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我国的父子院士
他们血脉相承,他们同样的学术超群;长辈是智慧巨人,晚辈青出于蓝胜于蓝。关于他们,仍旧无需太多的语言,除了敬仰,就是再次铭记他们的名字。正所谓虎父无犬子!!!
李四光李林父女
1、李四光(父)(1889-1971)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中国地质力学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南方震旦纪与北方石炭纪地层系统的建立、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发现与研究是他对地质科学的重大贡献。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所著的《中国地质学》是中国地质研究的经典著作。在我国开辟很多新学科,提出很多新理论、新问题,培育出大批人才。并为此奋斗终生,留下了丰富的科学文化遗产。
李 林(女)(1923-2002)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院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女儿。早年毕业于广西大学,于1948年获伯明翰大学物理冶金硕士学位,1951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高温超导薄膜无源微波器件等的应用研究。是金属学会理事、物理学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三、五、六、七 、八、届委员。50年代从事球墨铸铁、微量硼替代低合金结构钢中的镍及铬合金、包头铁矿的耐火材料腐蚀问题等研究,为国家建设起了一定作用,并在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60至70年代从事核反应堆材料与元件的辐照操作研究,为我国生产反应堆、核潜艇反应堆等作出了一定贡献。1980年曾得到Tc=23K的A15NB 3Ge薄膜并提出成相规律,获得国际同行的好评。1987年至今开展了高温超导薄膜与器件的研制,达到国际水平,发表论文百余篇,获1991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2年国家科技奖二等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如今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建功陈翰馥父子
2、陈建功(父)(1893-1971)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实变函数论、复变函数论和微分方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是中国函数论方面的学科带头人和许多分支研究的开拓者。20 世纪20 年代独立解决了函数可以用绝对收敛的三角级数来表示等根本性数学问题,得到了关于无条件收敛的判别理论。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
陈翰馥(子)(1937-)自动控制理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0世纪60-70年代研究随机系统的能观性、不用初值的状态估计,给出最优随机奇异控制。80年代起研究系统辨识、适应控制和随机逼近。在辨识方面,给出常用辨识算法的收敛速度、估出闭环控制系统的参数。在适应控制方面,用扰动方法,使参数估计趋于真值,同时使性能指标接近或达到最优。在随机逼近方面,提出变界截尾算法,引进确定性的直接分析方法,去掉了对回归函数的限制性条件,对噪声要求降到最低,使随机逼近应
用范围大为拓广,成功地用到随机适应镇定控制、大范围优化、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等领域。
谢家荣谢学锦父子
3、谢家荣(父)(1898 -1966)地质学、矿床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对我国煤岩学、矿相学、区域地质学、地震学和陨石学等都进行过先驱性的研究,对矿床学造诣尤深。在燃料矿产、各种金属及非金属矿产的成矿规律及找矿方法上都有大量论述。指导发现淮南八公山煤田、安徽风台磷矿、福建漳浦铝土矿、南京栖霞山铅锌矿等许多矿床。对华北、松辽、渤海、塔里木等石油蕴藏所作的理论预测,有的已得到证实。在我国最早提出地质理论找矿。
谢学锦(子)(1923-)勘查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土资源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十余年来完成460 万KM 2 的采样分析与成图工作,据此发现百余个工业矿床,特别是金矿。1988年开始推动国际地球化学填图的标准化,担任国际地球化学填图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分析方法委员会主席。最近又致力于探索我国隐伏巨型矿床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战略及全球大陆环境地球化学监控的研究。
严济慈严陆光父子
4、严济慈(父)(1901-1996)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光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开创人之一。在压电晶体学、光谱学、大气物理学、应用光学与光学仪器研制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严陆光(子)(1935—)电工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乌克兰科学院外籍院士。长期从事近代科学实验所需的特种装备的研制和电工新技术的研究发展工作。开创了大能量电感储能装置的系统研制,建成了储能6×10 7 焦尔的合肥7号常温电感储能装置。领导研制和建成了中国第一台托卡马克CT -6的电磁系统,参加了合肥8号托卡马克CT -8的设计和意大利强磁场FT 托卡马克的调试。在超导电工方面,领导进行了多方面应用基础研究,研制成多台实用超导磁体。
田昭武田中群父子
5、田昭武(父)(1927-)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重视交叉学科,研究领域扩展到光电化学、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技术、三维微加工技术、芯片生化实验室、谱学电化学和量子电化学等。提出多孔电极极化的“特征电流”概念和“不平整液膜”模型,创立电极绝对等效电路的新解法和测量电极瞬间阻抗的选相调辉技术。首创并推广电化学技术和仪器,如新一代的
离子色谱抑制器、微区腐蚀测量系统和国内第一台电化学综合测试仪等。在化学电源、金属腐蚀和电化学分析方面,都有结合生产实际的研究成果。
田中群(子)(1955 -)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和谱学电化学研究。获得了多种纯过渡金属体系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谱谱图,证实了VIII B族过渡金属具有弱SERS效应,并应用于燃料电池的电催化研究和不锈钢的防腐蚀。应用不受谱仪检测器分辨率限制的时间分辨拉曼光谱技术,建立了电位平均拉曼光谱新方法。还发展了在微芯片上用电化学构造电极纳米间隔的技术。设计合成了特殊形状的纳米粒子,并表征其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在内的多种特性。
唐仲璋唐崇惕父女
6、唐仲璋(父)(1905 -1993)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60 多年来从事人体和家畜的寄生虫研究,特别对危害性较大的蠕虫病,如日本血吸虫病、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胰阔盘吸虫病、钩虫病、西里伯瑞氏绦虫病以及家禽嗜眼吸虫病等的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的研究有较大贡献。研究了30多种吸虫和绦虫的生活史,积累了吸虫系统发生的大量资料,为探讨吸虫纲的演化和合理的分类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唐崇惕(女)(1929-)寄生虫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生物系教授。研究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寄生虫种类,阐明了日本血吸虫在终末宿主体内异位寄生的原因和机理,并提出预防措施;研究婴幼儿绦虫病,发现婴幼儿西里伯绦虫病的传播媒介是人居处的一种食肉性蚂蚁,阐明了本病原的全程生活史及婴幼儿防病方法;发现呼伦贝尔草原多房包虫病病原及当地中间宿主鼠类;阐明了家畜牛羊胰脏吸虫和肝脏双腔吸虫的生活史各发育期,传播媒介的种类及它们在我国各流行区的流行规律阐明了中国南方沿海经济贝类各吸虫病原的生活史及预防对策。
杨廷宝杨士莪父子
7、杨廷宝(父)(1901-1982)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建筑设计科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在创造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风格上,做出了重大贡献。50多年来,完成了100多项各种类型的建筑工程设计。在设计工作中,主张博采各家之长,兼容并蓄,勇于创新,注重因地制宜,强调符合国情。设计作品具有稳健、凝重、严谨、庄重的风格。
杨士莪(子)(1931-)机械与运载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我国水动力噪声研究的开拓者和水声学术带头人之一。倡导水声物理、换能与设备的结合,并在军事工程学院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完整配套的水声工程专业。首先开展国内水声定位系统研制。领导研制完成洲际导弹落点水声测量系统,以及船载鱼雷轨迹三维测量系统等一系列用于不同目的的长基线、短基线和超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积极推动了我国首次独立大型深海水声综合考察并获取了大批宝贵资料,解决了国际上悬而未决的水洞降噪和测量方法问题。
================================================================
点击下面链接查看相关热点讨论:精心收集整理的国家最著名的两院院士之夫妻院士
院士传奇--奔跑吧,兄弟
分析化学的院士
中国的双料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