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转帖】程津培:创新当自主 为人当自强

浏览0 回复2 电梯直达
醋老西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程津培:创新当自主 为人当自强

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的自主创新观
          
  走上国家科学技术部副部长的岗位之前,留美归来的程津培的身份是南开大学副校长。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带领研究小组从事“离子基键能”和“一氧化氮键能”的研究,并且是该领域国际上最有影响的研究小组之一。他曾简单直观地将“键”形容为两个小球中间的“拉链”,要想把小球分开,就要用力扯断拉链,而需要的力的大小就是键能。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力的表现正如博奕双方在综合实力上的较量。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正确的战略战术,也需要实力、信心,更需要毅力。在程津培看来,科技创新能力就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对于国家制定的科技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程津培有着自己的理解:“我理解为发展中的里程碑,是一种宣言,也是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中的一个亮点。” 
  《孙子兵法》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庙算”就是战略运筹,“庙算胜”就是说在战前要做出胜人一筹的决策。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中国面对世界日趋激烈的竞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一个重大战略的制定,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的选择,并不会毫无争议地形成,“自主创新”之路的选择同样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举世瞩目。2004年,我国GDP增长达到9.5%,总值超过了15.98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5%,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欧盟。有专家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最大的比较优势,就是待开发的国内市场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因此,未来20~30年,我们仍然可以延续市场换技术这样一种过去20 年来采用的主打战略,来支撑中国经济以年均7%以上的速度发展。 

  2003年,在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下,科技部开始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并为此专门组织了一个2000多人的庞大队伍,包括专家、学者、经济界、企业界人士、各个部门的管理专家等。在《规划》的战略研究中,对我们国家未来发展到底是主要依靠自主创新,还是继续依赖引进技术,走市场换技术的路线颇有争论。经济学界、企业界,甚至行业部门的一些同志认为,现阶段投入研发,成本太高,对中国来说不适合。这种观点在科技界内部也有反映,而且逐步形成共识的过程一直延续至今。 

  对此,程津培的态度十分鲜明,他坚信,中国和平发展的命运必须由自己来把握,中国只有坚持自主创新,坚持依靠持续的技术进步才能形成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最终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采访时,程津培算了这样一笔帐:“2003年,我国总计支付专利费350亿美元,大大超过当年全国研发投入的总和。我们卖给国外的销售商一台DVD,32美元,成本18美元。还有13美元是付人家专利费,剩下的1美元才是我们中国人赚的。其他像电视、手机、mp3等白色家电都是类似情况。德国大众公司仅在中国生产它全世界轿车产量中的14%,但它80%的全球利润却是从中国拿去的。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在为它偿付研发的费用,而技术能力的沉淀却不在我国……” 
  近年来,一些现象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几乎所有的药物专利均为发达国家拥有;DVD行业,大批企业交不起国际专利费而纷纷倒闭;汽车制造领域,轿车的国产品牌仅占市场1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知识产权,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 

  事实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目前全世界有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来自于发达国家,他们凭着科技优势以及建立在这种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使其跨国公司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的高度垄断,从而获得大量的超额利润。 

  有人曾对比了当初韩国政府制定的“产业技术创新5年规划”和同时期的中国科技产业发展规划,发现两国在发展领域有70%的内容相同,但同“途”殊“归”。如今,原本在汽车、半导体、高速铁路、核电等重大科技领域比我们晚起步10年的韩国,现在却在这些领域全面领先了中国将近10年,韩国企业的科技竞争力目前已经跻身全球前5强。 

  程津培坦言:“要素拉动型经济也是发展中的一个必然阶段,但是我们头脑中必须十分清楚的是,必须靠自主创新,使我们传统的产业成为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长为制造业的主流。目前,我们许多产业技术仍然主要是靠从国外引进,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达50%,而美国还不到10%,日本仅为5%。我国要想实现中央提出的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就必须使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降到30%以下。而且创新型国家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都高于70%,但我国目前只有40%左右。所以,我们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可能感兴趣
醋老西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全面夯实科技自主创新的根基 

  2005年2月,科技部组织召开了“科技界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座谈会”。有专家比喻说:“‘863’、‘973’的本意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饩拖窠ㄒ欢按笙茫?蠹冶纠词窃谝黄鹂?敖ǚ俊蔽?被幔?峁??趴?啪头⑾郑??腥硕际抢床渭印胺址俊贝蠡岬模?荚谖?镜ノ荒芄环值郊讣洹胺俊倍?纯唷S欣?婢捅硎就?猓?挥欣?婢筒煌?狻8?猩跽撸?谌纹谀谀芄豢吹降某晒?屯?猓??ぴ兜氖露?筒还匦牧恕!?

  其实,不仅仅是在争取国家科技资源上存在这种现象,近年来,在基础研究领域,研究人员各自为战,重复投入,资源浪费的现象也一直很引人关注。在管理上,重短期绩效,轻创新文化建设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主管基础研究的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说:“基础研究有如作物的根,只有精心耕耘,根才会深,有了充足的养分,苗才会壮。我国基础研究正处在茁壮成长的时期,研究水平这些年来有了明显提高。最明显的标志是,过去十几年,我们发表在国际刊物上的文章数量排名从第二十位左右上升到第五位,超过了意大利、法国,在发展中国家位居第一。并且质量也在同步提高,不仅发表文章的刊物档次逐年攀升,而且被同行引用的数目也增加很快。过去我们文章的被引数是在几十名开外,现在已经进入了前十四名,有些学科在被引用数量上已经进入前六名。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是在我们相对较低的投入水平下取得这样的成绩。” 

  程津培同时也谈到,我国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力不足仍然是制约我们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原始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能否持续不断地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命脉。据统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为3200万人,研发人员的总数已经达到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研发投入总额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创新综合指数在世界排名居28位,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创新最关键的是人才,中国其实已有不少优秀人才,但被国际公认,能引领创新方向的大师级领军人才还不够多。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具有活跃的创新思维的人大量涌现,中国的和平崛起才真正有了基础。像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大的经济体量,这么强的发展势头,优秀拔尖人才不足是一个突出的矛盾。” 

  正因为此,同样是留学生出身的程津培对海外的优秀留学人才寄予了殷切期望,他不仅多次呼吁建立国家级多层次的留学人员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基金,重点扶持一批技术新、科技含量高、管理现代化的留学人员开办的企业;尽快建立健全技术交易市场,使留学人员手中的项目能和社会资金实现对接……同时,他也利用各种机会鼓励留学生们回国创业。 

  2005年10月,在旅美中国科学家工程师专业人士协会第十三届年会上,程津培发表了题为“自主创新与中国发展——面向2020年的中国科学技术”的演讲,他说:“未来中国科技的发展将把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加大吸引留学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作为重要内容。中国科技事业未来发展天地广阔,投身其中一定大有可为,也必定大有可为。” 

  程津培说:“虽然在哪里都可以为国服务,每个人的情况也的确不同,但回国无疑是为国服务的最佳方式。生命的价值不光在于有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更重要的是被你所在的社会尊重,在与社会的同步前进中获得事业上的成就感。只有在原本落后但却快速发展的国家,当把自己的力量融于其中,并且亲眼看到国家的发展也有自己的那份贡献时,你才会有这种感受,你才会觉得一切的付出都很值得。” 

  程津培认为,要增强基础研究能力,除了要在人才引进与培养上着力外,还需要在管理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创新。要注重创新环境的培育,允许失败,还要逐步改革科技评价体系,使其不仅能激发专家学者不断创新,而且也能激发普通劳动者的创新热情。比方申报国家科技大奖,过去一直是高学历、高职称科技工作者的“专利”,今后,国家科技奖将不再唯学历、职称。科技进步奖将开辟专门渠道,使在创新和推广先进实用性技术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工人、农民能有机会问鼎国家科技大奖。  

  程津培介绍说,为了有效整合多方面资源,加强宏观协调,减少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国家在制定“十一五”科技规划时,专门建立了基础研究部际协调机制,由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组成,共同制订全国的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这是第一次采用这种联合的方式制定基础研究的发展规划,合作成果——“十一五全国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即将颁布”。 

  今后基础研究的指导思想就是:求真探源、人才为本、双力驱动、重点突破、发展基地、营造环境。基础研究要把原始创新作为主线,把培养人才作为创新的基础。程津培强调说,过去在管理方式上,对科技的支持主要是以项目为依托,今后对人才、基地的支持要大大加强。在项目、基地、人才的支持上要实行合理调配,使国家重点试验研究基地能更高效地开展创新活动,聚积更多的优秀人才,以便能更有力地加强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 

醋老西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人生哲学:不懈努力 享受过程 

  从学成归来的留美博士到南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再到国家科技部副部长、致公党中央副主席,程津培一路走得自信而从容,在别人看起来好像一帆风顺。程津培说,其实在自己几十年的生命历程中,一直没少了坎坎坷坷,但不管遇到怎样艰难的环境,自己都学会了从容面对。他说,人活着,要会享受过程,但在所有的过程中都要十分地尽力。人不能老跟自己过不去,用那些不切合实际的目标难为自己。做人最难的,但又必须做的是学会欣赏别人,正确判断自己。或许正是这样一种心态,使程津培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总会收获很多。 

  程津培说,过去他也曾给自己设想过人生理想,那就是上大学,但命运却让他成了一名下乡知青。在贫困老区山西省平陆县插队时,程津培一门心思全放在如何把农活干好上。平陆的乡亲们过的是靠天吃饭的日子,村里没井,夏天喝的是流到地窖里的雨水,到了冬天,要到100多米深的“沟底”把水挑到坡上来。 

  即便如此,回忆起当年的生活,程津培说:“我们不能说当年自己有多么多么苦,其实当地农民比我们知青苦得多,他们要养家糊口,我们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而且,我们有思想,有文化,可以找到很多乐趣。” 

  上小学、中学时,程津培喜欢拨弄二胡、大阮、小提琴等乐器,没想到这些使他成为知青中的文艺骨干,而且还是小有名气的“乐手”。后来平陆县组建县剧团,程津培被调到了乐队。他和夫人——北京知青黄如,当年剧团里演样板戏的“台柱子”,也因一把胡琴牵起了好姻缘。程津培开玩笑说:“看来这‘享受过程’,也说不定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1978年,程津培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师从高振衡院士攻读有机化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他考取美国西北大学,成为这所大学建校以来第一批来自中国大陆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他的多篇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美国化学会志》,被导师称为自己“最好的学生”。 

  1988年,程津培携妻女回到了南开,又开始了新的征程。回国后,学校开始给他定的职称是讲师。程津培开玩笑说:“当时留学归来是’物稀’,但不贵,我一月工资拿97块钱。”高振衡院士带的和程津培同期的研究生中只有他回国后留了下来,他说;“总得有人回来吧,不能丢下老爷子一个人。” 
  
  那时程津培的主要困难还不在于职称和工资,最让他头疼的是没有实验室和研究经费,多亏了老师们的帮助,借给他一张出国教师暂时不用的实验台。一年之后,系里终于安排给他一间10来平米的实验室,还是由3个不同课题组的老师共用。程津培马上就带着学生把仪器设备安装起来,做开了实验。程津培回到国内的第一项研究是“离子基键能”,回国的第二年,他拿到了第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经费两万五千元,算是“雪中送炭”了。但这笔钱还不到他启动科研所需经费的十分之一。为了能凑齐购置两台研究中必需的基本仪器的钱,程津培学会了“磨嘴皮子”,一改过去光知道做学问,不善于要钱也不屑于要钱的状况,开始到处“找”钱。几年之后,他的研究也开始在国内外崭露头角。 

  直到现在,程津培的键能研究仍在继续,并且在国际上仍很有影响。如今,虽然身居国家科技部副部长之职,但在科研项目的申请上,他却是公私分明,决不假职务之便。他对助手和学生们说,你们别指望我当官就能方便拿到项目,一切都要靠实力说话。他说,要想树立为官的正气,纠风首先要自己带头做好。程津培至今仍是南开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每隔一两个星期,他就会回到南开,和学生们一起开会,讨论学术问题。 

  程津培说,人的一生,很多事情不是自己选择的,比如做学者还是为官。但是如果让我只能有一个选择,那我会选择做个学者。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