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国当代物理学家

浏览0 回复708 电梯直达
可能感兴趣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王劲林    现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网络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86年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声学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并任职声学研究所从事数字信号处理研究。担任863 计划通信主题重大项目“全业务网 (FSN) 多媒体系统的研制”总体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高性能路由交换机的研制”总体负责人;863 计划通信主题多媒体通信专业专家组成员;863 计划通信主题信息网专业专家组成员;国家 863 计划信息领域重大专项,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总体专家组成员,核心路由器任务专家组组长;“十五” 863 计划重大专项,国家高性能信息网总体专家组成员,运营支撑环境分项组组长。研究领域: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数字信号处理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开发,数字电视信源与信道编解码技术的研究及接收系统的研制,IP 网络技术的研究和网络流媒体应用技术的研究, 宽带网络体系结构及新业务的研究,移动终端技术的研究和增值业务的研究与开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的研究,现代无线通信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获奖情况: 1990 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 年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颜永红   

1990年7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1995年8月于美国俄勒冈研究院获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Oregon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 Engineering ( OGI ) , PhD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995 年起在俄勒冈研究院任教并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曾担任 OGI 口语研究中心的副主任 (Associate Director, Center For Spoken Language Understanding) 。曾担任英特尔微处理器实验室的主任工程师 (Principal Engineer) 和人机界面总框架师,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的主任和首席研究员 , 英特尔全球人机界面学术委员会主席。 曾任俄勒冈科学和健康大学的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Oregon Health & Science University )。 2002 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任声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信利语音实验室主任和所长助理。 长期从事人机界面 ( 特别是语音语言的处理和识别 ) 的研究工作。是 OGI 语音工具包 (CSLUSPEECHTOOLKIT) 语音识别部分的主要作者。在基于神经网络的语音系统框架( HMM 和 NEURALNET 的结合及训练),建模和训练算法有所创新(用 EM 算法和自相关系数训练非 0 或 1 的目标值)。提出多识别器前端,多特征应用和后端信息融合算法,在语种识别研究领域取得较大影响并得到同行的广泛引用。在美国国防部和标准局举办的年度比赛中于 1995 年和 1996 年两度夺魁。领导了英特尔集成性能库( Intel Integrated Performance Primitives (IPPs) )语音部份的开发。自 1986 年起展开大词表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的研究,在建模、自适应及搜索方面均有创新,多次取得 863 语音识别评测的第一。目前有 40 多个专利(含已授权和已提交专利局的),发表论文 100 余篇。实验室自 2002 年成立以来,多次夺得国家组织的语音系统评测的第一。   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大词表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多模口语系统,嵌入式系统,多媒体数据检索,系统自适应和快速搜索算法。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张碧星          1991年和1994年分别获得吉林大学理论物理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8月至1996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1996年9月至1999年8月在中南工业大学(现为中南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1999年9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工作,2002年在瑞典Chalmers工业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过去的主要工作及成果:一直从事声学和地球物理领域的研究,先后在井孔声学、层状介质声学和声成像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理论和实验工作,近年来主要开展了复杂介质和结构中声波的传播和成像方法研究,主要在层状介质、各向异性介质、波导介质和非均匀介质中研究了弹性波的激发、传播和散射等规律,采用超声相控阵方法和时间反转方法研究声波的聚焦和成像特性,并结合实际问题,开展了瑞利波勘探、材料检测和声波测井中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横向课题的研究工作。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复杂介质和结构中声波的传播及成像方法研究,主要是层状介质、各向异性介质、波导介质和非均匀介质中弹性波的激发、传播和散射,超声相控阵和时间反转法聚焦和成像。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张仁和  1958年自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到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工作至今,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国际声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声学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理事,中国海洋物理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张仁和院士还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客座教授。  张仁和院士从事海洋声学研究四十余年,至今一直工作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参加我国东、南、黄渤海及太平洋海上科学考察百余次,尤其是做为首席科学家四次率中美、中俄海洋科学考察船队远赴太平洋考察,得到大量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实验资料。先后完成"平滑平均声场理论"、"浅海声场统一理论"和"远程声传播理论及应用"等一系列研究;获国家级奖二项,部委级奖三项,在国内外会议和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 张仁和院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亲自动手设计大量实验器材,他主持研制的卫星定位潜标与浮标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他在水声理论与实验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对我国声纳设计与使用有重大意义,鉴于他在水声实验方面的努力及对我国国防水声学的重大贡献,张仁和院士先后获得"竺可桢、饶毓泰、光华"等奖项。  张仁和院士自1990年来担任中科院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任期内该实验室三次参加国家级评估,三次获优秀。在1995年国家实验室建设十周年表彰大会上,实验室和张仁和院士双双获"金牛奖"。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宫俊杰    1983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1983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工作,中国声学学会高级会员。过去的主要工作及成果:一直从事超声电子声学系统与声表面波脉冲压缩器件的研究,先后在通信、雷达、毫米波射电天文、大气微波辐射测量等系统领域开展其应用研究工作。近年来主要从事高频、大时带积、高旁瓣抑制的微声表面波脉压器件的理论研究、设计和应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已完成多项院、部委重点科研项目。曾获2001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国家发明三等奖和1991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中科院十五重大创新工程“微系统器件及共性技术”的科研项目和声学微机电系统。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潘锋 
1981年8月至1985年7月在北京航空学院分院工业电气自动化系就读,获工学学士学位,留校任助教至1988年10月。1988年11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工作,1999年1月起任研究员。曾任声学研究所所长助理、质量办公室主任、水声技术部副主任。现为声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声学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声学学会会士。 主要从事海洋声学技术研究,包括声纳系统设计、结构设计及工程实施。负责了863计划和科技攻关等多项国家级重点项目,研制完成多种新型声纳设备。负责863计划“CR01”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脉冲压缩式浅地层剖面仪”和“侧扫声纳”的研制工作,任副总师助理。负责新一代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CR02”声学系统的研制工作,任副总设计师。任863计划“船用多功能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测量仪(ADCP)”项目的负责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是863计划15周年先进个人。曾在国内专业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若干篇。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张春华    1980年9月进入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学习,1984年7月本科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开始在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攻读硕士学位,1987年7月毕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87年12月进入中科院声学所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主要研究声学信号处理体系结构和波束成形问题。 博士毕业后留在中科院声学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声学信号处理研究工作;1993年底晋升为副研究员,任研究室主任;1996年底晋升为研究员,任研究室主任;1998年底任水声工程中心主任;1999年10月任副所长,主管科研和人事教育工作。 目前担任声学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声学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声学学会青年委员,中科院某信息专业组成员。在专业方面主要从事声学信号处理技术研究,涉及信号处理系统体系结构、阵列信号处理、自适应滤波、高分辨谱估计、高分辨声学成像等研究。曾获得过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二等奖,在国内专业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杨军      1990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原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航天工程系热能工程专业;1993年3月获该校动力工程系振动•冲击•噪声专业工学硕士;1996年3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声学专业,5月获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5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1月,通过声学所副研究员资格评审,并在1998年5月留所工作,任职副研究员。1998年10月—1999年4月,赴香港理工大学进行通风管道的流噪声预测的理论研究。1999年7月,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电机工程学院从事声场声信息及其信号处理研究,如三维虚拟声重放系统、非线性声传播和换能器阵列系统研究等。先后任职Research Fellow,Teaching Fellow,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和副教授。2003年11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任职研究员,开展声场智能控制的研究。过去的主要工作及成果:从1990年至今,长期从事声与振动及其信号处理的研究,特别是在有源噪声振动控制和阵列信号处理领域。曾任中国声学学报,英国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美国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Acous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oustics and Vibration,IEEE Trans. Signal Processing, IEEE Trans. Ultrason. Ferroelect. Freq. Control., IEEE Trans. Circuits and Systems II和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的审稿人。先后承担和参加完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防科工委预研基金以及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基金等研究课题等十多项。在国内外期刊(如Chin. Phys. Lett., IEE Electronic Letter, IEEE Trans. Consumer Electron., IEEE Trans. Speech and Audio, IEEE Trans. Ultrason. Ferroelect. Freq. Control., IEICE Trans. Fundamentals,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RLO), Jpn. J. Appl. Phys., Sensors and Actuators A: Physical, Signal Processing等)和会议发表文章70余篇,其中30余篇被SCI和EI索引。拥有国际专利1项,国内专利申请8项。1997年,获得中国青年声学会议优秀论文奖;2001年,获得IES Prestigious Engineering Achievement Award;2003年,获得香港王宽诚科研奖金。2004年,因开发的“高指向声重放系统”获得Gold Award in CoE Technology Exhibition at Nanyang Technology University。现为中国声学学会和美国IEEE高级会员,美国声学学会和日本IEICE会员。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 3D音频系统及声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及智能结构,声和振动的控制,非线性声学,数字信号处理及其在通讯、多媒体和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王小民  1982年7月在西安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88 年 7 月在该校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8 年 7 月在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2 年在美国 Duke 大学作访问研究。现为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声学学会检测分会副主任。   主要从事超声无损检测、声波在复杂介质中的传播和散射研究,负责或参加过多项国家科技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 40 余篇,获发明专利 2 项, 2004 年获国防科工委“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2005 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一项。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汪承灏  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电子所,声学所和物理所工作。1986年任中科院声学所研究员至今,1992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汪承灏院士从事超声学,物理声学研究四十余年,他与所领导下的研究集体一道在超声学,物理声学的诸多领域进行研究,取得主要成果为:建立了压电晶体表面广义激发所产生广义弹性波场的Green函数理 论,该理论在国际上被认为是"分析声表面激发和传播的最严格方法"。运用该理论,首次给出了压电晶体表面源产生声表面波和声体波的衍射场严格矢量场理论,克服了国际上流行的标量的角谱理论的不足,该文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篇这方面的论文。给出了声表面波在反射阵上散射的严格分析。压电晶体声表面波激发、传播、衍射和散射理论构成声表面波技术的主要理论框架。之后,将稳态激发推广到瞬态,给出了压电晶体表面瞬态激发产生相互耦合的电磁波和弹性波场的普遍分析。其中还发现了表征声电耦合的电磁声头波新波型,最近又证明压电晶体表面的高速弹性波模式是表面纵波头波,而不是目前国际上认为的高速伪表面波。 在声表面波和声体波器件和系统方面:在研究声表面波在声栅上的Bragg衍射现象基础上,率先提出了纯声学声表面波频谱分析器原理和结构;给出和研制了换能器加权反射栅脉压线;声表面波无内反射换能器;超长时延弹性卷积器;可实现固体中动态聚焦的超声高频菲涅耳环阵换能器;单端对高频体波多模谐振器。研制了基于声表面波扩展频谱通讯系统,独创提出声表面波和数字技术相结合的合成孔径雷达的实时成像系统;创新提出和研制了声表面波射电天文功率谱仪等。这些器件和系统,有些是首创的,有的已付诸实用。研究了电负载对压电体系振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改变电端的抗性负载时,可使压电体系的机械谐振频率在一个很宽的频带范围有效地调节变化,基于此,提出压电可调频换能器原理和结构,它已被国外推广到水声换能器等当中。当电负载含阻的成份时,将对系统的机械振动产生有效的阻尼,基此早于国外率先提出了压电阻尼原理,这样压电材料可以构成新型的阻尼材料。  目前声致空化发光是物理学的前沿热点课题。而早在六十年代,汪承灏等用单一空化气泡,就准确肯定了空化发光发生在空化气泡闭合瞬间。同时表明在光辐射的同时,还可能伴有电磁辐射的存在。  此外还在空化效应、超声换能器和振动系统、功率超声、压电薄膜、声悬浮,固体中超声高频动态聚焦成像,声学时间反转法自适应聚焦等方面都作出些有价值工作。目前的研究范围包括晶体声学,超声检测和成像新方法,声表面波技术和微机电系统(MEMS)等。  总计在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约130篇,获国家级奖4项,科学院重要成果奖6项以及饶毓泰物理学奖。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