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国当代物理学家

浏览0 回复708 电梯直达
可能感兴趣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屈中权  长期从事于太阳物理特别是太阳大气矢量磁场结构的研究。主要科学贡献为:1)在我国第一次实现太阳斯托克斯(偏振)光谱观测;2)在国际上发明了一种利用太阳斯托克斯轮廓分析诊断太阳大气矢量磁场精确信息的方法;3)对太阳色球谱线在太阳大气中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新概念; 4)首次在国际上发现磁场导致原子和分子能级激发和退激发—磁致激发和退激发。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王晓彬    198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1996年在云南天文台获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度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主要的研究瓴域涉及:(1)主带双小行星物理的观测研究;(2)近地小行星物理的观测研究;(3)彗星物理的观测研究;(4)太阳系外行星系统的搜寻和证认研究。近年来,开展了小行星物理参量的反演研究;发现了可能是新的双小行星系统若干;双小行星的丰度和物理参量对理解小行星的演化至关重要,我们进行了双小行星物理参量的反演研究;参与施实了美国NASA的“深度碰撞”计划中的目标彗星的地面联测工作。目前正在准备在丽江基地2.4米望远镜上实施太阳系外行星系统的搜寻和证认的工作。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王金川    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等离子体物理专业, 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参加工作;1998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其中: 2000—2002年10月, 2005年3月—6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院(INFN) Pisa分部CMS工作组进行合作研究, 参加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 LHC—CMS实验径迹系统的建造和性能测试的研究课题。现为《原子核物理评论》、《高能物理与核物理》(兰州分部)期刊编辑部负责人,《原子核物理评论》副主编。 研究方向:实验核物理、核技术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长期致力于中高能条件下放射性束物理、粒子物理的基础研究和大型探测设备的研制、相关的核技术在医疗诊断等的应用研究等。以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身份承担国家研究项目4项,目前在研项目2项。先后从事过重离子和非稳定核素的核反应机制、多中子结团的探索等研究;在意大利INFN Pisa分部CMS工作组工作期间,承担了LHC—CMS实验径迹系统的建造和性能测试的研究课题,具有硅多条大型探测器性能分析研究、专业的硅多条分析测试实验室建造的研发经验;现负责中科院人才培养西部之光项目-便携式二维医用肿瘤组织诊断设备Mini PET(小型符合影像探测系统)的研制,进行PET研究计划的前期部分。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多篇。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肖志刚    199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其中:2002~2004年在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工作。  研究方向:实验核物理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 1. 核反应机制研究; 2. 放射性束物理; 3. 大型实验装置的Monte-Carlo模拟; 4. 从事中高能重离子核反应和实验探测设备的模拟工作。参加工作至今,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其中第一作者十余篇。作为负责人,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中一项已经结题。另外,参加重点基金项目一项。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张军辉    1995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真空技术及设备专业,同年参加工作;2003年获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其中:2000年和2005年分别赴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学习工作。 研究方向:真空与超高真空技术、核真空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 1.参与“HIRFL-CSR真空主环样机设计制造,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该成果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入选甘肃省十大科技新闻。 2.《高温真空除气对材料磁导率的影响》工艺研究。 3.《HIRFL-CSR超高真空烘烤系统》研究。 4.目前承担课题有:极高真空溅射离子泵研制(所长基金项目)、超大尺寸陶瓷真空管研制(横向项目)、参加德国FAIR工程中超导磁铁低温真空系统的设计和制造工作。 5.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篇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刘勇    1996年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1999-2002年在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GSI)工作。    研究方向:加速器物理与技术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 1996-1999重离子储存环束流动力学,公差研究及其引起的闭轨效应及校正,动力学孔径,空间电荷效应。 1999-2002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GSI)重离子同步加速器SIS的束流动力学,纵向耦合束团不稳定性的理论,实验和模拟。强流重离子加速器阻抗诊断。 2002-现在 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加速器物理及调束;强流加速器束流动力学;直线加速器物理设计。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何源    199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核技术及应用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2001年和2006年曾在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GSI)实习和工作。  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 1995年开始参加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项目预研工作。1997年开始独立负责HIRFL-CSR磁铁磁场测量系统调研。1999年工程立项后开始独立负责设计并建立了CSR磁场测量系统。在工程建设中,负责CSR各类磁铁磁场的测量、测磁数据的分析整理以及测磁数据库的建立工作。CSR磁铁各项数据地测量分析工作已基本完成。目前CSRm束流以实现了闭轨,初步验证了测磁数据的准确性。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袁平    1990年毕业于成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同年参加工作,1998年获博士学位;其中: 1993年到1998年一直从事高电荷态ECR离子源研究,从1998年至今主要从事科学工程中磁铁技术和制造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2001年担任研究室主任;2002年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所长助理。  研究方向:加速器技术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 1. 作为主要参加者研制了国内第一台10GHz高电荷态ECR离子源,填补了国内空白。 2. 参加了国内第一台14.5GHz高电荷态ECR离子源的研制,该装置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3. 负责HIRFL-CSR科学大工程磁铁系统。完成设计、制造和测量的HIRFL?CSR高质量磁元件达200多件。提出了新的H型磁铁和新的C型磁铁方案。设计和制造了国内偏转角度最大和尺寸最大的冲片磁铁,成功应用在HIRFL-CSR大科学工程中,设计和制造了新的四极透镜,建立了高精度的磁场测量和标定实验室。 4. 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篇,其中20篇被SCI和 EI收录。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周小红    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获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博士学位;同年参加工作。现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  研究方向:实验核物理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 1996—1999年作为博士后研究人员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和东京大学核物理研究中心工作。进行了高自旋同质异能态次级束流的开发,尝试性地用高自旋同质异能态次级束流进行二次核反应实验;系统研究了中子数N=83核中高自旋同质异能态的性质。 1999年受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国。200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在主要从事原子核高自旋态结构研究、新核素合成和超重核性质研究。组织实施了新核素和超重新核素的合成研究工作,鉴别了十余种新核素。研究成果曾获199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年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组织实施的新核素和超重核素的合成工作,曾先后三次被两院院士评为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成果;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新闻;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自1999年,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超重核研究及新元素合成的探索;《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放射性核束物理与天体物理的子课题:新核素合成及超重新核素研究;中国科学院“九五”及“十五”重大课题的子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8篇。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杨晓东  198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代应用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3年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工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其中:1996-2003年分别在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JINR,德国GSI,俄罗斯新西伯利亚核物理研究所BINP学习和工作。  研究方向:加速器物理,电子冷却物理与技术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 1. 负责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核心设备,电子冷却装置子系统。 2.参加了2×2串列静电加速器负离子源的研制,完成了国内首台锂蒸汽电荷交换负氦离子源的研制工作及溅射型负离子源的研制工作; 3.参与了宽间距沥青烟高压静电除尘器的研制工作,该项目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4.在电子冷却装置物理设计中首次模拟计算了电子冷却装置中电子束在收集器区域的运动情况,在考虑空间电荷作用情况下电子束在电子冷却装置弯曲螺线管区域的运动情况,电子束的绝热展开以及磁场缺陷对电子束品质的影响。 5.负责完成了电子冷却装置关键部件——所有四种型号三百余个线圈的研制,全部满足设计要求。负责主环和实验环两台电子冷却装置的安装调试, 全部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十篇(SCI四篇)。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