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2年
气相色谱法创立以来,
气相色谱法作为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的典范,已经形成了具有丰富检测技术的方法,从
气相色谱的创始到现在发展起来的检测技术如下:
1952年,James和Martin在提出
气相色谱法时,在填充柱出口位置采用滴定装置来检测所分离的脂肪酸,这是第一个
气相色谱检测器。
1954年Ray提出热导计,开创了现代
气相色谱检测器的时代。此后出现了热导检测器(TCD),适用于各种无机物、多种有机物和永久性气体的分析。
1957年首次出现GC-MS联用,质谱仪作为检测器,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体积、成本等的下降,MS成为一种较为普及的、通用型的检测器。
1958年Mcwillian和Harley同时发明了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适用于各种有机物分析;同年Lovelock发明了氩电离检测器(AID)。
1960年出现电子俘获检测器(ECD),适用于含电负性元素或基团的有机化合物分析,尤其是含卤素化合物。
1966年Brody和Chaney发明了火焰光度检测器(FPD),此后出现了双火焰光度检测器(SFPD),近年又出现了脉冲火焰光度检测器,使检测灵敏度得到了很大提高,适用于含硫、磷和氮的化合物分析。
1974年出现了多种钠火焰电离检测器,氮磷检测器(NPD)是其中一种。
1976年美国HNU公司推出了第二代实用型光电离检测器(PID)。
20世纪80年代,TCD、FID、ECD和NPD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均有很大提高,TCD和ECD的检测池体积大大缩小,以适应石英毛细管低样品量的检测需求。同时,出现了化学发光检测器(CLD)和大量的联用检测器,如原子发射检测器(AE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检测器( FTIR)、质量选择器(MSD)。
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脉冲放电检测器(PDD),它是一种氦光离子化检测器,根据放电气体的差异通常有两种检测器模式可以选择:非放射性的脉冲电子捕获检测器( PDECD)和脉冲放电氦电离检测器(PDH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