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享】载雷公藤红素结肠靶向-酶敏感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药效学研究

浏览0 回复0 电梯直达
城头变幻大王骑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未明,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于结肠和直肠的表浅且连续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1]。因其病因未明,病程绵长,发病机制复杂的病症特点,属于中医“久痢”的范畴,并且长期的UC是结直肠癌症发生的高危因素[2]。根据最新的专家共识数据推测显示,在我国UC的患病率约为11.6/10万,且近年来医院就诊人数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3]。但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激素、氨基酸水杨酸、免疫抑制剂等西医治疗手段,存在不良反应较多、疗效甚微、药物价格昂贵、药物靶向性差等不足,不宜作为长期治疗的最优选择。因此,亟待研究开发一种新型高效低毒且更具有临床价值的UC治疗药物。

近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UC的临床研究逐年增多,因其具有多靶点治疗、复发率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多项优势,获得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4-5]。中药雷公藤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入药部位为卫矛科雷公藤属藤本灌木根的木质部,味苦、辛,有大毒,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雷公藤具有抗炎[6]、免疫抑制、抗肿瘤等多种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紫癜性肾炎皆归因于其可抑制炎症反应[7-9]。而诸多现代研究证实,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雷公藤红素(celastrol,Cel),干预UC作用显著,疗效确切[10-13]。研究报道Cel通过降低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和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水平,上调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水平,抑制核转录因子-κB p65(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κB p65,NF-κB p65)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从而发挥抗UC作用[14-15]。但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差、水溶性差[37 ℃时溶解度为(13.25±0.83)μg/mL]及靶向性差等不足,限制了其临床应用[16]。
纳米递送体系除具有能够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降低用量、提高靶向性、减少不良反应等优势之外,还能够精确递送药物成分抵达病灶部位以及精确控制其释放[17-19]。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纳米递送体系用于结肠相关疾病的防治,比如pH敏感、酶敏感、光热敏感等体系[20],但纳米载体材料毒性及结肠靶向等实际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多糖是一类由单糖结构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的生物大分子,具有原料来源广泛、生物安全性高、成本低及易于功能化修饰等优点,在针对结肠疾病的靶向递送体系开发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和潜力[21]。在生物安全性方面,大多数多糖都存在于人体摄入食物中,具备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在医药及食品领域已有成功应用案例[22]。
透明质酸广泛存在于人体中,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黏附性较好、安全性较高,其特性能够防止所包载的药物被胃肠道破坏[23-25];另一方面,透明质酸能够与炎症部位巨噬细胞表面高表达的CD44受体相结合,提高纳米颗粒的主动靶向作用[26]。此外,随着刺激响应式控释系统在药物传递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可以充分利用UC炎症部位的微环境特性,设计药物控释系统。肠道酶是一种独特的刺激物,由于其底物特异性高,在控释系统中日益被用作触发器[27]。环糊精(cyclodextrin)是一种由α-1,4-葡萄糖苷键连接的具有锥形结构的天然环状低聚糖,具有亲水性的外表面和相对疏水的内腔,一方面环糊精的疏水空腔使其可同与之空间匹配的客体小分子[例如金刚烷甲酸(adamantanecarboxylic acid,AD)]形成稳定的“主-客体”包合物,另一方面这种结构的递送优势在于能将疏水客体药物有效装载于环糊精内部[28]。同时,环糊精在结肠微生物发酵和酶解作用下打开环状结构,酯键被水解,包载药物在结肠中释放[11]。
本研究立足于环糊精的“内疏水外亲水”空腔结构特性,充分考虑结肠病变部位的炎症性质,通过酯化反应合成透明质酸-金刚烷甲酸(hyaluronic acid-AD,HA-AD)聚合物,利用环糊精的疏水空腔装载疏水Cel客体药物分子,同时利用AD与环糊精的主客体结合力引入具有CD44靶向的透明质酸,制备出一种新型载Cel结肠靶向-酶敏感纳米粒(Cel/NPs)递药系统,以促进Cel结肠病灶部位的靶向递送和定位释放,为Cel精准递送治疗UC提供新思路。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Avance Neo-700 MHz型核磁共振仪,瑞士Bruker公司;Advanyage 2.0 & XL-70型冻干系统,美国SP公司;LC-2030C型高效液相色谱(HPLC)仪,日本岛津公司;Zetasizer 90型激光粒度仪,英国马尔文公司;JY 92-IIN型超声波细胞破碎仪,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JEM-123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日本JEOL公司;Nikon A1R+SIM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日本尼康公司;Novo Cyte型流式细胞仪,艾森生物杭州有限公司;Leica RM2235型石蜡切片机,成都容信达科技有限公司;Olympus BX41型正置荧光显微镜,日本奥林巴斯公司。
1.2  药品与试剂
AD(批号P1937331)、环糊精(批号P2514301)、α-淀粉酶(批号L2008186)、4-二甲氨基吡啶(4- dimethylaminopyridine,DMAP,批号P1853043),上海阿达玛斯试剂有限公司;透明质酸(相对分子质量8 000),华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批号H2103262)、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1-(3- dimethylaminopropyl)-3-ethylcarbodiimide,EDC,批号H2117129],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PMI 1640培养基、0.25%胰蛋白酶、青-链霉素溶液,美国Gibco公司;Cel,质量分数≥98%,批号DSTDL00350,成都德思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杭州四季青公司;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试剂盒,广州硕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香豆素6(coumarin 6,C6),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乙腈,色谱纯,上海西格玛奥德里奇贸易有限公司;磷酸,色谱纯,成都诺尔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1.3  细胞株及实验动物
人正常结肠上皮NCM460细胞,购自广州赛库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雄性ICR(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小鼠,SPF级,体质量(20±2)g,动物许可证号:SCXK-2019-0010,购于北京斯贝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饲养条件:温度为20~26 ℃,相对湿度为40%~70%。实验期间动物自由进食、饮水,昼夜节律正常。动物实验获得成都医学院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批准号2023-044。
2  方法与结果
2.1  HA-AD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采用酯化反应合成HA-AD聚合物,具体方法如下:准确称取2 mmol AD、3 mmol EDC于20 mL DMSO中,在25 ℃条件下,反应2 h,期间持续通入氮气。然后将2 mmol透明质酸(以透明质酸1个分子单元计)和2 mmol DMAP加入反应液中,继续反应48 h。待反应完成后,采用透析法(透析袋相对分子质量为1 000)除去反应液中的杂质,在规定时间点更换介质,透析3 d后,冻干产物,白色团块即为HA-AD,HA-AD合成路线见图1。

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在核磁管中加入少量待测样品和适量的氘代DMSO溶剂,通过1H-NMR检测相关样品。结果如图2所示,HA-AD的化学结构通过1H-NMR得到证实。HA-AD聚合物的1H-NMR氢谱中,在δ 3.06~4.90处识别出透明质酸糖环的特征峰;此外与透明质酸相比,δ 1.74~1.81、1.91~1.93、1.60~1.65处的特征峰证实AD与透明质酸的成功结合,综上,该结果表明AD在透明质酸上成功偶联。

2.2 Cel/NPs的制备
采用透析法制备Cel/NPs。按处方精密称取Cel和环糊精,加入2.0 mL DMSO,涡旋超声使其充分溶解。取处方量HA-AD溶解于10.0 mL反渗透水(reverses osmosis,RO)中,将上述DMSO溶液逐滴滴入,磁力搅拌器搅拌2.0 h(400 r/min)。将溶液转移到透析袋中(相对分子质量3 000),透析除去DMSO。待有机溶剂除尽后,用超声波细胞破碎仪冰浴探超5 min(超声5 s、停5 s,功率50%)。
最后用0.45 μm微孔滤膜滤过,得到橘黄色Cel/NPs溶液。
2.3 Cel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2.3.1  HPLC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DiamonsilTM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80∶20);检测波长425 nm;体积流量为1.0 mL/min;柱温25 ℃;进样量10 μL。
2.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2.0 mL甲醇于1.0 mL Cel/NPs溶液中,涡旋、超声破乳,使得制备的纳米颗粒完全破坏,过0.22 μm有机滤膜,即得供试品溶液。
2.3.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Cel对照品10.0 mg于10 mL量瓶中,用甲醇溶液定容,得到1.0 mg/mL Cel对照品母液。
2.3.4 专属性考察  取“2.3.2”项下供试品溶液和“2.3.3”项下对照品溶液,按照“2.3.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结果如图3所示,Cel的保留时间为11.76 min,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出峰时间相同,供试品溶液中的溶剂和辅料对Cel的测定无干扰。

2.3.5  线性关系考察  取“2.3.3”项下Cel对照品溶液,用甲醇稀释成质量浓度分别为500.000、250.000、125.000、62.500、31.250、15.625 μg/mL的Cel对照品溶液,过0.22 μm有机滤膜,进样。以对照品质量浓度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绘制标准曲线,得到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17 130 X+1 714.5,r=0.999 0,线性范围15.625~500.000 μg/mL,结果表明,Cel在定量范围内各质量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
2.3.6 精密度试验  分别精密吸取同一对照品溶液(62.500 μg/mL),按“2.3.1”项下色谱条件分别连续进样6次,进样量10 μL,结果Cel峰面积的RSD为0.37%,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3.7 稳定性试验  按“2.3.2”项下制备一份供试品溶液,分别于制备后0、2、4、8、12、24 h按上述“2.3.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Cel的峰面积,结果Cel峰面积的RSD为2.52%,表明供试品溶液在24 h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2.3.8 重复性试验  按照“2.3.2”项下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6份供试品溶液,并且按Cel色谱条件分析测定,计算Cel/NPs样品中Cel质量浓度的RSD为2.15%,表明重复性良好。
2.3.9  加样回收率试验  按照“2.2”项下Cel/NPs制备方法制备Cel/NPs溶液,分为6份,每份取500 μL Cel/NPs溶液,加入Cel对照品溶液(1.0 mg/mL)500 μL,涡旋、超声处理,过0.22 μm有机滤膜。平行6份,进样,计算Cel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72%,RSD为2.19%,表明该方法回收率良好。
2.4  Cel/NPs处方的单因素实验优化
对透析法制备Cel/NPs的处方进行单因素实验,考察Cel加入量、环糊精用量、HA-AD用量、DMSO用量、RO水用量、搅拌时间共6个因素对Cel/NPs包封率的影响。将制得样品加入甲醇破坏纳米颗粒结构释放Cel,HPLC进样分析,计算包封率,结果见表1。根据结果分析,在Cel为2.0 mg、环糊精为30.0 mg、HA-AD为5.0 mg、DMSO用量为3.0 mL、RO水用量为10.0 mL,搅拌时间为2.0 h,所得包封率最好。但DMSO用量、RO水用量以及搅拌时间对包封率影响较小。

2.5 Cel/NPs处方的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BBD-RSM)试验优化
2.5.1 Box-Behnken响应面法试验  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Cel(X1)、环糊精(X2)和HA-AD(X3)的加入量为自变量,Cel包封率(Y)为因变量,采用Design-Expert V13软件进行响应面试验设计,结果见表2。

2.5.2  模型建立与回归分析  对试验结果进行响应面分析,经过回归拟合后,得出响应值与影响因素X1、X2、X3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68.34-3.89 X1+18.47 X2-9.08 X3-0.892 5 X1X2+3.73 X1X3-10.59 X2X3+6.79 X12-13.35 X22-7.20 X32,R2=0.987 1>0.8。方程回归分析见表3。

Cel的回归模型F值为59.49(P<0.05),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具有显著性;失拟项数值为1.75,P值>0.05,说明失拟项对于误差不显著,回归方程拟合度较好。响应曲面图直观地反映了Cel、环糊精和HA-AD添加量的交互作用对响应值的影响结果见图4。

2.5.3  最佳处方工艺确定及其验证  在Design Expert V13软件Responses项输入包封率测定结果并进行分析,得到最佳处方工艺为Cel 2.04 mg、环糊精27.19 mg、HA-AD 7.96 mg,Cel包封率为96.09%,按此工艺下进行验证试验,结果Cel的包封率为(94.18±2.36)%(n=3),与预测值偏差小于±5%,表明该法预测与验证结果基本一致。
2.6 Cel/NPs的表征
2.6.1  粒径、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PDI)和电位考察  分别取一定体积的Cel/NPs样品溶液于粒径池和电位池中,采用马尔文粒度仪检测Cel/NPs的平均粒径、PDI和ζ电位。
结果如图5所示,测得Cel/NPs的平均粒径为(152.37±1.42)nm(n=3),PDI为0.262±0.009(n=3);ζ电位为(?32.1±0.8)mV(n=3),表明制得Cel/NPs粒径较小,均一性良好。

2.6.2 形态学考察  将稀释后的Cel/NPs悬浮液适当转移到铜网格上,然后用2%磷钨酸染色,待样品在室温下挥干后进行TEM观察。结果显示,Cel/NPs的形态圆整光滑,分布均匀(图6)。

2.6.3  储存稳定性考察  对制备的Cel/NPs的体外稳定性进行评价。将制备好的Cel/NPs样品溶液密封放置于4 ℃冰箱保存,连续7 d测量其粒径、PDI和ζ电位值变化,结果见表4,其各项值在低温储存条件下变化不大,表明制得的Cel/NPs具有较稳定的性能。

2.6.4  Cel/NPs酶敏感性考察 将Cel/NPs样品溶液与磷酸盐缓冲液(PBS)和含有10 IU/mL α-淀粉酶的PBS溶液共孵育,孵育24 h后,取出样品,检测其粒径分布,并采用TEM观察刺激后纳米溶液的微观形貌特征。结果如图7所示,采用α-淀粉酶处理后的粒径分布不均一,出现了多个粒径不同的峰。从TEM图中可以观察到纳米结构在α-淀粉酶的作用下发生了裂解,由原来圆整光滑变成裂的碎片。因此,结果可以初步表明所制得的纳米具有酶敏感特性。

2.6.5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取2.0 mL甲醇于Cel/NPs样品溶液1.0 mL中,涡旋、超声破乳,使制备的纳米颗粒完全破坏,过0.22 μm有机滤膜,用HPLC测定样品中Cel含量,根据公式分别计算包封率和载药量。计算得到Cel/NPs中Cel的包封率为(94.18±2.36)%,载药量为(5.17±0.13)%。
包封率=W0/W1
载药量=W0/(W1+W2)
W0为纳米颗粒中药物含量,W1为药物投加量,W2为纳米材料量
2.7 Cel/NPs的体外释放行为考察
2.7.1  Cel/NPs的胃、小肠、结肠释放行为考察 根据模拟胃肠液动态的pH值变化来测试接近生理状态下Cel/NPs的体外释放度。采用透析袋法考察Cel/NPs的体外释放行为,将2.0 mL游离Cel和纳米溶液装于透析袋(截留相对分子质量3 000)中,扎紧袋口,置于30 mL释放介质中,按如下时间点进行。介质A:人工胃液(SGF,pH 1.2),时间0~2 h;介质B:人工小肠液(SIF,pH 6.8),时间2~6 h;介质C:人工结肠液(SCF,pH 7.4),时间6~48 h。分别于0.5、1、2、4、6、8、10、14、18、24、48 h时,取1.0 mL透析液(后补充1.0 mL透析介质,维持透析液体积不变),进行HPLC检测透析液中Cel含量。以透析时间为横坐标,透析液中Cel的累积释放率为纵坐标,绘制体外释放曲线。结果如图8所示,游离Cel在SGF中累积释放1.14%,然而在Cel/NPs释放液中未检测到Cel的释放;游离Cel在6 h内累积释放量达22.87%,而Cel/NPs的累积释放量明显低于游离Cel的释放;当释放时间达48 h,游离Cel的累积释放量高达92.55%,而Cel/NPs的释放量不到40%。通过对比发现,通过HA-AD和环糊精的装载,纳米粒中Cel得到了保护,延缓了药物的释放行为。

2.7.2  Cel/NPs的结肠突释行为考察  进一步考察Cel/NPs在结肠部位α-淀粉酶作用下的药物释放情况,同样采用透析袋法研究Cel的释放行为。分别将2.0 mL纳米溶液装于透析袋(截留相对分子质量3 000)中,扎紧袋口,置于30 mL释放介质中,介质A为含有0.5%聚山梨酯80的PBS(pH 7.4),介质B为含有0.5%聚山梨酯80和10 IU/mL α-淀粉酶的PBS(pH 7.4)。分别于0、2、4、8、12、24、48 h时,取1.0 mL透析液(后补充1.0 mL透析介质,维持透析液体积不变),进行HPLC检测透析液中Cel含量。以透析时间为横坐标,透析液中Cel的累积释放率为纵坐标,绘制体外释放曲线。结果如图9所示,在α-淀粉酶的刺激下4 h内纳米粒的累积释放量达45%,而无α-淀粉酶的PBS组,纳米粒的累积释放量仅为20.09%;当释放时间为48 h时,无α-淀粉酶的PBS组,纳米粒的累积释放量仅升高到36.49%,而在α-淀粉酶的刺激下,纳米粒48 h的累积释放量可达85.94%,远高于无α-淀粉酶刺激组的累积释放量。因此,结果表明在结肠微环境α-淀粉酶的刺激下,可使环糊精迅速解体,从而瓦解Cel/NPs,快速释放Cel。

2.8 Cel/NPs在NCM460细胞摄取能力考察
考虑到Cel无荧光,本研究采用带绿色荧光的C6作为表征药物,按照“2.2”项下方法制备C6/NPs。将NCM460细胞以每孔1×105的密度接种于激光共聚焦培养皿上,37 ℃孵育过夜。待细胞贴壁后,将培养基分别更换为含游离C6、C6/NPs以及C6/NPs(5 mg/mL透明质酸预先孵育细胞2 h,以C6计为100 ng/mL)的无血清新鲜培养基。在37 ℃孵育4 h后,弃去培养基,用冷PBS洗涤2次。加入DIL染色液染细胞膜15 min,冷PBS洗涤2次。然后用4%多聚甲醛固定20 min,冷PBS洗涤2次。加入Hoechst 33342(终质量浓度为10 μg/mL)染细胞核10 min,弃去染色剂,每孔加入1.0 mL PBS洗3次。加入1滴防荧光猝灭剂,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NCM460细胞对药物的摄取情况。
结果如图10,C6呈绿色荧光,C6/NPs的荧光强度显著强于游离C6,表明C6/NPs可以增加NCM460细胞对药物的摄取。但当NCM460细胞经过HA预处理2 h后,其对C6/NPs的细胞摄取量明显减少,结果初步表明透明质酸的存在可增加细胞对递药系统的摄取能力。

采用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NCM460细胞对各药物的摄取情况。将NCM460细胞接种于6孔板(3.5×105个/孔)。待细胞贴壁后,弃去培养基,分别加入含游离C6、C6/NPs以及C6/NPs(5 mg/mL透明质酸预先孵育细胞2 h)(以C6计为100 ng/mL)的无血清新鲜培养基,恒温培养箱孵育4 h。弃去培养基,PBS洗3次,胰酶消化,离心收集细胞,用PBS重悬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定量分析NCM460细胞对药物的摄取情况。结果如表5所示,NCM460细胞对C6/NPs的摄取量显著高于游离C6(P<0.01),当细胞表面受体被透明质酸饱和后,细胞摄取量明显降低,与定性分析结果一致。

2.9 Cel/NPs的体内抗UC作用研究
用DSS溶液(30 mg/mL)ig 7 d建立UC小鼠模型。将ICR雄性小鼠(22~25 g)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游离Cel组、Cel/NPs组,每组6只。除对照组外,实验第1天将饮用水换成3% DSS水溶液,自由饮用7 d后停止,换成灭菌水。从第3天开始给药,连续7 d每天定时ig。其中对照组和模型组ig生理盐水,游离Cel组和Cel/NPs组每只小鼠ig 2 mg/kg(以Cel计)不同剂型的药物。每日记录小鼠体质量变化,观察其大便性状,便血情况,计算DAI评分(DAI评分标准见表6)。实验结束后解剖小鼠,取脾脏称定质量,记录;剥离小鼠结肠组织,采用H&E染色法对4%多聚甲醛固定的小鼠结肠组织进行染色处理。

DAI=体质量下降分数+大便性状分数+便血分数
小鼠体质量变化结果(图11)表明,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明显下降(P<0.001),实验结束时体质量下降到75%;相比于模型组,游离Cel组使得小鼠体质量下降明显减轻(P<0.001);Cel/NPs组实验结束时,小鼠体质量呈现增长趋势。

DSS破坏结肠黏膜屏障,导致肠道炎症发生、出现体重减轻、便血便稀等临床症状,DAI评分是UC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如图12所示,Cel/NPs组和游离Cel组均可以不同程度的降低小鼠DAI评分,缓解小鼠便血便稀等病理学特征,其中Cel/NPs组效果优于游离Cel组。

DSS诱导的UC模型容易发生纤维化导致结肠缩短,可通过测量结肠长度评价药物改善UC的效果。实验结果如表7所示,与模型组对比发现,Cel/ NPs组和游离Cel组均可以增加小鼠结肠长度。

脾脏作为机体的免疫器官,当机体发生UC炎症时,脾脏会变得肿大,因此脾脏系数可作为评估药物改善UC的又一指标。结果如表7所示,Cel/NPs组和游离Cel组小鼠的脾脏系数相较于模型组下降显著,且Cel/NPs组效果更好,表明通过纳米载体的递送,可使Cel更有效地改善UC。
图13为小鼠结肠组织拍照结果,模型组肉眼可见结肠组织呈充血肿胀状态,结肠内含血性不成形的粪便内容物,游离Cel组形态相较于模型组有一定的好转,Cel/NPs组与对照组小鼠结肠无明显区别,表明Cel/NPs组恢复结肠组织形态最佳。

从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图14)分析发现,对照组小鼠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结构完整,肠绒毛结构完整,杯状细胞含量高;但模型组小鼠结肠糜烂,腺体结构破损,杯状细胞缺失,并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与模型组对比发现,Cel/ NPs组和游离Cel组对损伤结肠组织均有明显修复,其中Cel/NPs组修复效果更加明显,与正常组对比相近。

3 讨论
雷公藤主要活性成分Cel药理活性广泛,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调节多种细胞的信号途径发挥抗UC作用[14]。但Cel存在生物利用度差、溶解性差、靶向病灶组织差等缺点[29-30],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本研究通过制备一种新型载Cel结肠靶向-酶敏感纳米递药系统(Cel/NPs),可使Cel稳定、高效的聚集在UC炎症部位,从而提高Cel抗UC作用。本研究通过酯化反应制备HA-AD聚合物,以Cel为载体药物,通过透析法制备Cel/NPs。其外观光滑圆整,大小分布比较均一。其平均粒径为(152.37±1.42)nm,ζ电位为(?32.1±0.8)mV,PDI为0.262±0.009,包封率为(94.18±2.36)%,载药量为(5.17±0.13)%。经稳定性考察,制得的Cel/NPs具有较好的储存稳定性。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递药系统能够保护装载的Cel受胃和小肠的破坏,延缓药物的释放行为。进一步,酶敏感性实验和结肠突释行为结果表明在结肠微环境α-淀粉酶的刺激下,Cel/NPs可快速释放Cel,具有较好的酶敏感特性。
体外细胞摄取实验结果显示,C6/NPs能够增强NCM460细胞对药物的摄取能力。在体内抗UC药效学实验中,结果表明Cel/NPs组小鼠体重下降明显减轻,小鼠结肠组织充血肿胀状态基本消失,DAI评分明显下降,并改善脾脏肿大程度。对结肠组织病理切片进行H&E染色的结果表明Cel/NPs对结肠组织的修复有显著作用。
综上,本研究成功制备了具有刺激性响应型的结肠靶向-酶敏感性的纳米粒Cel/NPs,可控制药物在UC结肠病灶部位快速释放,从而发挥改善UC的作用。本研究说明结肠靶向-酶敏感性纳米递送系统在临床治疗UC上具有巨大潜力,为结肠部位药物递送提供了新思路。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可能感兴趣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