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求助】电动进样情况下进样量的计算

浏览0 回复6 电梯直达
nini2006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电动进样情况下进样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μa为样品的电迁移率,μEOF为电渗流,r为内半径,L为毛细管总长,Uinj为进样电压,tinj为进样时间,ca为分析物的摩尔浓度。)




由公式可见,样品的迁移率是计算的关键。问题是,进样时候样品的迁移率和分离时候的迁移率是不一样的,因为进样电压和分离分离电压通常不同,且进样时候毛细管的一端是泡在样品里的,而分离的是候,毛细管两端都是泡在buffer里的。所以我觉得用于计算进样量的迁移率应该在进样条件下测定。



对于进样条件下测定迁移率,我有如下推想:由于进样时间通常只为几秒,如果要测定进样条件下分析物的迁移率,必须在进样电压的条件下并且毛细管一端泡在样品瓶里,长时间分离,直到分析物出现。但另一个问题是,样品毕竟不是buffer,没有缓冲功能,随着电解质的流失,毛细管进样端附近的电解质浓度逐渐下降,导致分析物的迁移率也会一直下降,换言之,分析物的迁移率并非恒定。由此可见,在进样条件下测定分析物的迁移率并不可行。。。。。




那肿么办????电动进样情况下分析物的迁移时间到底该如何测定????


该帖子作者被版主 wy200717225积分, 2经验,加分理由:谢谢分享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可能感兴趣
wy20071722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对于给定的离子、介质和温度,迁移率是常数。

v=uE

v是速度,u是迁移率,E电场





f为摩擦系数,q电荷,η介质黏度,R离子半径

所以你可能受影响的是介质黏度。

相对整个管的液体介质黏度的变化是很小的,所以是不是可以忽略?这样的话就可以不用单独测了。

你公式中出现了(ua+ueo)

表观迁移率ua=ue+ueo

ue是离子迁移率,ueo是电渗迁移率

表观迁移率ua=lL/(tV)

l是有效长度,L是总长,t是总长,V是电压。

这样就可以跳过离子迁移率直接算表观迁移率了,这样是不是更简单些?
该帖子作者被版主 nini20063积分, 2经验,加分理由:应助
赞贴
0
收藏
0
拍砖
0
2014/7/8 19:12:27 Last edit by wy20071722
nini2006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wy20071722(wy20071722) 发表:
对于给定的离子、介质和温度,迁移率是常数。

v=uE

v是速度,u是迁移率,E电场





f为摩擦系数,q电荷,η介质黏度,R离子半径

所以你可能受影响的是介质黏度。

相对整个管的液体介质黏度的变化是很小的,所以是不是可以忽略?这样的话就可以不用单独测了。

你公式中出现了(ua+ueo)

表观迁移率ua=ue+ueo

ue是离子迁移率,ueo是电渗迁移率

表观迁移率ua=lL/(tV)

l是有效长度,L是总长,t是总长,V是电压。

这样就可以跳过离子迁移率直接算表观迁移率了,这样是不是更简单些?


匿了几天,终于有人回复了,鸡冻啊~~~~~~~~~~~

谢谢你的讨论~有很多启发性的东西。

不过,电动进样本来就不需要考虑粘度的,流体力学进样才需要考虑。

另外,样品迁移率的计算我用的是以下这个公式:



Ld指毛细管进样端到检测窗口的长度,Lt指毛细管总长度,tm指样品的迁移时间,tEOF指电渗流的迁移时间。)

由公式可见,只要测出样品和电渗流标记物的迁移时间,迁移率就可以计算出来,进样量也就出来了。现在纠结的点在于,样品的迁移时间该如何测,是在分离模式下毛细管两端泡在buffer里测,还是在电动进样的条件下一端泡在样品里另一端泡在buffer里这样测。。。。

如果用你说的公式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wy20071722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nini2006(nini2006) 发表:
原文由 wy20071722(wy20071722) 发表:
对于给定的离子、介质和温度,迁移率是常数。

v=uE

v是速度,u是迁移率,E电场





f为摩擦系数,q电荷,η介质黏度,R离子半径

所以你可能受影响的是介质黏度。

相对整个管的液体介质黏度的变化是很小的,所以是不是可以忽略?这样的话就可以不用单独测了。

你公式中出现了(ua+ueo)

表观迁移率ua=ue+ueo

ue是离子迁移率,ueo是电渗迁移率

表观迁移率ua=lL/(tV)

l是有效长度,L是总长,t是总长,V是电压。

这样就可以跳过离子迁移率直接算表观迁移率了,这样是不是更简单些?


匿了几天,终于有人回复了,鸡冻啊~~~~~~~~~~~

谢谢你的讨论~有很多启发性的东西。

不过,电动进样本来就不需要考虑粘度的,流体力学进样才需要考虑。

另外,样品迁移率的计算我用的是以下这个公式:



Ld指毛细管进样端到检测窗口的长度,Lt指毛细管总长度,tm指样品的迁移时间,tEOF指电渗流的迁移时间。)

由公式可见,只要测出样品和电渗流标记物的迁移时间,迁移率就可以计算出来,进样量也就出来了。现在纠结的点在于,样品的迁移时间该如何测,是在分离模式下毛细管两端泡在buffer里测,还是在电动进样的条件下一端泡在样品里另一端泡在buffer里这样测。。。。

如果用你说的公式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仅仅考虑这个公式本身并不涉及到电动进样的问题,所以只要满足公式本身是不是就可以了?那么按照常规的方法测?个人认为另一端跑在Buffer里面毛细管中溶液的状态是逐渐变化的,很不稳定,所以不能选用。
nini2006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wy20071722(wy20071722) 发表:
原文由 nini2006(nini2006) 发表:
原文由 wy20071722(wy20071722) 发表:
对于给定的离子、介质和温度,迁移率是常数。

v=uE

v是速度,u是迁移率,E电场





f为摩擦系数,q电荷,η介质黏度,R离子半径

所以你可能受影响的是介质黏度。

相对整个管的液体介质黏度的变化是很小的,所以是不是可以忽略?这样的话就可以不用单独测了。

你公式中出现了(ua+ueo)

表观迁移率ua=ue+ueo

ue是离子迁移率,ueo是电渗迁移率

表观迁移率ua=lL/(tV)

l是有效长度,L是总长,t是总长,V是电压。

这样就可以跳过离子迁移率直接算表观迁移率了,这样是不是更简单些?


匿了几天,终于有人回复了,鸡冻啊~~~~~~~~~~~

谢谢你的讨论~有很多启发性的东西。

不过,电动进样本来就不需要考虑粘度的,流体力学进样才需要考虑。

另外,样品迁移率的计算我用的是以下这个公式:



Ld指毛细管进样端到检测窗口的长度,Lt指毛细管总长度,tm指样品的迁移时间,tEOF指电渗流的迁移时间。)

由公式可见,只要测出样品和电渗流标记物的迁移时间,迁移率就可以计算出来,进样量也就出来了。现在纠结的点在于,样品的迁移时间该如何测,是在分离模式下毛细管两端泡在buffer里测,还是在电动进样的条件下一端泡在样品里另一端泡在buffer里这样测。。。。

如果用你说的公式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仅仅考虑这个公式本身并不涉及到电动进样的问题,所以只要满足公式本身是不是就可以了?那么按照常规的方法测?个人认为另一端跑在Buffer里面毛细管中溶液的状态是逐渐变化的,很不稳定,所以不能选用。
进样量的计算必须考虑电动进样还是流体力学进样。电动进样的时候毛细管一端必须要泡到样品里另一端泡到buffer里。。。。那么迁移率按理也应该在这样条件下测,否则环境不一样,测出来的迁移率肯定就不同了。
cpudaxiao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可以借鉴HPLC定量的外标法。分别进几个单位体积(比如1、2、3、5、10倍体积)的样品,做定量标曲,然后考察电动进样条件下的样品量(根据峰面积),相当于反推法吧。经验公式只能借鉴。
该帖子作者被版主 nini20063积分, 2经验,加分理由:参与
nini2006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cpudaxiao(cpudaxiao) 发表:
可以借鉴HPLC定量的外标法。分别进几个单位体积(比如1、2、3、5、10倍体积)的样品,做定量标曲,然后考察电动进样条件下的样品量(根据峰面积),相当于反推法吧。经验公式只能借鉴。
有道理。不过估计不会是直线,不能做线性拟合,可能可以做非线性拟合。好建议,先谢过了!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