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石墨法测试--升温程序中干燥温度和时间的选择技巧

浏览0 回复27 电梯直达
可能感兴趣
yuduoling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summer2003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2008mm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lxp9367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石墨炉测铜温度程序可优化 (标准方式0. 0),热解石墨管
    阶段#    温度 (oC)    时间(秒)    气体    (升/分)    升温    采样    提前
    1    120    20    #1    1.0    斜坡    OFF
    2    250    10    #1    1.0    斜坡    OFF
    3    500    10    #1    1.0    阶梯    OFF
    4    500    3    #1    0.0    阶梯    OFF
    5    2300    3    #1    0.0    阶梯    ON    2

    •    校准曲线 BGC-D2 方式(样品注入体积 20 l)
    标准    浓度    吸收
    号    (ppb)    324.8nm
    1    0.0000    0.0046
    2    1.0000    0.0692
    3    3.0000    0.1883
    4    5.0000    0.3104



[ABS]=K1*[C]+K0  r2=0.9999
K0= 0.0061,K1= 0.0609
该帖子作者被版主 raoqun203积分, 2经验,加分理由:鼓励积极参与技术讨论
kouki_enou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我是初学者,我不知道所说的沸点是指哪个沸点,基体(硝酸)或者其他?
xuhui5891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ldgfive 发表:
前一段时间,出了一趟小差,不过这次出差收获不小!
主要收获就是对石墨炉石墨法测试--升温程序中干燥温度和时间的选择技巧
下面我就给大家总结一下我的心得:
通常的升温程序中,干燥的温度一般选择:100-120度,10秒升温,10秒保持,就可以啦,当然这个温度一般只适用于常规的消解完全的样品,因为这些样品中成分相对简单,温度设置也就比较简单。
但是在样品中,还有一些不需要消样,直接进样测试的样品。但是这些样品中很多都含有大量的活性剂一类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干燥过程中,容易产生水泡,从而造成样品的损失。下面我就以测试尿铅为例说明一下:
我首先选择80度,升温20S,保持20S,结果在升温过程中,出现了爆泡现象(注:在升温过程对升温曲线的观察,可以判定是否出现爆泡,(升温曲线出现针状峰或是AA值(总吸光值)、BG(背景吸光值)由高点突然回零))
后又依次选择了70度、60度,依然出现爆泡现象,
直到改为50度时,爆泡现象消失,升温曲线平缓。最终干燥温度设为50度,30S升温,20S保持。
从以上实验,我总结了一点个人心得:在选择干燥温度时,原则上是从高温到低温,进行优化选择,升温时间和保持时间,由短到长进行优化。
优化过程可以参考相关资料如国家标准。
个人浅见!


怎样观察爆泡呢?我用的是瓦立安120,石墨炉方法做样时,老是感觉仪器的调试不到位。
192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yqgold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ldgfive 发表:
前一段时间,出了一趟小差,不过这次出差收获不小!
主要收获就是对石墨炉石墨法测试--升温程序中干燥温度和时间的选择技巧
下面我就给大家总结一下我的心得:
通常的升温程序中,干燥的温度一般选择:100-120度,10秒升温,10秒保持,就可以啦,当然这个温度一般只适用于常规的消解完全的样品,因为这些样品中成分相对简单,温度设置也就比较简单。
但是在样品中,还有一些不需要消样,直接进样测试的样品。但是这些样品中很多都含有大量的活性剂一类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干燥过程中,容易产生水泡,从而造成样品的损失。下面我就以测试尿铅为例说明一下:
我首先选择80度,升温20S,保持20S,结果在升温过程中,出现了爆泡现象(注:在升温过程对升温曲线的观察,可以判定是否出现爆泡,(升温曲线出现针状峰或是AA值(总吸光值)、BG(背景吸光值)由高点突然回零))
后又依次选择了70度、60度,依然出现爆泡现象,
直到改为50度时,爆泡现象消失,升温曲线平缓。最终干燥温度设为50度,30S升温,20S保持。
从以上实验,我总结了一点个人心得:在选择干燥温度时,原则上是从高温到低温,进行优化选择,升温时间和保持时间,由短到长进行优化。
优化过程可以参考相关资料如国家标准。
个人浅见!


爆泡现象过去还真没怎麽重视过,这会学了一手!
chemistryren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pxy2004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没有电脑控制的,一般可观察炉的周围是否有液体溅出。我们用的就没有电脑控制,有电脑控制的可能就精确多了,也许样品不会损失。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