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第七届原创】第一方实验室的产品测试

浏览0 回复10 电梯直达
fisher8272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维权声明:本文为fisher8272原创作品,本作者与仪器信息网是该作品合法使用者,该作品暂不对外授权转载。其他任何网站、组织、单位或个人等将该作品在本站以外的任何媒体任何形式出现均属侵权违法行为,我们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个月底给兄弟们的培训讲义。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可能感兴趣
fisher8272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有产品,就会有测试。随着社会的进步,产品复杂性的增加,测试的要求,自然也越来越多。
质量大师戴明曾经指出:对于生产方来说,抽样测试的目的是最小化测试费用,而不是最小化总损失。为了使总损失最小,要么对产品作100%检验,要么不检验。
这话当然没错。不做检验,显然不可能,实际点,没有测试,我们这些做检验的吃什么?100%的穷举测试,工作量太大,成本太高,根本行不通.因此,就注定了一切实际测试都是不彻底的。
正如戴明所言,我觉得测试的基本问题是经济学问题。测试的总目标是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测试。

一、    测试目的和策略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地,基于不同的立场,就有着不同的测试目的。买家希望通过测试暴露产品中隐藏的缺陷,以此来决定是否可以接受该产品和相应的附件(如包装),降低购买的风险。从设计制造者的角度看,希望通过测试说明产品中不存在缺陷,表明产品已正确地实现了用户的要求,可以出货。从管理层的角度看,则希望花费有限的资源达到买家的质量要求,经费和进度是管理层首要考虑的焦点。
不同方的要求无法调和,所以实验室很难做。这时,不得不佩服袋鼠们的前瞻性,准则要求实验室一定要独立,这太重要了。
如果实验室没有相对独立的地位,那么,左右实验结果的,将不是测试水平,而是权力。
第一方实验室花的是管理层的钱,自然要为管理层服务。因此,测试的目的要和管理层的期望相同:以最少的资源和时间,找出产品中隐藏的问题甚至致命缺陷。测试的成功与否是以发现潜在的缺陷多少来衡量。发现的越多,管理的风险就越小,管理的风险小,实验室才能长治久安。
IEEE也是这么想的,他们对测试的定义是:“测试是为了发现故障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明确了自身的存在价值,才好制定适合的测试策略。产品研发是一个自上向下,逐步细化的过程。测试则是依相反顺序的自底向上,逐步集成的过程。低一级的测试,为上一级的测试准备条件。
不充分的测试是愚蠢的,而过度的测试则是一种罪孽。一般而言,合理的产品测试策略,包括如下几步:
a)    产品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与分析;
b)    熟悉所要测试的产品,编制测试方案和测试计划;
c)    测试准备工作+测试操作;
d)    产品测试记录及报告,如有问题,还需根据产品整改方案,修改充实测试计划(准则要求的:分析一个物品不同特性的相关性);
e)    对成熟样品,固化测试方案和样品流程;对不成熟样品,随时关注,修改、增加测试要求,并评估影响。

二、    测试过程管理
测试在大公司是件很重要的工作,在中国也只能呵呵了。原因嘛,还是那话,中国制造是高产能、中等质量和低成本的结合。多数时候是要求可能接受的质量即可,因此,对测试的要求并不高。
在大多数人看来,测试过程是测试工程师的事情。和这个主流观点不同,我认为:测试,是技术负责人主管,质量负责人兼管的事情,在组织的战略层面,和测试工程师关系倒不太大。
技术负责人肩负着实验室测试管理的主要责任。相比于理论水平更高,但主要负责捣各种浆糊的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的责任显然更加重大。这个岗位不但要求有丰富的科学管理经验,熟悉产品生命周期、测试策略、甚至实验全过程和测试管控要点,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有很好的组织能力,以及在同一时间里兼管多个重要项目的能力。技术负责人,是整个实验室测试策略的管理者,这个岗位做不好,测试工程师做的再好,实验室的档次也高不到哪里去。测试质量的所有管控点,都应来源于技术要求,而非质量负责人拍脑袋想出来的。
还有观点认为是最高管理者管测试,会比技术负责人管测试更好,这种观点自有道理,毕竟职权更大,可调配资源更多。不过,大家都是要吃饭睡觉的俗人,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最高管理者应该管的,是吃饭这种大事。测试过程管理这种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吧。
当然,如果实验室的技术、质量负责人空有title的话,上面的、包括下面的话,都可以当我没说。
从宏观上,测试过程管理,大体分为这么几个部分:
a)    规划领导整个测试部门的运作:包括制定测试工作的架构;确定人员的分配、各组的分工;最后决定采用的测试方案、质控及异常分析工具;
b)    控制测试进度:关注检查测试的工作,在质量负责人的协助下(主要是各种质量统计工具的应用),掌握各种产品质量情况,定期向上级汇报测试进度;随时与研发部门保持沟通,相互了解,相互帮助;在测试发生特殊情况时,及时向研发部门及上级管理层通报。
c)    定期与前端产品项目负责人沟通,了解他们的进度及产品的成熟程度(比如改型、部分新研发、全新研发等),以保证研发部门在将其产品交付测试前,已按规定完成了零部件测试和模块测试。降低测试风险。
d)    协调:当测试人员和研发人员对测试结论的判定产生巨大分歧时,出面处理,必要时和研发经理坐下来一并讨论分析,协调解决。一句话,能给做测试的兄弟们撑腰。唉,技术负责人不是那么好当的。
e)    定期审核评审测试部门的工作,不断改进,这条是质量负责人的事。包括聘请人员讲学,外出技术交流,定期头脑风暴提出改进的意见。组织部门内的各种技术研讨会,让各组之间相互了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当然,监督测试人员的工作,保证质量控制、处理投诉等等,也是质量负责人义不容辞的工作。

从微观上,测试工程师才是测试工作的实际执行者。对于单个测试,工程师才是主角。
遗憾的是,随着行业待遇的持续走低,好的测试工程师越来越少。
在坛子里经常看到做测试的兄弟们吐槽。也有点不是滋味,测试工程师的确不容易。研发工程师大多不懂测试,各种奇葩要求让兄弟们很难做。不过,有些仅仅只会操作仪器,做做黑手,就顶个工程师的title,也未免把测试工作想得太简单了。
一个好的测试工程师,或者说,无论要干好什么工作,首要地,要热爱这份工作。许多大牛,都是从这些基础岗位起步的。因此我觉得,做好这个岗位,可以直接参照大牛的特点要求,不会差的太远。
测试工程师,要有过硬的技术,技术不行,一切无从谈起。
除了技术,就是沟通。结果无法预知,有些测试不通过,会引发十分强烈的反弹。因此需要测试人员善于沟通并勤于沟通,提早沟通,避免极端反应的出现。达成一致的难度,大到需要技术/质量负责人出马解决问题的话,至少也要提前知会一声两位,免得到时候捣不出浆糊。
要求再高一点的话,有洞察力,能发现细节的问题,测试方案往往大而化之,细节问题要靠个人把握,在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中,往往可能隐藏着重大的隐患。多说一句,有好的洞察力的工程师,往往都会有好的前途。
细心,耐得住寂寞,也是测试工程师应有的品质。样品不合格,往往意味着结构会改变,而结构的改变意味着大量重新的测试。这时候能做到不多余,不遗漏的进行附加测试,是考验工程师技术能力的平台。
不充分的测试是愚蠢的,而过度的测试则是一种罪孽。这话对所有人都适用。

这些年,在实验室的质量审核中,经常发现有的测试申请的内容莫名其妙,除了前面说过的愚蠢测试/过度测试外,原因大多是没搞明白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两者之间的区别。处于开发阶段的产品,多采用集成测试的思路。一个产品是有多个模块/部件组成的,各个组件没问题,组装起来不一定没问题。譬如同样的飞机发动机零件,中国组装寿命只有600小时,老美组装的,用3000小时都没问题。这就是装配工艺的差距。
所谓集成测试,就是一个个模块/零件拼装起来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发现兼容性不强的地方,是一种为了发现问题而进行的测试。当然,为了符合实际情况,这个拼装的过程,应由实际负责这个流程的人员,而不应该由实验室来做。
和集成测试相反,系统测试目标不是找问题,而是要证明产品的性能。比如,确定产品是否满足性能需求;确定整个系统是否满足可靠性要求等等。在很多地方,叫FFU测试,即Fitness for use.
靠系统测试发现问题,靠集成测试验证产品易用性,看似可笑,却在不同的实验室,天天都在上演。
普天之下,并无新事。

三、    测试质量
终于说到自己的专业了。
不可否认的是,管测试质量,是费力不讨好的活。好多测试人员都认为QM可有可无,甚至无胜于有,因为他们觉得:事儿都是我们这些做黑手的干的,你们这群老爷自己不会干还指挥我们干,挑三拣四,嫌干的不好,增加我们的工作量,兴致来了还要扣我们的money,让写改进报告……
标准的那摩温形象呼之欲出,不明白的同学请自行脑补夏衍的包身工。
先肯定一个前提,作为QM,决策、判断、以及行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测试保质保量,最好能更好更快完成,并且不会出事。这样才能给测试兄弟们发更多的奖金,也让自己的存在感更强,工作更顺畅。不论对测试团队还是项目团队的控制,都是如此。
在特定环境下,可能要考虑制衡、流离、观星、突袭、离间等管理之上的武将技问题。但如果组织没有太多管理问题(这可能性不大),也不要太热衷玩三国杀。管质量的要负责测试质量不出问题,不是负责合纵连横的,当然,更不是去寻求做实验的兄弟的尊重的。面子是自己挣的,不是别人给的。

和很多同行交流过,大家都在抱怨实验室的质量不好做。呵呵,我也是这么想的。原因很复杂,首先得承认做质量的自己不太争气,对质量的理解一塌糊涂,这么说,会不会得罪很多人?
再者,东西就是那么差,测得准不准,有个毛关系?
首先承认一个前提,一个人不可能是所有专业领域的专家,即使在一个领域内,也只有少数的人才能成为专家。而在接触中,做技术的,包括做测试的,往往都认为自己是专家,会想很多办法证明自己是对的。因此,直接指出测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反弹。
做质量的,一般理论水平都不错。因为说出来的话很有框架性,前瞻性,很容易说服一些人。但管理真正的成功,靠的正确的执行,而不是单靠各种吹牛。
不懂就是不懂,不能因为自己有点小权力,就冒充内行,独断专横瞎指挥。瞎指挥会造成很多损失不说,还留下很多难以愈合的硬伤。管理水平差的造成的危害,要远比几个不合格测试人员的危害大的多得多。
可惜的是,瞎指挥,好像已经成为“优良传统”。

废话说了一堆,进入正题。
对于一个产品,质量至少分为三种:内部质量、外部质量和使用质量。
但实际上,大多数企业哪一种都做不好。所以希望通过测试来全面的发现问题。
测试是成本和风险之间的平衡,没有100%的测试,就不会有100%检出。这个道理,好多人都不懂,或者说为了各自的利益,装作不懂。
实验室质量难做,部分也是这个原因造成的。不过,管理层不会听这个理由。
多数时候,测试过程是默认属于内部质量范畴的,即根据内部质量需求(一大堆各种各样的技术要求文件)进行测试,产品质量的细节在此阶段可以得到改进。但是除非进行重新设计/调整制程,否则内部质量不会有本质的变化。
如果是OEM,那么测试更多的归结到外部质量范畴。用外部标准进行测试,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不符合买家要求的问题都应该可以被发现和消除。然而,在测试后仍会存在一些错误。同内部质量测试一样,由于难以校正产品结构和其他的基础设计,基础设计在整个测试过程中通常保持不变。
随着对终端的关注,产品在特定的使用条件下的有效性、生产率、安全性和客户满意度,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这种基于用户观点,用于指定的使用环境和条件时的质量,这称之为客户质量。使用质量的重点是测量产品在特定的用户环境中能实现客户目标的程度,而不是测量产品自身的质量。
因此,在管测试质量时,首先要明白测试的目的,要得到的是什么质量,要达到何种质量等级,才能对症下药,使用质量不好,就怀疑内部质量管控不佳,继而进行高成本的变更,至少在查明问题所在之前,不是个好主意。
每一次的产品变更,都意味着巨大的质量成本,如果一个地方多靠使用质量发现产品的问题,除了证明开发过程失控之外,说明不了其他问题。
就个人而言,对内外部质量更加关注,原因和简单,后期改动的代价比前期进行相应修改要高出2-3个数量级。 如果内外部质量测试无法涵盖使用质量,要么是测试策略有问题,要么是个别使用条件太极端,总之,需要改进。
对于重大的测试不通过,技术/质量负责人一定要参加评审,共同分析原因。

四、    测试结果错误
这是实际存在,却没有人愿意提起的沉重话题。测试是人做的,是人就会犯错。无论人员素质多高,质控多严格,差错只有多少之分,终究不可避免。
处理过很多投诉、也听过无数对测试质量的抱怨,归结下来,无非这么几种。
a)    测试人员不认真,结果判错了
不是帮测试人员说话,这么多年下来,发现测试人员还是比较可爱的一群人,最起码不会乱来。说测试人员不认真,基本没负责过质量管理,如果做过,不会如此不体谅实验员的辛苦。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不会说这种武断的话的。让他自己去测,该错一样错。
可是这话杀伤力非常大。好几次把我搞得鸡飞狗跳。
又回到戴明的理论,85%的质量问题是管理系统造成的,只有15%的问题是员工个人造成的。
对于错误的结果,首先要考虑的是:这种实验结果是否很容易界定。如果容易界定,可以判断为人员问题,该这么处理这么处理,否则,是管理问题。
如果判断由人工进行,考虑能否采用其它方法协助测试人员作出正确的判断。比如样板、测试工装、通止规,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总之,质量团队要多从工程的角度考虑。
如果是测试不容易发现的问题或不能及时准确的判定的问题,须专门作出相应的对策,比如有流程规定及时提交水平更高的主管处理,降低风险。
质量管理人员一定要想办法让属下更容易作出判断,这是测试质量管理的核心问题。
如果测试是由机器完成的,则要思考如下几个问题:1.是否有测试盲点。从工装(软件)/仪器的点检出发,利用不良品与合格品对工装(软件)/仪器进行点检,看是否能作出正确指示。2.更换好的仪器,若不可能,利用人工对该问题的关键部位进行检测。
以上是内外部质量测试,对于环境恶劣的使用质量测试,不能这么管。我这有大批的使用实验员,深有感触。
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到处是灰,空调也不给力,打了两个小时的电锤,中度脱水,大脑一片空白。好不容易熬到3分钟的休息期,还要记数据,写现象,更换配件,有时还要接受不知所云的质问。
在这种情况下,实验员来得及想自己要做什么吗?
别说实验员,连运动员都做不到这一点。
比赛还有三分钟,落后的时候,教练只会喊把球传给郝海东。
绝对不会说,分球给李明,再给老杨过渡一下,吸引防守,拉出空挡,传给郝海东。
后面的要求太复杂,快要虚脱的球员根本思考不了如此复杂的指令,只能把要求简化,简单指令才会有效。这也是使用质量考核的唯一原则:简单。
有太多人抱怨使用质量测试的问题,那是因为他们自己没想明白。事实上,绝大多数使用实验员对待实验,没那么严肃。大家每天打卡上班,做实验,下班走人,为的是养家。他们之所以能忍受这种环境,唯一的解释是没有更好的选择。让这样一群人能全力以赴,一丝不苟的工作,估计只有墨索里尼才能做得到。只是,这话不能向上说。
中国人,受文化的影响,大都是从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很少从管理上,设备上来看待问题。人的感官是不准确的,会受很多因素影响,这些影响都有可能造成测试错误。解决问题主要是从前道处理,而不应该全靠测试。
结果错了,结论很简单,原因很复杂。
b)    测试原材料不合格,工艺不过关。
    虽然这结论和实验室无关,不过也太武断了,不予置评。
c) 人员质量意识差
这是我捣糨糊时常用的话,一句废话。
所有的质量问题当然是由人、机器、物料、作业方法、作业环境、测试仪器等造成的。这样的假大空,或者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作为质量管理人员不想再说了,但也许不得不继续说。
人员有质量意识,前提是热爱这份工作。热爱=钱+成就感。如果组织不能提供这个,而一味的要求员工提升质量意识,只能说是管理者的异想天开。
胡适之先生说,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这没错。可惜,太多的时候,我们而没能力研究解决问题,只能谈各种主义。
这算不算做质量的悲哀呢?

五、    结语
做了这么多年实验室质量管理,无奈的时候很多。有时候明知不对,还要做下去。
能力有限,一点保命的经验,算个分享吧。
质量管理无需撒谎,只需要给出部分的真相:就可以操纵领导和小弟的看法;
    你所关注的,全是其他人想让你关注的。作为个人,多沟通,减少信息不对称,对自己有好处。
一边倒的结论,未必是大多数人赞同的,只是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人微言轻,不发声而已。
仅此而已。
Franklin-学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灯下黑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石头雨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一方实验室一般是针对自己公司产品自己测试的实验室
七月破晓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这次的文章深有感触。
一个企业实验室要想平稳度日需要做的是与管理层期望一致,无论是背离期望或者背离原则和标准的满足期望,基本都是一个自掘坟墓的过程。
fisher8272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七月破晓(v2862045) 发表:
这次的文章深有感触。

一个企业实验室要想平稳度日需要做的是与管理层期望一致,无论是背离期望或者背离原则和标准的满足期望,基本都是一个自掘坟墓的过程。


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层本身也喜欢自掘坟墓。比如刚刚在昆山出事的几个台湾人。

有中国文化基因的人,都喜欢赚快钱。在行业上升时赚到的钱不是投入产品升级,而是扩大产能,压低价格,以求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一旦遇到行业衰退,产能过剩是必然的,此时,管理层首先想到的是压缩本来就很低的研发和质控费用,降低成本。如此往复,恶性循坏。比如毒奶粉和过期肉,表面看是不法商家无良,骨子里,还是赚快钱的文化基因导致的。

这种文化基因的形成,和几千年的历史有关。上下五千年,能安居乐业的时代,屈指可数。中国人历来都生活在巨大的恐惧之中,连明天在哪里都不知道,何谈长远?

看看台湾今日的衰落,和制度关系不大,和中国文化的关系,不小。两岸的精英,都想办法去美国,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在昆山一家台企,台湾企业的未来,就是没有未来。
abcpgf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一曝十寒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写的太好了,一直在企业实验室,对于楼主的感悟共鸣啊,好多观点点的太到位了,真他妈是高手!
石头雨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