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享】CPK基础知识

浏览0 回复2 电梯直达
zjshht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CPK基礎

1999年对公司来说,可定义为OEM品质年,此话怎讲?因为从去年HP的PIGLET开始生产后,陆陆续续接到OEM客户的订单,诸如NEC、PANASONIC、广宇、以及最近的通用、INTEL等等;我们可以从过去的经验与事实,去观察与分析OEM客户非常重视产品的品质管制,认为供货商是产品生产系统的源头或重要的一部份,足以影响产品是否能及时推上市,获得好评的重要关键之一。
因此对于品质管制手法的使用,一直是OEM客户注意的焦点。尤其是制程能力分析(Analysis for Process Capability) 的应用,大家都视为是一新开发产品导入量产阶段的指针,所以本文的主题将针对制程能力分析来进行研讨。
接下来将透过下列几个问题,来切入正题:
  一、制程能力是个什么东西?
  二、制程能力分析在什么时候实施是正确的?
  三、执行制程能力分析前有那些步骤?
  四、制程能力分析的数据要如何评价?
  五、制程能力分析的数据要如何应用?
  六、究竟要量测多少个样品才能计算Cpk?
七、Cpk 是否能监测连续生产之制程?
一、制程能力是个什么东西?
所谓『制程能力』就是一个制程在固定的生产因素(条件)及稳定管制下所展现的品质能力。
那些是「固定的生产因素(条件)」;如设计的品质、模治具、机器设备、作业方法与作业者的训练、作业照明与环境、检验设备、检验方法与检验者的训练….等等皆属之。
什么是「稳定管制」;就是以上因素加以标准化设定后,并彻底实施后,且该制程之测定值,都是在稳定的管制状态之下,此时的品质能力才可说是该制程的制程能力。
制程能力如何表示:
1.制程准确度Ca (Capability of accuracy)
2.制程精确度Cp (Capability of precision )
3.综合评价 (不良率 p )
4.制程能力指数 Cpk
  以上最常用的是 Cpk、Cp、Ca,而 p比较少有人使用。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可能感兴趣
zjshht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1.      制程准确度Ca (Capability of accuracy)
标准常态曲线
(设计规格)
制程常态曲线
(生产实绩)
      凡从制程中所获得之数据(实绩),其 平均值( x ) 与
  规格中心值(μ) 之间偏差的程度,称为制程准确度Ca 
                    X    μ
    Ca=( X - μ )  /  (  T / 2  )
          T= SU - SL = 规格上线 - 规格下线
    ※如系单边公差时,则不适用
由上述可知:
1.平均值( x ) 愈接近 规格中心值(μ) 愈好 (尽量趋近或相等)
2.所以Ca值愈小愈好 (尽量趋近于0)
2.惟群体呈左右对称之常态分布时,才能使用Ca做制程能力
  分析。(单边公差时,Ca为0)
4.正值(+) 时表示偏高;负值(-) 时表示偏低。
2.      制程精确度Cp (Capability of precision)
        从制程中全数检验或随机抽样 (一般样本 n 须在 50 
个以上 ) 所计算出来之样本标准差 ( σx  ),再乘以
√( n / ( n - 1)),以推定实绩群体标准差 ( σ)  。
** ****
* * * * *
*** *
随机抽样
全数检验
计算出样本的σx 
    用3σ与规格容许公差做比较 。
σx  ×√( n / ( n - 1)) 
计算群体的σ
    Cp = 规格容许差 /  3 σ
  =  规格公差 /  6 σ  = ( T/ 2 )  /  3σ   

  由上述可知:
            1.若T > 6 σ 时, Cp 值愈大。(离散趋势都在规格内)
2.Cp 值愈大愈好(尽量大于1以上)
            3.若T < 6 σ 时, Cp 值愈小。(表示目前的生产条件,
              不适合此精密度之产品)
            4. Cp 与 Ca成反比。(Cp愈大愈好,Ca则反之)
3.综合评价 (不良率 p )
      当有些制程的生产实绩为了达成规格之要求,必须Ca
  值与Cp值两者都要很好的情况下,而对整个制程品质之综
  合评价,计算出不良率 p
              S U  X»m    S L
        Z1                Z2
Z1= 3 Cp ( 1 + Ca )….由Z1查常态分配表得P1 %
Z2= 3 Cp ( 1 + Ca )….由Z2查常态分配表得P2 %
p%=P1 % + P2 %
由上述可知:
生产实绩如不能达成客户要求之
(允收批内)不良率,  则必须立即处理, 避免遭遇到退货的危险!!
4.制程能力指数 Cpk
  Cpk是综合Ca和Cp两者之指数,其计算公式:
Ca=( X - μ )  /  (  T / 2  )
    Cp = 规格容许差 /  3 σ
  =  规格公差 /  6 σ  = ( T/ 2 )  /  3σ 
Cpk= ( 1 - | Ca | ) ×Cp
由上述可知:
1.当 Ca = 0 , Cpk = Cp
2.单边规格时,Cpk = Cp
zjshht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二、制程能力分析在什么时候实施是正确的?
        正如前面所提到,制程能力的评估必须要在制程稳定
    后,才能实施,也就是 X-R 管制图 已显示制程在稳定
    的统计管制状态下 (非机遇原因已经被发现,并经过分析
    与矫正,以及防止再发),而且继续保持在统计管制状态
    下。
        因此回忆过去我们所做的,可以发现到一些问题:
1.未先执行管制图以确认制程的稳定性,就径行将所算得Cpk当做『真正』的制程能力。
2.不探讨非机遇原因,只是一味要求算Cpk,而制程并不会随着时间长而稳定。
3.为达成客户要求,只好修改数据,『表面』的Cpk非常『良好』,却冒着被退货的高风险。
4.制程不良率『变异』起伏太大时,只好用人海战术来克服,不断重工,现场人仰马翻。
5.没有因为Cpk不好,而针对『共同因』或『特殊因』, 采取矫正措施。
6.只要算得(尺寸)多,就愈接近事实(群体),就愈能符合客
  户的要求 ??
6.客户有要求算Cpk,才去做?
三、执行制程能力分析前有那些步骤?
1.      确定制造流程 : 确定流程(图),订定QC工程表,列
                出管制之生产条件、品质特性…等。
2.      制造流程解析 : 利用5W1H手法,将制程各作业单元
                的变异因素加以掌握,并可得知制程
                所处的状态。
3.      决定管制项目 : 依制程之生产条件、品质特性、制程
                现况来决定管制项目。
4.      实施标准化  : 订定各项标准,并对相关人员实施各
                项标准之教育与训练。
5.      管制图的运用 : 应先建立解析用管制图,评估管制界
                限,再实施管制用管制图,持续观察
                制程的稳定性与异常矫正。
6.      制程能力分析 : 收集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是否符
                合规格或客户要求,如不能符合,立
                即采取矫正行动。
7.制程之持续管制: 除非有证据显示制程平均值或全距
                  值发生变化,否则仍然使用原管制界
                  限,不能随意修改。
四、制程能力分析的数据要如何评价?
1.制程准确度Ca (Capability of accuracy)
评价等级
分级基准
处置原则
A
        |Ca|£12.5%
作业员遵守SOP操作并达到规格之要求,所以持续维持。
B
12.5%< |Ca| £ 25%
如有必要时,尽可能改进为A级。
C
25%< |Ca | £ 50%
作业员可能看错规格不按SOP操作或检讨规格及作业标准。
D
  50 %<|Ca|
应采取紧急措施,全面检讨有可能影响之因素,必要时得停止生产。
      *对策方法是以制造单位为主、技术/品管单位为辅。
2.制程精确度Cp (Capability of precision )
评价等级
分级基准
处置原则
A
  1..33 £ Cp
甚为稳定,可考虑将规格公差缩小或此制程可胜任更精密之工作。
B
1.00 £ Cp< 1.33
有发生不良品的危险,必须加以注意,并设法维持不要使其变坏及迅速追查。
C
0.83 £ Cp< 1.00
检讨规格及作业标准,可能本制程不能胜任如此精密的工作。
D
    Cp< 0.83
应采取紧急措施,全面检讨有可能影响之因素,必要时应停止生产。
* 对策方法是以技术单位为主、制造/品管单位为辅。
3.综合评价 (不良率 p )
评价等级
总评 (不良率 p % )
A
                P £ 0.44 %
B
0.44 % < P £ 1.22 %
C
1.22 % < P £ 6.68 %
D
      6.68 % < P
注意;
(1)其等级B、C、D须照Ca及Cp来处理。
(2)由于总评是根据Ca及Cp推定不良,其处置是要视
    下一工程或客户之要求。
(3)如不符合客户要求,一定要立即处理,避免遭遇到
    退货的危险。
    4.制程能力指数 Cpk
评价等级
Cpk值
处置原则
A
        1.33  £ Cpk
制程能力已足够
B
1.00  £ Cpk< 1.33
尚可,应再努力
C
      Cpk< 1.0
应加以改善
  五、制程能力分析的数据要如何应用?
1.对设计单位提供基本资料:使其了解制程能力,从设计
                        面解决问题。
2.分派工作到适当的机器上:决定一项机器设备能否满
                        足要求。
3.用来验收全新或翻修调整过之设备:
                        利用机械之能力安排适当工
                        作,使其得到最佳之应用。
4.选用合格之作业员:剔除不合格人员或再施予教育和训
                    练。
5.选择适当之工作方法:建立标准化SOP
6.根据规格公差设定设备之管制界限:为获得最经济、最
                                  稳定之生产。
7.当制程能力超越公差时,决定最经济之作业水准:
(1)制程能力较公差为窄时,用于建立经济管制界
    限。
(2)制程能力较公差为宽时,须调整一适当中心值,
以获得最经济之生产。
8.找出最好的作业方式:建立最具价值之技术情报资料。
  六、究竟要量测多少个样品才能计算Cpk?     
          之前我们已经讨论到,制程能力的评估必须要在制
      程稳定后,才能实施,也就是 X-R 管制图 已显示制
      程在稳定的统计管制状态下 (非机遇原因已经被发,并
      经过分析与矫正,以及防止再发),而且继续保持在统
      计管制状态下。
          要多少个样本数才能显示出制程的稳定性?理论
      要求最好有 25 个以上的样组,才具代表性。请大家注
意!这里所提到的25 个以上的样组数是针对管制图而言,并不是指Cpk。
所以只要能了解制程的稳定性,即使 n =2 ~ 5
也能计算Cpk,但是唯一前提是必须先用计量值管制图,来持续观察制程稳定 (必要时采取矫正行动)。
以上所探讨的角度,是从产品制程上出发,若是谈论到单一的模具、机器、设备….等等,个人建议是
连续取样 100pcs来计算。
如果所有生产条件相同,为何第一次与第二次的Cpk会有差异?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重点….
  七、Cpk 是否能监测连续生产之制程? 
请看下列的示意图,复习一下抽样的概念:
※※ ※ ※※ ※ ※※※ ※ ※※ ※ ※ ※※※※※※※※※※※※
第一次抽样的样本:※※※※
第二次抽样的样本:※※※※
假设同一量测员,采用随机抽样的手法,抽样区域可能落在群体上,不同的位置,自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只要结果是在规格内我们都会允收。当然以少数样本的成绩代表群体的真实面貌,会有风险;如好批误判坏批,坏批误判好批。(如何避免风险?这不是现在要谈的主题,所以不再深入探讨,回归正题。)
这里所要表达的是,在制程稳定下,抽样实值有变化是属于正常现象,只是我们自己了不了解这个『变化』,究竟是属于系统(共同因变异)或是突发(特殊因变异)事件所产生的?
所以我们用某段时间的制程能力,并不足以代表整个制程是在稳定状态下。只能了解某段时间的制程能力是否符合要求(规格),无法了解到连续生产的制程有何变化?
最后大家为求速成,只计算Cpk (重视结果,这还是『某段时间』的结果),不做管制图 (忽视过程,不良或然率蠢蠢欲动) ,稍一不慎不良品如洪水猛兽般
,必须倾全厂之力去抵挡 (重工),甚至要面临被退货的高风险!
最后我们可以做个结论:
1.任何的抽样都有误差的存在 (随机问题)
2.没有一个制程可以做到100%在统计管制状态之下(变异问题)
3.没有任何制造批为完全之常态分配 (或是其它型态分
  配,如果不是近似常态,Cpk就值得争议)
4.因此,所有制程能力分析的结果必须很小心考虑 (而不是只是看一看就好),并且以很保守谨慎的态度去解析。
总结>>
1. 以上仅探讨产品的制程能力分析,事实上
制程能力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同第13页所述)
可以单独针对机器设备、模具等来研究。
2. 本文的目的是在做观念的沟通与交流,所
以在这里不做习题或范例的详细解说。
3. 希望透过这篇内容,能激起大家的共鸣,
互相砥砺,让制程能力分析能真正落实到产品的制程上。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