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权声明:本文为yue_qiu原创作品,本作者与仪器信息网是该作品合法使用者,该作品暂不对外授权转载。其他任何网站、组织、单位或个人等将该作品在本站以外的任何媒体任何形式出现均属侵权违法行为,我们将追究法律责任。
【题记】
不知不觉中,已在仪器信息网注册了十几个年头,从参加第七届原创大赛开始,这是我第四次参赛。
我深知自己的水平,参赛的目的当然不在于获奖,而在于——参与。
在三聚氰胺、地沟油、皮鞋胶囊、毒跑道、甲醛超标等话题引发广泛关注,分析测试事业得以蓬勃发展的时候,两年前的一声轰然巨响,让我深深感受到,化学品、安全、分析检测等等知识还是被大众了解得太少,科普工作还是太薄弱。即便是业内人士,近年来随着跟一些仪器公司销售人员的接触,我感觉到他们的专业素质也因为急速发展而出现了断层,引入专业的销售团队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专业应用团队的力量建设。从分析测试人员的角度来说,缺少不同分析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碰到非常规问题时无法设计合适的检测方案。
我从事分析测试工作18年,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我们的检测方向和常规检测机构并不相同,很多时候我们的工作是验证,并没有现成的标准。测试测试,我们侧重的是——试,所以配备的仪器比较多,种类比较齐全,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些野路子、土办法。
我选取一些工作中的案例,涉及到的并非多么特别的样品,但检测的要求比较非常规,分享给大家,一来是分享一下解决问题的思路,二来也是为了我心中的科普。
内容会非常浅,同行们切勿笑话。
【案例一】
琴弦
琴弦是我们后来知道的,原本的名称是镀锡非合金钢丝,我们要做的是证明这个样品是镀锡非合金钢丝。
本来这个问题不算太难,但是见到样品时,我有些犯愁——太细了(大约0.27mm)。
用我推崇的X射线荧光能谱法分别用帕纳科E3 XL和手持式合金分析仪检测,都测出了锡和铜,当然,还有铁。
现在问题就来了,锡、铜、铁在样品中如何存在的?
存在以下排列组合:
镀层:锡;基材:铜、铁(合金钢);
镀层:铜;基材:锡、铁(合金钢);
镀层:铜锡合金;基材:铁(非合金钢);
镀层:铁;基材:铜、锡(合金);
……
可想而知,会有多少种排列组合,每种排列组合样品的属性都不一样。
怎么办?
以前类似的样品,例如镀铜硅锰钢丝,我们可以通过打磨的方法,去除表层,再通过EDXRF或ICP的方法检测基材,并通过前后元素的变化判断镀层是何种金属;或者通过酸液腐蚀掉镀层,并使用ICP分别检测,确定基材和镀层的成分。
这个方法理论上可行,但是对于这个样品来说很困难,因为——太细了。
还没来得及单独腐蚀镀层,样品整个就被酸溶解了,时间上也不允许我们去调整酸液类型、浓度、腐蚀时间获得最佳的腐蚀方案。
看到最终ICP的检测结果,锡、铁、铜,虽然这次百分含量测得很准确,但是这个数据和之前使用XRF获得的数据一样不能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
怎么办?
我选择了使用电镜(随机配备能谱探头)。
制样1.剪取了大约1cm长的样品,因为细,所以剪短很容易;
2.用壁纸刀用力留下切痕和刮擦痕迹;
3.用导电胶贴在样品托上(由于样品太细对焦不易,就不放样品照片了)。
检测得赞一下新配置的飞纳台式电镜,比起我们之前使用的大电镜上手容易多了。
很快获得了不错的图像。
切痕是为了定位用的,也能看出壁纸刀的刀锋宽度大概是0.05mm。此时样品轴向宽度覆盖了整个视野,所以得出样品直径大约为0.27mm。
上图能观察到样品的表面和内在也显著不同(颜色及深浅能某种程度上表征成分)。
接下来就是通过能谱来验证了。
分析总共打了五个点,从分组来说,1是一组,2、3、4、5是另外一组,因为1落在样品表面,而其他四个点落在刮痕里。
对于点1的能谱分析结果如下:
由于方法的局限,元素的含量(碳氧尤其)不用太纠结,重点在于测出了铜;
其余四个点的结果类似,仅举一例。
此时,铜没有了,锡的含量也降低了。
所以两组数据比较,铜存在于样品的表面,锡似乎也是。
为了获得更好更直观的效果,我又进行了面扫描。
合成的图片是这样的,不同的颜色表征不同的元素(好黄哦,我眼睛要瞎了),此时看不出所以然,分开来看就比较有意思了。
铁、锡、铜的分布很直观地揭示了它们在样品中存在的位置,铜和锡的图像基本吻合,很可能是以合金的形式存在,而铁存在于基材中。
至此,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