觉,通过舌头感受味觉一样,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身体器官来感知周围的环境。其次,时间也与众不同,因为没有临床症状能够被纯粹地诊断为缺乏时间观念,这就使得人们很难对人类的时间感知进行研究。英国基尔大学的心理学教师约翰·威登说:“我们希望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时间观念就和遗忘症患者的记忆一样差的人。但是,很遗憾,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人。”

    有些人认为,这是有原因的。美国杜克大学的沃伦·美克认为,时间是一个非常基本的认知,因此,我们的大脑已经发育出了几个支撑系统,如果主时钟受到损害,这些支持系统能火速提供支援,这就是为什么很难发现一个无法感知时间的人的原因。

    至于这样的时钟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没有人真正知道。迄今为止,人们所获得的最能解释定时间隔的是定速累积模型,这一模型认为,大脑拥有某种类型的起搏器,其能定时发出脉冲,并且将这些脉冲存储在一个累加器内,累加器通过对脉冲进行计数以测量过去了多长时间。

    尽管这一模型与人们对时间感知的观察非常匹配,但它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它很不具体。这一模型并没有说清楚起搏器是什么,置于何处;脉冲是什么,存储于何处以及如何对它们计数。科学家们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试图对这一模型进行解释,但都不太能自圆其说,因此,该模型一直处于理论模型阶段。

    一个完整的时间感知理论也必须要解释清楚为什么时间感知如此善变。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可卡因、安非他明和尼古丁都能加速时间感知,与此同时,某些安定药也会让时间过得更慢。所有这些药物都会干扰神经传递素多巴胺。多巴胺系统出现失调症状的人,比如那些帕金森氏症或者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时间的感知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从其他角度而言,时间似乎能被延长或者缩短。当你疲倦的时候,你会觉得时间似乎过得很慢;而当你快乐时,你会倏然惊觉时间流逝得飞快。而且,你也会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过得越来越快。

    解答这些疑惑的关键可能是我们如何思考时间感知。美国贝勒医学院的心理学家大卫·伊格曼表示:“我们一直活在一个幻觉下,认为时间只是一件事,但是,我们可以观察时间的各个不同的角度,并从这些角度出发来操控时间。这可能意味着我们的时间感知也有多个组成部分。”

    为了弄清楚这一点,伊格曼进行了“零重力式蹦极”(SCAD)实验,将人从30米的高处扔到下面的网兜上,让其背部朝下,高举双手,做自由落体运动。在实验进行时,参与者还要把电子屏戴在手腕上,报告伊格曼他们看到的数字。待这些勇敢的参与者一下来,伊格曼就叫他们拿着秒表回忆掉下来的过程并计时。他发现在排除干扰误差后,这些人回忆的坠落时间比实际时间平均长三分之一。时间好像真的被拉长了。但令人失望的是,没有人看清电子屏上出现的数字。这说明,在经历危急时,人们的主观时间也并没有变慢,只是在事后回忆时把时间拉长了。

    伊格曼认为,当参与者下落时感觉到时间似乎变得更慢的原因在于,令人紧张或者新奇的环境控制了我们的注意力,并导致我们的大脑吸收更多细节。伊格曼已经证明,当大脑不断地暴露于一幅图片下时,接着面对另一幅完全不同的图像,即使这两幅图片展示给观看者的时间一模一样,新图像在观看者面前停留的时间似乎会更长。因为当暴露于新图像下时,大脑要使用更多的能量。伊格曼说:“时间持续的长短有时显然与大脑用来记录一件事情时使用的能量有关,使用的能量越多,时间持续越长。”

    这一观察可能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当我们年纪变大时,我们会觉得时间过得更快。对于孩子来说,每件事情都是新奇的,大脑需要处理与世界有关的大量信息。当我们年岁渐长,大脑已经掌握了世界的规则,因此,它会停止记录一些新的信息,而且,随着人的年岁渐增,人们的心态越来越豁达,对很多事情都不太在乎,让它从身边过去,大脑不需要处理那么多事情。伊格曼说:“就好像当暑假结束时,你回头望,似乎并没有那么多的回忆,在你还来不及眨眼时,时间倏地一下就过去了。这可能表明,我们能通过获得更多不同的以及令人高兴的经历来延长我们的寿命。”

    有意思的时间变形

    俄罗斯宇航员谢尔盖·克里卡列夫是世界上在太空中呆的时间最长的人,他总共在太空待了803天。尽管太空更弱的重力加速了他的衰老,但是,太空的高速运转产生的年轻效应比重力效应更强。因此,在太空的803天内,克里卡列夫比待在原地不动要年轻21微秒。因此,在太空的803天内,克里卡列夫比待在原地不动要年轻21000纳秒(1纳秒=10-9秒)。

    科学家们已经使用原子钟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如果你按照地球旋转的方向,向东绕地球走一圈,你将年轻40纳秒;而如果你向西走,你将再多年轻273纳秒。终其一生,你的头每天会比你的脚衰老10-2纳秒,如果你活到80岁,这个差异将增加到300纳秒。

    在澳大利亚最高的公寓大楼里住上一年,你会比那些住在平房里的居民老950纳秒。如果你在地球表面海拔最低的地方——死海的海岸边住上40年,你将比那些生活在海平面的人年轻48000纳秒,比生活在海拔5100米的秘鲁的居民年轻750000纳秒。

    没有时间的部落

    我们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各自的生活经历。那么,每个人的时间观念是一样的吗?人类学家们已经发现,在不同的人类族群之间,组织时间和给时间间隔命名的方式大相径庭。现在我们非常熟悉的、用来作为时间片段测量钟表时间的分和小时,实际上是从远古的巴比伦人那儿继承而来的,他们首次在时间中使用小时、天、月,就像我们在空间中使用标志、路线和距离一样,这种组织时间的方式非常符合我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习惯。

    实际上,如果我们谈论时间的方式可靠的话,那么,空间和时间似乎同人类的认知领域非常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我们说起某件正在出现的事情时,都会辅以世俗的标志;就像我们采用同样的方式,用与空间标记有关的地点来定位物体一样,因此,一件事情才能在夏天或者星期五发生。

    我们也会想起和说起事件以及经历这些事情的人,就像他们在一个时间线上移动一样,例如,我们会说“冬天正在逼近”或者“她即将迎来大考”等等。使用空间语言来谈论时间在全球所有的语言体系中随处可见。这使得认知科学家们宣称,使用空间概念来谈论和思考时间是人类思维中的一个普遍特征。但是,这一观念受到了四位科学家们的质疑。

    据国外媒体去年5月25日报道,巴西朗多尼亚联邦大学的瓦尼·森柏欧和瓦拉·达·希勒瓦·希郎以及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的于尔克·辛肯和克里斯·希郎发现,在巴西亚马逊丛林深处,有一个名叫阿莫达瓦的部落,该部落的人1986年才首次同外界接触。他们以小规模的农业、狩猎业和渔业为生。

    科学家们发现,那里的人没有时间概念。在他们的语言中没有“时间”“星期”“月”和“年”等词语,只区分白天、黑夜、旱季和雨季。对于该部落的人来说,白天的时间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诸如起床、吃饭和工作等在不同时间里发生的活动来标记。没有表示年和月的单词,更长的时间间隔以旱季和雨季的子部分来命名。例如,当被问到如何翻译葡萄牙语单词tempo(时间)时,他们用单词kuara或者太阳(sun)来表示。

    该部落的人们也没有年龄,而是根据每个人所处的生长阶段和在部落中的地位不断变换名字。比如,一个孩子长到一定阶段后就要换一个名字,他原来的名字就由新出生的小孩继续沿用。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现说明,时间并不是全球人们通用的一个计时概念;阿莫达瓦部落的人们不像我们这样受时间所累,他们在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科学家们试图从阿莫达瓦人那儿引出时空隐喻,诸如“旱季正在慢慢来临”这样的表达,但结果却发现,他们并不使用这种表达。这并非因为他们不理解这种表达的意思,因为说双语的阿莫达瓦人很容易理解这种表达的意思,葡萄牙语和阿莫达瓦语本身也使用半隐喻表达,比如“这条路通往河边”。并且,也并非因为从语法上来说,他们的语言不将空间表达与时间间隔名词一起使用,阿莫达瓦人很愿意谈论太阳的运动,然而,当他们说起旱季的“运动”时,他们拒绝使用“旱季正在慢慢来临”这样的表达。

    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些发现呢?科学家们给出的假设是,因为阿莫达瓦人没有日历,没有其他基于数字的测时系统,因此,他们也没有相应的“抽象”时间的概念。他们的时间间隔已经通过围绕自然和社会世界的节奏而被结构化,而非一个独立于并强加于这样的自然和社会世界的定时时间线的一部分。因为缺乏独立于事件的时间,因此,阿莫达瓦的语言内并没有在部落内“到处走走”这样的表达,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该部落的语言中缺乏时空表达了。换句话说,那是因为阿莫达瓦部落的时间与事件和日常生活的节奏保持一致,而不像我们这样,使用一种“技术思想”(也就是制定一套时间体系)来组织这些事件和日常生活。

    对我们而言,阿莫达瓦部落的时间概念显得怪异而又令人匪夷所思。但是,从更长远的人类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才是怪异的那个。那些通过面对面交谈而组织起来的小社会存在的时间远远长于现在通过分层结构组织起来的社会。没有日历和钟表等认知计数,传统社会依旧能够存在。这似乎表明,文化的发明更多地应归功于人类大脑的创造。

    世界上最精确的钟

    原子钟是目前世界上最准确的计时器,1955年,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的路易·埃森和杰克·派瑞演示了第一个原子钟,其时间精度为每天有0.0001秒的误差,那时,达到这样精度的钟表能够让世界更同步。

    时间单位秒(s)是国际计量单位制的7个基本物理量中准确度最高、最重要的一个。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CGDM)为“秒”下了新定义:改天文秒为原子秒,即“秒是铯133原子基态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从此,实验室的铯原子钟开始复现秒的定义,成为时间频率计量的基准装置。

    最精确时钟的纪录桂冠一直在全球各个国家的实验室之间来回闲逛,但是,2011年8月份,这一桂冠再次被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夺得。如果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开始算起,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制造出的NPL-CsF2钟的误差约为半秒钟。

    据信,诸如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的锶离子钟这样的新一代设备可能会更加精确。位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铝离子钟从宇宙大爆炸(大约137亿年前)算起,误差仅为4秒。

    但也有科学家表示,新的原子核钟可能会更准确。

    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美国内华达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的一组国际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原子核计时器,该计时器在140亿年(大约是整个宇宙的年龄)时间内的计时误差只有二十分之一秒。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原子核钟将比我们现在使用的原子钟准确100倍。

    传统的原子钟利用电子围绕原子核运行的轨道来计时,电子相当于钟摆,以非常规则的间隔计时。但新提议中的原子核钟利用激光使原子中的中子以一种十分精确的方式运动,其精确度甚至比利用电子绕原子核运动进行计时的计时器还要准确。

    中子被原子核牢牢锁定(与电子以一定距离绕原子核运动不同),它们几乎完全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受到松散约束的电子则可能受到外界因素十分轻微的影响。对原子钟来说,“十分轻微的影响”也是一种麻烦的错误,计时仅仅是在特别长的时间内几分之一秒的误差。

    科学家们称,新提议的原子核钟将计时的准确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可以以前所未有的精确度帮助检测物理和量子理论。(记者 刘霞 综合外电)

    《科技日报》(2012-04-30 二版)
莞城.XiShui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