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打造论坛第一大帖】带你了解老北京之二:老北京胡同情怀(23、43、115楼有图)

浏览0 回复177 电梯直达
可能感兴趣
老鱼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三、政治作用

  元朝皇帝让官僚、贵族在规划好的坊中建第宅,这样就可以把人固定在他所规定的格局中进行统一管理。而格局的中心当然是皇宫里的统治者皇帝了。棋子在棋盘中怎么走,当然得由中心来控制了。这么做完全基于忽必烈长久统治的需要,这样格局的控制既稳固而彻底。这么看,胡同儿的产生和出现,是不是具有统治需要的因素,这能不能说是胡同的政治功能呢。胡同在元大都的棋盘格局中就这么形成了,随之就有了“胡同”这个词。
老鱼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四、元胡同规制

  元大都大街宽二十四步,小街宽十二步,胡同宽六步。而从这条胡同的中心到下一条胡同的中心间的距离为五十步。元朝的一步为五尺,当时的尺合0.308 米,那一步就是1.54米。可见当时的胡同宽为9.24米,要是达到18米就称为小街了,达到36米就是大街了。胡同之间的距离是9米,这条胡同本身所占的地界儿宽度,其实也就是一、两座住宅院落的长度,因为胡同不就是这么一座挨一座的院落连起来的。从一条胡同中心到下一条胡同中心是五十步,再去掉胡同间的距离六步,那么一条胡同本身所占的地界儿的宽度也就是四十四步,合67.76米。这67.76米也就是一、两座院落的长度。如果是一座住宅院,总面积为8亩,这67米的长度就可以分为两、三进院落。如果出现倒坐现象,也就是说一户的院落是从北朝南,在一条胡同里向南开门,而另一户的院落是紧贴着它后檐墙盖的,在另一条胡同向北开门,就会成为30米长的两座院落。
老鱼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五、集合作用

  当胡同这种居住形式已出现在大都的棋盘格局中还没有名称时,以水井这一基本的居住条件作为代名词,则是顺理成章的了。“胡同”这种居住形式将原本分散在水井周围村落里的人们集中定居,变游牧为持久的稳定的居住,从而进步到城市文明,正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胡同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连接起所有的院落,才组成了规模宏大的城市,而后胡同又随着城市一起变化、发展。
老鱼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六、促成发展

  北京的胡同形式在大都城的格局时,大都城的繁华又促进了胡同的发展。到了元末大都城人口已有四五十万人,人多了作为行政管理地段的坊原来的五十个就不够了,元朝末年已有不止五十坊,坊多了就必然要增加小街和胡同。北京的胡同儿随着大都城一起在发展、变化中。
老鱼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明时改进时期】

  一、明胡同规制

  明朝将北京城划分成三十六坊,内城二十八坊,外城八坊,分属东、西、南(外城)、北、中五城管辖。依坊筑巷建胡同,内城的大多数街道胡同自长安街以北,基本上都是沿用元大都之旧。但由于紫禁城和皇城的扩建,使其面积几乎占了北京内城的一半,又占居了内城正中间的位置,竟然使得整个内城东西两城无法直通,也就是说虽然有了中轴线这条纵贯南北的经线,但却没有一条直通的纬线。明朝时北京城虽然由于皇城在内城中间的阻隔,没有形式一条笔直横贯东西的长纬线,但却有相对来说也不算太短的纬线,就是从每个城门口向内部都有一条大街。这些由城门开始向里或向外开出的街,纵横垂直相交,就把北京城划分成一个个小方块或小长方块,如同棋盘内的一个小格。因皇城位于内城的中间,就不能使这些大街笔直相交成为真如棋盘那样纵横贯到底的相交直线,和划分出一个个正规的小方格。这样形式的方格或不规则的什么形状的格就是明朝当时所划分的一个个的坊,坊里就是胡同。
老鱼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二、聚散脉络

  明朝的胡同都在坊里,而坊又是由主要街道纵横垂直交错划分出的,主要街道干线又都是打城门开始的,可见城门与胡同是密切相关的。城墙围起来里面就是城市,城墙具有强有力的防卫功能,城门关起来就可以防御,打开了则可通达四方,它是整个城市脉络的聚散点,从而又能给城市带来活力。

  北京城东城墙到中轴线的距离要比西城墙到中轴线的距离短200多米。从正阳门到崇文门的距离要比它到宣武门的距离近200多米。中轴线是安排北京城一切建筑及街道对称的依据。中轴线两边对称排列的街道与和中轴线平行的街道垂直相交,就划分出一个个的坊,坊里边的四合院等住宅相连接,从东到西,或是从北到南整整齐齐地形成了一排排的胡同。
老鱼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三、显示贫富

  官僚住着占地几亩的王府宅院,而穷苦贫民们在一亩地的空间要居住上百户人家。所以王府和富商们的深宅大院连成的胡同就宽,而贫民住的陋室小院连成的胡同就窄得多了。虽说明朝内城大部分街道、胡同是承袭了元大都时的,宽窄自然也就和元大都时差不多少,只不过重新依照主要街道干线划分了坊,将元大都时约五十多坊改划分三十六坊了。但后来围起来的外城里的胡同则都是明朝发展起来的。因为元朝根本没有外城嘛。仅从外城那大宅院与极不规则又狭窄的胡同相对比,就可以看出当时贫富居住条件有多大差异和区别。
老鱼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四、增加原因

  明朝北京外城新发展的胡同,除少数受原来水道的影响,斜向不规则的外,大多数也如同内城一样,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纵横垂直交错成棋盘线格,明北京城已形成纵横交错的著名大街三十多条,一下子增加了街巷胡同七百五十七条,近三倍了。元大都没有外城,明朝外城的扩建是街巷胡同增加的重要原因。
老鱼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清时增加时期】
  一、制度促发展

  清朝是女真族的后裔满州贵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北京后便实行了空前绝后的旗、民分城居住制度。清军进入北京城的第二天就强迫在内城居住的汉人在三天内迁到外城或其他地方,将内城划为了八旗驻地。这么一来,北京内城布满了八旗兵营和满州贵族的府第,只有一小部分离八旗兵营较远的住户和菜农、小商贩等还留在那里。大部分汉族、回族居民不得不迁到外城重建房屋。他们到外在空地新建的房屋院落相连,就形成了一条条新的胡同,因此清朝时北京外城的胡同一下增加到二百六十三条,街巷增加到三百三十七条,共合六百条。
老鱼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二、数量增大

  因为明朝的北京城并没有受到战火的破坏,所以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对于明朝的内外旧城,总体布局则没有什么改变。街道胡同有所增,是因为废除了一些明朝的官府、仓、厂改成了居民区或改建为王府,这些居民区和王府相连,就自然地形成了许多不太规则的新胡同。北京内城的胡同也增加了不少,达到了七百一十五条,街巷达到了七百六十二条,共合一千四百七十七条。再加上外城街巷胡同总数六百条,共增加了九百零七条。胡同增多了,相连接起来也就使得北京城的衢道更顺畅了。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