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论1000万的三种解读

浏览0 回复10 电梯直达
胖丁丁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本年度的年终统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也就是我除了2020年这一个年度的总结外,还要做一个比较长时间,跨度约为七年时间的阶段性总结。

      为什么是七年时间,因为这是一笔始于七年前的投资,期间包括了一次卖房,以及长期的持仓,打新,炒股,打债,还有两次买房等一系列操作,按目前市场价进行结算,支出和收益已经比较明确了,可以作一个整体性的总体了。

      我在2013年卖了一套房子入市炒股,这是一套位于深圳福田区98平方米的房子,当时的房价 272万左右。而我这些年,所有股市投资的本钱都是从这里来的。这些年间陆续有人问我投资股市的本钱是哪里来的,本钱就是这样来的。

      七年的时间好象一眨眼就过去了,到了2020年底,那么可以总结一下,当年卖房炒股,这个“十大败家行为”第一条的行动,特别是卖掉了深圳关内的住房,对于我来说,是否值得?

首先,说一下当时卖房炒股的初衷。

        卖房绝对不是看空房市,我算是房市的死多头,一直看好深圳以后的楼市 。

      卖房的原因仅仅是没有钱投资股市,家庭资产高度向房产集中,能拿出来的现金流非常少,如果当时手里有个四五十万左右,是无论如何不会去卖这套房子。但是我不愿意浪费时间,我要抓紧去投资,觉得自己这么多年来,投资的方式实在是太单一了,除了比较善于看房子外,基本没有别的能力,随着房产投资的门槛也越来越高,总会有一天走不下去的。

      我们家的财政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夫妻的工资都不高,我们的工资收入加上一些房子的房租,刚好能够抵消掉全年的开支,很多年都是这个样子。这就意味着,如果想获得更多的现金资产,每年多出来的钱,哪怕是想买个比较大的物件如汽车或装修一下房屋,就只能依赖其它投资收入。

      所以当时急着开辟新的战场,希望能够多一项技能,多一条腿走路。对于投资的结果,不希望钱能挣多少,如果能够获得新的投资的技能,才是最期待的。

        卖房一时爽,很快泪两行。。接着,就是一个广大群众都喜闻乐见的事件后续。2013年卖完房子以后,获得资金272万,然后这套房子不到两年就涨了一倍,到现在已经涨了快两倍了。目前查到的单价是84,000元一平方,大约市值820万。也就是说,卖了这套房子以后,七年间直接在这套房产上的损失,就高达550万。

      一笔本钱不到300万的投资,先亏损了550万,真不知道怎么形容了。卖房炒股果然是十大败家行为的第一条。

如吧,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这次投资在卖房后的其它过程。

            当时卖房款272万,加上自己的资金,大概300万左右。但是我又没有勇气把这些钱全部投入股市,而是存了200万的三年期大额存单,考虑到有提前支取的可能,分两张各100万,在股市里放100万左右。

        按照当时的资金结构,打新是既需要买门票,又需要账户里有现金。所以那100万的可能只有50万左右买了股票。

      很快发现了,好象啥涨价也涨不过房子,所以有机会还是得把房产投资拣起来。做人做事,认错是第一位的。

        这七年间的整体股市操作思路,基本还是持有门票打新股。而且资金投入并不多,因为我对于资金的运用是按模型分析结果的最佳配置,需要一个恰当的数额,少了浪费机会,多了浪费资金。不过模型也并不是绝对僵化,如果真发现了变化,发现了好机会,也是可以积极运作一下,于是作为预备队,那两百万大额存单有了两次使用机会。

        预备队的第一次使用是在2015年初。

        2015年初,当时发现打新的行情特别好,通过对打新模型的重新估算,觉得打新事实存在着一个极好的套利机会,且基本没有天花板的上限问题,完全可以加大资金投入,于是就把那预备队抵押借了出来。当时不少人抱怨为什么我能借到200万现金,而他们借不到,因为这本来就是自己的钱,我在需要的时候抵押存单马上就能支取。

      于是,2015年资金进行了顶格操作,300万全部投入,按原先估计的收益率,又碰到了一个打新大年,打新股和部分炒新的收益有三成左右,共收获100万(想想如果年初不果断加仓的话,当年就只有30 万收益了)。

        这也是我第一次,在一年时间内得到了百万级别的收益。而且更幸运的是,由于我的模式就是打新股,在行情不好,当新股正式宣告暂停的消息出来后,我就果断清仓,卖出了所有的股票,一股不留,同时向银行赎回了两张存单。也就幸运得避开了当年后期的股市连续大跌(很多人在这里碰到了极大的损失),保住了本金,也保住了收益。

        有了收益,新股又停了,于是资金就要有去处。我把这100万的收益,在年底买入了佛山千灯湖附近的一套二手房,当时买入价95万左右,到了今年涨了两倍,该房的市值大约300万。

这又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佛山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小城市,但是以前关注的时候发现限购了,也就没有再关心。而这次居然能成功买入,总结一下,这套房子的成功购入有四个巧合点。

        第一点巧合,当时的确是有购房的需求。岳母提出自己想把在广州的房子卖了换一套新点的,面积小点的,我就说广州的那套房的位置,我还是长期看好的,卖了就买不回来了,我今年股市刚好挣了点钱,买套小的没问题。就当我们投资了。晚上在网上去查一下佛山的楼市,限购居然刚刚结束了。

      第二点巧合,刚好有亲戚,就住在佛山千灯湖一带,对当地非常了解,所以就委托亲戚先在同一小区看房选房,看中了后我再过来拍板。到现场发现了一套景观极好的房子,好象有金色的光线透过窗户照了进来。我每次看到好房子时总会产生幻觉,总好象看到了有金色的光线照进来,马上就确定了,就是它。

        第三点巧合,那就是房价95万,而当年刚好挣了100万利润。不是辛苦挣来的血汗钱,花起来就轻松得很,好象是天上掉下来的钱,如果你让我从存折里取100万出来我就没那么痛快了。毕竟买房最重要的就是个资金问题,也就是钱从哪里来。而之后的几年,也再也没有一年挣过那么多钱。

      第四点巧合,看房、选房、买房,在一个月内完成,在拿到房产证后没几个月,佛山再次限购,并持续至今,所以当时是一个非常短的时间窗口,错过也就错过了。

    2015年,股市挣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百万,而且拿了钱就去买房子,还买到了一套不错的房子,各个节点都非常完美,运气,全是运气。

果然运气之外的能力为0。

2015年的完美操作并没有结束,在大约有了新股将要重新启动的消息后,就再次入市配置门票,当时大盘已经跌了不少。

那时配置的主力门票就是宁波银行。

        这就是两百万存单的第一次使用,没有想到的是,仅仅是第二年,就迎来了它的第二次使用,也是最后一次使用,因为在2016年有了买房计划,并最终看中了东莞的一套别墅。

        所以啊,人世间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子造化弄人,本来当时卖房炒股,就是想摆脱纯粹依赖房产增值的片面性。后来发现,不依靠这个,资产会贬值的更快,只好灰溜溜地重新捡起来了。做人还是要认错,自己认错总比被社会直接打脸好。



        当时买这套别墅的起因,也多少是觉得周围的房价有压不住的迹象,手头的资金明显又有了贬值的压力,也有点坐不住了。深圳限购了,就试着去边上的东莞看一看。

      跑了一两个盘后,和太太就达成了一个共识,优先考虑别墅。因为我们在东莞如果再买一套几房几厅的普通类型房子,很有可能以后根本就不想去住,因为和深圳的居住效果一样,如果要愿意住的话,应该明显的上一个等级,不同风格的,这样以后还有可能去住一下。

      虽然一直对自己看房的技术很有信心,以前选出来的房子事后证明也都很不错。但是这次真觉得很有压力,因为选别墅的难度,真的比普通房子难了太多。

        普通小区的住家房子,基本还是盖出来考虑让人去住的,所以不适合居住,最后烂尾的房子非常少。而别墅区,哪怕是很多成熟的别墅区,最后也没有太多的人住。因此很多别墅区开发时,想的是如何尽快卖出去,根本没有考虑到以后你如何居住的问题,所以很多别墅区最后烂尾了,或者生活非常不方便,你根本没有办法住,然后恶性循环。

      因此,别墅的投资难度是所有房产项目里最难的,回报率可能也是最低的。另外,再便宜的别墅也毕竟是别墅,这玩意真的是很费钱。2016年东莞的房价明显的比几年前高了很多,想买一套很吃力。看了好些个盘,有些盘是有硬伤的,有些是开始以主后自己可能买得起,现场才发现完全买不起的。最后也只能先从“能住得上”,“能住得起”“能住得下来”的三个前提下,接受一部分硬伤,终于找到一套自己勉强能负担的起的联排别墅,由于内部粗糙,外部简陋,被网友们称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就新农村呗,这辈子还没住过农村呢,就当圆梦吧。

下面解释一下“能住得上”,“能住得起”“能住得下来”这三个原则,以后大家有意向选择郊区别墅的,也可以参考一下。

“能住得上”,

主要就是指平时交通问题,因为是郊区别墅,又要图便宜,所以肯定不会离你平时工作生活的地方太近。那么就要给自己的实际交通画一个圈子,我画的就是一小时交通圈。正常下班时间,从一套房子的家门口到另一套房子家门口,要在一小时之内。超过这一区域的就不再看了。所以选择的时候,一个小窍门已就要以靠近(平时不是很拥堵的)高速入口优先,因为高速的通行效率比国道要好太多,一小时内能够跑出几倍距离。

最后我选择了一个平时40分钟,最多1小时就能达到的区域。当然是要交高速费,但是钱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挣,每天的时间才是无价的。很多人选择高速时尽量选择免费路段,这就是想错了方向。

“能住得起”

这里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当然是购房的价格,房子真的不要买太贵了,因为普通中产实在是资金有限,留一点钱继续投入,继续投资,钱生钱,难道不香吗。

另外一点,就是持有费用,很多人买房的时候看着富丽堂皇的样版房冲昏头脑。根本想不到别墅的管理费用每月是多少,等开始交才发现手紧。强烈建议选择那种房产证上标的面积不大,但是在设计时能偷鸡摸狗,有很高赠送面积的户型。

可能你在土建的时候要多花一些钱搭楼板,不过以后每月管理费是按照房产证面积交的,长年下来划算很多。另外,别墅肯定是要带赠送车位置,这样就算以后有个几十块的卫生费,总体每月支出和一套高层的房子也相差不多了。(东莞的普通停车费用是350元一个月,所以普通住房停车费加管理费也要五百向上)

最后选择了一套赠送面积很多的联排,总价约400万,。我甚至能正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个工具间。如果算上搭建面积,单价比附近的高层要便宜多了,如果算上赠送车位的价值,管理费也比高层便宜。

首付了150几万,贷款250万整。由于大额存单的利息比较高,所以先支取了一张存单子,等第二年再安排提前还款项。

选择如何贷款和还款的方案全部交给了太太设计,毕竟人家是CPA,术业有分工。

穷人的别墅,省钱是第一硬道理。我连装修设计都是自己画图,再请装修师傅做的,没找那些所谓专业别墅装修公司。有些施工内容自己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例如庭院设计,就买了一些资料,自己研究了一个月,还有些内容我不是吃得太准,如楼梯的空间结构,就先出一个方案再和有经验的师傅在现场调整。对比一下小区的邻居,光设计等相关费用就差不多省了50万。

“能住得下来”

  能住得下来是指商业配套。这一点我和很多人的意见大不一样,他们只盯着规划比较完整的独立别墅区的独栋别墅,而我一直认为那些靠着高层住宅和别墅区更有价值。因为纯别墅区的居住人数太少,谁也不会给这一点点人数规划商业或其它交通配套或设施的,真是买瓶可乐都要开几公里。只有靠着高层的别墅,才能解决人气的问题,才能蹭一蹭他们的商业配套。

  至于人多一些杂一些,那自然是代价,那有什么是没有代价的呢,你要会去取舍。

  房价总额为400万,首付了150几万,贷款250万整,第二年提前还贷100万,这样两张存单完成了它的最终使用目前还有约150万的贷款。。装修,从土建到空调窗帘花了差不多100万。

  这套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刚开始买入不温不火之后,在这两年突飞猛进,到现在已经成功的翻倍变成了800万。虽然在深圳地区,一套房子几年翻倍好像不是一件难事情,但是对于别墅来说真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别墅投资实在太难了,一般的情况下,能住人,能不烂尾就算胜利。对于投资回报真的不应有太高的奢求,所以对这个收益也是很满足。

好吧,现在可以算总帐了。

七年前卖房投资,到现在为止,这些投资的后果是:

(一),佛山一套住房,市值300万。

(二),东莞一套别墅。是市值800万(二手的毛胚房),加100万装修费,扣150万房贷款,计750万。

(三),2015年换了一台车,花费23万。原车顶了6万,计17万。

(四),目前股票账户的现金及股票210万。

第一至第四项合计共1277万,扣除当时卖房款272万,刚好七年时间,资产性收益达1000万

特别要强调,这1,000万是指资产性收益,包括股票以及房产投资,但是所有的本金起源都来于当时卖房的资金。仅仅只计算当时的那一笔卖房资金带来的后续。家庭其他一些项目的投资例如其它的房产收益是不计算在里面的,毕竟也不是只有那一套房子。

 卖房炒股,7年时间,收益1,000万,怎么看也还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但是如果从其它的角度进行分析,却有几个不同的解读结果,有些解读还能引出新的问题。

解读之一,扣除原资产涨幅的收益计算。

  刚才查了一下当年卖掉的那一套房子,现在的均价是84,000元左右,那么算起来现在应该有了550万的差距。如果扣除原来那套房子的增长,实际的收益应该是450万左右。平均分配到7年,每年应该是64万。如果再除以270万,那就是每年23%的收益率。

扣除房价涨幅再衡量收益是要有勇气的,虽然任何投资在面对深圳房价的涨幅面前都会大打折扣。但是这次毕竟是卖了深圳的房子去投资炒股的,所以需要这样计算。

解读之二,扣除单纯因房价涨幅的收益计算

  虽然当时是卖房炒股,但是有了收益后,还是要重新走买房增值的道路,否则资产吃亏太大,相当于自己背离了卖房的初衷,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因此面对这1000万的收益,要把持有房产的收益和股票投资的收益区分开来计算。

  如果去除到两套房子的实际涨幅(200万加400万),那么1,000万的增长就只有400万是有股票贡献的。相当于每年收益57万。这样算起来,年股票收益率为21%。

所以扣除房产增长,或者不考虑房产的收益之后,这七年间实际单纯股票的年收益为20%左右。当然,如果算上房产加成的话,应该会高很多,但当时卖房炒股就是想希望自己有所突破,不用老依赖于房子挣钱。所以应该把这两方面的收益分开。目前看来自己在股票上的能力也就是每年两成左右。

先小结一下:

(1)      看来普通中产的投资真是离不开房子,你听得别人喊着房子要不行了,要房住不炒了,要贱如土了,别太当真。有些口号也就是仅仅喊得比较爽,能减下压而已,中国房市向来专治种种不服。你听信的结果,很有可能市场马上给你来一记价值几百万的响亮耳光。

(2)      投资时,认错真得很重要,当时卖房炒股后,很快就觉得这路子可能走得不妥,于是就修改策略,还是要把房子和股票结合起来做,这样才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损失。联系到炒股,有些股票亏损累累,最后也只能割掉,因为错了就是错了。

认错不丢脸,不给别人说就行了。

下面,就要进入了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解读之三,也就是如何评价这每年约20%的年收益率。



解读之三。


  如果注意看长达7年的时间,平均有20%的股票收益率好像很不错耶,但是我们也要具体分析。首先就是指20%是从哪里来的问题。

  20%的年化收益就是源于采用打新加长期持股的策略,而且是长期处于上升阶段的优质成长股,也就是宁波银行。

  所有之后一切成功的基础,是“先确定了一个好模式,再选择对了一只好门票”。因为只有门票不亏钱,才能把打新有信心做下去,然后再继续进行其他的尝试,如果门票开始产生了亏损,那么就不一定有继续做下去的勇气,更不可能继续尝试做其他的努力。

让我们看一看打新股加上持有优质成长股这个策略,到底有多少收益。

  打新股的年收益率,我以前是按照10%左右计算,这是我个人的一个长期统计数字,也是一个保底收益,如果碰到打新大年,新股上市情况频率与牛市的时候收益都会特别高,年化可以高达15-20%。所以,这七年的新股收益可以按10-15%统计。

  而持有成长股的收益,我们继续以宁波银行为例,宁波银行从2014年夏天到现在涨了差不多7倍。但是谁建仓都没有那么准确,所以大约按照三倍。每年的平均涨幅差不多40%, 但是开始投入的股票并不多,大概50万左右,相当于自己账户资产量的1/4。这样每年一算,宁波银行带来的的账户也有10%的左右。

  这样,两个加起来就是20-25%,扣除一些其它的操作损失,这也是7年来,每年股票收益20%左右的理论基础。

  一切长期收益的由来,从来都是明明白白的,正如同一切亏损,事后也都是能找出理由的。。  

  所以挣钱一定要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完全不能靠碰运气,运气可以碰一次,最多两次,不可能运气七年。

  通过进行这样刨根问底的解读,一切收益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连收益的数据都不可能跑出模型之外。

下面可以进行最后的总结了。

第一点总结,

  对于中产来说,
房产还是最重要的资产配置基石“。也是最好的投资项目,没有之一。这次能从七年前卖房后的几百万损失里爬出来,侥幸的成份非常大。

  特别是在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的疫情可能会影响我们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情况下,各国政府都有一万个冲动会加紧多印钞票,谁印慢了谁吃亏的情况下,现在不是讨论是否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时候了,而是这个通膨到底来得有多快以及多恶的问题。

  面对长期通胀,中产最好的对抗依然是房子,在一个确定城市里,就是有居住价值的好房子。年轻人的第一套房子不能拖,而如果几年内有换改善性住房的人也不要等了。

  在一个由疫情强制“逆社会聚集”的发展方向下,很多目前看起来与城市中心比较远,但是居住条件好很多的房子会自然体现出它的价值,而且有些从价格上看已经体现出来了。。就算你股票炒得再好,也挣了不少钱,最大可能根本追不上你心目中好房子的飞涨步伐。

第2点总结,

“打工靠努力。发财靠天分。”


  7年期间获得1,000万的收益,好像是个不错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要从另一个角度去反思。当时卖房投资的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就是获得除了房子或打新之外其他的收益模式,那么这个目的做成了吗?我觉得是没有达到。

  这7年间,我并没有获得太好的炒股方面的技术突破,仅仅是能做到了可以长期持股,以及个别实际操作的经验多了一些,但是这些经验完全不足以支持我有勇气继续加大股市投资比例。实际上我挣钱的还是依赖我的原有长处,也就是我天生自带的“一流的架构感“。甚至自己看房子的长处,也是由于我的架构感带来的。

  真正属于我个人的长处,可能就是架构感,熟悉我的朋友都应该知道,我比较我看待一些社会问题时,更愿意从底层逻辑去找原因。这是这不是一个方法,这是一个天性。

  成功基础,在于一个成功的架构设计,特别是基础底层架构设计。这个架构能够确保我在比较合适的市场下获得年化20%以上的收益。不能保证更高,因为这个架构就已经是限制成这样了。

略谈一下架构感。

  所谓架构感,可以理解成是“习惯性地对事物本质以及基本运行逻辑”的探究,以及时刻切换从“整体到微观,从微观到整体”的观测角度。。研究架构时,要求你能够冷静甚至冷血的看待社会,看待别人,更要看待自己。包括任何对自己有益和有害的因素,一定要公平的,不含感情色彩的面对。。但是现实中,绝大多数人都无法面对自己吃亏的现实,哪怕是仅仅推理一下可能性都受不了。

  我的架构感应该来是来源于“我有一定的分析运算能力,但是天生物质欲望比较低“,这是天生的,不能学。

  但同时,限制我在投资领域之后的下一尗进展的原因又更简单了:我天资不够,人不够聪明。

就是因为不够聪明,所以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在技术方面并没有取得什么明显的突破。长期持股算是一个进步,但是也是由于自己的架构感带来的基础模式设计成功,不是技术。打新股是我的一个长处,但是他不就是属于最明显的一个架构设计吗。

  当年擅长什么,最后还是擅长什么,当年学不好的,最后也没有学好。

  想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就基本确定了以后的努力方向,那就是还是要依赖于自己的架构感,做好基础模式的设计,抓住确定性,最后能获得多少就是多少了。

  我甚至完全不抱怨自己不聪明这一事实,因为老天已经给了你某一方面的长处,已经算很对得起了你,不应该要求他给你其他方面的同样的优势,那就太不知足了。

  所以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在充分意识到自己短处的同时,尽量把自己的长处发挥运用好。

第3点总结,“我做得并不好“

  虽然在统计数据时,论是1,000万还是年化20%,好像都算不错的收益数字,但从初衷上,不仅没有获得自己新的投资技能,而且这个数字实际上,做的也不算太理想。

  如果从门票选择的是几年能涨几倍的宁波银行来说,20%的收益就并不高,不仅不算高,而且是太少了,浪费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原因就是自己股票账户可动用资产并不太少,但是实际上买股票买的并不多,如果当时直接无脑满仓宁波银行的话,那么什么都不用操心,早就挣大钱了。就是因为投入不够,所以极大的扼杀了最后的收益率。

  这个原因也就是由于架构设计始终没有突破, 还是以打新股为主。虽然这个模式能够确保收益率以及相对安全性。但是却浪费了宁波银行这样的一只好股票,如果不采取这种模式,直接全部满仓一只优秀的成长股,最后获得的收益更多。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强调大家真做股票一定不能够投入太少的原因。



  因此从这一个方面评价,这样的架构也许不算是一个差的选择,但绝对不是一个最合适的选择。也就是说,这7年的股市学习,最后我还是没有交出一个高分的答卷。

  唯一有亮点的技术突破就是2020年国庆的黄金下午。但是从纯技术的角度来说,7年之间只有这一次亮点,更加证明了自己在这方面的天资不够。很有可能再过7年也好不了多少。

7年前我算是股市的小白,但是7年后,最多也只能说是进步成为一个小灰,仅仅多了一点经验而已。

第4点总结,“请放低股市的收益预期“

  虽然说大家就是因为想要挣钱才到股市的,但是面对股市时还是不要太贪婪。在2020年中期一段时间,股市走得比较好,群里面也很兴奋,有不少人已经产生了幻觉,且幻觉得很离谱,有人开始幻想自己以后可以 “富可敌国“,搞笑的是,不止一个人有这种幻想。

  我对股市的收益预期有这样的判断。

  我们投资股市需要有本金,而本金是有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的,所以在衡量收益时,绝对不能够忘了这个。那么,去除掉这两个成本之后, 10个投资者可能只有一个人有稍微像样的收益,也就是一个九死一生的比例。

  而如果发说到能发财或者发一笔小财,那么概率应该放到1%。

  落实到具体例子,像我这7年间的1,000万收益,我认为也只能算是一笔小财,因为他的确能够明显的改善生活质量,毕竟是靠这个才能够买得起别墅,但是它也仅仅只能改善生活质量,肯定提升不了我的阶层。哪怕你再多几个1000万也肯定改变不了。

  另外,当挣钱到一定层次后,对于提高改善生活质量好像也帮助不大了,比如自己,我不抽烟、不喝酒、不打游戏、不打牌、不打麻将,基本没有社交,下班就回家,除了喜欢买各种工具和电子方面的小玩意,好像也没有太多的物质需求(况且好工具是可以用一辈子的,并不花多少钱),加上这些年由于要和体重做斗争,在吃的方面也大打折扣。所以估算一下,现在的挣到钱都是自己以后无法用到的。目前挣钱对我最大的意义就想打一个现实中的游戏,不过的确是挺刺激的。

  所以,如果把一开始把投资股市的目标设在“改善生活“,而不是发大财后横着走,四处浪里个浪,那就会轻松很多,现实很多。

第5点总结,“投资还是要自己做“。

  这句话要从两方面理解,第一,我认为你想从一个行业获得比较高的回报,你必须要成为这个行业比较厉害的人。而不是你依靠厉害的人,就能同样厉害。第二,如果你有了把“投资交给专业人士去做“的想法,最大可能是你会帮助这些人成为收入很高的人,而不是让自己成为收入很高的人。

  还是以我划一条线,我作为一个股市的小白,作为一个不太聪明的人,到现在也看不懂公司年报。我都能多年内获得年化收益20%左右的成绩,则这个要求就应该是专业人士的及格线。

  那么,你们觉得现在在各种媒体上狂吹的那些年化收益20%左右的基金经理的文章,还看得下去吗?像我这样简单的操作,这样都能够有个20%左右的年收益率。

再对比一下吧。

他们是有专业财经背景的,我没有。

他们搞投资是有人给他们发工资的,我没有;

他们的本钱是别人的血汗钱;我的钱全是自己的血汗钱;

他们亏了钱不用对本金负责,我亏了钱就要面对家里的压力。

他们投资研究是上班时间,我只能用自己的业余时间。

如果也拿出个百分之二十几的年收益率,怎么好意思?

如果不能给出更好的回报前景,那么为什么不自己做?

。。。。。。。。。。

最后的最后,还是要认真声明一下:

  我强烈不建议读者看到文章后,也去同样做卖房炒股的操作。虽然我的结局并不算失败,但其中包含了太多的运气成分,就算自己重复再来一遍,也很难说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说不定现在正缩在哪个天桥底下嘤嘤地哭呢。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可能感兴趣
检测老菜鸟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其实大家一看到一千万,都懵逼了。
本人工资在检测行业内还算可以,勉强算个中产。偶尔有点外快,
但是从大学毕业到现在辛辛苦苦奋斗大概十年之久,也就挣够了两套房子。不会开车,所以没买车。
不炒股,不做投资,因为没有闲钱。
检测行业普遍还是贫困阶层。所以楼主的一千万,很难引起共鸣。
BGYQ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检测老菜鸟(v3295053) 发表:
其实大家一看到一千万,都懵逼了。
本人工资在检测行业内还算可以,勉强算个中产。偶尔有点外快,
但是从大学毕业到现在辛辛苦苦奋斗大概十年之久,也就挣够了两套房子。不会开车,所以没买车。
不炒股,不做投资,因为没有闲钱。
检测行业普遍还是贫困阶层。所以楼主的一千万,很难引起共鸣。
一般的检测行业奋斗十年能挣两套房子也算佼佼者了。
检测老菜鸟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BGYQ(v3151876) 发表:
一般的检测行业奋斗十年能挣两套房子也算佼佼者了。


我和大多数检测从业者可能不太一样,我从入行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人员流动成了实验室主管了。

所以起点可能高那么一点点。
BGYQ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检测老菜鸟(v3295053) 发表:

我和大多数检测从业者可能不太一样,我从入行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人员流动成了实验室主管了。

所以起点可能高那么一点点。
机会还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BGYQ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期望老师多发表一些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文章,供后辈们学习。
WUYUWUQIU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检测老菜鸟(v3295053) 发表:

我和大多数检测从业者可能不太一样,我从入行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人员流动成了实验室主管了。

所以起点可能高那么一点点。
运气加为人处世
检测老菜鸟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WUYUWUQIU(wulin321) 发表:
运气加为人处世
完全是因为人员流动,是个北京部委重点实验室,只不过运气特别好,进去的时候牛人都离开了。后来进去的比我学历高的、比我厉害的人多的是,各种北大清华的硕士博士生。
胖丁丁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检测老菜鸟(v3295053) 发表:
其实大家一看到一千万,都懵逼了。
本人工资在检测行业内还算可以,勉强算个中产。偶尔有点外快,
但是从大学毕业到现在辛辛苦苦奋斗大概十年之久,也就挣够了两套房子。不会开车,所以没买车。
不炒股,不做投资,因为没有闲钱。
检测行业普遍还是贫困阶层。所以楼主的一千万,很难引起共鸣。


不是在这里看到1,000万大家懵逼了,是在绝大多数地方,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对这个数字给予回复。每年都会就投资写一两篇总结的文章,但就是今年这篇回复的特别少。

因为这个数字太大了,如果100万左右的话,可能讨论的人会多得多。

不过检测行业的确是贫困阶层。但是这个行业也有这个行业的好处,所以到现在,我做色谱都已经28年了,所以依然选择赖在这个行业里。

所以还是希望有缘人能够从中收获一些,毕竟这个行业还是太穷了。
BGYQ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胖丁丁(zhongyuetong) 发表:

不是在这里看到1,000万大家懵逼了,是在绝大多数地方,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对这个数字给予回复。每年都会就投资写一两篇总结的文章,但就是今年这篇回复的特别少。

因为这个数字太大了,如果100万左右的话,可能讨论的人会多得多。

不过检测行业的确是贫困阶层。但是这个行业也有这个行业的好处,所以到现在,我做色谱都已经28年了,所以依然选择赖在这个行业里。

所以还是希望有缘人能够从中收获一些,毕竟这个行业还是太穷了。


我比较好奇,以前辈的智商和投资眼光,应该不会在实验室这样的环境坚持这么多年。

实验室的门槛低,待遇上限就在那,别说1000W,对绝大多数实验猿来说,100W也可能很难共鸣。
WUYUWUQIU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检测老菜鸟(v3295053) 发表:
完全是因为人员流动,是个北京部委重点实验室,只不过运气特别好,进去的时候牛人都离开了。后来进去的比我学历高的、比我厉害的人多的是,各种北大清华的硕士博士生。
机会和运气有时比努力还重要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