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转帖】2012第一站 公务员解读

浏览0 回复5 电梯直达
省部重点实验室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公务员考试的起源和背景知识
在1993年以前,我国很少有“公务员”这个说法,也没有真正意义的公务员,哪个时候是政府人员、党务工作者、企业人员、学校、事业单位等统称为“国家干部”,有很多级别,比如大学毕业,分配到单位工作,定为多少级别,对应什么工资,应分多少面积的住房等等,国家用人体制与现在有极大的不同,国家用人是大学直接分配和调动或从社会各个层面直接录用,没有公务员考试这个说法。下面详细说说公务员这个概念的由来,使大家了解这段历史知识从而对公务员考试的核心理念和精神有一个高层次的认识,对具体的考试也会有更深入的把握。
现代化的公务员制度,起源于英国。19世纪中叶开始的文官制度改革,确立了以考任制为核心的任用制度和以工作实绩为基础的考核制度,奠定了英国公务员制度的制度基础,也奠定了英国现代政府体制的基础。这为英国在国际经济和政治事务达到一个半世纪之久奠定了基础。在英国之后,美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都开始了公务员制度建设,为其建立现代政府体制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
现代公务员制度有很多制度构件,包括录用、晋升、退出、工资激励、权利保障等机制。其在录用方面的特征是,不基于个人关系,而基于个人的才干,通过竞争性的招聘考试。考试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以是地域性的或者部门性的。在晋升方面的特征是,不基于个人关系,而基于个人才干和业绩,业绩优秀者得到适当的奖励。这样,公务员可以长期保持工作的激励,不会过多地考虑取悦于上级或者有权优势的领导人。在工资制度方面的特征是,其工资一般在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之上,并且上下级之间有相当的差距。高级公务员与低级公务员工资差别较大,可以吸引高质量的人员,并将重要人才集中到薪金较高并且具有战略性的人员。其核心特征是不任人唯亲,通过竞争性的录用、晋升和富含激励的制度确保用人唯贤。
在中国,人事制度也是中国的核心制度。在1993年正式施行公务员制度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干部制度。干部制度基本上是一种身份制度,也就是说整个社会分成两种人,一种是干部,处于治人者的位置;一种是群众,处于治于人者的位置,包括工人和农民。一个人一旦取得干部身份,就拥有了与这一身份相关的名誉、地位和福利待遇。除了身份制特征之外,干部制度还有如下特征:
缺乏具体的管理制度。人员任命基本上实行委任制,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任命干部,一旦任命,只要不犯严重错误,就终身享受干部待遇。选拔任用由少数领导决策,组织部门负责实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否则就是论资排辈。干部考核只有定性标准,缺乏定量化标准,重视政治标准,忽视业务考核。干部管理缺乏基本的法律规章制度。录用、考核、退休、工资福利、公务员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缺乏具体的管理制度。
干部外延广泛。它不仅包含国家机关除工勤人员之外的工作人员、国有企业除工人之外的工作人员,还包括政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组织的工作人员,甚至还包括寺庙中的工作人员。这一制度状况适应计划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和政治高度一体化的需要,因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与企业、政府与政党、政府与事业单位、政府与社会组织,实际上都处于一体化的状态,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与政党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人民团体等社会组织工作人员都是一回事,都是由国家任命、其工资由国家统一支付,都在为国家工作。
1979年末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开始完善和发展干部的选拔、录用、任免、考核、轮换等制度。自此开始,逐步建立了正常的离退休制度,打破了终身任职制,实现新老干部交替正常化;打破干部任用的单一委任制模式,实行委任、选任、考任等制度。在考核制度方面也有了新的尝试。这些实践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并且开始让公开、公平、竞争、考核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干部人事制度的封闭管理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变,开始向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鉴于粗放式、千篇一律的干部制度已经跟不上实际发展需要,因为随着城市经济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启动和深化,对国有企业、人民团体、事业单位、政治组织和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有有必要进行分类管理。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可以针对国家行政管理效率的需要,建立现代化的公务员制度,从而保证国家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活力。
1992年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干部制度改革也遇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因为市场经济改革,必然要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也必然要充分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在这种情况下,大一统的干部制度显然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对干部进行分类管理,建立公务员制度,已经是大势所趋。
在这一背景之下,在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干部人事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1993年4月24日国务院第二次常务会议通过、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令第125号发布,199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自此开始,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在此基础上,国家人事部还进一步出台了很多重要规章,其中重要的有《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奖励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辞职辞退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申诉控告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任职回避和公务回避暂行办法》、《国家公务员培训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职位轮换(轮岗)暂行办法》和《公务员申诉案件办案规则》等。《暂行条例》和这些暂行规定,奠定了中国公务员制度录用、考核、奖励、晋升、培训、交流、回避、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以及公务员权利、义务、工资保险福利、需要遵守的纪律等制度的法律基础,国家公务员管理无法可依的局面基本得到了改变。也正是从1994年开始,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务员考试,不过范围很小,尚未全国普及,考试模式也与目前大不相同,基本属于探索实验阶段,当然,考试也受到当时尚未完全理顺国家用人的相关制度的现实影响。


公务员考试的考试科目沿革
早在1989年,最早的公务员考试就在中央国家机关的部分单位开始举行,那时,公务员考试叫做“中央国家机关补充工作人员考试”,主要是针对个别部、委、办、局举办,不是全国统一考试。1989-1993,考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占10%)和公共基础知识(占90%),当时,对于能力的考查还在其次,而死记硬背式的公共基础占据90%的分数(主要含哲学、毛概、邓论、政治经济学、法律基础、行政管理、文秘知识等)。
1994年-2001年:1993年起我过正式开始实施公务员制度,公务员考试也从1994年正式开始,1994的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公共基础各占50%,哪个申论考试还没有发明出来。
2002年-2006年:2002年开始,国家公务员考试取消了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分为A、B类,A类增加了一个新的考试科目,就是现在大家感觉到难对付的申论,2004年的考试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分为甲、乙类,2005年,对应公务员法的实施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分为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行测分一、二类。2006年最大的变化是行测取消了多年了考察常识的内容,把考察应知应会的知识改为主要考法律(参见题型分析表),这一年,申论的变化也很大,最明显的变化是所给材料的字数和篇幅扩大很多。2007年最大的变化是常识部分全部考法律知识,题目数量增加到了140道,这是前所未有的数量。
总的来说,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是顺应公务员制度建设和公务员法的必然产物,公务员考试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工具和手段,大量借鉴了国外GRE、MBA、MPA和国外政府用人选拔考试的模式和内容,一改以往我国各类考试注重死记硬背式的政治和强调英语成绩的风气,而是改为人才测评的思路,走素质考查的道路,考试内容、方式向考查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过度,逐步减少了死记硬背的知识考查,公务员考试不再是考试型人才的天堂,而是青睐于各项综合素质优秀的考生,这种考试模式的转变也将引导我国教育模式和学习思维、方法的转变!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可能感兴趣
省部重点实验室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公务员考试入门:报名备考必看的考务知识
“公务员考试”是指从了解该项考试的政策开始,一直到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整个考核过程,其中起关键作用的环节是公共科目笔试环节。
  当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合格人数达到105万人时,却有超过1/4的人没有缴费。这些人为何在机会面前望而却步。与其中一些人交谈过后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公务员考试”还不太了解,就匆匆的报名了。

  一般的考生在谈及“公务员考试”时,都局限于对于该项考试的狭义理解,即每年11月底或者12月初举行的“公共科目笔试”。但其实广义的“公务员考试”是指从了解该项考试的政策开始,一直到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整个考核过程,其中起关键作用的环节是公共科目笔试环节。一般来说,从了解公务员考试到最终成为公务员,需要经过六大环节。

  (一)了解公务员考试

  对于公务员考试既要有政策方面的了解,又要有备考策略的了解。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公务员考试,在进入21世纪之后,该项考试趋于成熟和稳定。每年都会在10月份国庆过后发布招考公告,一般来说公共科目笔试时间都在11月底(11月的最后一个周日),如果遇到其他较为重要的会议或者活动,可能会推后到12月初举行(如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就是在12月初举行的)。这里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的是,每年年底举行的考试都是下一年度的公务员考试,比如2009年11月底举行的公务员考试就被称为2010年公务员考试,这点对于考生选取参考书和教材尤为重要。

  另外,目前的公务员考试可谓“琳琅满目”。考生要区分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地方公务员考试。文中提到的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其招录机关为中央国家机关;与之相对应的是各地公务员考试,包括省级公务员考试、市级公务员考试甚至地区、县级公务员考试,主要区别是招录机关。而这些形形色色的公务员考试时间一般来说都不大相同,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取允许自己报考的多个公务员考试参加。参加考试次数越多,实战练习的机会也就越多。

  在距离考试还有半年的时间时,考生完全可以着手开始进行公共科目笔试的准备工作了。在材料上,最佳的备考练习题就是历年真题,正所谓“从真题中来,到真题中去”。选取参考书时,可以将书店中的多种参考书放在一起横向比较,看看哪一本的讲解最到位,那么这本参考书的价值更大。在练习历年真题时,更推荐“横向练习法”,即将不同模块分开进行练习,而不是按照年代来进行练习。换句话说,目前市面上的参考书都是按照“编年体”来进行编排的,而我们练习时要按照“国别体”的方式来进行练习。在练习时,最需要注意的题目是做错了的和不会做的题目。这些题目才是最终的提分点。另外,在练习时要注意反复,特别是对于错题和不会的题目。对于参加地方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来说,除了地方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之外,国家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也必不可少,因为地方公务员考试中出现过大量国家公务员考试原题。

  (二)报考

  在每年的10月中旬进行报考时,有不少考生被报考流程整的焦头烂额。其实公务员考试报考阶段只需要着重注意三方面的内容,一般来说报考就会顺利通过。每位考生每次公务员考试只允许报考一个职位,类似于上世纪90年代的高考,而且公务员考试只有“第一志愿”。一旦报考成功,那么“志愿”就不能更改。

  第一方面,职位对于学历、学位、专业的要求。对于“专业”的要求最为复杂,如果考生不清楚自己是否符合专业要求,那么可以拨打咨询电话进行咨询。

  第二方面,职位对于政治面貌的要求。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开始就有一半职位要求是“中共党员”,这里特别指出,只要是预备党员,也可以按照党员身份进行报考。

  第三方面,职位对于工作年限的要求。有很多人传言公务员考试不允许应届毕业生考试,这个传言是不负责任的。目前来说,确实有一半的职位要求具有两年或者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但从实际角度考虑,完全禁止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参加公务员考试,无疑对于我国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会产生进一步压力。

  如果以上条件都符合报考职位的要求,一般来说报考就会顺利通过“资格审查”。一旦资格审查通过,那么考生就不能够再更改报考职位。如果资格审查没有通过,则会收到“请更改个人信息或者选择其余职位报考”的建议,特别强调在报考时不要填写任何虚假信息。有些考生为了能够报考某个自己喜欢的职位,填写了虚假个人信息,这样做虽然能够顺利报考,但是即便是面试通过,最后的组织考察也不会通过。

  (三)缴费及打印准考证

  有一部分考生不注意报考流程,错过了缴费或者打印准考证的时间。缴费是确认报考的重要步骤,只有缴费之后,系统才能生成准考证。大约在考前20天左右,需要登陆系统利用电子银行进行缴费。每年的电子银行并不相同,但是每年都可以通过工商银行的电子银行进行缴费。大约在考前10天左右,可以在报名网站找到准考证的电子版进行打印。

  特别强调的是,由于每年的政策、考试时间不同,缴费、打印准考证的时间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些时间会在每年的招考公告中详细写明,请考生仔细阅读招考公告。

  (四)公共科目笔试

  每年公务员考试最引人关注的环节就是公共科目笔试,它也是各位考生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敲门砖”。对于公共科目笔试,有三种对待方式是不正确的。

  一种是完全不备考,只是进了考场试试看。在几年前,公务员考试规模还比较有限的情况下,由于竞争并不像现在这么激烈,因此有一些“高智商”的考生“裸考”,考分还很高。但是在目前1.75%的低录取率的竞争状态下,这种情况便极少发生了。这类考生往往输在心理上,这类考生大多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考试,不想付出则有回报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考生要做一定量的备考才能进入考场。

  另一种是做完一、两遍真题便束之高阁。这样做完全就是浪费时间,与前一种不备考的考生没有太大区别。这类考生走入考场的状态往往是“以前会做的题现在也还会做,以前不会的题仍然不会”,与不备考相比较起来没有任何提高。

  还有一种是面对公务员考试忙的焦头烂额,把所有练习题都做透。这类考生虽然在态度上非常认真,但是方法不对,这样做的结果是事倍功半的效果。练习要做,但并不是所有与公务员考题相关的练习都要做,特别是现在的练习题市场存在鱼目混珠的现象,考生很难分辨真伪,有很多人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考试中并不涉及相关内容。在这里特别指出,目前市场上还有不少参考书写着《公共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跟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常识判断”部分有很大区别,而《公共基础知识》也仅在个别地方公务员考试中考查,比如内蒙古公务员考试,如果没有特别要求,考生完全没有必要过多研究《公共基础知识》的内容。

  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区别于之前连续2年的公务员考试,在考试大纲中有两方面改变值得关注,这两方面改变都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部分的内容。

  首先是行测五个模块的顺序有所改变。以前五个模块的顺序依次为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资料分析。2009年考试中这五个模块的顺序变为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然而模块顺序的改变,对考生的影响并不大,因为在实际解题中,考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顺序进行解答,不要受试题顺序更改的影响。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改变,就是常识判断模块考查的内容的改变。2007、2008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模块25道题全部考查法律常识,而在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25道题中只有7道题涉及到法律相关内容,其余18道题主要涉及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的常识。

  考虑到我国的公务员考试政策一般来说会有一定的延续性,因此在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很可能会延续这两方面的变化,即模块顺序的变化和常识判断模块内容的变化。

  (五)面试及专业科目笔试

  目前我国面试采用的方式叫做“比例竞争制”。每年的公务员考试会公布一个分数线,达到这个统一划定的分数线的考生才有可能会进入面试,但并不是所有的达到该分数线的考生都能进入面试。由于一部分职位的报考者很多,因此公共科目笔试高分者也很多,为了避免组织面试的混乱,采取择优录取的原则,即按照1:3、1:4或者1:5的比例,选取分数排名靠前的考生进入面试。如果某职位招录3名公务员,按照1:4的录取比例进入面试,那么报考该职位的考生公共科目笔试达到国家统一划定的分数线且排名在前12名者将会进入面试。

  “结构化面试”仍然是目前面试采用的主要考核方式。结构化面试,也称标准化面试,是根据所制定的评价指标,运用特定的问题、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严格遵循特定程序,通过测评人员与应聘者面对面的言语交流,对应聘者进行评价的标准化过程。公务员考试的结构化面试共有七项测评要素。

  第一,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归纳、演绎等推理过程准确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以解决问题。

  第二,人际关系能力:能够为达成工作目标建立或保持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或人际网络。

  第三,主动工作能力:能够在工作中发现或创造新的机会,做要求之外的事,这些行为将提高工作绩效或减少潜在问题的出现。

  第四,计划组织能力:能够根据目标对自己、他人、部门的活动做出计划,调配资源,并对冲突各方进行有效调节。

  第五,应变能力:在有压力的情境下,思考、解决问题时能够迅速而灵活地转移角度、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第六,言语表达能力:针对不同的听众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以言语的方式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以便于听众接受。要求用词准确,表达刘畅,有感染力、说服力。

  第七,举止仪表:穿着得体,能始终保持头脑清醒,行为表现起伏波动少、不失分寸。

  其中,综合分析、人际关系、主动工作、计划组织、应变等五项要素设题考查,每道题对应一项主要测评要素。但考生的回答表现也可能涉及到其他测评要素,这由考官灵活掌握。言语表达、举止仪表两项要素不设题考察。考生在这两项要素上的得分,要根据其在面试中的总体表现加以评定。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近年公务员考试中新兴的面试考核方式。领导小组讨论是评价中心技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测评技术,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考生进行集体面试。它通过一定数目的考生组成一组(5至7人),进行一小时左右时间的与工作有关问题的讨论,讨论过程中不指定谁是领导,也不指定受测者应坐的位置,让受测者自行安排组织,评价者来观测考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辩论的说服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是否达到拟任岗位的要求,以及自信程度、进取心、情绪稳定性、反应灵活性等个性特点是否符合拟任岗位的团体气氛,由此来综合评价考生之间的差别。

  专业科目笔试并不是所有职位都要考查的内容,只有《招考简章》公布的需要进行专业考试的部分职位,才进行专业科目考试,考核范围将会在考前通知考生。

  (六)体检、组织考察、任前公示

  如果考生能够在面试环节中脱颖而出,那么可以说80%已经踏入了公务员的队伍。剩下的三项考核内容,只要按照既定流程进行即可,在本文中不再赘述。

  本文主要向备考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展示了公务员考试的注意事项以及考试流程,这些内容不仅适用于国家公务员考试,还适用于地方公务员考试。

  目前离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还有大约半年的时间,建议各位考生在目前公务员考试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尽早动手备考,以便能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省部重点实验室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公务员考试的组织和实施(新考生请详细了解一下)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的去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企业,占据大多数,二是国家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用人,企业用人建立了完善的招聘录用和社会人才服务体系,这个功能是由各级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市场和人才服务中心完成,目前也有一些企业类的人才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第二类是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目前公务员录用全部实行凡进必考、公开按程序考试录取的制度,事业单位目前也已经实行了凡进必考,但组织的规模和规范性以及考试难度均不及公务员考试。
(1)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招考对比分析
省部重点实验室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历年中央公务员考试的各考试科目深度分析
注:

    1.表二中“其他”是指法律常识中法理学、法制史等法律领域所涉及个别试题。

    2.以上两表格中的数字均代表题量而非分值。   

    通过对以上两表格的分析,可以大致地归纳出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常识判断部分命题规律及其趋势:

    1.常识判断试题以考察考生的法律常识为主

    常识判断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侧重考查考生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

    2.试题灵活,从识记型走向应用型,难度略有提升。

    从2006年开始,常识判断逐渐摒弃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型考查方式,更加侧重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且出现对多个知识点同时考查的趋势。试题难度加大一方面体现在考查方式上上升为对知识点理解、运用的考查,另一方面体现在试题本身的难度,比如试题阅读量的加大、运用案例材料的形式来设置题干等,导致试题本身进一步复杂化。

    3.常识判断部分涉及某些重点常识领域

    常识判断尽管涉及面非常之广,给人繁杂的感觉,但仍存在重点与非重点的区分,往年考查过的知识点在之后的考试当中可能会以新的素材得以再现。常识判断考查的都是作为公务员来讲应该掌握的基本常识,然而这些常识也存在主次之分。比如法律常识部分,关于国务院行政法规制定主体的考查,就有多年重复考查的现象。另外,考查近年来试题,对当年时政的考查是一大重点。
省部重点实验室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掌握题型变化,知己知彼决胜公考

公务员考试从中央到地方,从国考到省考,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掌握近年公务员考试的考情变化有利于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抓住重点。知鸟教育辅导专家姬雪松教授指出但凡考试,就会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而清楚的了解这些命题规律,则能帮助考生稳住心态,复习的过程避免由于焦躁而盲目。知鸟教育辅导专家姬雪松教授将从历年考情、命题规律两方面为考生分析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助考生一臂之力,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历年考情分析

  2000年和2001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不分类,只有一套试卷。

  2002~2004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分为A、B类,A类和B类在题型、题量、难度等方面有所不同。根据职位要求,A类强调政策性,B类强调操作性。

  2005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分一类和二类,中央党群机关、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及部分中央垂直管理机构中的省级机关和直属机构,部分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考职位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中央垂直管理机构地(市)以下所有机关及部分中央垂直管理机构中的省级机关和直属机构,部分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考职位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二。

  2006年,报考综合管理类职位的应试者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报考行政执法类职位的应试者参加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二的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二在题型、题量和难度等方面有所不同。另外,根据两种职位的区别,所对应的考试侧重点、难易程度也有所不同,这都是根据职位要求而设置的,体现了不同岗位所应具备的某种素质和能力要求,力图摆脱“高分低能”的考试弊端。

  2007~2009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不再分一、二类,不论是报考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还是行政执法类的职位,所考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一致的。

  二、命题规律分析

  1.题型、题量基本稳定

  根据历年试题统计表可以发现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试题题型一直由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五部分组成。虽然每年各题型顺序和所占的份额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基本题型相对稳定,变化不大。在试题题量方面,题量是135道题左右(2007~2009年为140道),答题时限为120分钟,平均每道试题0.9分钟左右。相对来讲,试题题量大、时间紧、要求高。

  2.试题难度逐年上升

  知鸟教育辅导专家姬雪松教授指出在试题难易度上,整体趋势是逐年加大。试题难度加大,要求应试者要在考前做系统地复习,认真备考,才能应付公务员考试。

  常识判断部分近几年中央考试没有多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均为单项选择题,表面上看降低了试题难度,实质上,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2007年和2008年中央行测的常识部分均为法律常识,2009年中央行测考题的常识部分测查内容涵盖了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当然还是侧重考查应试者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在考查内容上,2009年的常识判断部分最大特点是结合时政问题对应试者进行了考查,例如:2009年中央试题第1题,结合北京奥运会,考查了“和”蕴含的思想,以及儒家思想;2008年发生了几起突发性事件,而2009年中央试题第25题,考查了应试者对2007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理解,等等。在考试侧重点上,由对知识点的识记性考查,转变为对知识点的理解性考查,这在无形之中也相对地加大了试题的难度。

  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2004~2006年只考查片段阅读,试题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在选项设置上增强了选项的干扰性,应试者只有深入思考才能选出正确答案。在2007~2009年增加了选词填空部分。

  判断推理部分所占比重比较大,形式富于变化,选项之间的干扰性强,不熟悉这一部分,会使应试者摸不着头脑,很容易失分。

  数量关系部分难度提升比较明显,只有在掌握各种类型试题解题方法的基础上,才可能在短时间做完这部分试题。2008年增加新形式的数字推理,增加了考生思维转换。2009年又取消了新形式的考查,但题目难度没有降低。

  资料分析部分形式上为文字资料、统计图和统计表,或者是文字资料和统计图或统计表的结合,综合资料分析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计算量上有加大趋势,要求应试者适应时间紧、计算量大、计算数据重复使用的情况。

  3.试题设置灵活

  虽然历年试题的题型基本稳定,但具体到每种题型的内容上却有部分变化。知鸟教育辅导专家分析具体如下:

  常识判断部分,2007年和2008年均只考查法律常识,2009年涵盖了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的常识。言语理解部分,2002年和2003年都有短文章阅读,而2004~2006年考的全是片段阅读,2007~2009年考的则是片段阅读和选词填空,其中2009年将选词填空放到了片段阅读的前面;而听力理解只在2004年出现了一次。数量关系部分,2004年取消了数字推理,但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又重新将其纳入大纲。判断推理部分变化较大,图形推理几乎每年都会变换出题方式,演绎推理部分在2007~2009年均为逻辑判断,虽然内容变化不大,但考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机械推理只在2002年B类试卷中出现过;事件排序2000年和2001年考过,隔了三年又在2005年重考,2006年又取消;2006年开始考了一个新题型——类比推理;2008年类比推理出了两种新的命题形式——双重类比推理和多重类比推理。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虽然每种题型和考试侧重点有所变化,但是其出发点是对应试者能力的考查。试题内容也以考查应试者能力为主,不强调死记硬背地学习,而以掌握技能和拓展能力为主。
省部重点实验室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考生备考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报考人数这个表面现象分析,国家考试的竞争形势是比较激烈的。但实际上,考生由于受到各种干扰,导致复习不到位,准备不充分,能够形成有效竞争的人数不足20%,即真正具备了争夺这些职位的实力的考生并不多,其中有很大部分考生是参加过第二次或第三次参加考试。影响考生充分准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准备时间不足
多数考生是招考公告发布后开始了解公务员考试,大部分人是在报名通过后才开始买书复习,复习时间仅有一个月左右,行测(除法律外)和申论,对所有第一次考试的考生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内容,从未接触,所以复习也有一定难度,有的部分考生还需要准备专业课,加上在校生正值期末考试、四六级考试以及大型毕业生招聘会举办期间,考生可以使用的复习时间非常少;在职的考生限于平时工作的压力,复习时间也同样不宽裕。时间少的原因,一方面是考试机关留给考生的时间不多,公告发布到考试一般最多2个月,这和公务员考试作为人才素质测评工具的本质是一致的,人才测评并不希望考生事先准备,而是希望测试其未经专门训练即具备的潜能。另外一方面,和考生复习启动较晚有关,只有考试公告发布了甚至报名成功了才开始看书。很多考生认为公务员考试是背诵的内容居多,害怕早复习早忘记。这些复习思路都是非常不正确的。
解决办法:及早开始复习,不必等待公告、大纲发布,也不必等待新版本教材发布,可以先使用去年版本复习,待新版本出来后再做校正。
2、
对复习重点、难点认识不够
多数考生对考试到底考什么,考试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并不了解,或者没有做过认真的考试分析,加上社会上一些机构宣传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要靠平时积累,短期无法复习,(主要指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言语理解与表达这些内容无法短期提高),而基础知识可以凭死记硬背短期突击可以提高分数,这就导致很多考生把复习重点放在了基础知识上面,而忽略了其它分值。
3、
对复习用书判断失误、选用失误
泛滥的原因主要是这些教材成本低,是非专业人员以网站资料为主拼凑而成的,错误很多,没有系统规律总结,关键是编书作者的水准低,选用题目都是简单的,考生复习的时候感觉好,因为作题顺利,但到了考场却发现书上的题目和考试根本不是一个档次。这种教材一个显著特征是到处是假的东西,内容假,印刷粗糙,纸张质量差,影响视力,编书的机构号称“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命题研究组”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教材编写组”“国家人事考试命题研究中心”,实际上这几个机构都是子虚乌有,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书在外表上做文章,赠送光盘、网站卡,实际上光盘内容和网站内容很低劣,很多考生在这个方面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才知道上当;这样的教材因给书店3折的进价,书店以75折销售,利润极高,所以书店经理一般向考生大力推荐。考生对这类低价教材、以及书店极力推荐的国家版教材要保持警惕。还有很多北京的一些出版社的国家版本,基本都是这个模式,内容、质量都不足以用以备考。

备考策略与复习方法分析
1、 找到重点与难点,做针对性准备
国家考试和北京市考试的笔试阶段现在只考行测和申论,不涉及专业课,另外,中央的考试,常识判断部分全部考查法律,北京市的基础知识部分考查公共知识。两个考试的试题数量、难度、类型、侧重点这些微观细节有所不同,所以复习和准备方案核心一致、但要注意细节(考试成功与失败的的差别就在丝毫之间)。
行测部分最容易拿分的是资料分析部分,其次是常识判断和言语理解与表达,这三部分多数考生都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分数,拉不开差距,但每年都有大量考生因为试卷将资料分析安排在最后,考生按照顺序答题的话,如没有把握好时间,最后就可能没时间做资料分析这部分题目,是非常可惜的。考生应首先做这两部分题目,拿到“基本分数”。这三部分拉不开差距,考生复习准备也相对容易,不是复习重点和难点。行测部分的判断推理和数量关系是行测的核心和灵魂,是最难的部分,也是考生必须攻克的难点,这两部分是考生拉开差距的重点部分,也是复习的难点。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言语理解与表达,这四部分题目的规律性较强,题型比较明确,只要研读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李永新、邓湘树、张永生主编的教材,拿到高分是有保障的。
申论应是和行测同样重要地位的课程,历年考生在申论方面得分不高,普遍在40-50分左右。这和考生对申论认识不清,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以及复习训练方法不得当有关系。
总体而言,考试复习进程应注意以下几点:
2、及早开始复习,对重点内容予以重点保障
复习时间的多少决定复习所用的策略,也决定复习质量,的高低。多数考生是距离考试1-2个月开始复习,总体复习时间偏少,内容多,难度高,竞争激烈,很多考生第一次参加,对公务员考试各个科目认识不清楚,走了很多弯路。
应把握的一个原则是,根据时间多寡决定复习重点次序,时间少的话,应坚决放弃一些单位时间复习收益少的内容。对于容易拿分且花费时间不多的资料分析和言语理解部分应首先解决掉,其次解决最核心最难的判断推理和数学运算,然后是申论,最后是基础知识。
3、选择好的教材是成功的一半
(1)看页码数量:考试难度在加大,考试方式侧重点都在变化,好的书都会加强修订力度,对考试内容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书的厚度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遍著者的实力和水准。这种页数上的差距不是表面的纸张多少之差,而是说明了研发实力与水平上的巨大差距。
(2)看有无原创内容,凡是无原创内容,只是在人民日报版基础上改头换面的,抄袭、模仿李永新系列教材模式的都是拼凑之作。
(3)看内容更新程度:凡是基本无修改,匆忙推出新版的都是无研究实力的体现。

(4)不要被误导:网上流传的某机构负责人“一定红”发布的所谓《“三招”选定最好的公务员考试教材》一文存在极大误导,“看版次(印次)”,其实根本无法判别优劣,就如该机构自己出的教材一样,2008版和2007、2006版基本无实质改动,改动的数量也极小,(对比2007和2008版即可知),为了抢占上市先机就匆忙上市,这样的教材改一万次版又有何用?而该机构这样宣传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这样暗中祸害考生做宣传准备。考试的难度、内容每年都有重大变化,书籍无实质修订出新版干什么?
(5)看价格:一般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研究出来的教材,其折扣不可能很低,目前大多数教材批发价只有2-3折,这样的折扣如果除去印装成本后,不可能有研究成本投入,这些机构的教材不在质量上下工夫,妄图通过极低的低折扣收买书店老板为其推销。教材选不好,会从一开始就落后,考试成绩将受到极大影响。
4、参加真正有研究、有深度和难度、有针对性的辅导班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