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再抛一问:为何原级X级射线的入射角和出射角不同?

浏览0 回复7 电梯直达
wzxjj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1.RT。



2.其实我更关心的是:我认为样品特征X射线射线产生的方向应该是随机的,各个方向都有,因为特征X射线是两电子壳层的能量差产生的,已跟入射原级X射线的方向无关。但为何“大部分”以一定方向射出?





欢迎大家探讨~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可能感兴趣
loaferfdu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谁说的“大部分以一定方向射出”?
只是说我们检测器摆的位置相对固定吧?
仗剑少年游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wzxjj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loaferfdu(loaferfdu) 发表:
谁说的“大部分以一定方向射出”?

只是说我们检测器摆的位置相对固定吧?


"大部分"---是我个人的理解,没有直接根据。因没有仔细看过仪器内部结构,书上也没有说超尖锐端口对着样品的入射方向

跟准直器对着样品的出射方向是在一平面内,但可以合理推测是在一个平面内,那在这个平面内我猜测肯定有一个角度范围内的X射线光子比较多,不可能在360°范围内都是均与的,请见《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吉昂等著,2003年版P69页,“。。出射角在35°-45°之间变化,对轻、重元素X元素射线荧光强度的影响在±10%内”,反之,在这个范围外,影响很可能在±10%以上了。那可以认为这个范围内出射X射线光子比较多了。瑞利散射,方向改变,康普顿散射方向也改变,样品特征X射线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认为也是随机的,那这就解释不通了这个范围为什么存在了。。。
wzxjj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loaferfdu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wzxjjs(wzxjjs) 发表:
原文由 loaferfdu(loaferfdu) 发表:
谁说的“大部分以一定方向射出”?

只是说我们检测器摆的位置相对固定吧?


"大部分"---是我个人的理解,没有直接根据。因没有仔细看过仪器内部结构,书上也没有说超尖锐端口对着样品的入射方向

跟准直器对着样品的出射方向是在一平面内,但可以合理推测是在一个平面内,那在这个平面内我猜测肯定有一个角度范围内的X射线光子比较多,不可能在360°范围内都是均与的,请见《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吉昂等著,2003年版P69页,“。。出射角在35°-45°之间变化,对轻、重元素X元素射线荧光强度的影响在±10%内”,反之,在这个范围外,影响很可能在±10%以上了。那可以认为这个范围内出射X射线光子比较多了。瑞利散射,方向改变,康普顿散射方向也改变,样品特征X射线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认为也是随机的,那这就解释不通了这个范围为什么存在了。。。


为了回答你的问题,我还专门翻了一下吉昂老爷子的书,然后觉得你可能理解错了。

首先老爷子没有明确说这个出射角和入射角的定义,就这么引述了,这里先鄙视一下老爷子,不讲清楚,让我们这些后生小辈为难。

我这里把出射角和入射角理解为X射线对样品表面法线的夹角,这个理解不一定对,你可以查阅一下老爷子提到的Gurvich文章,看看确切的定义是什么。

按照我的理解,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入射角和出射角度不一样,那么X射线在样品中走得光程就不一样。

以出射角为例来说明,其实这里的出射角取决于样品台与检测方向的夹角,就是你的分光晶体与检测器安装位置。你在纸上画个示意图就很容易明白,某个位置激发出了一个X光子(荧光),如果出射角大,那么荧光X射线在样品内走的光程就长,光程长,被吸收的就会多一些,很显然,对于轻元素与重元素,由于其特征能量不一样,其穿透能力也不一样,那么检测器检测到的荧光光强也会不一样。那么这个影响有多大呢?

老爷子提到的Gurvich文章利用Criss基本参数法计算表明,这个影响并不大,“入射角和出射角分别在55°-90°和在35°-45°之间变化,对轻、重元素X元素射线荧光强度的影响在±10%内”。

很显然这个理解与你的理解不一样。而且Gurvich的文章其实对仪器厂家更有用一点,在设计和安装时,我们总归希望同样的样品,检测到的信号荧光强度更大一些。按照该文观点,其实你检测器安装在35°-45°的出射角度范围内,影响很小,在10%以内。对于一般使用者,这段话意义不大。

这里并不是说,X射线出射是由择优取向的,这个问题并不存在。

最后说句题外话,我觉得你有些钻牛角尖了。照你现在这种看书的方法,一年之后你对XRF也不会入门。其实现在你只要知道X光管能够发出X光,这个X光能够激发X荧光,这就够了。至于原级光怎么产生的,X荧光又是怎么检测的,检测器如何工作,这些知识在入门阶段不需要了解,因为XRF的重点不在这里,你更需要知道的如何制样,如何建立检量线,如何解析谱图干扰,如何修正基体效应,还有标样体系。如果你现在纠缠于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时间都浪费在这里的话,这是不值得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了解这些东西是错误的,问题是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学习重点。你在这个领域呆上两三年再回头细细考虑这些问题也不迟。
sonne86400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看了下楼主的图片是大波谱的照片 里面有测角仪根据你元素的需要会转动啊 根据不同的特征谱线的需要啊 好像还有个布拉格散射定律计算公式
wzxjj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loaferfdu(loaferfdu) 发表:
原文由 wzxjjs(wzxjjs) 发表:
原文由 loaferfdu(loaferfdu) 发表:
谁说的“大部分以一定方向射出”?

只是说我们检测器摆的位置相对固定吧?


"大部分"---是我个人的理解,没有直接根据。因没有仔细看过仪器内部结构,书上也没有说超尖锐端口对着样品的入射方向

跟准直器对着样品的出射方向是在一平面内,但可以合理推测是在一个平面内,那在这个平面内我猜测肯定有一个角度范围内的X射线光子比较多,不可能在360°范围内都是均与的,请见《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吉昂等著,2003年版P69页,“。。出射角在35°-45°之间变化,对轻、重元素X元素射线荧光强度的影响在±10%内”,反之,在这个范围外,影响很可能在±10%以上了。那可以认为这个范围内出射X射线光子比较多了。瑞利散射,方向改变,康普顿散射方向也改变,样品特征X射线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认为也是随机的,那这就解释不通了这个范围为什么存在了。。。


为了回答你的问题,我还专门翻了一下吉昂老爷子的书,然后觉得你可能理解错了。

首先老爷子没有明确说这个出射角和入射角的定义,就这么引述了,这里先鄙视一下老爷子,不讲清楚,让我们这些后生小辈为难。

我这里把出射角和入射角理解为X射线对样品表面法线的夹角,这个理解不一定对,你可以查阅一下老爷子提到的Gurvich文章,看看确切的定义是什么。

按照我的理解,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入射角和出射角度不一样,那么X射线在样品中走得光程就不一样。

以出射角为例来说明,其实这里的出射角取决于样品台与检测方向的夹角,就是你的分光晶体与检测器安装位置。你在纸上画个示意图就很容易明白,某个位置激发出了一个X光子(荧光),如果出射角大,那么荧光X射线在样品内走的光程就长,光程长,被吸收的就会多一些,很显然,对于轻元素与重元素,由于其特征能量不一样,其穿透能力也不一样,那么检测器检测到的荧光光强也会不一样。那么这个影响有多大呢?

老爷子提到的Gurvich文章利用Criss基本参数法计算表明,这个影响并不大,“入射角和出射角分别在55°-90°和在35°-45°之间变化,对轻、重元素X元素射线荧光强度的影响在±10%内”。

很显然这个理解与你的理解不一样。而且Gurvich的文章其实对仪器厂家更有用一点,在设计和安装时,我们总归希望同样的样品,检测到的信号荧光强度更大一些。按照该文观点,其实你检测器安装在35°-45°的出射角度范围内,影响很小,在10%以内。对于一般使用者,这段话意义不大。

这里并不是说,X射线出射是由择优取向的,这个问题并不存在。

最后说句题外话,我觉得你有些钻牛角尖了。照你现在这种看书的方法,一年之后你对XRF也不会入门。其实现在你只要知道X光管能够发出X光,这个X光能够激发X荧光,这就够了。至于原级光怎么产生的,X荧光又是怎么检测的,检测器如何工作,这些知识在入门阶段不需要了解,因为XRF的重点不在这里,你更需要知道的如何制样,如何建立检量线,如何解析谱图干扰,如何修正基体效应,还有标样体系。如果你现在纠缠于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时间都浪费在这里的话,这是不值得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了解这些东西是错误的,问题是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学习重点。你在这个领域呆上两三年再回头细细考虑这些问题也不迟。


谢谢您的解答及忠告。明白了,确实有点死磕细枝末节了,只是想到了这个问题不“解决”掉 ,就老惦记着。比如还有个“问题”本来打算再发帖的,现在想想也就算了-----物质的吸收限,如K系吸收限是小于K系特征线波长的,在K系吸收限及左侧微小范围内,岂不是会大量激发滤光片本身元素的K系特征X射线?。。。不知您怎么看? 是不是我又理解错了。。。

现在刚入门,后面还有很多东西要学,比如您说的“如何制样,如何建立检量线,如何解析谱图干扰,如何修正基体效应,还有标样体系”正是XRF检验人员要学习的重点。实践才是硬道理,多做实验捣鼓仪器才行。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