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由 yj88mm 发表:
一篇适合新手学习的短文,仅供参考。
如何获得一幅好的图像
用扫描探针显微镜对样品表面进行分析,不仅可以获得表面的形貌结构,还可以得到其他方面如电子学,力学的信息等。所以要获得好的结果,有很多要考虑的因素。
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知道要探测的具体内容。比如测量半导体内掺杂、表面粗糙度、深度、大分子高聚物的纳米结构和相变、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等。
其次,根据样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探测仪器的型号,合适的测量模式。要测量电学性质,就要求样品有一定的导电性,应该选择STM。要测力学性质,要用AFM,对于较硬的样品一般要选择接触模式AFM,对于较软的样品,一般选择轻敲模式AFM。并根据选择的模式选择合适的针尖,接触模式要用较软的(弹性常数小)针尖,软的针尖可以减少对样品施加的作用力,因此造成的干扰也小。但是,弹性系数小的针尖容易受样品的表面张力的影响。轻敲模式要选用较硬的(弹性常数大)针尖。硬的针尖更容易在样品表面拖动,但灵敏度低。
再次,在选好了所用的操作模式后,样品的制备是比较关键的部分。样品要固定在一个衬底上,衬底要平整,并且要固定好,如果固定不好,成像不稳定。对于导电的样品,有时候要用导电胶进行固定。对于粉体则要分散好,不同的粉体可能要用不同的分散相。纤维的固定可能会有些难度,大的样品也要切割到适合的尺寸。有些样品对衬底吸附力弱,也会导致成像不稳定,或是不能成像。
然后,清洗针尖座(丙酮或乙醇擦洗去掉可能的灰尘或是粘性物质),安装好扫描针尖,将激光斑的位置对好,在轻敲模式中要选择适当的共振频率。
最后,要获得一幅好的图像,操作参数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应该用尽可能小的力成像,使对针尖与样品的损伤减小到最小程度。在不引图像共振的情况下,设大增益值。除此之外,要善于判别是否有双针尖或是多针尖现象。成像的环境仍然很重要,在大气下成像时,要注意空气的相对湿度不能太大,一般应控制在30%--40%之间。
得到一幅好的图像,与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没有一种普遍可适用的方法,能够解决所有样品的扫描、制备问题。因此,需要实验人员不断地分析、探求更好的解决方法,以便更大程度地挖掘仪器的内在潜力,使其在形态结构、表面分析、相互作用力等方面研究提供更多、更重要的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