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

主题:【原创】分光定性分析小议

浏览0 回复6 电梯直达
初学者&九点虎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所谓定性分析就是确定待测组分是什么物质,定量分析就是确定待测组分的含量。分光领域定量分析用的非常非常普遍,而定性分析常常被人忽略。
1就其原因,俺总结了以下几点:
1.1 刚开始把仪器的飞速发展放在第一位,好像不太合适,后来就放第二了。到这会俺还是有点矛盾,各位板油也帮我参详一下,应该把哪个放在第一。以前,好多分光技术都是在可见区进行的,在分析的时候都要加显色剂,而显色剂具有特异性,说白了就是只和待测组分进行反应生成有色物质,从而定量(当然也有干扰离子,这里就不做讨论了)。而有色物质在可以区有唯一的最大吸收波长与之对应,所以只需在这一特定波长下测定,即达到了定性的目的,同时也进行了定量,一举两得。
  但是这种方法是基于方法成熟的基础上,比如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等,如果您自己进行新方法开发的话,那定性就显的由为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1.2 仪器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前老仪器一般都不能进行光谱扫描,所以只能调节一个波长,记录一个吸光度值,然后在硫酸纸或坐标纸上绘制吸收光谱,这么做也是当时条件的限制,没有办法,也只能这么做。但是现在仪器技术飞速发展,好多仪器都能进行光谱扫描功能,而且方面快捷,让定性分析从新回到人们的视线。
1.3 这也是急需解决,也是我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好多书上面说的都是老知识,老理论,俺不是否认老知识老理论不对,而是知识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老理论在新的时代应该有新的诠释。举个简单例子,80%以上的分析书籍都介绍说吸光度在0.2-0.8之间是最准确的,我想好多人也一直都这么认为。这一理论就基于以前的老仪器而言的,就俺最近 的研究表明,好的仪器吸光度在0.02-2之间都测定非常准确和稳定的。如果按以前的理论,如果测定吸光度为1.8,那是不是要对样品溶液进行稀释处理呢。请大家注意,稀释和浓缩带来的误差远远大于吸光度不在0.2-0.8之间带来的误差,尤其是浓缩。
    前几天和一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讨论一个关于标准谱图随着浓度的增大,其二阶导数发生漂移的问题,就说到此问题。好象有点跑题了,嘿嘿,下次接着聊这个问题。
2 要做好定性分析,溶剂是最重要的,用好溶剂,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未完待续

1
1
附件:
1
1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可能感兴趣
社区=冬季=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吃饱不饿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我也没打开。

我觉得你上面这个说得很好,我很赞同“举个简单例子,80%以上的分析书籍都介绍说吸光度在0.2-0.8之间是最准确的,我想好多人也一直都这么认为。这一理论就基于以前的老仪器而言的,就俺最近 的研究表明,好的仪器吸光度在0.02-2之间都测定非常准确和稳定的。如果按以前的理论,如果测定吸光度为1.8,那是不是要对样品溶液进行稀释处理呢。请大家注意,稀释和浓缩带来的误差远远大于吸光度不在0.2-0.8之间带来的误差,尤其是浓缩。”

其实平时实际操作中我经常不稀释的,但考虑到老传统,在做记录和被检查时我还是装模作样的稀释一下的,这是无奈之举啊
sxyjcqy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liaoninglijia 发表:
我也没打开。

我觉得你上面这个说得很好,我很赞同“举个简单例子,80%以上的分析书籍都介绍说吸光度在0.2-0.8之间是最准确的,我想好多人也一直都这么认为。这一理论就基于以前的老仪器而言的,就俺最近 的研究表明,好的仪器吸光度在0.02-2之间都测定非常准确和稳定的。如果按以前的理论,如果测定吸光度为1.8,那是不是要对样品溶液进行稀释处理呢。请大家注意,稀释和浓缩带来的误差远远大于吸光度不在0.2-0.8之间带来的误差,尤其是浓缩。”

其实平时实际操作中我经常不稀释的,但考虑到老传统,在做记录和被检查时我还是装模作样的稀释一下的,这是无奈之举啊
xlf86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zwyu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clg540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我最近测吸光度时好多A值都不在02-0.8之间,我也怀疑过这数据是不是真实的。听你这么说,我的担心好象是多余的。但是你说的是好的仪器,我用的是722S的,不知道在不在你说的好仪器范围内?还有我测A值时发现空白溶液的吸光度比样品溶液的还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你有碰到这种情况没?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