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由 tutm(tutm) 发表:原文由 weecui(weecui) 发表:
因为很少用DMA,你是怎么知道我是用的设定振幅的模式做的?我自己都不知道。我记得在测试的时候,是将应力值设定为1N的。
这个“应力值设定为1N”应该是应力模式才可设定的,你设置小一些可能形变就不会超出测试限度了,要试验一下的。
原文由 bbox(bbox) 发表:
预应力1N是TA推荐的三点弯曲模式的值,我认为根本原因还是这个样品不适合用三点弯曲来做
三点弯曲模式做高模量的样品比较合适,像LZ这种Tg附近模量跌落比较大的样品可能单双悬臂夹具会好一点
附一个我自己做的PMMA双悬臂夹具的结果参考
类似的问题最好把原始数据文件贴上来,坛子里很多人都有TA的分析软件的,得承认TA的软件设计得是最人性化的。
至少也要发个截屏文件上来哈,这种手机拍的照片看起来是在是吃力原文由 tutm(tutm) 发表:原文由 weecui(weecui) 发表:
因为很少用DMA,你是怎么知道我是用的设定振幅的模式做的?我自己都不知道。我记得在测试的时候,是将应力值设定为1N的。
这个“应力值设定为1N”应该是应力模式才可设定的,你设置小一些可能形变就不会超出测试限度了,要试验一下的。
原文由 bbox(bbox) 发表:
预应力1N是TA推荐的三点弯曲模式的值,我认为根本原因还是这个样品不适合用三点弯曲来做
三点弯曲模式做高模量的样品比较合适,像LZ这种Tg附近模量跌落比较大的样品可能单双悬臂夹具会好一点
附一个我自己做的PMMA双悬臂夹具的结果参考
类似的问题最好把原始数据文件贴上来,坛子里很多人都有TA的分析软件的,得承认TA的软件设计得是最人性化的。
至少也要发个截屏文件上来哈,这种手机拍的照片看起来是在是吃力原文由 tutm(tutm) 发表:原文由 weecui(weecui) 发表:
因为很少用DMA,你是怎么知道我是用的设定振幅的模式做的?我自己都不知道。我记得在测试的时候,是将应力值设定为1N的。
这个“应力值设定为1N”应该是应力模式才可设定的,你设置小一些可能形变就不会超出测试限度了,要试验一下的。
原文由 weecui(weecui) 发表:
请问,
我后来改用了单悬臂和双悬臂,可是,样品都在测试阶段最后断裂了,断裂就发生在夹具夹持的部分。
请问是什么原因呢?原文由 bbox(bbox) 发表:
预应力1N是TA推荐的三点弯曲模式的值,我认为根本原因还是这个样品不适合用三点弯曲来做
三点弯曲模式做高模量的样品比较合适,像LZ这种Tg附近模量跌落比较大的样品可能单双悬臂夹具会好一点
附一个我自己做的PMMA双悬臂夹具的结果参考
类似的问题最好把原始数据文件贴上来,坛子里很多人都有TA的分析软件的,得承认TA的软件设计得是最人性化的。
至少也要发个截屏文件上来哈,这种手机拍的照片看起来是在是吃力原文由 tutm(tutm) 发表:原文由 weecui(weecui) 发表:
因为很少用DMA,你是怎么知道我是用的设定振幅的模式做的?我自己都不知道。我记得在测试的时候,是将应力值设定为1N的。
这个“应力值设定为1N”应该是应力模式才可设定的,你设置小一些可能形变就不会超出测试限度了,要试验一下的。