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国当代物理学家

浏览0 回复708 电梯直达
可能感兴趣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陆东  1984年8月毕业于华东工程学院(现为南京理工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制造专业。现任职于中科院光电研究院,为总师助理。 主要学术成就:参与了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中的飞船结构设计、总装设计和一些结构总体工作,曾担任飞船系统的总装主任设计师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工程经验。2000年11月,《“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结构与防热系统设计与实施》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将一等奖。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于沛玲 主要研究方向:卫星数据传输及测控系统。曾经参加高空科学气球工程,主要从事测控通信与地面跟踪方面的工作;参加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数据收集系统的研制工作,主要承担数据收集平台部件及数据接收机中解调器的研发工作;从事航天器数据传输系统的研制工作,曾担任载人航天应用系统数传分系统、实践五号科学卫星数传系统、探测双星科学数据传输系统的主管设计师,承担星载数据传输系统设计及发射机部件研制。在1993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为“SSP-Ⅱ卫星数据收集平台”;2001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为“实践五号卫星有效载荷与应用系统及实验结果”。共发表科技论文四篇。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周 翊  2004年5月毕业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光电院研究院光电工程部高级工程师。多年来从事激光物理、激光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有多光束激光相干合成、光纤激光器、高功率激光器、微片激光器以及激光变频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光纤激光器列阵的被动位相锁定;利用自成像共焦腔方法在Nd:YVO4中实现了二维列阵被动位相锁定。多项研究成果位于世界领先地位,先后在美国及中国一流的专业刊物、国际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拥有多项已经批准和正在审批的发明专利。并于获2001年中国科学院发明二等奖一次.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钟红恩  2003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获博士学位。2004年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主要研究方向:飞行器导航、制导与控制,系统仿真。在校期间完成电动舵机控制电路研制、空间机器人目标运动模拟系统软件和硬件电路研制(863项目)、多单倒立摆分散控制系统和西北工业大学创新基金。在博士后期间完成对抗策略研究与仿真以及多项国家高技术863项目,并负责某攻防措施的总体设计、制导控制系统设计、导航系统设计、姿轨控系统设计、被动测距研究以及相关的仿真工作等。现主要从事载人航天工程二期应用系统总体设计和相关仿真工作。曾获省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蔡荣根  1995年6月获得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相继于1995年7月至1997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1997年7月至1999年8月在韩国汉城国立大学理论物理中心,1999年9月至2001年8月在日本大阪大学物理系从事理论物理研究。2000年底入选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现任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一研究室主任。过去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在黑洞热力学和统计物理、柯西视界的稳定性、爱因斯坦场方程的精确解和物理解释、弯曲时空场论、黑洞视界的拓扑结构、黑洞无毛定理、引力塌缩、引力的全息性质、超弦理论、和宇宙学等方面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同行引用2000余次。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杜孟利  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1983年通过CUSPEA去美国William and Mary大学学习,1986年随导师在Colorado大学从事研究一年,1987年底在 William and Mary 大学获博士学位,导师是J. B. Delos 教授。1988年初去哈佛大学做博士后。1990年 9月被聘为理论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96年聘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访问哈佛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复杂物理研究所。过去的主要工作及成果:一直研究强电场磁场对高激发态原子结构和谱的影响。杜孟利和Delos 1987年建立的“闭合轨道理论“是Gutzwiller周期轨道理论在原子理论中的重要发展,十多年来在国际上有极重要影响,被认为是“major advance”,取得了“great success”。“闭合轨道理论“已被多部中英文专著和综述性文献介绍。杜孟利对离子在电场中光剥离问题的处理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赞扬,被引用近百次并被写进综术性论问。杜孟利在国际上首先研究了离子在平行电磁场中光剥离问题,刺激了后来的大量研究。杜孟利还是预言现已被法国实验证实的“photodetachment microscope”(即光剥离显微镜)的人之一。杜孟利还研究过几个基本原子碰撞问题,其结果在研究超新星和大气物理方面有重要应用。杜孟利对算法,分形,经济物理也作过研究。共发表了四十多篇论文,被引用750余次。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研究经典和量子力学中的混沌,发展周期轨道理论及闭合轨道理论,应用这些理论研究经典可积和不可积体系高激发态的量子力学性质以及和经典轨道的对应。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刘纯  1984年和1990年在兰州大学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4-1999年期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韩国汉城国立大学和韩国高等科学院作博士后研究工作。1999年8月到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工作,其中2002-03年在美茵兹大学作洪堡学者,现任研究员。过去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在重味夸克有效理论(HQET)及其应用方面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在超对称理论中对费米子质量(包括中微子质量)等基本问题有所探讨。在重味物理方面应用HQET,特别是结合非微扰QCD方法(1/N_c展开,手征微扰论和QCD求和规则),对b-强子,特别是b重子质量谱,强作用,弱衰变和寿命等做了研究。目前从事粒子物理理论研究,具体方向为:(1)重味物理,包括HQET及非微扰QCD方法的应用,B介子CP破坏及新物理效应;(2)中微子物理及相关天体物理和宇宙学;(3)超对称粒子物理理论及其唯象,如超对称破缺机制和额外时空维度物理等。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孙昌璞  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1992年在南开数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4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从事研究。1990年和1992年先后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和教授,1995年成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任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兼任清华大学和吉林大学等学校的兼职教授, 以及南开大学的特聘讲座教授。过去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先后从事群表示论在物理学中应用、量子理论的整体性质、量子群与可积系统,量子测量、量子耗散理论和量子信息物理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被国际上大量引用(超过1600次),其中单篇引用达280余次,入选美国SLAC Lib. 的 “Papers most cited in Mathematical Physics Articles”和“The 2000 Topcite Olympics”。1995年美国《科学》专刊介绍中国科学发展提及了他关于q-变形玻色子的工作。他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三等奖和和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一等奖以及美国信息科学研究所的“经典引文奖(Citation Classic Award)”。 1995年和1997年分别获国家基金委“优秀中青年基金”和“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这些主要工作包括:(1)提出了q-变形玻色子实现的概念, 通过构造量子群的不可分解表示和非对称量子偶,得到杨-Baxter 方程的非标准解;(2)建立了高阶量子绝热近似的方法,发展了基于诱导规范场的广义波恩-奥本海默近似理论;(3)发现了描述量子退相干过程的因子化结构,提出了自恰的量子测量模型,给出了“薛定鄂猫佯谬”的可能解;对经典和量子开系统的波动现象及其逆问题,给出了双正交基描述,澄清了量子耗散有效波函数的物理意义;(4)在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中, 发现了一些普适的结构和方案。他坚持在交叉前沿科学领域与学生一起工作,过去10年培养了一些优秀的研究生, 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和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等多个奖项。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目前其主要研究方向是量子物理、量子信息的物理实现和数学物理,包括(1)量子理论基本问题: 量子开系统、量子测量、普朗克尺度的物理、黑洞量子辐射与统计物理的量子信息基础;(2)特殊条件下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如腔量子电动力学,人工原子和纳米机械的理论、原子光学和原子和激子系统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4)量子计算和量子通讯及其物理实现:基于激子系统的量子存储,基于约瑟芬森结和量子点的固体量子计算方案。最近,他关于利用诱导规范场斯特恩-盖拉赫效应分离手征分子的理论方案被英国《物理世界》专文报道评论。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向涛  1984年获清华大学学士,1986年获清华大学硕士,1990年在中科院理论物理所获博士学位。1990至1998年相继在英国牛津大学、Warwick大学和剑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98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200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称号。从事凝聚态理论与计算凝聚态物理,特别是高温超导理论和数值重正化群方法研究。提出并建立了动量空间密度矩阵重正化群方法,解决了处理长程相互作用问题的困难,在分子的量子计算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提出并建立了转移矩阵重正化群方法,使得精确计算低维强关联量子系统的热力学量成为可能;提出了研究非平衡系统的一种新方法,为研究量子点或其它量子系统中的动力学性质奠定了基础。从高温超导体的基本电子结构出发,证明电子层间跃迁存在本征的各向异性,是导致高温超导体C轴电阻反常的主要原因,并成功预言了穿透深度随温度的五次方变化规律,得到了实验的验证;预言了高温超导体电导的普适性,成功解释了微波电导的实验结果;提出了描述高温超导c轴电阻的标度律,揭示了高温超导c轴电阻反常的物理根源;通过对高温超导体中近邻效应的分析,发现了含铜氧链高温超导体中超流密度随温度变化的正曲率变化规律,解决了钇钡铜氧超导体实验结果所揭示的矛盾。提出了描述电子型掺杂高温超导体的有效两带模型。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于渌        1961年在苏联哈尔科夫大学毕业回国后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于1979年来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1986年起至2002年,他受聘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特里亚斯特,意大利),任凝聚态理论部主任,并一直与理论物理所保持密切合作,开展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2002年10月回国全时工作。过去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在强关联系统理论与高温、超导理论、相变和重正化群、非平衡统计物理方法、低维量子系统理论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有机导体理论方面在国际上有专著出版。在1980年获中国科学院成果三等奖,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00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5年被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主要从事高温超导、强关联电子系统、低维量子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