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享】挑战核武器损伤病理学的“核盾将军”程天民

浏览0 回复4 电梯直达
醋老西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挑战核武器损伤病理学的“核盾将军”程天民

被称为中国的“核盾将军”的程天民,是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的防原医学专家。今年已是八十高龄的他,还工作在军事医学研究的前沿。
   
程天民最早跨进医学领域大门时,曾想当一名外科医生。命运让他走进了病理学研究领域。中国的核武器防护工作启动后,他“半路出家”开始研究防原医学。

    一九六四年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程天民立志在防原医学领域为人类对原子弹等的防护方面尽可能地做出成绩。

    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进行防原医学研究,谈何容易。其后的十五年间,程天民十四次深入大漠深处的核试验场。每次短则半月,长则半年。

    长年不懈地努力,程天民和他的同事们积累了大量的核武器损伤病理学实践经验,中国首部《核武器损伤及其防护》出自他们之手,《防原医学》、《创伤战伤病理学》等十六部专著也不断总结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如今,他们在核试验场多年积累下来的防原资料和研究成果也已经成为中国防原医学研究的重要财富。

    中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停止核试验后,中国的防原医学研究相对处于冷清状态。而程天民却提出了要加紧进行“复合伤”研究。

    所谓复合伤,是指被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和放射性沾染等引起的两种以上(含)不同的损伤,在平战时其它多种情况下也会发生复合伤。因其发生多、伤情重、救治难而被业内人士公认为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多次参加核试验的经历,使程天民深深意识到复合伤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虽然大规模的核战争打不起来,但不能排除未来战争中侵略者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即使在和平时期,核事故、核恐怖等依然可能发生,同样需要进行复合伤研究。

    在与第三军医大学防原医学同行在讨论中取得共识后,三医大防原医学教研室齐心协力专啃这块“硬骨头”。他们的努力很快彰显出显著的效果:一九八九年“防原医学”被批准为国家首批重点学科。一九九七年成为中国目前唯一的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后来又相继发展成为全军“重中之重”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复合伤分室)。如今已成为中国唯一的主要研究复合伤的单位。他们坚持的复合伤系列研究,获得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代表的一批重大成果,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文献调查表明,国际上放射复合伤的研究论文中,百分之六十来自程天民所在的团队。

    程天民总是不断地运用他对军事医学独到的见解和多种教学手段,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投身军事医学研究领域,使防原医学建设队伍不断壮大。

    余争平这样描述第一次听程天民授课的情景:程老师手拿一束冬青树枝走上了讲台,借助树枝,他把“核爆冲击波的动压、超压与负压杀伤效应”课讲得活灵活现。如今,余争平在中国军事医学研究领域里已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可能感兴趣
醋老西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程天民,男,江苏省宜兴市人,1927年12月生,1949年9月入伍, 中共党员。病理学与防原医学专家。1996年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先后任军医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校长等职。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创伤学会文任委员,总后卫生部专家组成员、重庆市科协副主席。1978年被总后勤部授予"模范教育工作者"称号,1984年评为"全军后勤科技先进个人",1995年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6年评为总后"一代名师"。

程天民教授是我国防原医学特别是复合伤研究的开拓者,创建了目前国内唯一的复合伤研究所,曾14次参加我国核试验,在国内首次总结出复合伤的基本病变特点,阐明了发病机理,对临床诊治提出了系列的病理学依据。还发现并命名了"骨髓巨核细胞被噬现象"。研究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多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研究成果居于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他首先提出的"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的办学思路,1997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醋老西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相关报道之一:

核盾将军程天民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程天民中等个头,清瘦的身材在合体文职将军服的衬托下,显得精气神十足,一头银发衬着清瘦的面庞,说话间不时夹带着舒缓的江苏口音,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亲切又不失威严。

  程天民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大学生和早年的病理学教师,更是我国防原医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实践者之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即将80周年庆典之际,我们走访了这位与中国军队同龄,在军事医学领域辛勤付出56载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全军复合伤研究所教授程天民。2006年度,他一人获得了首届“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第六届“光华科技工程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3项殊荣。

  15年14次入大漠深处

  程天民最早跨进医学领域大门时,曾非常渴望当一名外科医生,命运却让他走进了病理学研究领域。中国的核武器防护工作启动后,他从病理学领域转行“半路出家”开始钻研防原医学,从此就与防原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4年秋天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既然程天民感觉到了原子弹具有的巨大威力,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原子弹给人带来的巨大伤害。他立志在防原医学领域为人类对原子弹等的防护方面尽可能地做出成绩。

  大漠深处的核试验场内条件相当艰苦。初期没有住房,他和战友们以帐篷为家。半夜里大漠的狂风掀翻了帐篷,他们赶紧爬起来,顶着狂风重新搭建,第二天起来照样精神抖擞进行紧张的试验前准备工作。有一次撤场时,程天民和同事乘坐的车辆半个前轮悬空,差点掉入深谷,他和同事们将车小心拉回后继续赶往目的地。地面核爆炸后效应动物身上带有放射性,但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动物们进行有效观察、救治和解剖,程天民不顾自己身体可能受到射线照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据一些参试人员说:“第一次去试验场执行任务心情很激动,第二次感觉还可以,到第三次就不想去了。”而1965年至1980年的15年间,程天民却先后14次深入大漠深处。每次短则半月,长则半年。每次他从大漠深处回到家里的时候,妻子几乎每次都叹丈夫的变化是如何之大:外形更瘦,人更黑,眼神更加坚毅,对防原研究工作更加卖力。

  长年不懈地努力,程天民和他的同事们积累了大量的核武器损伤病理学实践经验,中国首部《核武器损伤及其防护》出自他们之手,《防原医学》《创伤战伤病理学》《复合伤》等16部专著也不断总结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如今,他们在核试验场多年积累下来的防原资料和研究成果也已经成为中国防原医学研究的重要财富。而了解这些故事之后,人们自然而习惯地开始称呼程天民为核盾将军,那称谓里饱含着深深的敬意。

  放射复合伤研究国际超一流

  前不久的文献调查表明,国际上放射复合伤的研究论文中,60%来自程天民为学术带头人的科研团队。

  中国上世纪90年代停止核试验后,中国的防原医学研究相对处于冷静状态,一些防原医学研究机构转行进行经济效益更好的民用医学研究。而就在这个时期,程天民“不合时宜”地提出了要加紧进行“复合伤”研究。

  所谓复合伤,是指被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和放射性沾染等引起的两种以上(含)不同的损伤。在平战时多种情况下也会发生复合伤。因其发生多、伤情重、救治难而被业内人士公认为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多次参加核试验的经历,却使程天民深深意识到复合伤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虽然大规模的核战争打不起来,但不能排除未来战争中侵略者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即使在和平时期,核事故、核恐怖等依然可能发生,同样需要进行复合伤研究。如果不搞防原医学,或在防原医学、创伤医学中不搞复合伤研究,就会在战略上留下缺口,一旦发生战争或突出事件,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与第三军医大学防原医学同行在讨论中取得共识后,三医大防原医学教研室不仅没有放弃复合伤研究,而且齐心协力专啃起这块“硬骨头”来。他们的努力很快彰显出显著的效果:1989年“防原医学”被批准为国家首批重点学科。1993年复合伤研究室被评为全军重点实验室。1997年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后来又相继发展成为全军“重中之重”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复合伤分室)。如今已成为国内唯一的主要研究复合伤的单位。他们进行的复合伤系列研究,获得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代表的一批重大成果,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

  让更多学子坚守防原医学阵地

  虽然程天民和他的同事们在防原医学研究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并确定了相对牢固的学术研究地位,但不少青年一代学生还是觉得这个领域“将来转到地方工作发展受限”,不愿意选择防原医学专业。程天民总是不断地运用他对军事医学独到的见解和多种教学手段,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投身到军事医学研究领域里来,使防原医学建设队伍不断壮大,向前发展。

  程天民的学生、因在军事医学研究领域成绩突出而荣立一等功的余争平教授曾这样描述过第一次听程天民老师授课的情景:那一天,程老师手拿一束冬青树枝走上了讲台,借助树枝,他把“核爆冲击波的动压、超压与负压杀伤效应”课讲得活灵活现,学生的思路也跟着老师手中那一束冬青树枝在课堂与大漠深处来回穿行。余争平说,正是程老师的科学引导使他深深爱上了军事医学,并发奋要在这个领域里有所作为。如今,余争平在我国军事医学研究领域里已成长为一颗耀眼的新星。

  1986年,程天民走上第三军医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的领导岗位。那时,商品经济给长期处在西部地区的第三军医大学带来的不少冲击,学校发展也遇到了不少实际的困难。而程天民认为“军”字品牌不能丢,在大量的调查和广泛征求意见后,程天民提出了“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的办学思想,明确全校以军事医学为重点,抓住质量和特色办好学校。第三军医大学的历史发展证明,程天民当时的办学思路显著地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在学校取得的6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军事医学占了5项;形成的6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军事医学占了3个;我军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军事医学)也因第三军医大学具有特色和实力而获得;学校产生的3名院士,全部来自军事医学研究领域。

  1989年,程天民主动给总后领导打报告,推荐较年轻的同志接任,自己回到防原医学研究的第一线,有不少人觉得他有些“傻”,他却说,军事医学研究是一个需要不断传承的事业,我退下来,让比我年轻、懂业务、懂管理的人来接替校长岗位,对三医大的未来不是更为有利吗?主动从校长位置上退下来的程天民,受到了更多三医大人的爱戴和敬重。

  积极推动军事预防医学

  程天民的身上罩着很多光环:全国优秀教师、总后勤部一代名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一等功荣立者,育才奖金奖获得者等,但这一切丝毫没有成为他可以让自己停歇下来的理由。

  1996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次学科评议组会议上,程天民创议将几门课程的内容整合拓展为《军事预防医学》新的二级学科,专家们认为此建议非常有见地。次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批准了将“军事预防医学”纳入新的专业目录。从此,全军招收培养军事预防医学研究生的数量显著增加,质量明显提高。

  为了使这门新的二级学科有一部科学规范的内容体系,程天民先是主编了《军事预防医学概论》,成为新学科的奠基性教科书,被批准为“全国研究生推荐用书”,经过七年的教学实践以后,他又投入大量精力于2006年主编出版了246万字的《军事预防医学》。军事预防医学院院长曹佳告诉记者,这本246万字的巨著,是程院士在患有严重青光眼的情况下完成的,他每天需要滴四次眼药水才能缓解眼压升高引发的病痛,但为了这部新型学科教材的尽早问世,他除了亲自撰写大量文稿外,还对其他许多章节每天拿着放大镜进行细致修改,眼睛疼得不行了,他就让秘书或他人在一旁念稿件,他进行“听”审,让人看了心疼,当我们提出代他完成审稿时,程院士拒绝了,他让我们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谋划学科发展上,而那些耗时费力的工作,他能做多少就会努力做多少,能够为我们的成长和事业发展尽心尽力,是他的心愿。

  今年已是80岁高龄的程天民,每天依然辛勤工作不止,积极为中国军事医学发展发挥着余热。他说,要是再能年轻30岁有多好,那样我就可以为军队医疗事业做更多的工作。
赞贴
0
收藏
0
拍砖
0
Last edit by wangxy2999
醋老西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相关报道之二:

解读“核盾将军”程天民院士卓越的军旅人生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08/11/content_6510796.htm

2007年08月11日 07:48:08  来源:人民日报

甘愿默默无闻才是真境界。

    58载军旅生涯,先后涉猎病理学、防原医学、医学管理和军事预防医学等诸多领域,创造了出色的佳绩,书写了卓越的军旅人生。程天民,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全军复合伤研究所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

    上世纪50年代初,程天民大学刚毕业时,本想做一名外科医生。

    但是,考虑到当时学校教师人才缺乏,他服从组织安排,留校当了一名病理学老师。

    随着我国核试验工作的启动,军队系统也启动了“三防”医学研究。程天民也由病理学教研室主任岗位调任防原医学教研室任主任。

    从此,他把目光瞄准了核武器损伤中最具代表性的复合伤,并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我国上世纪90年代停止核试验后,防原医学研究相对处于冷静状态,对复合伤的研究相应也成了“冷门”,不被研究者所重视。

    第三军医大学防原医学教研室在程天民的坚持和动员下,不仅没有放弃复合伤研究,而且齐心协力专啃起这块“硬骨头”来。

    一系列研究成果陆续浮出水面,一系列科技成果奖陆续在第三军医大学落户,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荣誉也相继属于第三军医大学防原医学教研室、复合伤研究所。

    1989年“防原医学”被批准为国家首批重点学科。1993年复合伤研究室被评为全军重点实验室,1997年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后来又相继发展成为全军“重中之重”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复合伤分室),如今已成为国内唯一的主要研究复合伤的单位。

  (二)

    绵绵青山不断,接力还需后来人。

    1986年,程天民走上第三军医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的领导岗位。那时,商品经济给长期处在西部地区的第三军医大学带来不少冲击,学校发展也遇到了不少实际困难。而程天民认为,“军”字品牌不能丢。

    我国首位防原医学女博士粟永萍就读博士期间,因爱人出国,孩子幼小,父母多病,加上博士课题研究困难重重,一度产生了退却念头。程天民知道情况后,一面帮助粟永萍解决科研困难,另一面又亲自带着自己当医生的女婿上门给家中的老人治病,令她感慨万分。今天,已成为三医大防原医学学科带头人的粟永萍坦言,她没有理由不好好地在岗位上尽心尽职工作,否则,既对不起良心,更对不起程院士的一番苦心。

    程天民执教56年来,培养学生无数,毕业的研究生中,有2人获得国家杰出人才奖励,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2人被评为总后系统科技金星,7人已成为博士生导师。

    2006年,程天民以不畏艰险认真履行职责以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连续获得首届“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第六届“光华科技工程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三项殊荣。

  (三)

    受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影响,如今的程天民已经不能经常上讲台讲课了,但有三堂课他必讲:一是对大学入学新生的第一课“如何正确认识医学的意义”;二是对本科生进入军事医学学习阶段的第一课“新军事变革与军事医学”;三是对研究生讲“科学研究中的治学与修身”。

    1996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次学科评议组会议上,程天民提议将几门课程的内容整合拓展为《军事预防医学》——新的二级学科。次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批准了将“军事预防医学”纳入新的专业目录,并招收该专业研究生。

    为了使这门新的二级学科有一部科学规范的内容体系,程天民主编了《军事预防医学概论》,这成为新学科的奠基性专著,并被评定为“全国研究生推荐用书”。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以后,他又投入大量精力,主编出版了内容有很大拓展深化的246万字的《军事预防医学》。

    谈起未来,程天民感慨道:要是让我再年轻30岁有多好,那样我就可以为国家和军队做更多的工作。现在我能尽力干的,就是“不做盖子、当好梯子、修桥铺路、敲锣打鼓!” (人民日报/ 江 山 赵建伟 刘胜江)
醋老西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相关报道之三:

“核盾将军”程天民的未了情

来源:半月谈
  在我国防原医学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军医大学教授程天民的名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我国病理学、防原医学、医学管理和军事预防医学领域的资深专家,他在防原医学研究方面尤其独树一帜,成就斐然,被人们誉为“核盾将军”。

    不解之缘:15年间14次进入大漠深处

    程天民与防原医学的缘分,还要从多年前说起。

    22岁那年,南昌解放,正在上大学的程天民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医大学毕业留校后,很快在病理学教学与研究领域有所建树。1964年秋天,随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军队的“三防”工作开始加紧进行。这个历史性的机会,让程天民与防原医学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大漠深处的戈壁滩也就成了程天民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之一。

    大漠深处的核试验场内条件相当艰苦。初期没有住房,他和战友们只能以帐篷为家。半夜里,大漠的狂风经常会掀翻帐篷,他们就赶紧爬起来,顶着狂风重新搭建,第二天起来,照样精神抖擞地进行紧张的试验准备工作。有一次撤场时,程天民和同事乘坐的车辆半个前轮悬空,差点掉入深谷,他和同事们将车小心拉回后,继续赶往目的地。地面核爆炸效应使得动物身上带有放射性,但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动物进行有效观察、救治和解剖,程天民立即投入工作,不顾自己可能受到射线照射。

    在大漠深处生活,对身心都是一种考验。有人说,第一次去试验场心情很激动,第二次感觉还可以,到第三次就不想去了。而从1965年至1980年的15年间,程天民却先后14次进入大漠深处,短则半月,长则半年。每次当他从大漠深处回到家里的时候,妻子胡友梅都会发现丈夫发生的变化:身体更瘦,脸更黑,眼神却更加坚毅,对防原研究工作更加执著。

    经过不懈努力,程天民和他的同事们积累了大量核武器损伤病理学实践经验。我国首部《核武器损伤及其防护》就出自他们之手。程天民与他的同事们在核试验场多年积累下来的防原资料和研究成果,成为我国防原医学研究的重要财富,“核盾将军”的美名也随之流传开来。

    啃“硬骨头”:“复合伤”研究填补国内多项空白

    中国上世纪90年代停止核试验后,防原医学研究转入相对冷静状态,一些研究机构转行开展经济效益更好的民用医学研究。但就在这个时期,程天民“不合时宜”地提出了要在防原医学领域加紧进行“复合伤”研究。

    所谓“复合伤”,是指由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和放射性沾染等引起的两种以上(含)不同的损伤。在平战时多种情况下也会发生“复合伤”。因其发生多、伤情重、救治难而被公认为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多次参加核试验的经历,让程天民深深意识到“复合伤”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虽然大规模的核战争打不起来,但不能排除未来战争中侵略者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即使在和平时期,核事故、核恐怖等依然可能发生,同样需要进行“复合伤”研究。如果不搞防原医学,或在防原医学、创伤医学中不搞“复合伤”研究,就会在战略上留下缺口,一旦发生战争或突发事件,将会付出巨大代价。

    与第三军医大学防原医学同行在讨论中取得共识后,三医大防原医学教研室不仅没有放弃专业研究,而且齐心协力继续啃“复合伤”这块“硬骨头”。

    他们的努力换来了可喜的成果。继“防原医学”被批准为国家首批重点学科之后,1993年,“复合伤”研究室被评为全军重点实验室,后来又相继发展成为全军“重中之重”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复合伤分室)。数年间,作为国内惟一的主要研究复合伤的单位,他们阐明的复合伤发病机制和救治原则,获得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代表的一批重大成果,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不久前的文献调查表明,国际上放射复合伤的研究论文中,60%来自程天民作为学术带头人的团队。

    壮大队伍:热情与人格魅力照亮年轻人的梦想

    一份事业要获得长期、充分的发展,就必须吸引大批年轻人源源不断地投身于此。

    防原医学研究虽然意义重大,但由于这个领域“将来如果转到地方工作发展受限”,按理说,许多年轻人对于选择这一专业应该心存顾虑。可事实上,以程天民为代表的专家对于事业的热情和挚诚,就像巨大的磁铁,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年轻人吸引到这份事业中来,使得防原医学队伍不断壮大。程天民的许多学生都说,他们最初的梦想,就是被老师的热情和人格魅力照亮的。

    程天民的学生、因在军事医学研究领域成绩突出而荣立一等功的余争平教授这样描述第一次听程老师讲课时的情景:那一天,程老师手拿一束冬青树枝走上了讲台,仅仅借助树枝,他就把“核爆冲击波的动压、超压与负压杀伤效应”课讲得活灵活现。学生的思路,仿佛也跟着那些树枝在课堂与大漠深处来回穿行。余争平说,正是程老师发自内心的热情感染了他,使他深深爱上了军事医学。

    我国首位防原医学女博士粟永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因爱人出国,孩子幼小,父母多病,加上博士生课题研究困难重重,一度产生了退却的念头。程天民知道后,一方面帮助粟永萍解决研究中的困难,另一方面又亲自带着自己当医生的女婿上门给老人治病,令粟永萍感动万分。在成为三医大防原医学学科带头人的今天,粟永萍坦言,没有理由不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职,否则,既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也对不起程院士的一番苦心。

    程天民执教多年,培养学生无数,毕业的研究生中有2人获得国家杰出人才奖励,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2人被评为总后系统科技金星,7人成为博士生导师。

    主动从学校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程天民将更多精力放在军事预防医学的理论研究上。2006年,他主编出版了246万字的《军事预防医学》。军事预防医学院院长曹佳告诉记者,这本巨著,是程院士在患有严重青光眼的情况下完成的。他每天需要滴四次眼药水才能缓解眼压升高引发的疼痛,但为了这部新型学科教材的尽早问世,除了自己亲自撰写大量文稿外,对其他许多章节,他每天都拿着放大镜进行细致修改,眼睛疼得不行了,他就让人念稿件,“听”审。当我们提出代他完成审稿时,他拒绝了,他让我们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谋划学科发展上,说这些耗时费力的工作,就由他来做。我们知道,他的心愿就是让这份事业发展得更快,为此,他会贡献出全部力量。(赵建伟 刘胜江 熊学莉编辑:王秀真)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08/22/content_6582936.htm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