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新手入门 - 色谱峰宽的构成1

浏览0 回复65 电梯直达
可能感兴趣
皮皮鱼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正常展宽。通过正常展宽,我们知道:
    正常峰宽W正常=W塔板+W进样。
其中:
    W塔板=4σ=4t/√n
    W进样=(V衬管/分流比a)/(V塔板×分配比k)
由于毛细管进行了分流,所以W进样被一定程度抑制,但仍然是毛细管色谱峰宽的主流。如果不分流,那么必然会有更大的峰宽。虽然是主流,但W塔板依然存在,所以随着时间增加W塔板的增加,峰宽也必然出现一定程度的加宽。
因此当我们需要抑制正常峰宽的时候,对于毛细管,应该主要考虑W进样,即减小分流不分流衬管体积、增加分流比、增加膜厚或制作溶剂聚焦,都是非常有效的。
对于填充柱,我们则主要通过增加柱效率n(理论塔板数)、增加载气流速柱箱温度来减小保留时间达到目标。当然,减小进样体积,增加固定液涂渍量也有一定效果。当然,要提高分离度,那么可能需要考虑更多,因为增加流速和柱箱温度,还会带来其他一些问题。

但这并不是峰宽的全部。因为:
W峰宽=W正常+W异常
色谱峰的不正常展宽,W异常,包括所有使峰宽变的不正常的因素。即:
W异常=W柱超载+W强吸附+W死体积+W检测器+。。。
这些因素,不但会导致峰展宽,还会带来更多的麻烦-峰形变差,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皮皮鱼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嗯。。。检出限高,就是指检出限更好了,具体数值是变低了。。。我用词的错误
皮皮鱼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W柱超载,色谱柱超载导致的峰展宽。
什么是色谱柱超载?
答:样品中某个组分含量太大,导致色谱柱无法容纳,造成该组分色谱峰比低含量下该组分的色谱峰宽度增加10%,这个时候,我们就说该组分在色谱柱上发生了超载。
啊?你把我说糊涂了,为什么组分含量大,就会无法容纳,还会造成峰宽加大?
答:根据塔板理论,组分在气液两相中的分配系数K是一个常数。这个在低浓度的情况下是对的,但在高浓度下,这完全是胡说八道。特别是气固色谱,固体吸附剂只能吸附3层组分分子,3层吸附满了之后,吸附剂表面是无法继续吸附更多组分的。也就是说,如果样品中某个组分含量特别高,色谱柱固定相被该组分所饱和,无法继续按照分配系数进行溶解或者吸附的时候,固定相就只能溶解或者吸附比正常量少的该组份了。那么剩下的该组分会发生什么?当然只能跟着载气往后面的空柱子上跑,并在后面的空柱子上进行溶解或者吸附。那么这时候,该组分的W进样就因此而变大了。当这个变大超过10%(W进样的?错,其实是包括W塔板的W正常增加10%),我们就说色谱柱超载了。
啊,我明白了,所以分析高纯物质,或者溶液态物质,高纯组分和溶剂组分的峰特别宽,原来是这样啊!
答:是的,所以分析高纯丙烯,99.6%的丙烯和0.4%的丙烷,色谱峰都比其他ppm级组分色谱峰更宽,特别是丙烯,有十几个其他色谱峰的宽度。所以溶剂峰大的出奇,也宽的离谱。其实在一个丙烯样品中,大多数组分的k虽然有差异,但不很大,因此看上去峰宽都一样;但实际上k的不同,对峰宽也是有影响的,后出色谱峰k大,峰宽应该小,但刚刚好后出峰有W正常的加宽,所以两者抵消了呢。
啊,懂了。但W柱超载从这个角度看,通常应该属于正常展宽,但你为什么归入W异常了呢?
答:因为在组分超载的时候,往往伴随着深度溶解和深度吸附,造成色谱峰拖尾。所以我们看到的这些超载的高含量组分,拖尾都很明显。当然,我们也可以单独拉出来在W强吸附中进行讨论,但直接放在这里我觉得更好。

附:本次内容完全属于个人胡思乱想,在各大色谱书中很难找到,所以欢迎大家拍砖,我希望在后续的讲座中顺手能够为大家解答掉。
皮皮鱼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关于W强吸附,即色谱系统中,某个部分出现对组分的强吸附现象,导致的该组分色谱峰宽增加。
强吸附是什么?为什么会造成峰宽增加?
答:强吸附,就是对组分的吸附能力非常强。也就是说,组分到这里,会马上吸附上去,但却很难解析下来。根据塔板理论,组分在气液之间能够快速达到平衡。所谓快速,就是几乎不花费时间。但这在很多时候是胡说八道,特别是强吸附发生的情况下。当发生了强吸附,吸附是很快的,但解析就非常慢了,只能一点点的出来,这时候大量的组分已经过去了,后出来的少量组分,只能形成拖尾。强吸附是色谱峰发生拖尾的主要原因之一!
啊,这样啊!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强吸附?
答:固定相选用不当,例如强极性的柱子上分析强极性的组分(哈哈,我知道了,所以水、醇类等强极性组分的峰都难看!);
或者系统内出现污染,比如色谱柱头或者衬管石英棉等被样品中高沸点组分污染之后,这些污染物对很多关心组分都会发生强吸附(啊。。。难怪污染了峰型就差的很,必须处理。);
当然,还包括柱过载,柱过载的时候,吸附剂可能发生少量深度吸附,进入吸附剂深层孔隙,解析很难,气液色谱因固定液中组分浓度高,可能在固定液和担体之间发生组分分配,这个二次分配解析的速度很慢,也是强吸附(啊,原来担体对组分分析是有影响的啊,难怪担体有各种处理方式,什么酸化碱化釉化,还有这么多不同种类供选择,我一直以为担体就是放固定液用,无所谓呢!);
固定相变质也是一个主要因素,比如三氧化二铝柱,吸收微量水后极性就会增加,当吸收大量水或者经过高温,三氧化二铝的形态就会发生不可逆变化,变得极性强很多,极易发生强吸附,色谱峰型就会发生明显拖尾。
啊啊啊。。。难怪我的混合碳四分析,开始还好好的,怎么过了一段时间所有丁烯都变成直角三角形的样子了,原来是柱子变质了!
答:是的,而且基本可以判定柱子无法变回来了,去换一个新的吧(啊。。。1万多元啊!)。在这个柱子上,不饱和度越高,越容易发生强吸附,含量越高,越容易发生强吸附。但如果柱子好,这些强吸附在较低浓度很难看到呢,但你用坏了。。。那就糟了,多大浓度都很明显。
灬水中望月灬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接触时间太短了,看不懂啊,赶脚很多专业术语还都不知道啥意思啊。还是要谢谢老师。
zyl3367898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wazcq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由于毛细管进行了分流,所以W进样被一定程度抑制,但仍然是毛细管色谱峰宽的主流。"这句话武断了些吧?
比如同种固定相同膜厚的毛细柱,按这样说法0.53mm 比0.25mm进样宽度小,峰宽要小?
皮皮鱼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下一个是W死体积,即死体积展宽。
色谱系统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死体积。所谓死体积,指载气与之相通,但却不直接流过的体积。就像长江边上的鄱阳湖,与长江相连,但水流的时候是直接从湖边流过,并不到鄱阳湖转一圈。当然,真实的鄱阳湖也有水流流入长江的。。。但死体积不同,没有气体流入主流路的。
色谱中的死体积主要存在于哪里?接头,各种接头处。例如:定量环与六通阀的接头,色谱柱与进样口的接头,色谱柱之间的接头,色谱柱与检测器之间的接头。这些接头处,都是用一个细管插入一个粗管,用卡套进行密封的,因此必然在插入部分形成一个死体积。
这个死体积很可怕,当样品组分流过的时候,因为扩散,组分会扩散进入死体积。当色谱峰到达这里的时候,载气中样品组分浓度很高,所以很快就扩散进入死体积了。然后呢?样品峰过去了,浓度很快下来了,比死体积里面还要低了,死体积里面的组分就开始慢慢的扩散出来,越扩散浓度越低,浓度越低扩散越慢,结果就形成拖尾了。
这个拖尾无可避免,而且与组分浓度密切相关,浓度越大,拖尾看上去就越严重。
问:看上去?为什么是看上去?
答:当然只是看上去。因为其实高低浓度组分,拖尾情况是完全一致的,相当于等比例放大缩小的。但问题在于色谱基线存在噪声,过小的拖尾会被噪声掩盖,结果看上去就没有拖尾了。所以低含量组分的拖尾经常看不到,以为没发生拖尾。而高含量组分的拖尾就看上去很明显。
举一个小例子吧。安捷伦的色谱仪,7890比6890要高级,6890比5890要高级,对吧?错!其实5890色谱仪,在死体积方面,要比6890好一点,6890要比7890好很多。同样的样品,在6890上拖尾就很轻微,但在7890上就很明显了。尤其是7890的定量环接头,死体积大的很。
朋友7890做高纯度丙烯,发现丙烯这个巨大的超载峰,后面发生了严重的拖尾。嗯,这个不稀罕,前面说了超载本身就会拖尾的。但他这个拖尾很奇怪,拖到一半,突然直线下降很多,然后接着拖尾了。这个让人很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个直线下降呢?以前的老色谱,5890,并没有这么严重的拖尾,更没有这个直线下降啊!其实这个严重拖尾,主要原因并不是超载,而是定量环死体积过大。为什么突然下降?因为进样阀回切,把死体积切出主气路了。查看色谱仪时间程序,进样六通阀在进样1分钟后回切。查看色谱图,丙烯峰的拖尾突然降低在丙烯出峰一分钟后出现。放大0.4%的丙烷峰,也能看到这个突降。放大ppm级的杂质峰,几乎看不到拖尾,更看不到下降。原因就在于六通阀回切之后,这个死体积直接被切出去了,里面残存的组分无法扩散进主气路,无法到达检测器了。所以拖尾一下就减轻了,出现几乎垂直的下降。后面为什么接着拖尾?因为还有别的拖尾因素在起作用呢,这些因素并没有被切出去啊,比如超载、色谱柱与分流进样口的连接死体积等。
减小死体积是消除W死体积的关键。死体积越大,组分含量越高,拖尾越严重。遗憾的是,现在的色谱仪,死体积控制的都很差,哪怕是7890,更不要说国产色谱。曾经到一个朋友处解决拖尾问题,最后直接拆了定量环,换上一段连接管,就好多了。我所见的色谱仪,消除死体积最好的,是岛津GC-14B。
好了,这个可以解释很多事情了。
为什么尾吹气很重要?因为可以消除死体积。啊?尾吹气不是保证FID配比的吗?对,但毛细管接TCD也要尾吹气的。而且因此尾吹气流量才不需要很大,只要几毫升每分钟就够了。
为什么现在扩散式TCD找不到了?因为扩散式TCD本身就是热丝放在死体积里面的。
为什么要买那么贵的零死体积接头?因为死体积会拖尾。
皮皮鱼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其实,流速慢的活体积,也有类似死体积的效果。例如衬管体积过大,而载气流速过慢,就会导致样品无法快速从衬管转移到色谱柱,而在衬管内不断被载气稀释,形成类似死体积的拖尾现象。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不分流液体样品的大体积进样下,汽化后的样品在衬管内不断被稀释。所以我们有了瞬间不分流,吹走剩余的样品,可以有效的减小进样宽度之外,还能避免因此产生的拖尾。

好了,最后一个要讲的,就是W检测器了。其实检测器一样会造成峰展宽的,而且是拖尾展宽。
检测器有一个不太被人关心的重要性能指标,叫响应时间。书上说:响应时间小于0.5秒,就是好的检测器。但这真的是胡说,哦,至少要求太低了。其实,超过0.1秒,检测器造成的峰展宽和拖尾就可以肉眼观察到。与响应时间短的检测器相比,响应时间长的检测器,色谱峰会低一点,宽一点,而且会有一点点拖尾。其实这个我以前在检测器部分应该谈过的。
不过这个现在真的不重要,因为现在的检测器,哪怕是TCD,响应时间都很短了,几乎完全看不到影响了。当然,国产色谱中特别低端的,还是偶尔能感觉到。

好了,这一节讲座就算讲完了。总结一下:
峰宽W=(W塔板+W进样)+(W柱超载+W死体积+W强吸附+W检测器+。。。)
为什么加。。。,因为其实还有一些展宽的因素,比如数字滤波,比如模数转换等等。但这些部分,通常比检测器的影响还要小,而且更难以简单说明白,因此不再赘述了。了解了这些,对我们控制色谱峰宽,提高分离度,减小拖尾,都已经足够了。

从2009年开始在这里做讲座,7年了啊。讲过哪些,没讲过哪些,自己都记不清了呢。没关系,我信马由缰,大家也侧眼观花,听一听,想一想,和自己工作经验对比一下,就够了!如果能有所启发,解决一些工作问题,就更完美了。
皮皮鱼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哦。讲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那个理论塔板数n,或者叫做柱效率,什么16倍保留时间除以峰宽再平方的公式,该有多么的不准确了。因为这个公式只考虑了W塔板。剩下这么多展宽的因素,甚至是主流的W进样因素,都没考虑进去,却在用来评估毛细管柱的柱效。。。。。。
为什么用半峰宽计算的公式放前面?因为峰高一半处,很多拖尾展宽因素都可以屏蔽了,所以更准,因此放前面。
为什么这么不准确仍然在用?因为没办法,没有别的估算柱效率的办法了。所以只要用下去。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