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求助】钠空心阴极灯寻峰问题,谢谢了。。

浏览0 回复22 电梯直达
可能感兴趣
wmj31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zhenzhu8938(zhenzhu8938) 发表:
  这个现象好像对于铅也是,用发射光谱测量pb时,220nm的信号值比283的要强,比217也强。但对于原子吸收,220nm的基本没信号!这个是什么原因,是不是跟光源有有关?ICP可以提高足够的能量,而空心阴极灯因为条件的限制达不到那个能量?可以解析一下吗?
  还有一个就是,如何理解概率跃迁,因为原子的激发态只停留10-8秒,但原子化阶段(石墨炉)据资料显示可以把原子云束缚1s,虽然灯不灭,原子的吸收和发射会互相抵消,想请教一下,是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吸收过283.0nm这个谱线??也就说打个比喻:有三个原子,第一个吸收了283.0,之后回到基态,发射能量,这个就抵消了,再去吸收217.0nm的谱线??检测器认为这个原子其实没有吸收283.0nm,而是产生了217.0nm的原子吸收,其实每个都系吸收的,但是一个概率跃迁的问题,是处于一个动态平衡来分析的?这个理解对吗??
  还有,我们能从我们的样品峰哪里得到相关的信息吗?能不能把样品峰理解为,原子蒸汽产生的总量,其中每一个点(瞬时点)发生了上面理解的概率吸收??谢谢专家解答一下!!

    但原子化阶段(石墨炉)据资料显示可以把原子云束缚1s?我不知道你在哪里看到的资料说的是束缚。看到束缚这个词怪怪的。我觉得应该是在高温状态下,元素解离的原子能在原子化器停留1S左右(因为原子化阶段停气了),没听说过原子云这个词,要么是电子云,要么是原子,哪来的原子云?
    其实激发态的原子数与基态的原子数相比是很小的,邓勃教授写的那本书“应用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的18页有说到,这里举个数据,钠元素在3000K温度下,激发态的原子数与基态的原子数之比为0.000583.所以你说有三个原子,第一个吸收了283.0,之后回到基态,发射能量,这个就抵消了,再去吸收217.0nm的谱线的情况是不对的。这涉及到概率问题,
    其实每个都系吸收的,但是一个概率跃迁的问题,是处于一个动态平衡来分析的。这个是对的。
zhenzhu8938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wmj31(wmj31) 发表:
原文由 zhenzhu8938(zhenzhu8938) 发表:
  这个现象好像对于铅也是,用发射光谱测量pb时,220nm的信号值比283的要强,比217也强。但对于原子吸收,220nm的基本没信号!这个是什么原因,是不是跟光源有有关?ICP可以提高足够的能量,而空心阴极灯因为条件的限制达不到那个能量?可以解析一下吗?
  还有一个就是,如何理解概率跃迁,因为原子的激发态只停留10-8秒,但原子化阶段(石墨炉)据资料显示可以把原子云束缚1s,虽然灯不灭,原子的吸收和发射会互相抵消,想请教一下,是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吸收过283.0nm这个谱线??也就说打个比喻:有三个原子,第一个吸收了283.0,之后回到基态,发射能量,这个就抵消了,再去吸收217.0nm的谱线??检测器认为这个原子其实没有吸收283.0nm,而是产生了217.0nm的原子吸收,其实每个都系吸收的,但是一个概率跃迁的问题,是处于一个动态平衡来分析的?这个理解对吗??
  还有,我们能从我们的样品峰哪里得到相关的信息吗?能不能把样品峰理解为,原子蒸汽产生的总量,其中每一个点(瞬时点)发生了上面理解的概率吸收??谢谢专家解答一下!!

    但原子化阶段(石墨炉)据资料显示可以把原子云束缚1s?我不知道你在哪里看到的资料说的是束缚。看到束缚这个词怪怪的。我觉得应该是在高温状态下,元素解离的原子能在原子化器停留1S左右(因为原子化阶段停气了),没听说过原子云这个词,要么是电子云,要么是原子,哪来的原子云?
    其实激发态的原子数与基态的原子数相比是很小的,邓勃教授写的那本书“应用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的18页有说到,这里举个数据,钠元素在3000K温度下,激发态的原子数与基态的原子数之比为0.000583.所以你说有三个原子,第一个吸收了283.0,之后回到基态,发射能量,这个就抵消了,再去吸收217.0nm的谱线的情况是不对的。这涉及到概率问题,
    其实每个都系吸收的,但是一个概率跃迁的问题,是处于一个动态平衡来分析的。这个是对的。

    原子云其实就是原子蒸汽啊,也就是说原子蒸汽会在石墨炉内停留1s,因为停气了或气流量很小。意思跟你的一样,就是原子在石墨炉内的停留时间啊!就是因为是一个概率问题:10-8s之后回到了基态,那因为空心阴极灯是不灭的,所以原子会继续吸收能量,有概率的问题,所以它是会吸收283.0nm的和217.0nm的波长,所以它如果去吸收217.0nm,对于检测器而言,这个原子实际上产生了217.0nm的吸收,因为抵消了,因为样品量大(原子数多),所以它服从概率分布,这样才有了灵敏线和次灵敏线吸收之分!!这个说法对吗?
  激发态的数目很少是因为外界的能量而已,因为如果没有光源,它的激发态肯定很少啊,也就是你说的那个3000k下的,这个我有看过说,但是空心阴极灯发出的谱线会产生吸收,我是在考虑这个情况,这个吸收具体是怎样的去吸收,原子吸收的光是不是吸收到激发态后会基态又继续吸收的??我主要是想去理解那个样品出来的峰,是不是两个效应控制下的:1,一个是概率吸收(我认为每个原子都有机会吸收283.0nm,但是是否被抵消了,也就是说一个蒸汽和蒸汽压的问题,会蒸发和溶解的动态平衡)  2,一个是原子化效率的影响(样品峰反映了每个阶段的原子化产生的原子数目的多少,而原子的吸收服从概率吸收),因而通过这两种效应来产生了样品峰!!
wmj31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zhenzhu8938(zhenzhu8938) 发表:
        原子云其实就是原子蒸汽啊,也就是说原子蒸汽会在石墨炉内停留1s,因为停气了或气流量很小。意思跟你的一样,就是原子在石墨炉内的停留时间啊!就是因为是一个概率问题:10-8s之后回到了基态,那因为空心阴极灯是不灭的,所以原子会继续吸收能量,有概率的问题,所以它是会吸收283.0nm的和217.0nm的波长,所以它如果去吸收217.0nm,对于检测器而言,这个原子实际上产生了217.0nm的吸收,因为抵消了,因为样品量大(原子数多),所以它服从概率分布,这样才有了灵敏线和次灵敏线吸收之分!!这个说法对吗?
  激发态的数目很少是因为外界的能量而已,因为如果没有光源,它的激发态肯定很少啊,也就是你说的那个3000k下的,这个我有看过说,但是空心阴极灯发出的谱线会产生吸收,我是在考虑这个情况,这个吸收具体是怎样的去吸收,原子吸收的光是不是吸收到激发态后会基态又继续吸收的??我主要是想去理解那个样品出来的峰,是不是两个效应控制下的:1,一个是概率吸收(我认为每个原子都有机会吸收283.0nm,但是是否被抵消了,也就是说一个蒸汽和蒸汽压的问题,会蒸发和溶解的动态平衡)  2,一个是原子化效率的影响(样品峰反映了每个阶段的原子化产生的原子数目的多少,而原子的吸收服从概率吸收),因而通过这两种效应来产生了样品峰!!

    呵呵,概念不能乱用。对于铅的基态原子而言,在这种情况下,基态原子最容易吸收217.0nm的波长发生跃迁,而吸收283.3nm的波长的发生跃迁的概率相对要小点。不是你之前理解的:有三个原子,第一个吸收了283.0,之后回到基态,发射能量,这个就抵消了,再去吸收217.0nm的谱线??检测器认为这个原子其实没有吸收283.0nm,而是产生了217.0nm的原子吸收。既然吸收的217.0nm的概率最大,没理由先去吸收283.3nm的波长,而且就算是你说的先吸收再发射,两者相抵了,但吸收后再发射的波是各个方向的(原子荧光的原理和这个类似),是没法相抵消。
  不理解你想知道什么。样品出峰的问题:原子化效率可以认为是差不多或者是不变的,原子浓度最大时,产生的吸光度最大。而原子的浓度处于一种动态的情况,有损失和产生的情况,当产生的速率和损失的速率相同时,此时的原子浓度最大,即此时产生了峰值。
zhenzhu8938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wmj31(wmj31) 发表:
原文由 zhenzhu8938(zhenzhu8938) 发表:
        原子云其实就是原子蒸汽啊,也就是说原子蒸汽会在石墨炉内停留1s,因为停气了或气流量很小。意思跟你的一样,就是原子在石墨炉内的停留时间啊!就是因为是一个概率问题:10-8s之后回到了基态,那因为空心阴极灯是不灭的,所以原子会继续吸收能量,有概率的问题,所以它是会吸收283.0nm的和217.0nm的波长,所以它如果去吸收217.0nm,对于检测器而言,这个原子实际上产生了217.0nm的吸收,因为抵消了,因为样品量大(原子数多),所以它服从概率分布,这样才有了灵敏线和次灵敏线吸收之分!!这个说法对吗?
  激发态的数目很少是因为外界的能量而已,因为如果没有光源,它的激发态肯定很少啊,也就是你说的那个3000k下的,这个我有看过说,但是空心阴极灯发出的谱线会产生吸收,我是在考虑这个情况,这个吸收具体是怎样的去吸收,原子吸收的光是不是吸收到激发态后会基态又继续吸收的??我主要是想去理解那个样品出来的峰,是不是两个效应控制下的:1,一个是概率吸收(我认为每个原子都有机会吸收283.0nm,但是是否被抵消了,也就是说一个蒸汽和蒸汽压的问题,会蒸发和溶解的动态平衡)  2,一个是原子化效率的影响(样品峰反映了每个阶段的原子化产生的原子数目的多少,而原子的吸收服从概率吸收),因而通过这两种效应来产生了样品峰!!

    呵呵,概念不能乱用。对于铅的基态原子而言,在这种情况下,基态原子最容易吸收217.0nm的波长发生跃迁,而吸收283.3nm的波长的发生跃迁的概率相对要小点。不是你之前理解的:有三个原子,第一个吸收了283.0,之后回到基态,发射能量,这个就抵消了,再去吸收217.0nm的谱线??检测器认为这个原子其实没有吸收283.0nm,而是产生了217.0nm的原子吸收。既然吸收的217.0nm的概率最大,没理由先去吸收283.3nm的波长,而且就算是你说的先吸收再发射,两者相抵了,但吸收后再发射的波是各个方向的(原子荧光的原理和这个类似),是没法相抵消。
  不理解你想知道什么。样品出峰的问题:原子化效率可以认为是差不多或者是不变的,原子浓度最大时,产生的吸光度最大。而原子的浓度处于一种动态的情况,有损失和产生的情况,当产生的速率和损失的速率相同时,此时的原子浓度最大,即此时产生了峰值。

    我就是想理解的这个峰值的出现,但您说的那个的意思:样品产生和损失,净产生量最大的时候出的峰就是峰值!!我其实就是针对这个来理解的!!我其实认为是这样的:由于原子化阶段是停气的,原子由外气流给屏蔽住,仪器设计者其实目的并不是想样原子离开石墨管,石墨管离开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情况,因为我们可以认为原子在石墨管中是一个相对密封的状态。又由于达到原子化温度后,由化合物----基态原子这个过程不是瞬时产生的,因而有个时间,我们看到的样品峰其实是时间和原子产生的一个过程,也就是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吸光度,而吸光度的大小正反应此时产生的原子的量多少!!
    原子的量如何可以和吸光度联系起来:就是根据一个概率跃迁的原理,而且这里我想说明一下,概率只适用于样品量大,无限重复次试验下的一个特征,所以我说一个原子吸收了283.0,之后回到基态,发射能量,这个就抵消了,再去吸收217.0nm的谱线??检测器认为这个原子其实没有吸收283.0nm,而是产生了217.0nm的原子吸收。但是因为是一个动态平衡,所以其实吸收217nm的量和283.0nm的量是一定的,因为有次灵敏线和灵敏线的区别。
  还有一个就是:原子吸收到激发态后,10-8s会回到基态,有怎样的吸收就有怎样的发射,因而它们会抵消掉(这个我看资料说明的,因为有光源的存在,因为才可以定量),如果按您说的:而且就算是你说的先吸收再发射,两者相抵了,但吸收后再发射的波是各个方向的(原子荧光的原理和这个类似),是没法相抵消。那我的原子吸收如何准确定量????如果吸收和发射的不一致,那检测器那边,光被原子吸收了283.0nm的,但发射的跟这个不一样,在基态的时候又去吸收217.0nm的,发射的又跟217.0nm的不一样,那我检测器就不能根据标准曲线定量了???
赞贴
0
收藏
0
拍砖
0
2011/11/17 12:47:43 Last edit by wmj31
zhenzhu8938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由化合物----基态原子这个过程不是损失产生的 
由化合物----基态原子这个过程不是瞬时产生的  笔误
wmj31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虽然在原子化的时候停气,但在高温状态下,气体的扩散速度是很快的,再加上石墨管的进样孔的存在下,原子的损失其实是很严重的,要不然也只是停留1s左右。你说的有道理。
  第二段,认真去理解原子吸收的概念,就会知道了。
  你理解错原子吸收的概念了。原子吸收就是吸收光源发出的波长后,检测器检测到光源光通量的变化,而产生吸光度的。这可原子发射不是一个概念。
赞贴
0
收藏
0
拍砖
0
2011/11/17 12:47:17 Last edit by wmj31
zhenzhu8938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wmj31(wmj31) 发表:
    虽然在原子化的时候停气,但在高温状态下,气体的扩散速度是很快的,再加上石墨管的进样孔的存在下,原子的损失其实是很严重的,要不然也只是停留1s左右。你说的有道理。
  第二段,认真去理解原子吸收的概念,就会知道了。
  你理解错原子吸收的概念了。原子吸收就是吸收光源发出的波长后,检测器检测到光源光通量的变化,而产生吸光度的。这可原子发射不是一个概念。

    我知道那个系光率的问题,但实际情况下会存在着发射的,因为在10-8次方秒,原子是不可能所有从石墨炉中逃逸的,这个产生的发射怎么可以不考虑进去啊?
  还有正因为检测器是检测光的,所以只要有光到达检测器,检测器检测到光的信号就有信号(当然这个检测器也要看是光是怎么过去的),但我们可以认为,光源没吸收的为100%,检测器检测到了,通过石墨管后,检测器也检测到光了,缺少的部分就被检测器认为是吸收了!!但是我们要知道缺少这部分究竟是不是真的是原子吸收了?是怎么吸收的?这个才是我问题的核心。
    因为根据我上面说的,原子会吸收空心阴极灯的光,在很短的时间内会回到基态(这时的原子还是在石墨管内),这时它就会发出能量,这个能量如果也是以光的形式散发,它就会跟它的吸收抵消,所以检测器检测不到这个光。如果它以其他形式损失,检测器就会觉得光少了,也就认为产生了原子吸收。但如果这个原子回到基态后,再去吸收其他谱线的光,检测器也会认为它产生了吸收!!
  如果情况是第二种的话:必然会导致这个原子吸收所有谱线的光且都会被检测器检测到,但这个明显与事实不符合!!
  如果是第一种的话:正如你所说的,原子荧光也不是同一个面,不可以抵消!!但是我这里有个想法,因为荧光其实跟我们的共振吸收有点不一样,而且我们原子吸收的灯与荧光上的灯好像构造是不一样的!!所以会不会我是我这个想法呢:由于我们原子吸收的空心阴极灯的构造问题,原子吸收后发射是不会产生荧光的,只会按原来的能量返回光路,因为抵消了,检测器那里就没有信号了!!
  有什么不对或有新的理解还是有资料的话,希望可以发点给我或跟我说说您的想法!!谢谢!!!
wmj31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zhenzhu8938(zhenzhu8938) 发表:
原文由 wmj31(wmj31) 发表:
    虽然在原子化的时候停气,但在高温状态下,气体的扩散速度是很快的,再加上石墨管的进样孔的存在下,原子的损失其实是很严重的,要不然也只是停留1s左右。你说的有道理。
  第二段,认真去理解原子吸收的概念,就会知道了。
  你理解错原子吸收的概念了。原子吸收就是吸收光源发出的波长后,检测器检测到光源光通量的变化,而产生吸光度的。这可原子发射不是一个概念。

    我知道那个系光率的问题,但实际情况下会存在着发射的,因为在10-8次方秒,原子是不可能所有从石墨炉中逃逸的,这个产生的发射怎么可以不考虑进去啊?
  还有正因为检测器是检测光的,所以只要有光到达检测器,检测器检测到光的信号就有信号(当然这个检测器也要看是光是怎么过去的),但我们可以认为,光源没吸收的为100%,检测器检测到了,通过石墨管后,检测器也检测到光了,缺少的部分就被检测器认为是吸收了!!但是我们要知道缺少这部分究竟是不是真的是原子吸收了?是怎么吸收的?这个才是我问题的核心。
    因为根据我上面说的,原子会吸收空心阴极灯的光,在很短的时间内会回到基态(这时的原子还是在石墨管内),这时它就会发出能量,这个能量如果也是以光的形式散发,它就会跟它的吸收抵消,所以检测器检测不到这个光。如果它以其他形式损失,检测器就会觉得光少了,也就认为产生了原子吸收。但如果这个原子回到基态后,再去吸收其他谱线的光,检测器也会认为它产生了吸收!!
  如果情况是第二种的话:必然会导致这个原子吸收所有谱线的光且都会被检测器检测到,但这个明显与事实不符合!!
  如果是第一种的话:正如你所说的,原子荧光也不是同一个面,不可以抵消!!但是我这里有个想法,因为荧光其实跟我们的共振吸收有点不一样,而且我们原子吸收的灯与荧光上的灯好像构造是不一样的!!所以会不会我是我这个想法呢:由于我们原子吸收的空心阴极灯的构造问题,原子吸收后发射是不会产生荧光的,只会按原来的能量返回光路,因为抵消了,检测器那里就没有信号了!!
  有什么不对或有新的理解还是有资料的话,希望可以发点给我或跟我说说您的想法!!谢谢!!!

  你认为的,原子吸收后发射是不会产生荧光的,只会按原来的能量返回光路,因为抵消了,检测器那里就没有信号了!的想法是纯理想化了,实际上纯理想化也是不能实现的,要考虑到激发态的原子会给基态的原子,其他的气体分子或者原子,又或者是于石墨管管壁相碰撞,而损失掉能量等,这种情况不是小概率事件,不能忽略的。
zhenyuhe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zhenzhu8938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wmj31(wmj31) 发表:
原文由 zhenzhu8938(zhenzhu8938) 发表:
原文由 wmj31(wmj31) 发表:
    虽然在原子化的时候停气,但在高温状态下,气体的扩散速度是很快的,再加上石墨管的进样孔的存在下,原子的损失其实是很严重的,要不然也只是停留1s左右。你说的有道理。
  第二段,认真去理解原子吸收的概念,就会知道了。
  你理解错原子吸收的概念了。原子吸收就是吸收光源发出的波长后,检测器检测到光源光通量的变化,而产生吸光度的。这可原子发射不是一个概念。

    我知道那个系光率的问题,但实际情况下会存在着发射的,因为在10-8次方秒,原子是不可能所有从石墨炉中逃逸的,这个产生的发射怎么可以不考虑进去啊?
  还有正因为检测器是检测光的,所以只要有光到达检测器,检测器检测到光的信号就有信号(当然这个检测器也要看是光是怎么过去的),但我们可以认为,光源没吸收的为100%,检测器检测到了,通过石墨管后,检测器也检测到光了,缺少的部分就被检测器认为是吸收了!!但是我们要知道缺少这部分究竟是不是真的是原子吸收了?是怎么吸收的?这个才是我问题的核心。
    因为根据我上面说的,原子会吸收空心阴极灯的光,在很短的时间内会回到基态(这时的原子还是在石墨管内),这时它就会发出能量,这个能量如果也是以光的形式散发,它就会跟它的吸收抵消,所以检测器检测不到这个光。如果它以其他形式损失,检测器就会觉得光少了,也就认为产生了原子吸收。但如果这个原子回到基态后,再去吸收其他谱线的光,检测器也会认为它产生了吸收!!
  如果情况是第二种的话:必然会导致这个原子吸收所有谱线的光且都会被检测器检测到,但这个明显与事实不符合!!
  如果是第一种的话:正如你所说的,原子荧光也不是同一个面,不可以抵消!!但是我这里有个想法,因为荧光其实跟我们的共振吸收有点不一样,而且我们原子吸收的灯与荧光上的灯好像构造是不一样的!!所以会不会我是我这个想法呢:由于我们原子吸收的空心阴极灯的构造问题,原子吸收后发射是不会产生荧光的,只会按原来的能量返回光路,因为抵消了,检测器那里就没有信号了!!
  有什么不对或有新的理解还是有资料的话,希望可以发点给我或跟我说说您的想法!!谢谢!!!

  你认为的,原子吸收后发射是不会产生荧光的,只会按原来的能量返回光路,因为抵消了,检测器那里就没有信号了!的想法是纯理想化了,实际上纯理想化也是不能实现的,要考虑到激发态的原子会给基态的原子,其他的气体分子或者原子,又或者是于石墨管管壁相碰撞,而损失掉能量等,这种情况不是小概率事件,不能忽略的。

    如果能量给予了其他原子,它激发的话,这个效应也不影响定量分析,如果它以热能损失了话,那一个原子有可能吸收几次能量,那这样的话,我们怎么可以准确定量啊??还是认为样品量足够大(原子数目很多),那样的话,大概率事件更加偏向于什么说法?样品激发态回到基态后以什么方式变化,对定量的影响如何?
  还有的话,是不是我们用的是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标液就算一个原子吸收多次的光,样液也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用对比来校正这个效应了??也就是说对我的试验没影响,因为标样也发生同样的变化!!!但是我想知道这个变化的占主导的是什么???对定量的影响是什么??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