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论和光的波粒二象性
爱因斯坦(1879—1955年)从普朗克的发现看到需要修改的不仅是某些定律,而是 重建新的理论基础。1905年,过着清贫生活的伯尔尼专利局三级技术员爱因斯坦,在 一年之内竟创造了可以和牛顿(1642—1727年)在“创造的假期”(1665—1666年)所取 得的成就(流数法、光谱分解、万有引力定律)相媲美的三项科学业绩:光量子论、布 朗运动理论、狭义相对论。他在《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的观点》这篇论 文中提出了光量子假说,把普朗克的能量子的概念从辐射发射和吸收过程推广到在空 间传播的过程,认为辐射本身就是由不连续的、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组成的。他从热力 学的观点出发,把黑体辐射和气体类比,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把辐射看作是由 粒子组成的,他把这种辐射粒子叫做“光量子”。1926年美国化学家刘易斯(1875— 1941年)赋名光量子为“光子”。把光量子看作一些携带着能量和动量的粒子的这种 观点,是和十九世纪已经取得统治地位的光波动说相对立的。在某种意义上复活了早 在1850年就由傅科(1819—1868年)的所谓“判决性实验”否定了的牛顿的光微粒说。 尽管作为光量子理论的推论,爱因斯坦成功地解释了古典物理学理论无法解释的光电 效应等,人们也还是对它抱怀疑态度的。能量子的发现者普朗克直到1913年对光量子 还难以容忍。只是在十年之后,1915年,不相信光量子的米立肯(1868—1953年)宣布 他的实验无歧义地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和1922年康普顿(1892—1962年)发 现X射线散射效应必须由光量子论解释之后,人们才正确评价了光量子论,宣布爱因 斯坦由于“在理论物理学方面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而授予他1921年 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和普朗克不同,当时就坚信自己的光量子论是“非常革命的”。的确, 光量子论并不是简单地复活光微粒说,而是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对统计平均现象 光表现为波动,对瞬时涨落现象光表现为粒子。光量子论第一次确认了光的波粒二象 性这个最基本的性质。 继光量子论之后,1906年爱因斯坦又把量子假说应用到固体弹性振动上去,成功 地解决了古典物理学理论在低温固体比热问题上所遇到的难题,这个结果标志着一个 重要的进展,因为它表明普朗克常数也出现在与辐射无关的现象中。量子论的下一步 发展是由丹麦物理学家玻尔作出的,他把旧量子论推到顶峰,同时他也为从旧量子论 向新量子论的过渡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