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国当代物理学家

浏览0 回复708 电梯直达
可能感兴趣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王建成    从事高能天体的辐射机制研究,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目前的研究方向有活动星系核和X射线双星的吸积、喷流和高能粒子加速等物理机制研究。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蔡晓红  1984年、198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同年,在兰州大学参加工作;1995年在兰州大学获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原子分子物理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承担完成了国家留学人员基金、核工业基金、博士后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等多个研究项目,在原子内壳层的电离激发研究、离子-原子碰撞中的多重电离及多电子转移研究、同步辐射引起小分子碎裂研究、离子束痕量分析研究、电子-离子重组研究以及储存环上的原子物理研究及内靶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6篇。多次出访国外科研机构,参加并主办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邀请报告。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负责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工程管理和实验环内靶系统建造,兼任高剥离态原子物理II负责人、中国物理学会原子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原子分子物理学报》和《原子核物理评论》编委。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李强    199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其中:2000年—2002年在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工作;2002年11月—2004年在日本国立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NIRS)工作。  研究方向:离子束在生命科学中应用的基础研究。 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负责和参加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完成了离子注入生物诱变机理及生物效应研究;完成荷能重离子在生物组织中的径迹结构和能量沉积分布研究;完成了重离子束治癌技术的基础研究;负责完成重离子束辐照生物分子改性研究项目;负责完成重离子束放射治疗中三维剂量成形研究项目;负责低剂量重离子束辐照下的细胞辐射超敏感性及其机制项目。在德国和日本工作期间,主要从事重离子束治癌技术的基础研究。建立了贝塔缓发粒子衰变放射性束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的生物物理模型,并从实验上探索了放射性9C束流的放射物理及放射生物学特性。2004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多年来在国际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100余篇,被SCI收录30余篇,被引用超过200次,编写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用加速器”专著中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一章内容。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刘杰  198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同年,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1998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其中1999—2001年 在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GSI)工作;2004年分别在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GSI)和日本东京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RCNST)工作;2005—2006年,在德国海德堡核物理研究所(MPI)和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GSI)工作。  研究方向:核技术应用 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 1.自2002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资助之下,建立了纳米结构材料研制平台,开展了低维纳米材料的研制和性能表征。 2.1998年至今,先后在国内外利用能量MeV-GeV的多种快重离子辐照高定向石墨(HOPG)等固体材料,在石墨中观测到了新相态-纳米金刚石的形成,并从理论上进行了解释。最近与地质学家合作,首次观测到压力下损伤退火现象,对于裂变径迹记录年代方法在地质学中的应用有重要意义。 3.1993年以来,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展了单粒子效应的地面模拟研究。 4.1988—1992年期间,用低能惰性气体离子辐照非晶态合金材料,系统地观测了材料表面的变化过程。现在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快重离子辐照石墨的强电子激发效应研究”和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重离子径迹中纳米微针的形成和制备”的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国际核心期刊第一作者发表10篇。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乔卫民    1970-1977年在兰州军区通讯团工作。1982年毕业于西北军事电讯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现任信息工程室主任,CSR控制系统负责人。  研究方向:加速器控制系统,核物理数据获取系统及相关的集群服务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算法及编程技术,大型数据库技术,DSP技术,大规模现场可编程集成电路技术等的研究。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 1. 完成核反应实验数据数值逼近方法经验公式求解的计算机分析计算和拟合析取;2) 输运理论的福克-普朗克方程用于研究轻核系统耗散性散射机制中的能量驰逾现象;3) 16O+27Al核反应的深部非弹性散射机制综合实验研究;14N+27Al、40Ca、58Ni反应的类弹碎片测量;16O+27Al核反应出射α粒子机制的实验研究;广义菲涅耳模型计算程序;以液滴模型为主的计算质量程序;μC系统作为主计算机的可移动终端研制;编制财务处理管理程序;大面积位置灵敏电离室实验数据离线处理系统OS-1; 函数化计算机在线图处理程序包-G1;耗散重粒子碰撞中的电荷(质量)驰豫过程;核子-核子碰撞和两体耗散研究 2、计算机网络工程(完成7项工程,其中1项获1996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分机高端联网及彩色桌面制作系统研制及工程(完成7项工程);计算机图像处理与GIS领域;大型医疗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 3、CSR控制系统研制;HIRFL控制系统改造;核物理数据获取系统研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苏弘    1990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核物理及核技术专业,电子学方向,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7年-1999年 在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院(INFN)南方国家实验室作访问学者。中国科技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研究方向:核技术与核电子学/物理电子学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长期从事核技术与核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致力于研究用于核信息测量与处理的电子学方法、仪器与系统。在电子学方面,特别是低噪声电子学、弱小信号电子学、快电子学、核测量系统前端电子学研究方面具有很长的工作经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先后设计研制了包括信号放大器、快脉冲产生器、特殊信号处理电路,计算机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等多种核物理实验与测量需要的特殊核电子学仪器与系统,其中CCNIM计算机控制的NIM标准毫微秒快脉冲产生器研制工作获得了1990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中科院有关课题。近5年共计发表学术论文54篇,有18篇论文被EI收录,申报六项技术专利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魏宝文    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57年在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参加工作,1958年调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其中:1979年6月至1980年6月 法国国家重离子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1980年至1998年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兰州分院院长。 1992年至今任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方向:核物理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 1.长期从事核物理和加速器物理研究。作为兰州1.5米回旋加速器建成后的第一个使用者,研制出2—9MeV单能中子源,用于重要的国防科研任务。主持完成了9—12MeV中子对锂-6和锂-7的非弹性碰撞截面测量,澄清了世界各国数据在峰值区的分歧,为氢弹的研制提供了我国自己的核数据。70年代初,对聚变反应堆材料进行了群截面计算,在此基础上用快中子输运理论的Sn方法,对聚变反应堆再生区的中子分布与核发热进行了理论研究。 2.1988年领导建成我国第一台大型重离子加速器,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提出了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上续建冷却储存环的计划,并主持了概念性设计。 5.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独立或合作发表文章约100余篇,合编专著和文集12部。曾获国家级、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科学大会奖和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甘肃省科学大会奖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肖国青  1983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83年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参加工作;1987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其中1996年—1997年在德国柏林哈恩迈特纳核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3年10月至今任副所长,负责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束流诊断分项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研究方向:原子核物理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 1.从事重离子与固体的相互作用研究和核技术应用工作,利用重离子束注入技术显著改善了航天轴承的耐磨性能,建立了近物所首台背散射穆斯堡尔谱材料表面分析谱仪。 2.研究快重离子与固体的相互作用机制和重离子激发二次电子发射机制。发现了快重离子在绝缘体中产生的径迹导向电子发射现象,文章发表在Phys.Rev.Lett.上。 3.负责完成了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兰州重离子冷却储存环”子项目束流诊断系统的研制、中科院重大改造项目“HIRFL束诊系统的改造升级”、HIRFL浅层重离子治癌装置研制和鉴定,现负责兰州重离子冷却储存环全体位深层重离子治癌装置的研制 4.参加了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课题、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等,主要从事基于放射性束流的核物理及应用研究、高电荷态离子与固体表面的相互作用研究、重离子束流测量方法、重离子束应用研究,199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成为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成员之一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杨晓天  1979年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同年,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参加工作至今。其中1993—1994年在欧洲核子中心(CERN)工作,进行超高真空下的材料解析研究。1998年和2006年分别到德国GSI访问两个月,学习了解超高真空获得工艺。1995年至今全面负责国家 “九五”重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超高真空系统的设计与建造。现任真空研究室主任,中国真空学会第六届理事。 研究方向:真空技术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长期从事真空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从低真空到极高真空的系统设计、加工和调试方面的丰富经验,曾参加国家实验室重离子加速器(HIRFL)真空系统的设计与建造,担任HIRFL多条束运线真空系统的项目负责人。特别是近年来在超高、极高真空获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获2004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入选甘肃省2004年十件科技大事,在甘肃省10项“十五”重大科技成果中名列第一。在超高真空获得方面的成就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已参与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GSI)投资10亿欧元的大科学工程FAIR的国际合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已获国家专利5项,正在申请的国家专利6项。2006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甘肃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二;个人获得2005年中国真空成就奖;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获甘肃省五一巾帼奖,享受政府特殊贡献科学家津贴。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詹文龙  1982年1月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核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参加工作。 1994年至1998年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所长; 1999年至今任所长,CSR大科学工程经理。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方向:实验核物理 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 1.1982年初开始低能、中能和相对论重离子核反应研究。从实验上首次验证了“非完全深部非弹性反应机制”的存在,这个结果是1988年国际核核碰撞会议邀请报告和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的重要内容。1986年开始在法国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GANIL)参加一批重离子直接核反应实验,利用不同中质比的反应道进行高精度核反应的同位旋研究。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HIRFL)进行中能研究包括HIRFL实验装置“大位置灵敏电离室终端”研制和中科院七五重大科研项目“中能重离子核反应机制研究”等。负责完成了“中能重离子反应复杂粒子发射”子课题,导出反应过程系统墒的变化和热核发射源的温度、密度、尺度和时空演化,也首次采用“过零时间法”研制出新型发光二极管耦合的CsI阵列探测系统。这些结果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1991年在美国哥仑比亚大学开始相对论重离子物理研究。 2.1986年开始参加了GANIL早期的放射性束(RIB)物理研究,1988年回国后在HIRFL上开辟RIB物理研究的新领域。 3.考虑到我国RIB物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1993年作为主要建议人提出建造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CSR)大科学工程的建议。  5.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独立或合作发表文章约150篇,曾获得全国优秀科研工作者、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兼职情况: 现任中国核物理协会副理事长;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Editorial Board Member; Inter. Org. Committee of the Inter. Conf. Cyclotrons, Member;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刊物, 副主编; Nuclear Physics News International, Correspondent; "中国科学G缉"刊物, 编委。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