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国当代物理学家

浏览0 回复708 电梯直达
可能感兴趣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马新文  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0年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参加工作;1998年获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其中:1998年—2000年在德国重离子中心(GSI)做博士后。现为原子物理研究组组长。研究方向:原子与分子物理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 1、建立符合关联测量实验系统,开展了离子与原子分子碰撞精细谱学工作。 2、负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高电荷态离子与原子分子碰撞反应动力学实验和理论研究》。 3、负责研究所创新前沿课题“320kV-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综合实验平台”的建设。 4、参与中国科学院重要创新性方向项目《超重核元素性质与合成及相关核理论研究》。 5、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近阈值He原子双电离(e,3e)全微分截面实验研究》。 6、负责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九五重点研究的子项目。 7、在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GSI)负责研究强库仑场中的电子关联相互作用,以及REC和RTE过程间可能存在的干涉效应,取得了目前国际上最好的实验精度。 8、已在PRA、PRL等国际和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90余篇文章。合作研究成果获199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获国家专利两项。  兼职情况:第二届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和近代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原子核物理评论》第四届编委;《中国物理快报》特约评审(2004-2008);《物理学进展》第六届编委(2005-2009);中国计算物理学会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反质子与存储离子研究项目(FAIR)中SPARC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国际高电荷态会议(HCI)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博导、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秦 芝 198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系核化工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同年中科院近代物理所。1994年获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理学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核化学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先后从事快速化学分离装置的研制,利用核化学方法研究中能重离子反应机制,远离贝塔稳定线新核素的合成与鉴别实验(208,209Hg、238Th)以及超铀新核素235Am、超重新核素259Db和265Bh的合成与鉴别研究。其中合成259Db研究成果,被科技部评为我国2001年基础科学研究的十大新闻之一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之一。自2001年起参加了的国际核化学合作小组开展的超重元素化学性质研究工作, 先后研究了Hs和112号元素的化学性质。实验发现Hs与Os一样能够形成稳定的、易挥发的四氧化物,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用化学方法确定了Hs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现在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锕元素的核化学性质研究”,立足国内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Rf和Db的溴化物的挥发性研究。基于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HIRFL)上发展和完善了多重示踪技术,将该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环境、生物、化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同时开展小型回旋质子加速器生产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放射性药物的研制工作。曾在日本原子力研究所、瑞士伯尔尼大学在和Paul Scherre Institute、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GSI)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参加合作研究。现任核化学课题组组长。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王建松  1999年7月至2001年6月,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从事放射性和物理实验及理论研究。 2001年6月至2004年12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回旋加速器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Fermi能区重离子反应动力学研究。2004年5月至7月代表近代物理研究所访问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并加入了RHIC-STAR国际合作组。2004年12月获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入选资格回国。2006年获得择优支持。 研究方向:粒子物理与核物理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 1.1994~1999年,与导师合作提出了原子核电荷半径的半经验公式。完整地分析了在Texas A&M 大学合作的大型实验数据, 在理论上对热核巨偶极共振的系统学和同位旋效应进行了研究,对超重复合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巨偶极共振的性质在实验和 理论上进行了探索。 2.1999~2001年,用相对论平均场理论系统地计算了A<40的原子核的基态性质,质子和中子分布均方根半径,并结合实验数 据提出了一组包括原子核平均结合能及同位旋效应的原子核质子和中子物质均方根半径的唯像公式,可以很好地描述A<40 所有原子核的质子与中子均方根半径,包括远离稳定线的晕核。研究了69MeV/u 36Ar轰击铍靶产生的次级束与硅的反应, 初步发现高能轻带电粒子的产额随同位旋及原子核序数Z的变化规律及对丰质子核的结构非常敏感,可以作为探测丰质子核 结构的一种新手段。 3.2001~2004年,与J.B.Natowitz教授合作,研究了中能重离子碰撞中核的尺度,温度和密度等变量随时间的演化规律,首 次提出费米能区核反应达到局部化学平衡与动力学平衡的时间及实验证据。提出可以用并合模型定量描述重离子反应中参与 核子的数目随碰撞参数的变化。同时还对不同质量区域的原子核的液汽相变进行了研究。 4. 目前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有:(a)放射性核引起的反应实验研究;(b)高能重离子碰撞实验研究。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夏佳文  198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获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业硕士学位;1993年获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业博士学位。 1990年至今,在中科院近物所从事加速器物理及工程工作,历任助研、副研、副室主任,研究员、室主任、博导。曾先后赴日本RIKEN、德国GSI、美国BNL进行合作研究。自1998年,任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的总工程师兼CSR总体室主任。 1998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199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被评为中科院百人计划优秀入选者,2003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学工程CSR总工程师,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研究方向:加速器物理,加速器技术。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 1.相空间非线性传输理论的建立 2.日本RIKEN RIB-Factory的研究工作 3.提出了兰州冷却环(CSR)概念并完成了其概念性设计及总体设计 4.建立了CSR磁聚焦结构与公差系统并进行了相关束流动力学研究 5.协调CSR各系统的优化设计及其相应的工程建设 6.主持HIRFL-CSR的总体束流调试。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兼职情况:中国粒子加速器学会常务理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真空低温技术与物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原子能科学技术》、《强激光与粒子束》编委。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徐瑚珊    198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84年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参加工作; 其中1989年3月-1990年9月在日本国理化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1998年3月-2001年6月先后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超导回旋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印地安那大学回旋加速器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现任所长助理。  研究方向:实验核物理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 1.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低、中能重离子碰撞及热核性质研究和放射性束核物理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曾参加“深非弹激发函数振荡结构研究”,首次观察该结构效应与碎片质量的关系,获得国家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在美国著名的MSU和印第安娜大学工作多年,参与过国内外多个大型粒子探测设备的建造,对诸如气体、硅、晶体等各种类型的探测器的研制和使用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多次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 2.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后,承担了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等多项科研任务。 3.近5年内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近60余篇,其中24篇被SCI和EI收录。 4.连续多年承担研究生教学任务,制作教学课件。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有进    199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 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参加工作;1997年获博士学位。现任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工程副总工程师。其中:1994—1996年2月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工作;1997年和2002年两次赴德国GSI重离子研究中心访问合作研究。  研究方向:加速器物理,加速器技术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 1.1991—1994年在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回旋加速器物理研究及运行调束工作。 2.1994-1999年作为主要人员,参与“九?五”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工程的总体设计和理论研究,负责注入引出系统设计,参加磁聚焦结构设计。 3.2005年开始作为调束组副组长组织HIRFL-CSR调试。 4.1994—1996年2月参加了日本理化所新工程项目MUSES的物理设计工作,完成了随机冷却及束流累积的物理研究工作。 5.1997年和2002年,在德国GSI从事同步加速器及储存环物理设计,计算机模拟和控制参数设置方面的工作。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张崇宏  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参加工作;1994年和1999年,先后获得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其中:2000-2001年在英国Salford大学Joule物理实验室工作; 2002—2005年,在日本北海道大学能源转换材料高等研究中心进行合作研究; 2005-2006年在韩国原子能研究所合作研究。  研究方向:离子束与材料相互作用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长期从事先进核能装置的候选结构材料中离子辐照损伤和惰性气体行为的研究、以及半导体材料中离子束引起效应研究。先后在国外多加大学和科研机构从事合作研究。参加或承担了国家863高技术子课题、中国科学院“九五”重点课题以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99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1项;1997年获得国家科技成果1项,2003年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目前承担2项国家基金项目、1项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和1项近物所所长基金项目。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赵红卫  1988年毕业于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同年,参加工作;1995年10月毕业于俄罗斯杜布纳核研究联合所和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分别获俄罗斯技术科学博士学位和理学博士学位。其中:1996年至今 曾多次应邀赴美国劳伦斯贝克利国家实验室, 法国加速器国家实验室,法国原子能研究中心,意大利南方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德国GSI,日本RIKEN和俄罗斯BINP作短期研究和访问。 1995年至今先后任研究所ECR离子源室副主任,主任,所党委委员,副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研究方向:ECR 离子源研究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 1.长期从事加速器物理及技术研究工作,是研究所该研究领域的年轻学术带头人。 2.负责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重离子冷却储存环(CSR)核心装置之一电子冷却器的建造。负责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超重元素合成探索研究”、科学院“九五”创新方向性项目“极端条件核物理研究”等研究项目。 3.负责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的运行和改造。 4.曾先后获俄罗斯杜布纳核研究联合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俄罗斯Flerov青年基金奖;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二等奖;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2004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5年获得第九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 5.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高大庆  199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电子信息科学系(获学士学位);同年,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参加工作; 2001年获博士学位。现为电气水冷研究室副主任。  研究方向: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 1 1995—1999年,参加了近代物理研究所RIBLL线电源系统建设工作;并获专利。 2 1998年8月起至今负责兰州重离子冷却储存环(HIRFL-CSR)工程电源系统建设任务。 A:主持开展了大功率脉冲开关电源技术的研发工作,获得国家专利。 B:主持开展了大功率脉冲晶闸管电源技术的研究和设计工作,填补国内空白。 3 2002年起,负责承担了CSR踢轨磁铁电源(KICKER)技术的研发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HIRFL电源系统改造任务。累计获授权专利4项;发表文章10余篇,其中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4篇;获得2002年度和2004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李占奎    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代应用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93-1999年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并获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其中:1997年4月-7月在前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并进行合作实验研究;2000年9月-2001年10月,在德国重粒子研究中心(GSI)进行访问进修;2003年8月—2004年8月,在瑞典Uppsala大学的TSL国家实验室访问学习。  研究方向:实验核物理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 1.1990~1993年,主要从事核爆试验的禁区物理测试工作,参加过两次核爆试验的数据获取工作; 2. 1993~2003年,先后在稀土区合成了9种近滴线新核素, 此外,在核天体物理有重要意义的N=Z线附近,获得了10种核素的b缓发质子的新数据。 3.2003年~2005年,参与兰州重粒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主环(CSRm)的该内靶实验终端建设。 4 . 2005年至今,任传感器室固体探测器与制靶组组长。负责常规的锂漂移探测器和金硅面垒探测器的研制以满足核物理实验和卫星搭载探测器的任务外,目前正在致力于建设一条硅微条的半导体生产线,以研制核物理实验专用的硅微条探测器。在国内外SCI收录的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一项自然科学二等奖(第四获奖人);1999年7月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2000年获由中国物理学会与北京大学联合设立的首届胡济民教育科学奖(无等级);2002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