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国当代物理学家

浏览0 回复708 电梯直达
可能感兴趣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冯  端  凝聚态物理学家
  1923年6月11日生于江苏苏州,籍贯浙江绍兴。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南京大学教授。曾任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863”项目“纳米材料科学”首席科学家,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在体心立方难熔金属内位错的研究中,合作发现了浸蚀法位错线成象规律。主编了中国第一部《金属物理》专著。在复杂氧化物晶体内的缺陷与畴界问题研究中获多项重要成果,发展了一种具有优异的非线性光学的新型人工调制结构材料。近年来致力于凝聚态物理学著作的撰写,主持完成了《凝聚态物理学新论》、《凝聚态物理学》(上卷)、《材料科学导论》等书。
  1982年、2003年和2004年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9年获陈嘉庚数理科学奖。
羽香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科学无国界,由于在物理学方面的突出贡献,1985年,法国总统亲自签署文件,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三强荣誉军功勋章。七年之后,钱三强因心脏病逝世。1999年9月,就在钱三强逝世7年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穿越时空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agnz1106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agnz1106 发表:
第一位是80后啊!真年轻!


曹臻,198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 不是80后出生。




甘子钊物理学家 1938年4月16日生于广东信宜。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3年该校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北京大学教授及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世纪60年代初对半导体中隧道效应做了较好的工作,解决了锗中隧道过程的物理机理。70年代初在发展我国大能量气动激光上作出贡献。70年代后期提出一个基本正确的多原子分子多光子离解的物理模型。80年代初发展了光在半导体中相干传播的理论。80年代中期,在凝聚态物理的一些前沿,如分数量子霍尔效应、金属—绝缘体相变、磁性半导体量子阱中极化子、杂质共振态等方面作出一些贡献。1986年以来,在我国高温超导电性的研究和发展上起重要作用。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葛墨林  理论物理学家 1938年12月5日生于北京。196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1965年该校研究生毕业。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开大学教授。早期从事基本粒子理论、广义相对论研究,之后长期集中研究杨—密尔斯场的可积性及其无穷维代数结构、杨—巴克斯特系统、量子群(包括量子代数及Yangian)及其物理效应与应用和处理量子模型的新方等。 1990年、1996年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ldgfive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安平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龚昌德龚昌德,物理学家。南京大学教授。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现任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长期从事固体物理的理论研究。早期与合作者利用反演技术求解Eliashberg方程,获得较精确的强耦合超导临界温度的公式。较早提出二维层状结构引起的范霍夫奇异性对高温超导电性会有重要影响,与合作者分析了氧化物超导体的同位素效应,说明仅靠电-声子机制和范霍夫奇异性不能解释高温超导电性,否定了当时国际上这一观点。合作研究了由于准二维结构和反铁磁背景,范霍夫奇异性对高温超导体载流子色散规律、压力效应和输运性质的影响。改进了关于高温超导电性的t-j模型的Green函数方法,考虑了有限关联长度的反铁磁背景,证明了t-j模型可以导出某些非费米液体特性,还证明了t-j模型不能满意地解释光电子能谱和中子散射的实验。与合作者较系统地研究了锰氧化合物的电-声子耦合和空穴-轨道子耦合,以及静态和动态Jahn-Teller效应。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郭尚平  流体力学家、生物力学家、油田开发专家 1930年3月17日生于四川荣县,籍贯四川隆昌。1951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矿冶系。1957年获苏联莫斯科石油学院副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和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首先提出“微观渗流”概念、理论和实验技术,为提高石油采收率提供新的理论基础,使渗流和油藏工程研究深入到多孔介质的孔隙裂隙层次让渗流力学与生命科学交叉渗透,首先提出“生物渗流”思想和理论,获国际同行高度评价。提出压裂采油中的渗流理论及集群(整体)压裂概念和效果(1957)等。我国最早按正规设计开发的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主要设计人之一,石油工业部大庆油田开发工作组渗流研究计算组负责人,为我国油田开发作出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