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国当代物理学家

浏览0 回复708 电梯直达
可能感兴趣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王国民  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领域为精密超精密传动、机电一体化、天文望远镜结构设计及分析优化。发表各类论文10多篇。其中EI 6篇。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杨德华            主要从事天文望远镜的结构设计和集成分析优化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EI收录10余篇。现承担光学支撑设计相关工作并主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冯珑珑  主要专业方向为星系和宇宙学,其中包括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演化和统计特征,高红移宇宙的物理学,天体物理问题的大规模数值模拟研究。近期的研究重点集中于国家重大科学工程LAMOST项目的红移巡天的科学目标研究,宇宙中的再电离过程及第一代天体的形成和可观测特征。曾负责组建由64台高性能微机组成的并行运算机群系统,并应用于宇宙大尺度结构的数值模拟研究。199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项目支持。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高煜 1979年9月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1984年获空间物理专业理学学士,1987年7月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物理中心理学硕士,之后又继续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物理中心攻读天体物理理学博士,1989年赴美留学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杨振宁先生所在学校)。1996年5月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天文专业理学博士。1989年9月至1991年6月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学助理(Teaching Assistant),1991年6月至1995年12月任该校研究助理(Research Assistant)。1996年1月至1998年9月任美国依利诺大学天文系(Dept. of Astronomy, Univ.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博士后研究员(BIMA Postdoc. Fellow)。 1998年9月至1999年6月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天文系(Dept. of Astronomy, Univ. of TORONTO, CANADA)博士后研究员(Postdoc. Fellow)。1999年6月至2001年11月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红外处理中心(IPAC)博士后研究员(Postdoc. Res. Associate)。2001年11月至2002年8月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红外处理中心科学家研究员(Scientist),2002年为国家基金委海外特邀评委。2002年8月至现在为美国麻州大学天文系(Univ.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高级研究员(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2004年1月作为“海外杰出人才”被紫金山天文台聘为研究员。曾兼任美国天体物理学报(Astrophysical Journal)审稿人、英国-荷兰-加拿大的James Clerk Maxwell Telescope望远镜和五大学射电天文台(Five College Radio Astronomy Observatory)观测申请审稿人(Referee/Reviewer)、美国宇航局(NASA) Spitzer Space Telescope第一轮观测申请评委审稿人(Reviewer)。研究方向主要是观测星系物理学,利用世界一流望远镜对星系进行多波段观测和分析。共发表论文近70篇,其中SCI论文三十余篇(第一作者十五篇),论文被众多学者引用130余次。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李广宇 中科院国家观测中心“近地天体探测与太阳系天体研究”团组首席研究员。主要从事太阳系天体动力学研究和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多年来,在哈雷彗星轨道的演变、小行星轨道的长期摄动及小行星的碰撞寿命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奖项目《小行星、彗星的探索、发现与研究》的完成人之一。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倪维斗 1966年毕业于台湾大学物理系,1972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与数学博士。1972-1974年任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物理系研究员。1974-1978、1978-2000先后任新竹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教授。先后在加州理工学院、德州大学(Austin)、普林斯顿大学、实验室天体物理联合研究中心(JILA)、维吉尼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从事四个月至一年的研究和讲学。建立并主持新竹清华大学的重力交互作用与宇宙论实验室--该实验室在自旋与引力耦合实验领域取得的成就至今一直居于国际领先地位。现任引力理论、天体物理和宇宙论重要刊物"国际现代物理期刊"(IJMPD)的编委。研究涉及的领域相当广阔,已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论文六十余篇,SCI引用七百余次。 1974年在国际上最先提出了轴子理论;解决了是否存在标准量子极限的争论;在偏极化体等效原则实验自旋耦合实验和光学干涉测量方面有国际领先的重要贡献。1993年提出了旨在进行太阳系激光干涉测距的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进行了一系列有关的实验研究。其中的测量误差亚纳米级的外差式激光干涉测距和实时定位控制、2皮瓦(2×10-12 W)弱光光学锁相等研究均居于国际领先地位。2000年指导研究生建立了CGC2历表框架,进行了行星际激光测距改进广义相对论参数和太阳系基本参数的模拟研究。 2001年应聘担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客座教授。2002年应聘担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推动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从事宇宙论、相对论天体物理、天文动力学、引力物理、深空探测规划和基本物理空间计划前沿实验室的研究,并指导硕士生、博士生进行相关研究。 2001年在国家天文台的支持下开始单航天器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的预研究。该项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发射围绕太阳运行的飞行器进行地球和飞行器之间的双向激光测距。这可以改进现有太阳系测距精度达三个数量级,进而改进广义相对论参数和太阳系有关参数同样的数量级,引发基本物理、天体物理、太阳系动力学和宇宙论等领域的创新性发展。2001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2005年6月在德国不来梅大学空间中心主导举办第一届、第二届激光天文动力学国际会议,推动国际合作,联和培育年轻的深空探测人才。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韦大明 中科院国家天文观测中心“宇宙γ射线暴、中子星及其相关天体物理”研究团组,首席研究员,中国天文学会理事。主要从事高能天体物理方面的研究,在宇宙γ暴和γ射线脉冲星的辐射机制等方面获得了创新性成果,首次提出了一个描述电子-光子级联过程的新概念-“代参数”。宇宙γ射线暴是现在国际天体物理方面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充满了机遇。曾荣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江苏省青年科技奖、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奖等称号。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严俊,紫金山天文台台长 1982年1月南京大学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毕业。理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华东天文与天体物理中心主任、中国天文学会秘书长、国家天文台副台长。主要从事星际分子云与恒星形成研究。建立了Herbig-Haro天体(HH天体)的流体动力学模型;利用国内外观测设备观测发现了与RNO91、HH34及HH111等年轻天体成协的致密分子云核和双极分子外流;观测发现了70余个新的HH天体,其中21个已独立获得国际正式编号;承担和主持了多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如:主持了中科院“九五”重大项目《恒星形成和演化的毫米波分子谱线观测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赫比格-哈罗天体的搜寻观测》和《赫比格-哈罗天体的观测研究》;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吴德金 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获得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极间区中的孤立动力学阿尔文波和阿尔文涡旋”于1999年被国家教育部和国家学位委员会评选为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曾获得1999年度“纪念成中杰奖”,并于2000年被评为“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主要从事太阳物理、等离子体天体物理、空间物理方面的研究。参加和主持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发表了有关学术论文50余篇。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史生才 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 (现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专业,1988年获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天文仪器与方法专业硕士学位,1992年开始留学日本国立天文台野边山宇宙电波观测所,1996年获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数理科学部天文科学系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被聘为日本国立天文台的NRO和COE研究员。1998年5月回国工作后被聘为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任国家天文台(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单位)毫米波和亚毫米波实验室主任,紫金山天文台射电天文实验室副主任和中科院射电天文联合开放实验室副主任。他是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8年度)和财政部“国外杰出人才引进计划”(1999年度)入选者,是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和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目前主要从事以超导SIS/HEB技术为主的毫米波和亚毫米波超导低噪声检测技术研究,已培养(含在读和联合培养)博士生4人和硕士生5人。其实验室与台湾中研院、日本国立天文台和CRL研究所、俄罗斯莫斯科师大和IREE研究所、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以及法国巴黎天文台等单位已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