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SCI论文课题怎样做才能高效又轻松?

浏览0 回复0 电梯直达
wg_v3023836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为什么别人做课题气定神闲毫不费力?为什么别人看起来学识渊博到令人发指?为什么别人总能找到最有价值的参考文献?为什么别人做的成果分分钟被编辑抢走……究竟怎样做课题才能像“别人”一样高效又轻松?本文从意识的角度,给大家三点做SCI论文课题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sci课题


  【1】“选题意识”最重要,选对研究方向和选题!
  套用西方的“学术职业”概念,我们不妨把职业化的学术科研工作者,大学教师、院所科研工作者等视为“职业学术人”。当我们以职业精神来要求自己做课题时,反而有些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了。
  不少老师同学们在开题前会无比纠结,究竟是应该申请国家社科基金给出的命题课题,还是选择一个压力没那么大的自选课题,或是索性放手一搏去做追逐学术理想的“灵魂课题”?换个角度想一想,把自己当成“职业学术人”,选题就会理性多了。
  首先,职业人的第一目标是创造价值,做课题同样要求能为国家或是本学科带来价值,具体来说是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是学科问题、行业问题、社会问题,还是整个人类发展的问题,总之不能是纯个人爱好,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却无益处;
  其次,职业人要求具备执行能力,做课题同样需要执行力,不能天马行空任我行,须得有能力落笔纸上才可行;
  此外,职业人需要一定的发展空间,做课题同样需要方向清晰、有生命力。选择科研方向和选题意味着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尽管一开始我们很难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规划。
  选择一个有价值、有可行性、有发展空间的课题,称得上是一名“职业学术人”的学术职业生涯生命线。当 我们有了明确的选题意识,基于自身知识积累、科研能力、发展目标,结合导师、同行朋友们的经验教训,反复思辨后所确定的研究课题,在一定时间内会比较符合 自身学术职业生涯的成长路径,就不会有“课题不被人认可要不要放弃、课题太大太难搞不定、课题毫无兴趣没动力”之类的痛苦。
  毫无疑问,“选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离不开我们对课题的长期关注和深度理解。
  【2】“跨界意识”很巧妙,善于整合各类资源!
  很多人忽视了“跨界意识”的重要性。现有的人文社科学科分野大部分形成于十九世纪西方,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很多学科的知识框架和研究视角都跟不上时代发展;此 外,单一学科核心研究领域大多已被人掘地三尺,学术创新空间有限。打破本学科领域局限,积极同相关学科的学者们展开学术交流,在学科与学科的交界处寻找新 的突破点,既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感,还会给你一个旁观者清的高度,与其他学科学者的“跨界合作”更会让你如虎添翼。
  “至2009年的一项统计调查显示,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部类交叉学科达1211门。伴随着社会发展,各类新产业、新现象激增,交叉学科与新社会现象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也正在不断涌现,新学科的涌现呈现一种自组织的结果。”
  把自己培养成为跨学科人才并不容易,但拥有“跨界意识”并不难。
  意识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想让做课题变得高效又轻松,不妨从意识开始。
  【3】“创新意识”很宝贵,挖掘自身学术创新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SCI论文课题具有“学术创新”能力?《复印报刊资料》给出了明确定义,只要满足其中之一则可视为对学术发展有促进作用:
  1)提出新的(或修正完善已有的)学说、理论、观点、问题、阐释等;
  2)提出新的(或改进运用已有的)方法、视角等;
  3)发现新的资料、史料、证据、数据等;
  4)对已有成果做出新的概括、评析(仅指综述文章)。
  仔细看这四个要求,我们不难发现,学术创新并不要求千古无人后无来者式的绝对创新。恰恰相反,学术是一个传承与创新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需要 我们理解和消化已有的学术体系,从中去寻找新的或修正完善、改进已有的学说、观点、视角等。我们不妨把学术创新理解为“挖掘式创新”——完全创新会缺少研 究基础,毫无新意则缺少创新性。
  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学术创新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遥不可及。
        本文源自:莱博医学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可能感兴趣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