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享】国内对土壤墒情预报的实用化进程已有一定的进展

浏览0 回复1 电梯直达
szyibiao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开展土壤墒情预报的缘由和目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为了解决灌溉时机难,实现适时适量灌溉,充分发挥水资源和灌溉工程效益,从而达到节水增产、增效益的目的。
国内科技工作者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和经验,对农田土壤水分交换及水分消耗、墒情或旱情监测与预测等重点进行了持续、大量的探究工作,促成了国内土壤墒情预报模型研究的全面、快速发展。通过对国内有关资料的归纳与分析,我国土壤墒情预报模型研究经历了起步,发展以及全面发展的时期,下面来展开具体说明。
起步期:20世纪70年代。此间,国内土壤墒情预报模型研究的特点是:研究对象空间性在土体尺度上,主要研究分析土壤含水量与某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比如曹治斌等研究了时段始末土壤含水量与降雨量的相关关系,土壤水分消退系数与土壤含水量、月份之间的相关关系。
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这个时期预报的情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土壤墒情预报模型研究的空间性取得突破,完成了以土体尺度为主向土体尺度和农田尺度并重的转变。科研专家根据土壤水分运动基本方程,把地面水和地下水看作是土壤水分运动的边界条件,输入作物各个生育期内的降雨(或灌溉)、有关气象因素及根系吸水层深度等参数,进行了土壤剖面含水量变化的预报;
2.土壤墒情预报模型研究的方法少,建立的模型种类少,其中水量平衡模型和土壤水动力学模型的预报研究开展较深入。一些研发人员根据土壤水量平衡原理,分别建立了预报土壤含水量的经验模型;另外一些专家利用降雨径流模型以及土壤水量平衡原理实现了土壤墒情检测仪对土壤墒情的预报;姚建文采用土壤水动力学原理,根据作物生长条件下土壤负压和土壤含水量的试验数据,求得根系吸水率在剖面上的分布,进而根据一些较易获得的参数来进行土壤含水量的预报。
全面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1.土壤墒情预报模型研究的空间性有了重大转变,完成了从土体尺度和农田尺度并重向农田尺度和区域尺度共同发展的转型。
2.土壤墒情预报模型种类趋于多样化,一些研究者分别建立了土壤墒情预报的随机水量平衡模拟模型、SPAC水热耦合传输模型、幂函数统计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遥感估算模型。
3.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处理趋于信息化和自动化,土壤墒情的监测技术已进入应用研究阶段,土壤墒情速测仪等相关仪器已开始投入市场推广使用。相关专家在土壤墒情预报模型研究中都运用了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目前,国内对土壤墒情预报的实用化进程已有一定的进展,很多省市地区已经建立了土壤墒情的监测系统。
该帖子作者被版主 绿洲2积分, 2经验,加分理由:谢谢分享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蓝人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