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办法,生在国内,长在80年代,受到的英语教育基本是中国式的,属于杀时间逗乐,基本不能用。虽然读硕士和博士期间有所改观,可是,每个人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生活,学习只能当副业,不能用太多的时间。到了国外,搁浅在西方文化的沙滩上,晒太阳的感觉是那么地不爽,就像帖子被删除一样。
咸鱼也得翻身啊!
当有一天起床后发现,除了对着空气说汉语之外,其他对象都是需要用英语沟通的人。这种环境下,再不会有翻译这一说,英语作为一种交流介质和思维方式,被强行地植入大脑。而体内的排异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直到这个外来的东西完全被身体接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能做些什么呢?
在和同事的谈话和书面交流中,我发现自己的几个典型问题:
用词造句不够地道,没有按英语的思维方式进行表达,这种中国式英语对洋人是一种折磨(比如对一个问题的回答,yes和no的用法);
习惯性地用特定单词表达特定含义(中国人词汇量大),不善于用简洁的短语和惯用法,让人觉得很别扭;
有些口头禅,像actually, really, I think等等,没意义,浪费自己和别人的时间;
无论如何,语言是工具,用活了,就融会贯通;死记硬背,只是为了考试。所以,对英语及其背景文化的深入理解是关键,而不需要所谓的翻译技巧。先写这些,仅供参考。
看到楼下的看法了。不过,专业的翻译,是属于服务性质的,对象是他人,而不是自身。能做翻译,特别是文学创作方面的,一定是对两种语言都有母语感觉,且有比较深的文学和文字功底的人。真正的翻译,是二次创作,别把翻译看得太低了。
至于口语,我被很多人折磨过,包括韩国人(最烂的英文),印度人(口音和哩语),意大利人(严重的口音和过于丰富的肢体语言),东欧人(当然也是口音)。但是,受过系统英文教育或是在英语国家生活过的人,多数都能用比较顺畅且让人舒服的方式,没有障碍地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别人。排除口音的因素,地道的表达方式会让人舒服。口语以沟通为最终目的,但不能以此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