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P-MS讲座:30. 定量分析-内标校正法 1 内标元素的作用
用一个元素作为参考点对另一个元素进行校准或校正的方法在ICP-AES等许多种原子光谱分析法中被广泛采用,这种方法被称为“内标校正法”。
内标可用于下述目的:
(a) 监测和校正信号的短期漂移
(b) 监测和校正信号的长期漂移
(c) 对其它元素进行校准。
(d) 校正一般的基体效应。
内标元素的有效性要求其行为能准确地反映被测元素的行为。例如,如用它对其它元素进行校准,则其灵敏度必须与这个元素相同或这两个元素间的灵敏度关系必须为已知,并保持不变。假如用一个内标元素来校正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信号漂移,则内标和被测元素间的信号上的相对变化应是不变的。
ICP-MS中使用内标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是沿了ICP-AES技术。许多
ICP-MS的用户都发现,使用单一内标进行数据校正常有吸引力,特别是当数据处理是自动地由系统软件控制时,然而,若仔细监测分析过程就能发现在整个分析过程中,不同元素的响应明显不同,很少有一个元素能反映所有元素的行为。
在短时间,例如几分钟内的非线性变化的数据校正,只可通过监测溶液中某一组分来实现。任何内标的适用性都应该在每种感兴趣的基体中的所有被测元素上加以检验。一般而论,只要内标和被测元素的信号变化是同一方向,如:两者都呈现增强趋势。那么,与没有进行任何形式校正而计算出来的数据相比,短期精度将会得到改善。不过,若在短时期内信号漂移很大,则可能表明仪器有问题、仪器最佳化不正确或所用样品基体内标不适合。注意上述这些情况可能会证明比用内标法进行数据校正的效果还要好。
在长时间,例如在几个小时内信号漂移的情况下,采用内标有时可改善精度。虽然有一些元素灵敏度随时间下降,但有一些元素的灵敏度却呈现增加的趋势。必须强调,在选择任何一个元素为内标元素并用于长期信号漂移校正之前必须先确认其对基体的适用性。
在
ICP-MS分析中已有大量资料证明有非质谱效应存在,而且也有文献研究了采用内标方法来校正被测物的抑制或增强效应。对正向功率变化、采样的位置和雾化气流速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任何一组固定的操作条件下,可根据某些元素在某一基体中的行为将它们归为一组。例如,在0.02mol/L NaCl(500ug/mL)基体存在情况下,Nb、Hf、Sr、In、Zr、Y和Tm可被归为一组。因为它们表现的行为相类似。在这组元素中,它们的一次电离能分布在5.7eV(Sr)至7.0eV(Mo)之间,而信号的抑制程度在41%(89Y,93Nb)至58%(88Sr)之间。从这些观察结果上必然会得到这样的结论,即虽然从这组元素中的一个元素上大体能反映出这组中其它元素的行为,但在这些元素之间会存在明显的差异。
2 内标元素的选择
在分析溶液形式的样品时,可直接向样品中加入内标元素,但由于样品中天然存在某些元素而使内标元素的选择受到限制,因为需将已知或相同量的内标加入到每个空白、标准和样品中,因此,样品中本来就有的元素将不能被用作内标。内标元素不应受同量异位素重叠或多原子离子的干扰或对被测元素的同位素产生这些干扰。另外,对于虽存在于样品中但在
ICP-MS分析前已被准确测定过的元素仍可被选作内标元素。在这种情况下,该元素的浓度将随不同样品而改变,在数据处理的阶段必须加以考虑。使用样品中本来就有的天然内标在固体样品分析中是最有效的方法。
无论内标是被加入的或是天然的,还有其它一些因素也必须考虑,该元素必须有一定的浓度,其产生的信号强度不应受到计数统计的限制。另外,一些研究者曾提出,内标的质量和电离能应与被测元素的接近。多元素测量中经常采用的两个内标元素是In和Rh。两个元素的质量都居质量范围的中间部分(115In、113In和103Rh),它们在多种样品中的浓度都很低,几乎100%电离(In=98.5%,Rh=93.8%),都不受同量异位位素重叠干扰,都是单同位素(103Rh=100)或具有一个丰度很高的主同位素(115In=95.7%)。虽然这两个元素看来均是理想的内标元素,但在实际应用中并非总是如此。
以硼为例,在硼的ICP-AES和
ICP-MS实际测量中,许多文献中都选用铍作为内标元素,铍和硼在元素周期表中是分别为第4号和第5号元素,处在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上,它们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都很相似。铍的质量数为9,而硼的质量数为10和11;铍的电离能在9~10eV之间,硼的电离能在8~9eV之间;铍的电离度为75%,硼的电离度为58%。铍本身不受其它元素的同量异位素重迭干扰,也不对硼构成干扰。最为重要的是,绝大部分铀样品中的铍含量都极低,例如GBW 04201标准物质中铍的测量结果为低于0.003ppm,在GBW 04205中也未将铍作为杂质列出。以铍为内标测量硼标准溶液的谱图和标准曲线如下图所示,内标校正后的校准曲线的线性有了明显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