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国当代物理学家

浏览0 回复708 电梯直达
可能感兴趣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周光召      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 1929年5月15日生于湖南长沙。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先后当选为美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曾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主要从事高能物理、核武器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和战略核武器的研究设计方面做了大量重要工作,为中国物理学研究、国防科技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严格证明了CP破坏的一个重要定理,最先提出粒子螺旋度的相对论性,并于1960年简明地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成为国际公认的PCAC的奠基者之一。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9年、2000年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4年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周恒      流体力学家 1929年11月20日生于上海,籍贯福建浦城。1950年毕业于北洋大学水利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天津大学教授。发展了流动稳定性理论,特别是发现了流行多年的流动稳定性弱非线性理论的根本缺陷并提出了改进方法提出了剪切湍流中的相干结构的较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提出了一种控制超音速混合层以增强混合的方法,提出并证实了在超音速混合层及边界层流中引入扰动后会导致小激波的出现发现了槽道流及边界层流从层流到湍流的转捩过程中导致流动剖面突变的机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二自由度气体动压轴承陀螺马达的自激振荡问题。 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周又元  天体物理学家 1938年7月30日生于上海,籍贯江苏南京。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北京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的研究,同时涉及宇宙学、宇宙大尺度结构和高能天体物理等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与他人合作采用射电类星体子源之间的最大距离进行光度定标,改善了射电展源类星体的Hubble图,支持了类星体红移的宇宙学起源本质80年代在国际上较早利用类星体获得100Mpc的超大尺度结构的观测证据,并被大样本星系巡天所证实90年代与合作者通过对活动星系核内部结构和辐射机制的深入研究,首次得到活动星系核大蓝包形状参数方程,肯定了产生发射的机制,确认了大蓝包的辐射来自吸积盘及其冕区,得到相应的温度分布,估算了中心黑洞的质量并发现了短时标变化规律新类型,用耀斑模型对各种类型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统一解释。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朱邦芬            凝聚态物理学家 1948年1月5日生于上海,籍贯江苏宜兴。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1年获该校硕士学位。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教授。与黄昆先生一起确立了半导体超晶格光学声子模式理论,被国际学术界称作“黄-朱模型”,带动了该领域的发展关于半导体量子阱中激子旋量态理论和半导体超晶格拉曼散射的微观理论,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现从事凝聚态物理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受限小量子系统物理和半导体超快光学过程理论。 1993年、2004年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朱光亚          核物理学家 1924年12月25日生于湖北宜昌,籍贯湖北汉阳。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曾任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教授,核武器研究所(院)副所(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主任,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早期主要从事核物理、原子能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工作,参与领导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国防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组织领导了禁核试条件下中国核武器技术持续发展研究、军备控制研究及我军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庄逢甘          空气动力学家 1925年2月11日生于江苏常州。194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1950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究员、高级技术顾问。曾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授,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所长,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导弹、火箭及再入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研究试验和计算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工作。曾主持我国空气动力学的试验研究基础及许多重要风洞试验设备的建设。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旋涡、激波和非平衡起主导作用的复杂流动的研究,以及旋涡与分离的重大基金项目的研究,其中有的成果达到当时国际领先水平。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戈根海姆奖和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成就奖。2004年获第五届中国光华工程科技奖。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邹广田          物理学家 1938年7月18日生于吉林长春,籍贯吉林怀德。196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65年该校研究生毕业。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吉林大学教授,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国际高压科学与技术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高压物理研究,发现了100余个新的高压相和新的压力效应,揭示了一些相变的本质和规律。例如,掺杂钙钛矿纳米晶体中的压致弥散型铁电相变及其相变机制赝钙钛矿天然超晶格物质的软模和非晶化相变在高温高压下富勒碳转变成金刚石的物理机制等。是我国地幔物质高压的早期研究者之一,取得了重要结果。组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可以进行高压原位研究的超高压实验室和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了百万大气压下静水压的产生、标定和激光加热中的一些关键实验技术。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白海洋 1984年吉林大学物理系毕业,1991年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94-97年,在德国做洪堡学者和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亚稳材料(包括纳米材料、新型大块非晶、复合功能材料等)的低温物理性质,包括热学、电学、磁学和力学性质。亚稳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关系,结构演化和性能的关系,特殊性能和效应的微观机制。 
过去的主要工作
及获得的成果: 在正混合热Fe-W系统中发现反熔化现象并成功地对其进行了热力学解释。建立了元素区界面模型,解释了正混合热系统中机械合金化形成亚稳相的机制。在低温下实验观察到纳米材料的界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爱因斯坦晶格振动模式。建立了动态原位掠角X射线衍射实验方法,有效地测量了多层膜中的互扩散系数。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机械工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目前的研究课题及展望: 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主要从事块体金属玻璃、纳米材料及其它亚稳材料的低温物理性质研究,包括热性质、电性质、磁性质和力学性质。亚稳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关系,结构演化和性能的关系,特殊性能和效应的微观机制。从原子和电子的层次加深对亚稳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微观结构来源的认识。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曹则贤 1966年3月出生,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1997年获德国 Kaiserslautern 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97-1998在德国IFOS研究所作博士后。1998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现为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课题组长;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兼职教授,《The Open Surface Science Journal》杂志编辑,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物理》杂志专栏撰稿人。 
主要研究方向: 薄膜生长技术、过程与机理;新材料探索; 表面的电子能谱扫描探针谱分析;低温等离子体,凝聚态表面;微结构与量子力学。

目前从事工作包括: 复合纳米硅体系的发光;宽禁带化合物半导体设计;多晶硅低温生长;贵金属氮化物热稳定性设计与合成;电流变液机理;应力驱动微结构的自组织;微重力现象等  。
过去的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 长期从事低能离子同固体表面的相互作用,薄膜生长机理和表面电子谱学与扫描探针谱学方面的研究以及超硬透明导电材料探索.首次给出离子轰击诱导深度轮廓的演化方程,发展了一套俄歇谱溅射深度轮廓技术。系统研究了(等)离子束辅助生长参数对轻元素化合物薄膜生长过程和性质的影响,在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如 SiCN, AlCN, BCN的设计方面获得一批成果。 率先实现了纳米硅复合薄膜体系的可见光全谱发光,目前已把纳米硅颗粒的尺寸和密度都推至物理极限,最小波长为428nm, 外量子效率超过3%,衰减时间小于纳秒。 自行设计研制了多功能UHV镀膜系统,电子回旋共振波等离子体薄膜生长系统和脉冲电子束薄膜沉积系统。 利用曲面上应力驱动自组织首次在微观世界里实现Fibonacci Spiral Patterns, 并实现了手性的控制;研究了球面上三角排布到迷宫式花样间的相变;研究了旋转椭球面上应力花样对形状因子、皮厚和过载的依赖关系,再现了大自然中瓜果表面的形貌,为生物形貌多样性提供了一个普适的解释。在贵金属氮化物薄膜中首次发现微米级五次对称的浮雕式形貌,并获得了在200K温区内为零的电阻温度系数。

在PRL,APL, PNAS,Adv. Mat.,Science等国际重要杂志上撰写研究论文60余篇,另撰写中文物理学教育/随感50多篇,中英文专著章节、百科条目若干。现在在《物理》杂志开设“物理学咬文嚼字”专栏。开设过系列讲座“经典力学-从思想起源到现代进展(2006,2007)”,“一个初学者关于量子力学的思考 (2008)”,“热力学与统计物理:their conceptual origins and modern advancement (2009)"。 2010年拟开设 “从电磁学到量子电动力学”。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陈黎明 1969年生于四川绵阳。2000年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获博士学位,2000-2001年在韩国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所物理系访问学者,2001-2004年于加拿大魁北克国立研究所能量与材料分部任博士后研究助理,2004-2008年在日本原子能开发机构现代光科学研究中心任项目特聘研究员,中心的四个项目负责人之一。2008年获中科院“百人计划”回国,现任特聘研究员,博导。 
主要研究方向: 超短脉冲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物理。具体研究内容包括超强激光在等离子体中传播、吸收,超热电子的产生和输运;激光驱动的台面辐射源、激光电子加速、激光驱动的各种核反应等科学问题和产生的各种高品质源的实际应用。 
过去的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 共发表PRL、APL、PRE等SCI学术论文约50篇,成果被Nature Photonics等重要学术刊物点评。代表性进展如:1)超热电子行为的研究:揭示激光偏振态对电子角分布的影响;发现“真空加热”的电子以及等离子体密度标长对电子加热的影响; 靶材料的介电性质对超热电子行为的影响。2)发现在非相对论条件下,气体团簇可以产生高能电子而成为新的电子加速介质。 3)高对比度激光物理:于03年发现高对比度对飞秒激光的重要性和真空加热机制在此领域的重要意义,后利用高对比度激光与薄膜靶产生了高通量、高品质的硬X射线源。4)利用气体团簇靶产生了高品质的准单色硬X射线源及成像应用。5)强激光在气体靶中的长距离通道、弯头效应以及“孤子”的观测,基于毛细管的GeV电子加速研究等。

参加了Na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ience, Sports and Culture of Japan, Grant-in-Aid for Specially Promoted Research, 中国自然科学基金、973和863等课题的研究工作。主持4项(包括一项日本基金)。获日本原研理事长奖、中科院百人计划、蔡诗东等离子体物理奖等。

目前的研究课题及展望: 激光驱动的台面X射线辐射源;尾波场激光电子加速;离子加速;激光驱动的各种核反应和产生的各种高品质源的实际应用。目前主持基金委面上、中科院“百人计划”、所仪器研制等基金项目,是院方向性项目联系人,并主要参加973、863课题;近期获得日本研发经费的大力支持。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