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国当代物理学家

浏览0 回复708 电梯直达
可能感兴趣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张娜          1986至199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3至1999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先后获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2002至2003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机械工程系高访并开展合作研究。邀担任国际能源学报Energy –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编委及ASME The System Analysis Technical Committee 委员,全国能量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气候变化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及多个国际系列学术会议的科学委员会委员和顾问委员会委员等。从事能源利用领域的科研实践,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973项目课题等多项重要科研项目的工作。在总能系统的理论研究、新颖热力循环探索研究、能量系统的优化综合及系统集成、动力机械变工况解析分析等方面有突出成绩。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冷能转功循环、正逆耦合热力循环以及能源利用与CO2分离一体化动力系统等系统创新;动力机械变工况解析分析方法的研究提出;联合循环改造系统分析优化方面的综合研究等。在国内外发表科研论文约百篇,获得包括ASME Advanced Energy Systems Division 年度最佳论文奖及首届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等多项奖励。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谭春青            1993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1993-1995年在工程热物理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2004年,先后在日本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日本航空航天局任STA Fellow、特别研究员和主任研究员,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被聘任研究员。现任日本燃气轮机学会会员、美国航空航天学会会员。 研究方向:涡轮弯曲叶片叶栅内部二次流场结构和损失机理研究、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关键技术研究、高/超高负荷涡轮叶栅流动损失机理及损失控制技术研究、垂直/短距起降飞行器升力推进技术研究、微型/超微型燃气轮机研究、压缩空气/燃气轮机储能发电技术研究、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及涡轮气动设计技术研究、通用流体机械节能技术研究、高效风机以及智能通风网络系统研究、采用矢量推进技术的空气炮气动热力学技术研究。多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展了国家攀登B计划项目子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院长青年创新基金、日本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特别支持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项目、中国科学院国防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研究所领域前沿项目及多项企业合作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被SCI/EI收录近30篇,其中弯曲叶片研究成果被誉为“为弯扭叶片成型理论增加了一个可控自由度”;申请或获得美国专利1项、国防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林峰  1985年和1988年分别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获得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机械与航空系博士学位。1995年8月至2006年5月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理工学院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终身教授等职,2006年8月起在美国三州大学任教授直至回国工作。现任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百人计划入选人,以及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的模型与智能系统委员会的奖励委员会主席。多次担任ASME等相关国际会议的Topic Organizer和Session chair,及AIAA Journal of Propulsion and Power, J. of Propulsion and Power,International Gas Turbine Institute的审稿人。在 以下几个方面取得学术成绩。在非定常叶顶间隙流动方面,揭示了间隙泄漏流的自激非定常性的成因,验证了泄漏涡的三种形态,提出了压气机失速新途径假说。在压气机非轴对称和非定常流动方面,利用在泄漏流研究方向上的进展,提出了一套新的畸变诱发失速的机理。在压气机失速先兆检测中的应用方面,完善了一个基于一维连续小波的分析工具。此外,还在基于智能系统方法的闭环流动控制技术,转子与机匣碰磨的非线性动力学,混沌信号分析法在压气机失速先兆检测中的应用,以及压缩系统的非线性控制等方面均有研究工作,并发表相关文章。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刘建军      1982-1987年在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燃气轮机专业学习,1987年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攻读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学位,于1989年毕业。1994-1998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学习叶轮机械,1998年毕业并获博士学位。1989年至今历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航空学会动力分会叶轮机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二等奖。 刘建军研究员长期从事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内容包括定常及非定常粘性流高分辨率数值方法、非轴对称流场及其与全周叶片排流场相互作用、透平叶片冷却技术及流动传热耦合、网络并行计算方法、气动优化设计等。他研究开发的S1流面准三维计算方法与程序,曾在航空发动机行业全面推广使用,该程序目前也是多级汽轮机全三维气动热力设计体系中准三维设计模块的组成部分;他发展完善了先进的数值激盘理论模型,用于解决叶轮机械核心通流部件和与之关连的非轴对称进排气部件之间的全周耦合计算问题,提出了轴流式透平机械单侧径向排气蜗壳的气动设计原则;他研究开发的三维粘性流场计算方法和软件在发动机进气道、汽轮机排汽缸、多排叶片、含气冷的透平叶片等复杂流场的分析中都得到应用。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和核心刊物上已发表论文四十多篇。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吕清刚              1990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0年 - 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出站后留所工作,1998年被聘为研究员。任《工程热物理学报》和《过程工程学报》编委。 研究方向:循环流化床燃烧理论与技术,同时兼顾多种燃料及废弃物的燃烧与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长期从事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研究和开发,先后承担多个国家级研究开发课题和技术示范项目。提出了能够系统地进行性能优化计算与设计的工作流程,并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大容量和高参数化获得了成功,进而逐步形成循环流化床锅炉研发设计准则,此项研究成果在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正在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近年来研究领域也由单一煤的循环流化床燃烧扩大到基于循环流化床技术的燃烧综合利用和污染排放控制,生物质燃烧发电、固体废弃物焚烧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 主要论著:先后申请和取得十多项专利,大部分获实施。在国内外期刊与会议上发表30多篇重要论文。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那永洁          1983年毕业于马鞍山钢铁学院钢铁冶金专业,1983年至1986年在广西柳州钢铁厂工作,1989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8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工作,1994年赴瑞典查莫兹技术大学能源转换工程专业进修,2001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一直从事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研究及开发工作。1989年初开始百叶窗式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气固分离的冷态实验研究,参加我国第一台75吨/时百叶窗式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基本设计,于1994年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开始,参加中日合作“开发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项目。1994年10月至1995年3月,在瑞典查莫兹技术大学进修期间,完成了“大颗粒在循环流化床中的行为”的研究。1996年开始参加研究开发新型高性能130吨/时循环流化床锅炉项目,具体负责完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旋风分离器的研究与开发。1998年至2001年,负责并完成了中法合作“典型煤种在循环流化床中的燃烧特性试验研究”项目。从2000年开始,逐渐转向固体废弃物的焚烧处理以及在燃烧过程中控制污染物的研究。2001年至2004年分别完成了中日合作项目“城市垃圾与劣质煤CFB混和燃烧发电系统的技术经济性”、“循环流化床中煤与垃圾混烧的脱硫脱氯特性研究”、“煤与下水污泥、废塑料混合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和“煤与废塑料、污泥混合气化的试验研究”。2002年至2005年负责国家科技部“863”课题“循环流化床加压煤气化”。目前,正在探索研究先进燃烧和气化技术,承担多种燃料及废弃物的燃烧过程及污染控制研究,着手建设一套集燃烧和污染控制于一体的工艺流程实验系统。 主要论著: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和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约四十篇。已申请发明专利四十多项,其中十五项已获得专利证书。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聂超群    1982年毕业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动力系,1987年在上海机械学院动力系研究生毕业,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1994-1996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热力发动机重点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工作。1998年作为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的中方研究人员,在希腊雅典技术大学叶轮机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2000年作为中国科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WHITTLE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实验研究工作。主要包括:重型燃气轮机中、低热值燃烧室改造和现场验证、压气机内部流动失稳机理、失稳先兆动态特征、喘振主/被动控制技术、流动失稳新型控制方法、大型工业流体压缩机械性能测试与喘振边界设定、喘振在线预报和自适应调节技术、非定常动态测试技术、和实验室建设方面等。 作为主要业务骨干,曾参加国家攀登B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和面上基金项目、科技部863、科技部973、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方向性研究项目等。在国内外相关学术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近50篇论文,提出多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徐纲  199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1999-2001在我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同年留所参加工作。2002年受聘创新副研究员岗位,2008年受聘创新研究员岗位。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973项目、863专题课题、自然基金面上课题及企业横向课题共7项。培养硕士2名,博士2名。在国内核心期刊及国外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44篇,其中EI收录29篇,SCI收录1篇,授权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煤气化发电与甲醇联产关键技术及其在60MWe级发电和24万顿甲醇/年系统中的应用”排名第5,在中石化科学技术成果鉴定“高效洁净煤基甲醇联产电系统的开发和示范”中排名第10。主要研究方向为燃气轮机中低热值富氢燃料低污染燃烧。在中低热值富氢燃料燃气轮机燃烧室稀释燃烧开展了从基础理论到设计技术到工业示范的完整研究工作,实现了我国在重型燃气轮机热端部件燃烧室设计上的突破。与国际同步开展了富氢燃料贫预混燃烧特性、热声振荡机理与模型等基础研究工作。在2003年即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开展了“高氢燃料贫燃料预混燃烧室关键技术研究”。并进一步在2007年获得国家973计划支持,进一步开展富氢燃料贫预混不稳定机理及抑制的研究工作。同时,在国家863专题课题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种新型的富氢燃料无焰燃烧技术的研发。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忻妙新              197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大气物理研究所和德国宇航院从事大气遥感理论和实验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2篇。1992年—2002年,先后任大气物理研究所办公室主任、科技处长、所长助理。期间,在研究所的规章制度、队伍建设、运行机制、科研项目管理、创新文化、业绩评价等方面共发表研究论文15篇。1999年晋升研究员(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系列)。先后获“学笃风正”优秀管理工作奖、中国科学院管理工作突出贡献奖。

德厚志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肖云汉          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副局长 清华大学学士、硕士、博士( 1981 - 1993 ); 1993 年入所, 1996 年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1998 、 2001 、 2006 年先后被任命为所长助理、副所长、院高技术局副局长。 1998 年度日本国立资源环境研究所 STA Fellow 。现为国际氢能经济伙伴计划( IPHE )执行-联络委员会中国代表,英国工程及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 EPSRC )同行评议专家;中国能源研究会热力学及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能源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医疗环保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工程热物理学会秘书长,中国煤炭学会煤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al and Fluid Science ”副主编,《热力发电》编委,《煤》杂志编委。 2005 国际废弃物热处理及资源利用会议主席。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能源科技政策及战略、能源动力系统分析与优化集成、燃料化学能转换新途径与先进过程、污染控制方法与净化技术等能源环境领域的研究,研发灵活燃料气化、原料气调制及净化、捕集CO2的含碳能源直接制氢及人造天然气、CO2矿化封存、氧碳载体材料、新型热动力循环、合成气和湿空气燃烧机理、燃气轮机燃烧技术、代用燃料、分布式供能、高效节能、城市固体废弃物热处理及综合利用、烟气净化等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 “十五”期间,先后任国家973规划“高效洁净能源-动力系统及热-功转换过程内部流动的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攻关计划清洁能源行动/UNDP“应用清洁能源技术、减少城市污染能力建设”专家组成员兼秘书,国家863计划能源技术领域洁净煤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副组长,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能源相关战略研究及纲要起草研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煤炭联产系统项目首席科学家,城市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科技部和中科院“中国发展煤气化联产路线图研究”。目前负责国家能源办“我国能源领域科技创新重大问题研究”。 主要论著: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在双边和多边国家间合作会议上多次做邀请报告。在国际合作、国家、知识创新、地方项目的支持下,经过所在团队多年坚持不懈地知难而上,与企业紧密合作,城市生活废弃物的热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已在多座城市的垃圾处理设施中实际应用,具备了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煤气化甲醇、动力联产示范工程已投入商业化运行,标志着我国在IGCC和联产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推动了我国的产业发展。 曾获第四届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称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科学创新奖,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奖,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两次获电力科技进步二等奖。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